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名小學教師,目前教的是二年級下冊語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我們學到第二單元了。這一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邊讀邊想象畫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學中,我感覺這是一個難點,孩子們根本張不開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課后第三題“讀句子,想畫面,再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沿著長長的小溪,冒著蒙蒙的細雨,雷鋒叔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順著彎彎的小路,踏著路上的荊棘,雷鋒叔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的:“雷鋒叔叔在哪里發(fā)現了一個迷路的孩子?他是怎樣發(fā)現一個迷路的孩子的呢?雷鋒叔叔對他說了什么?雷鋒叔叔抱著迷路的孩子要去干什么呢?雷鋒叔叔又會對這個孩子說些什么呢?當時天氣怎樣?腳下的路又是怎樣的?走在這樣的路上,懷里還抱著一個孩子,雷鋒叔叔心里會想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自認為提示得足夠細致入微,無奈大多數孩子們就是一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個別孩子也只能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地往外崩,離理想中的對答如流還差著十萬八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有些挫敗感之余,我感嘆:孩子們的想象力太貧乏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們的想象力真的太貧乏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是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早上,送兒子去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先后聞到了空氣中流動的煙火味和飯菜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兒子也聞到了,首先問我:“這是什么味?”然后說:“我又聞到了炒肉的味道。肉切成一條一條的,菜切成一段一段的,一起放進鍋里,用鏟子翻一翻……真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兒子的一席話觸動了我心里的一根弦,誰說孩子們的想象力貧乏了?聞到味道就想象到了畫面,這是多么豐富的想象力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為什么一到課堂上,孩子們就成了鋸嘴的葫蘆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因為沒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還是因為在他們眼里書本與生活脫節(ji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午的課堂上,我首先把我兒子聞味知菜的事情講給孩子們聽;然后告訴他們“這就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最后,我出示了兩個句子,再次讓孩子們想象畫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終于,萬馬齊喑的困境被打破了,孩子們舉起的小手由寥若晨星到雨后春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欣慰地長舒一口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