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于2021年5月18日正式落成并對游客開放。秦始皇帝陵整體展示功能結構形成以秦陵封土為中心,東有兵馬俑、西有銅車馬的空間格局,也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對銅車馬的‘原址展示’。</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8日,在歷時三年的精心保養(yǎng)維護工作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秦陵一號銅車馬搬遷至秦陵銅車馬博物館中并安放在展柜中。至此,兩乘秦陵銅車馬終于一并在其出土地點面向公眾展出。</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麗山園(秦始皇帝陵史稱“麗山園”),是在秦始皇陵核心區(qū)上建設的一座遺址公園與秦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28日,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麗山園內(nèi)正式開工建設。博物館選址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南側,為地下一層(下部設夾層)、屋面覆土綠化建筑。</p> <p class="ql-block">秦陵銅車馬博物館分為序廳、第一展廳、第二展廳、第三展廳和觀眾互動區(qū)。</p><p class="ql-block">序廳展示銅車馬的發(fā)掘。</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廳展示秦銅車馬一號車、秦銅車馬二號車馬的風采以及銅車馬上的兵器和車馬器具。</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廳向觀眾解讀銅車馬的性質用途、形制結構、雕塑藝術、彩繪紋飾、鑄造技術等,全方位呈現(xiàn)銅車馬的歷史、文化、藝術、科技。</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廳包含三部分,分別為“據(jù)形求實:秦陵銅車與秦代馬車”、“攻堅克難:秦陵銅車馬的修復”,以及觀眾互動區(qū)。</p> <p class="ql-block">2015 年秦陵彩繪銅車馬被列入“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工程成就類名單。這組珍貴的文物由于歷史條件限制一直展陳于與兵馬俑坑較近的秦始皇帝陵出土文物陳列廳內(nèi),相距出土地1.5公里,這也讓一些游客誤以為銅車馬就出土于兵馬俑坑旁。</p> <p class="ql-block">銅車馬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在核心展廳,兩乘銅車馬仍舊按出土時的方向和順序,馬頭朝西,一號銅車馬在前,二號銅車馬在后,只是分別陳列在兩個展柜中。據(jù)介紹,展柜由5×4×3米的整塊特種玻璃組裝而成,這種玻璃具有高透低反射性能。展柜內(nèi)保持恒溫恒濕,展柜的防震設施可以抵抗10級地震。據(jù)說,這樣大體量的玻璃展柜,國內(nèi)應該是首次運用。</p> <p class="ql-block">秦銅車馬一號車。</p> <p class="ql-block">銅車馬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范例之作,人、車、馬造型準確,比例嚴格,特別是兩個御官俑的塑造,高度寫實,又形神兼?zhèn)洹A①副砬閲烂C,威武剛毅。坐俑面帶微笑,恭敬謹慎。人物的姿態(tài)和表情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銅車馬無論是藝術造型,還是鑄造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且鞁具齊全,系駕關系清楚,是研究秦代車馬制度、金屬鑄造及古代科技方面難得的實物資料。同時,這兩乘銅車馬也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青銅車馬中體量最大、級別最高、裝飾最華貴、技藝最精湛的,無愧“青銅之冠”的稱號。</p> <p class="ql-block">秦銅車馬二號車。</p> <p class="ql-block">百戲俑坑即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東南部內(nèi)外城垣之間,總面積約700平方米,試掘出土一件青銅鼎和11件陶俑。這些陶俑上體裸露,下著彩色短裙,與真人一般大小,姿態(tài)各異,是秦陵出土陶俑的新類型。根據(jù)這些陶俑的姿態(tài),此坑暫定名為“百戲俑坑”。</p><p class="ql-block">“百戲”是古代散樂雜技的總稱,表演內(nèi)容極為豐富,包含扛鼎、尋校橦、角力、俳優(yōu)等項目。從試掘方出土的陶俑姿態(tài)來看,這些陶俑表演的有扛鼎、尋橦、旋盤等技藝項目。</p> <p class="ql-block">文官俑坑即K0006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園內(nèi)城以內(nèi)、陵墓封土的西南角,東西向,略呈“中”字的地下坑道式全木結構建筑,總面積約410平方米,由斜坡門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組成,前室、后室東西錯位,形成兩個擁有不同埋藏物的相對獨立單元,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馬骨。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園中少見的未被焚燒過的陪葬坑,因而木結構遺跡較為完整,經(jīng)清理發(fā)現(xiàn)有棚木、廂板、鋪地木、封門木等。</p><p class="ql-block">陪葬坑前室內(nèi)出土陶俑12件,可分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兩類,出土時陶俑已殘破為碎塊,與一號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較顯文弱,上身穿單層或雙層交領右衽齊膝長襦,腰束革帶,下著長褲,足蹬齊頭方口淺履。陶俑身上原有紅、綠、黑、粉、白色等彩繪,因地下水侵蝕及坑體倒塌,出土時僅面部保留較多彩色殘跡。這12件陶俑頭戴長冠,擁有一定的爵位。</p><p class="ql-block">此外,前室中還出土陶罐、銅鉞等遺物。在前室西部、斜坡門道的入口處發(fā)現(xiàn)木車殘跡一處,車為單轅、雙輪木乘車。</p><p class="ql-block">陪葬坑后室出土馬骨骼等遺物。按照馬骨排列的密度推算,后室原應葬馬20余匹,均以頭北尾南排列。</p> <p class="ql-block">文字資料摘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