<p class="ql-block">文字/刀客 體裁/散文</p><p class="ql-block">圖片/自拍 美篇號/67211723</p> <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發(fā)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赤峰市和遼寧西部地區(qū),距今約5000-6500年。</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玉豬龍</p> <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被一個叫鳥居龍藏的日本人,于1908年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翁牛特旗發(fā)現(xiàn)的,43年后,1951年國家以發(fā)現(xiàn)地靠近赤峰市將其命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以獨特的祭祀遺址和精美的玉器聞名,尤其是“C形玉龍”,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先河。那么,新石器時代的玉器長什么樣子?是如何造出來的呢?以下從四個方面對紅山玉器進行介紹:</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玉C形龍</p> <p class="ql-block"> 一、紅山玉器材質</p><p class="ql-block"> 紅山玉器材質主要為岫巖玉,這種玉石質地溫潤,色澤豐富,有碧綠、黃綠、淡清、白色等多種顏色。岫巖玉硬度較低,便于加工和雕刻,取材方便,因此成為紅山文化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此外,紅山文化古玉中也有少量的瑪瑙、玉髓等材質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玉鳥</p> <p class="ql-block"> 二、紅山玉器造型</p><p class="ql-block"> 動物型玉器,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其中以玉龍、玉豬龍、玉鳥、玉鸮最為常見。動物型玉器造型生動,富有想象力,充分體現(xiàn)了紅山文化先民對動物的崇拜和對自然的敬畏。如紅山文化玉龍呈“C”形,身體卷曲,頭部似豬,吻部前伸,有兩個豎起的大耳,背部有一個穿孔,可用于佩戴,玉豬龍的造型融合了豬和龍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人型玉器。紅山文化玉器中也有一些人形玉器,如玉人、玉巫等,這些人形玉器造型簡潔,面部表情抽象,身體線條流暢,反映了紅山文化先民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獸面飾</p> <p class="ql-block"> 三、紅山玉器工藝</p><p class="ql-block"> 切割工藝。紅山文化古玉的切割工藝比較原始,主要采用片切割和線切割的方法。片切割是用石片或其它硬質材料在玉器表面進行摩擦,使其逐漸被切割成所需的形狀。這種切割工藝雖然簡單,但能體現(xiàn)出紅山文化先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蜂腰孔</p> <p class="ql-block"> 鉆孔工藝。紅山文化古玉的鉆孔工藝主要有單面鉆孔和雙面鉆孔兩種。單面鉆孔是從玉器的一面進行鉆孔,孔形呈斜坡狀;雙面鉆孔則是從玉器的兩面進行鉆孔,孔壁相對較真,鉆孔的直徑大小不一,大小可相差數(shù)厘米之多,如典型的“蜂腰孔”,就是高古玉兩面鉆孔的特征。但在高古玉的收藏上,應該堅持“品”與“鑒”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不能只認孔不認玉,錯誤堅持有“蜂腰孔”的是真品,仿品是直孔的觀點。在作偽手段高科技化的今天,前輩的鑒定經驗“只能斷前,不能斷后”,以免上當受騙。</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青白玉蟬</p> <p class="ql-block"> 打磨工藝。紅山文化古玉的打磨工藝較為精細,玉器表面光滑細膩,光澤柔和。打磨的方法主要是用礪石或其他軟性材料在玉器表面進行摩擦,使其更加光滑。</p> <p class="ql-block">雞骨白沁 紅山文化白玉玦</p> <p class="ql-block"> 四、紅山玉器沁色</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玉器因其在地下深埋了五、六千年,受到所接觸的石灰、黃土、水銀、鐵元素等長期單獨或共同侵蝕,玉器局部或全部形成獨特、瑰麗的沁色,主要有以下四種:</p><p class="ql-block"> 1、石灰沁。劉大同《古玉辯》稱:“受石灰沁者,純白曰‘雞骨白’,微黃曰‘象牙白’,微青曰‘魚骨白’”。雞骨白沁,一片純白,猶如秋水蒼葭般恬淡沖和。通體形成雞骨白沁,需1500年,狀如朽骨則需30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玵黃沁 紅山文化白玉梳</p> <p class="ql-block"> 2、黃土沁。受黃土沁者,色如甘栗,名曰玵黃。黃色沁系還有米色黃、雞蛋黃、秋葵黃、老酒黃、黃花黃、黃楊黃、鱔魚黃、虎皮黃等。玉器上通體有老玵黃,即為過千年土沁,中心部位會出現(xiàn)空洞或小坑,如同土咬或蛀蝕。</p> <p class="ql-block">黑漆古沁 紅山文化青白玉鸮</p> <p class="ql-block"> 3、水銀沁。劉大同《古玉辯》說:“水銀沁大則成片,小則成塊,細則成線……地中水銀輕如流水,所沁者形似魚腦凍。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凡2000年以上的黑漆古沁,其沁又黑又厚又亮。</p> <p class="ql-block">棗皮紅沁 紅山文化黃玉獸紋璋</p> <p class="ql-block"> 4、血沁。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棗皮紅,深者名曰醬紫斑。古玉上的血沁,其實是土壤中的鐵元素或尸骨、紅漆或隨葬品中的金屬物質氧化分解沁入玉體所致。一般而言,地下300年以上古玉方長出水銹,700年以上能形成棗皮紅、醬紫斑沁,1000年以上可使玉器不透光,1500年以上水銹沁層十分干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