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作為道教四大名山之首,真正奠定其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道教創(chuàng)始人。游覽青城山,可以親身感受到中國古代道教文化的魅力,也會被 “青城天下幽” 這一贊語的精辟而折服。 來到“西蜀第一山”牌坊,置身于一個清幽的世界。 建福宮,進(jìn)入后置身于道教的清幽。 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之譽(yù)。 一路上行,沿途風(fēng)景讓人心曠神怡。 月城湖,是乘纜車上山的必經(jīng)之處。 月城湖,山巒倒映水中,山姿水色。 索道快到山頂,絕壁上的神仙畫像,蔚為壯觀。 慈云閣,普渡眾生和國泰民安這八個字很耀眼。<br> <p class="ql-block"> 慈云閣供奉?慈航真人,宋代以后,在三教融合的文化背景下,本屬于佛教的觀音菩薩,被道教積極吸納,在民間形成了道系的“慈航真人”信仰。</p> 天壹閣,是一座依山而建、四面環(huán)廊的木結(jié)構(gòu)仿古建筑,整體建筑風(fēng)格典雅大方。 上山途中,道觀和亭閣,隱匿在繁茂的林木之中,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存。 宮門“上清宮”是蔣介石手書,左右兩邊有兩副對聯(lián),一副“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是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留下的。另一副“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馮玉祥將軍的手筆 。 上清宮主殿,是老君殿,供奉道教的始祖老子--李耳。 上清宮的建筑依山而建,雕梁畫棟。 配殿內(nèi)祀孔子和關(guān)羽,取名文武殿。 在文武大殿內(nèi),供奉著孔子和關(guān)羽。 三清殿內(nèi),供奉著道教的三清神像。 “道貫天地”和“道德千秋”,金堂縣眾弟子和深圳居士敬獻(xiàn)的匾額。 一處幽靜的宅子,周圍掛滿了名人字畫,為上清宮增色不少。1938年至1942年張大千在此居住,著國畫千余幅。 井旁的石碑上,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手書“鴛鴦井”三字,徐悲鴻也曾在此居住寫生。 <p class="ql-block"> 1943年夏,徐悲鴻留贈青城山道士的奔馬之一。那些流傳至今的奔馬、天馬,都是徐悲鴻在青城山留下的杰作。</p> 由上清宮繼續(xù)上行,經(jīng)“圣燈亭”來到“大赤天宮”。 大赤天宮?,又叫太極宮,傳說中是太清仙境道德天尊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是道教中具有開天創(chuàng)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 出大赤天宮,山道旁有兩塊石碑,右邊的石碑刻有:大道無極 ,石碑下的赑屃張開大口。 左邊的石碑刻有:碧洞仙源,石碑下赑屃嘴巴緊閉。 <p class="ql-block"> 從大赤天宮出來后,上行到東華殿。東華殿供奉東華帝君之神位,東華帝君,全真道奉為北五祖的第一祖。</p> 東華帝君,據(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姓王名玄甫,事白云上真為師,號華陽真人,是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之一。青城山不僅是道教發(fā)祥地之一,而且擁有豐富的道教文化遺跡,東華殿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道教文化的重要地位。 憑欄桿遠(yuǎn)眺,青城諸峰,碧綠一片。 俯瞰山下,仿佛就是仙境中的畫卷。 出東華殿繼續(xù)上行,前往青城山前山的主峰老君閣。 拾級而上,就到了青城山的最高處,站在老君閣上極目遠(yuǎn)望,川西平原,綠野萬傾,滾滾岷江進(jìn)入眼簾。 老君閣建在絕頂上,九層八角塔樓,象征著太極八卦,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成都平原如千里錦繡,歷歷在目。 天府平川的秀色,盡收眼底,一路攀登的疲憊一掃而空。 站在老君閣周邊,觀青城山自然風(fēng)光。 閣外露天臺封基,用石材依勢而建,成為一個大的觀景平臺,可望青城后山壯觀美景。 道不外求匾額,一種哲學(xué)觀念,強(qiáng)調(diào)內(nèi)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實(shí)現(xiàn),而不是向外尋求。??<br> 青城山,自古就是道士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青城山的香火很盛。 <p class="ql-block"> 沿著來路下山,我們的來路,正是古時先人的去路。</p> 石壁上刻有黃云鵠所題“天下第五名山”。東漢時期,張道陵在此創(chuàng)立天師道,青城山由此成為道教“第五洞天”。 青城山與武當(dāng)山、嶗山并稱為“三山”,是道教全真派的發(fā)源地,而全真派則被譽(yù)為道教中的“皇冠”。 <p class="ql-block"> 下山時,心無旁騖地走在山水之中。</p> 青城山雖然比不上武當(dāng)山的皇家氣派,但滿山的道觀,清幽的山色,還是讓人流連忘返。 索道口處的月城湖, 五元一張船票幾分鐘的行程。 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回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 青城山既有迷人的自然風(fēng)光,又蘊(yùn)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這里的道觀、碑林、石刻,每一處都透露著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厚重。 青城天下幽,當(dāng)你親自游覽了青城山,就會被這一贊語的精辟而折服。 回望青城山,我終于懂得:這里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活著的歷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