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的意思,是指一代人的時間跨越長度,即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父、成人母的時長。根據(jù)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男性不得早于22周歲,女性不得早于20周歲結婚。這就是說,現(xiàn)在一代人的時間跨度,不低于20年。</p><p class="ql-block">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一代人的時長跨度,一般為20、25或30年,大多數(shù)以25一一30年為代人,并且多以男性計算。但也有特殊現(xiàn)象,不局限于25一一30年的時長。本人在以前的文字中,舉例過唐代文學家韓愈,其父韓仲卿比他大50歲。有資料說現(xiàn)代藝人蔡國慶比兒子大43歲,劉德華比兒子大51歲,王剛比兒子大60歲,王奎榮比兒子大71歲,甚至劉詩昆比兒子大84歲,但這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就說明,人類在繁衍過程中,一代人的時長差別是很大的。25年一一30年的代距是常態(tài),但也不排除代距差別有40年、50年甚至更高的。</p><p class="ql-block"> 但連續(xù)幾代,代距差別在40歲及以上的有沒有呢?AI說,是有的。除了AI說有外,本人在整理湖北應城伍家山《黃氏宗譜》資料的世系源流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不是連續(xù)幾代、而是連續(xù)十七代,代距在38年以上、接近40年的現(xiàn)象。這就是伍家山黃氏二分的,破山口黃村的黃承茂和黃承發(fā)。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世系源流:</p><p class="ql-block"> 1,黃承茂,名金來。出生于1943年(癸未年),卒于2017年(丁酉年),終年74歲。世系圖:</p><p class="ql-block"> 1世秘泰一2世鼎一3世重才一4世璞 一5世伯雄一6世大旨一7世漢鼎一8世書高一9世海一10世映奎一11世廷鳳一12世志珍一13世則沾一14世金履一15世一開春一16世國琪一17世承茂</p><p class="ql-block"> 2,黃承發(fā),名火順。出生于1945年(乙酉年),卒于2020年(庚子年),終年75歲。世系圖:</p><p class="ql-block"> 1世秘泰一2世鼎一3世重才一4世璞一5世伯雄一6世大旨一7世漢鼎一8世書高一9世海一10世映璧一11世廷詔一12世志服一13世則恒一14世金舉一15世一開紀一16世國賢一17世承發(fā)</p><p class="ql-block"> 從黃秘泰至黃承茂,共十七代歷時647年,以黃秘泰1370年來伍家山計起,平均每代間隔38,06年;從黃秘泰至黃承發(fā),共十七代歷時650年,年均每代間隔為38,24年(以下均以黃承發(fā)為例)。</p><p class="ql-block"> 在世系溯源中,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據(jù)相關資料和風俗、傳說認為,江西分寧(今修水)雙井黃氏很可能是伍家山黃氏的源頭。因為有一位符合明初"江西填湖廣‘’時"三丁抽一"政策的伍家山的"未來者"一一"欽‘’的人。雖然他較為滿足伍家山始遷祖黃秘泰父親的條件,但也有疑惑,那就是他是分寧黃氏始遷祖黃玘的第十二世孫、分寧黃氏顯祖黃庭堅的第六世孫。黃庭堅(1045年一1105年),從其去世到黃秘泰明洪武庚戌年、即1370年遷居伍家山,相距六代,265年。六代人,265年,每代平均時長為44,17年。這樣一算又覺得不可能,代距相隔時間太長,如果這樣一兩代人還有可能,但連續(xù)六代,那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但經(jīng)過分析,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一,連續(xù)六代代距44,17年是可能的。黃秘泰至黃承發(fā)共歷十七代,650年,每代代距38,24年,這是不常見的。連續(xù)十七代、650年,每代代距38,24年??!應該是比連續(xù)六代的44,17年更為少見的。在這十七代中是每代均衡地38,24年嗎?肯定不是的。這中間肯定發(fā)生了連續(xù)六代、七代或八代代距接近、相同或超過44,17年的。</p><p class="ql-block"> 二,民國九年(1920年)《黃氏宗譜》宗派篇注明:"古派,按舊譜秘字前尚有欽字一派,有派無名。系未蒞茲伍家山者,既不能征,故從秘字開始耳“。這說明,伍家山始遷祖黃秘泰之前,有"欽'字派的人存在,而且這位欽是黃秘泰的前輩,即父親。這位欽,就是前面講的黃庭堅的第六世孫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計算從黃庭堅至欽的六代,計265年,是從黃庭堅的卒年,計算到了黃秘泰遷到伍家山的明洪武庚戌年,即1370年。我們可以想象,黃秘泰既然是伍家山黃氏的始遷祖,遷來伍家山時應該是一個成年人、一個年青人或是一個中年人。一個成年的年青人,年齡應該是在20歲或以上;如果是個中年人,年齡應該在40歲及以上吧。那從黃庭堅至 1370年中間是不是包含了黃秘泰的青年或中年人的這個20年或40年及以上呢?回答是應該包含了。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把從黃庭堅至 1370年的265年間、算成歷時七代人或六代半人。黃秘泰在1370年前的時間中的20年或40年,算成一代人應該不為過。如果認為算一代人不合理,算半代人應該可以吧。如此一來:</span></p><p class="ql-block"> 1,從黃庭堅至黃秘泰的1370年經(jīng)歷了6,5代,265年,平均每代代距為 40,77年。</p><p class="ql-block"> 2,從黃庭堅至黃承發(fā)徑歷了二十三代,915年,平均每代代距為39,78年。</p><p class="ql-block"> 3,從黃秘泰的1370年至黃承發(fā)經(jīng)歷了十七代,650年。平均每代代距39,39年。</p><p class="ql-block"> 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這三組數(shù)字之間的差距值僅為0,99年和1,38年,可以忽略不計,趨于平衡。排開這個算法,就按從黃秘泰的1370年至黃承發(fā)的2020年的650年間,經(jīng)歷十七代計算,代距38,24年也與44,17年的差別不是太大,為5,93年。這5,93年的差別可是歷時十七代650年啊。在這650年十七代中肯定有代距20年的,25年的,30年的。有代距年數(shù)少的,就必然會有代距年數(shù)多的。在平均代距38,24年的基礎上,代距超過40年、44年的連續(xù)多代,應該以是可以接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過以上討論,說明連續(xù)6代,每代代距在40年以上,暫時認為是可能的,也可能在歷史上真實發(fā)生了的,也許還正在發(fā)生,或許在今后也會發(fā)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黃 . 映 . 雪</p><p class="ql-block"> 2 0 2 5 年 3 月 1 2 日</p><p class="ql-block"> 于 蒲 陽 ( 應 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