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由城墻、店鋪、街道、寺廟、 民居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對稱布局,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總占地面積2.25平方千米;城內(nèi)街道格局為“土”字形,整體布局遵從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衙門街和城隍廟街形成干字型商業(yè)街。</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地處平遙縣境腹地西北部平原區(qū),惠濟河、柳根河(原中都河)沖積扇尾部,距東南太岳群山20千米,西北緊鄰汾河谷地;介于東經(jīng)112°9′56″~112°11′10″,北緯37°11′44″~37°12′43″之間,海拔754.80~762米;古城地域平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坡度5‰。</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由城墻、店鋪、街道、寺廟、民居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對稱布局,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總占地面積2.25平方千米;城內(nèi)街道格局為“土”字形,整體布局遵從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衙門街和城隍廟街形成干字型商業(yè)街;古城內(nèi)的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梁上刻有彩雕,鋪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建筑都有“房子半邊蓋”的特色,流傳最廣的說法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干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墻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御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shù),而院內(nèi)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nèi)凝聚的民族性格。</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內(nèi)的重點民居,建于清朝中晚期,民居建筑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較深;房屋擁有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xiāng)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是漢民族地區(qū)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是明朝開國伊始,在全高危敏感詞規(guī)規(guī)筑城的高潮中,在城池周長為“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舊城基礎上擴建重筑的。擴建后的平遙城,更加強烈地反映出漢民族傳統(tǒng)禮制在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的主導作用。城池向西、向北擴展,仍呈方形。城墻每邊增長至三里,恪守“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唯南墻因地制宜,隨城外古河道之走勢蜿蜒而建。平遙古城內(nèi)外建筑群布局也嚴格遵循著突出軸線、“左祖右社”、文武相對、上下有序的禮制程式。在建筑的選址、定位、體量、造型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p> <p class="ql-block">平遙縣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面積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重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建國后有毀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由中軸線和東西側的建筑組成,東西寬131米,南北長203米,占地2.66萬平方米。中軸線有大門、儀門、六部房、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宅、大仙樓;東側有土地祠、酂侯廟、糧廳、花廳等;西側有牢獄、督捕廳、十王廟等。建筑對稱,主從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寢。整座縣衙機構宏大,等級森嚴,既遵循了軸線對稱的傳統(tǒng)格局,又符合前朝后寢的禮制特征,是封建王朝最基層統(tǒng)治機構的完整再現(xiàn),是全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封建縣衙,更是地方建筑特色的綜合載體。</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經(jīng)濟、社會及宗教發(fā)展的完整畫卷。平遙古城內(nèi)的街道商鋪都體現(xiàn)歷史原貌,設計布局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城市規(guī)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個世紀以來中國建筑風格和城市規(guī)劃的演變,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在建筑、宗教、商業(yè)、民俗、民間藝術上具有豐富且獨特的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