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靈石夏門村</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口耳相傳,膾炙人口。特別是“打開三灣口(后稱“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千古俗語,深深地扎根在靈石這片土地上,具有廣泛的社會認知性,在晉中、在山西,乃至全國,一直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筆者少年時就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曾多次深入三灣口沿線翠峰、夏門、王禹、壇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的數(shù)十個村莊,對大禹治水遺址遺跡實地進行考察,走訪了上百位當?shù)仉q罄先撕臀幕瘜W者,開始對大禹治水故事的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收集、整理,之后根據(jù)國家典籍、地方文獻,結(jié)合當?shù)刈匀坏乩?、遺址遺跡、地名地物、民情風俗等綜合研究考證,得出了“大禹治水確有其事,治水是從山西汾河開始的,重點工程在今靈石夏門”的結(jié)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夏門三灣口</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發(fā)生在上古堯帝時代,距今已過去4000多年。4000多年來,大禹治水是否確有其事,治水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重點工程又在哪里,等等疑問,歷代以來,眾說紛紜。筆者在20多年的研究考證中,根據(jù)“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千古俗語,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入手,首先對三灣口進行了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三灣口位于靈石縣城西南10公里的夏門村西,雄踞雀鼠谷咽喉地段最為險要的地方,太行山支脈韓信嶺居左,崖高萬丈,蒼巖疊嶂;呂梁山支脈秦王嶺侍右,壁立千仞,陡峭險惡;千里汾河居中,兩山相夾,一水中流,為汾河流經(jīng)河道最窄的地方,經(jīng)詢問當?shù)乩先?,未修筑同蒲鐵路與大運公路之前,兩山之間最窄處相距僅十余米,直到民國時修筑南同蒲鐵路劈山造基,加之原晉中地區(qū)在此建造石料場數(shù)十年的開采,特別是近年鐵路公路的多次劈山拓寬改造,才造成當今河道之狀況。然而從兩岸山脈走向相同、高低起伏相同、巖石紋路相同、草木植被相同等情況分析,仍不難看出這條汾河當初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人工開鑿所致;兩側(cè)的山脈當初并非分列東西,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隱隱約約還可呈現(xiàn)出大禹治水前的歷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灣口全圖</span></p> <p class="ql-block"> 其次,開始了對“晉陽湖”的了解。晉陽湖,古名“昭馀祁澤藪”,即今晉中盆地,也叫太原盆地,位于山西中部,北起太原黃寨石嶺關(guān),南至靈石三灣口,東西兩側(cè)是以斷層崖和山地相接的太岳山和呂梁山。盆地呈東北——南西向分布,長約150公里,寬約30—40公里,包括整個汾河中游的太原、清徐、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交城、文水、汾陽、孝義共12市縣的各一部分,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國家、地方對晉陽湖及周邊地區(qū)的衛(wèi)星掃描、地理鉆探、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今太原盆地上古的確是一個山連水,水連天的浩淼大湖,水面海拔高1000余米,水深500余米。結(jié)合今靈石三灣口的地理環(huán)境,晉陽湖的存在與消亡,不僅展現(xiàn)出大禹治水前的自然地理面貌,也體現(xiàn)出大禹治水后的自然環(huán)境變遷,為大禹靈石“三灣口”治水確有其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與變遷實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雀鼠谷河道</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歷代以來是否有文字記載。為了得到證實,從2002年開始,筆者先后查閱了大量國家典籍與地方文獻,如《史記》《漢書》《水經(jīng)注》《太平寰宇記》《晉乘搜略》《辭?!贰吨腥A歷史大辭典》《山西水利志》《汾河罐區(qū)志》《霍州志》《靈石縣志》《王禹村志》等。不查不知道,一查有奇妙,記載還真不少。特別是國家典籍《史記》,對大禹治水不僅記載的非常清楚,而且對“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治水地點記載的也非常明確:“禹行自冀州始”,是說大禹治水是從冀州開始的,三灣口屬古冀州區(qū)域;“治梁及岐”,是說重點工程在呂梁山與岐山(今太行山支脈)交匯處,正是今夏門三灣口汾河河道最窄處;“既修太原,至于岳(霍山)陽”,是說治水工程在今太原與霍州之間,地理位置于今夏門三灣口完全吻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省刊發(fā)表論文</span></p> <p class="ql-block"> 地方文獻也有記載,清康熙版《霍州志》:“洪水肆患,鯀拜帝命,治汾為首,禹嗣父績,至于岳陽?!泵魅f歷版《靈石縣志》:“望川原,在縣北七十里東西鋪頭兩界,相傳夏禹治水于此向北觀望,立祠為望川神,故名?!薄巴跤碓?,在縣西南道美里,相傳夏禹曾游于此,因立祠,故名?!薄锻跤泶逯尽罚骸跋鄠鲌蛩磿r期,大禹‘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治水工程指揮中心設于此,后人為紀念大禹,將其住地取名禹王村,并擇望汾原筑廟以祀。后得悉與夏縣禹王村同名,于是更名為王禹以避重復,長此其名,沿襲至今?!薄斗诤庸迏^(qū)志》:“傳說大禹為治理古晉陽湖水患,帶領(lǐng)人民在現(xiàn)靈石縣夏門處劈山開河,導古晉陽湖水從雀鼠谷(即現(xiàn)靈石縣冷泉村至南關(guān)鎮(zhèn)之間峽谷)南泄流入黃河。直至現(xiàn)今靈石夏門段仍為汾河的最狹處,兩岸巉巖壁立,人聲相聞,東西相距不過百米,真如古詩形容的‘兩山儼一門,開辟自神禹’。由此可見,民間傳說的‘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絕非虛構(gòu)之神話”,以上記載,為大禹“三灣口”治水作出了基本認定。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論文獲獎證書</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靈石留下許多遺址遺跡,雖然時過幾千年大都湮沒無聞,而部分遺址演變?yōu)榧o念大禹的地名地物卻世代相續(xù)沿用不衰。筆者從上世紀改革開放伊始,開始抄錄靈石境內(nèi)歷代古碑石刻,先后30余年走遍靈石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抄錄古碑石刻1100余篇,期間聽到過無數(shù)老人講起大禹治水的故事,走到過許多與大禹治水有關(guān)的山莊窩鋪,考證過數(shù)十個與大禹治水有關(guān)的村名地名。例:望川原、望汾原、王禹原,均為大禹治水觀察地勢、查看水情的地方;王禹村,是大禹生活居住、集會辦公的地方;壇鎮(zhèn),是大禹筑造天壇、地壇祭祀天地、降妖鎮(zhèn)魔的地方。治水成功后,后人將筑壇處稱為壇鎮(zhèn),天壇所在地名為前壇村,地壇所在地名為后壇村,將大禹到工地經(jīng)常經(jīng)過的山溝名為禹溝村,將兩山之間鑿為門狀口子的地方名為禹門村后改為夏門村,并建有多座紀念大禹的“禹王廟”、“禹王祠”、“望川神祠”等廟宇。這些村名,千百年來一直沿用至今;這些廟宇,千百年來一直祭祀不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市級非遺項目</span></p> <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轉(zhuǎn)移,筆者又查得伯益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功臣,用今天的話講,大禹是治水最高統(tǒng)帥,伯益是治水總工程師,功德不亞于大禹,他同樣在靈石留下大量與其有關(guān)的村名地名。如:柏(古通伯)王廟村,是伯益辦公場所及工程材料供應中心;柏明莊村,是伯益居住生活的地方;柏明村,是伯益治水大軍左大本營;柏蒼村,是伯益治水大軍右大本營。由于在治水工程中,伯益的功勞大于大禹,人們?yōu)榱思o念伯益,所建造的廟宇“柏皇廟”、“柏王廟”相對多于大禹的“禹王廟”,至今仍存有十余座。所有這些地名地物,同樣是大禹靈石“三灣口”治水史實的最好佐證。另外,因大禹治水形成的民情風俗“社火”中祭祀“社神”、“水神”、“跑旱船”等,形成的民間文學詩詞歌賦、歌舞戲劇等,均有大量流傳,仍在繼續(xù)收集、整理、考證、研究。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非遺項目牌照</span></p> <p class="ql-block"> 任何事物的發(fā)生,都會給所在地打上深深的烙印,留下同一時期范圍內(nèi)的遺址遺跡、地名地物。大禹治水的故事,經(jīng)多方調(diào)查、實地考察,認真研究、詳加考證,筆者初步認為:山有其形(太行、呂梁、三灣口),地有其名(夏門、王禹、壇鎮(zhèn)等),史有所載(國家典籍、地方文獻等),物有所證(紀念大禹、伯益的村莊、廟宇等),俗有所傳(祭神、社火表演等),民有所誦(兩山儼一門,開辟自神禹;峭削夏門道,疏排禹力神等),形成了一條系統(tǒng)完整的證據(jù)鏈,可以證實“大禹治水確有其事,治水是從山西汾河開始的,重點工程在今靈石夏門”。2007年,筆者首次在山西省一級期刊《滄?!冯s志發(fā)表文章《大禹治水,始于夏門》。2008年,大禹治水故事被列入晉中市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非遺項目證書</span></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大禹治水,始于夏門》獲晉中市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靈石縣委、縣政府召集有關(guān)人員,舉辦“靈石縣文化品牌建設研討會”,筆者作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充分利用歷史資源,強力打造靈石品牌,全面提升靈石影響——對華夏治水文化靈石大禹治水故事的解讀》的長篇報告,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晉中市委黨校原副校長趙榮達強調(diào):“靈石宜打大禹文化,這不僅是靈石的文化品牌,乃是晉中的文化品牌,甚至是山西的文化品牌。大禹文化的研究和開發(fā),絕不僅僅是靈石的事,它關(guān)系晉中盆地晉中、呂梁、省會太原等現(xiàn)行行政區(qū)。對榆社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太原晉陽湖的研究,對古‘沼余祁’的研究、乃至夏商周的斷代研究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睍x中市史志院院長王俊山也表示:“靈石要是打一張名片的話,應當首選大禹文化……‘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全中國、全世界也就只有靈石一家……沒有靈石打開這個出水口,真沒有太原的存在?!?012年,筆者提供資料,縣委宣傳部聘請編劇,靈石縣晉劇團將大禹治水故事搬上傳統(tǒng)晉劇舞臺,演出長久不衰。2013年,新編晉劇《大禹治水》獲晉中市“十佳舞臺藝術(shù)創(chuàng)新劇目”榮譽證書,使得大禹治水故事不斷得到弘揚。2014年,筆者被授予晉中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大禹治水傳說”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始了繼續(xù)對“大禹治水故事”進行考證、研究的新征程,使它在不斷的宣傳發(fā)展中發(fā)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灣口的三個“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