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p class="ql-block"> 為弘揚教育家精神,引導教師以教育家和優(yōu)秀教師為人生目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時刻涵養(yǎng)自身道德情操,提升教書育人能力,以模范行為影響和熏陶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朝陽“大先生”,明德小學校將通過師德師風專欄分期展播“時代楷?!薄叭珖虝丝!?‘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等的師德楷模故事。</p><p class="ql-block"> 本期我們推出龔全珍老師師德故事《要為人民多做點事》,讓我們共同去聆聽、去感受龔全珍老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無限熱愛與執(zhí)著追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龔全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為人民多做點事</b></p> <p class="ql-block">人物簡介</p><p class="ql-block"> 龔全珍,女,1923年生,山東煙臺人,中共黨員,西北大學教育系畢業(yè)。開國將軍甘祖昌夫人、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南陂小學原校長。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親切接見龔全珍,親切地稱她為"老阿姨"。</p><p class="ql-block"> 1957年8月,龔全珍隨甘祖昌回家鄉(xiāng)江西省蓮花縣務農(nóng)并一直從事鄉(xiāng)村教師工作。離休后,又扶貧助學,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qū)、群眾。著有紀實作品《我和老伴甘祖昌》。2013年9月,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2014年2月,榮獲“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9月,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2016年9月,當選江西省首屆“感動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12月,龔全珍家庭被表彰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2017年11月,獲得“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2019年7月,被表彰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9月,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日,龔全珍因病逝世,享年100歲。</p> <p class="ql-block"><b>故事內(nèi)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要為人民多做點事</b></p><p class="ql-block"> 龔全珍1923年出生于山東煙臺。小時候因兄弟姐妹太多,家里日子很困難,再加上“九·一八”事變以后,日寇入侵煙臺,正在念初中的她和幾個同學一路逃到河北,并在河北國立中學求學。高中畢業(yè)后,又一路流亡到陜西。</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龔全珍考入西北大學教育系。大學期間,她開始接觸馬列主義?!皬哪菚r起,我就認定,這輩子就要跟著共產(chǎn)黨走。”1952年,龔全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叭朦h宣誓儀式非常莊重。當時,我告誡自己,要做一名合格的黨員,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lt;/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拋下“將軍夫人”光環(huá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帶著雞兔參加農(nóng)村建設</b></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大學畢業(yè)的龔全珍響應號召來到邊疆,在八一子弟學校當了一名老師。在這里,她和戰(zhàn)功赫赫、扎根邊疆的開國少將甘祖昌相遇并結(jié)為夫妻。1957年8月,34歲的龔全珍和全家,帶著15只雞、15只兔、6頭小豬崽回到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蓮花縣沿背村參加農(nóng)村建設。從此,她便扎根在這片紅土地上長達60多年。</p> <p class="ql-block"> 龔全珍的三女兒甘公榮告訴記者,當年,沿背村是個山窮田瘦的地方,全大隊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冷漿田,產(chǎn)量低。解決農(nóng)業(yè)落后問題的當務之急是解決用水問題,但當時資金不足。每月工資330元的甘祖昌生活上十分節(jié)儉,把三分之二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yè)、扶貧濟困。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nóng)村建設上?;氐缴徎h的頭幾年,她沒有做過一件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從相對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來到偏僻的農(nóng)村,一家人擠在兩間偏僻的土屋里,龔全珍沒有怨言?!爱斈晡覀兓氐酱謇飼r,村民都以為我們只是回老家住一段時間,沒想到我們會在老家定居。當時萍鄉(xiāng)市政府得知祖昌是開國少將,為他準備了一套房,但他拒絕了?!饼徣浠貞浾f。</p><p class="ql-block"> 回鄉(xiāng)29年,甘祖昌經(jīng)常深入實際、調(diào)查研究,與群眾同甘共苦,一直堅持參加勞動,參與修建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里長的渠道。半個世紀過去,當年留下的一項項利民工程仍然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夫妻倆當年參加修造的江山水庫,家鄉(xiāng)老表習慣叫它“將軍水庫”,至今還澆灌著近萬畝農(nóng)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媽媽是學校的媽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陪伴生病學生三天三夜</b></p><p class="ql-block"> “當農(nóng)民我不合格,但老甘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精神我可以學?!饼徣湓诩依锎蛔?。“在邊疆我是老師,到了蓮花我還可以去教書?!彼叫?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lián)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每逢周末才回家?guī)驼煞蚝秃⒆涌p補衣服、料理家務。</p><p class="ql-block"> 甘公榮回憶道,龔全珍在九都中學任教五年后,蓮花縣文教局局長打算把她調(diào)到附近一所中心小學當校長。“當時局長跟媽媽說,‘我來的路上一直在想怎么做你的思想工作,因為覺得一個大學生到小學教書大材小用了’,沒想到媽媽非常爽快就答應了?!?lt;/p><p class="ql-block"> 當上小學校長后,幾個子女都很難見到龔全珍了。她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學生身上,星期一到星期五住在學校,星期六晚上在家里住一天,星期天早上吃完早飯就走了。那時候,因為當?shù)刂啬休p女思想比較嚴重,很多女孩到了學齡還在家中不去上學。龔全珍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挨家挨戶去做動員。她告訴家長們,只需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學費的事她來想辦法。</p><p class="ql-block"> 對外人大方,對家里人卻“吝嗇”,這是龔全珍的子女從小對母親的印象。甘公榮說,小時候她都分不清媽媽是學生的媽媽,還是自己的媽媽,只記得父親說過“媽媽是學校的媽媽”。在她的印象中,母親對學校學生的關(guān)心遠勝過對自己孩子的關(guān)心。“小時候我們幾兄妹每次住院我媽媽都不知道,爸爸不會告訴她?!备使珮s說,小時候自己不懂事,對母親的“偏心”頗有怨氣,有一次,她甚至氣鼓鼓地找到母親問:“我是你親生的嗎?”</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龔全珍的一名學生告訴甘公榮,“是龔校長讓我感受到了母愛”。原來,這名學生13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發(fā)高燒燒了三天三夜,龔全珍陪了他三天三夜,每天陪著看病打針,還給他做飯,晚上守在病床邊上。這些事,龔全珍從來沒和子女們講過,甘公榮說:“當時聽了心里酸酸的?!?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退休后生活費“月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講課自帶饅頭當午餐</b></p><p class="ql-block"> “下次領工資,再買化肥,送給貧困戶?!?986年,甘祖昌辭世,這句囑咐,龔全珍默默銘記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離休后,龔全珍向女兒提出要住進養(yǎng)老院。女兒仔細一問才了解到,母親是放心不下鄉(xiāng)村里的孩子們?!盎钪鸵獮槿嗣穹?。作為一個黨員,退了休以后什么都不做,我心里過意不去?!饼徣湔f。在養(yǎng)老院,她辦了一個“幸福學習小組”,給附近的孩子輔導作業(yè),講革命故事。哪怕當時已經(jīng)年近七旬,但誰家有人生病負擔不起醫(yī)藥費、誰家孩子大學缺學費,她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一家一家把慰問金送到別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甘公榮告訴記者,龔全珍一直堅持離職不離崗,進機關(guān)、企業(yè)、學校、社區(qū)開展革命傳統(tǒng)和理想信念教育。2011年她搞起了“龔全珍工作室”,自己擔任輔導員,引導年輕一代踴躍參與到紅色教育隊伍中來,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薪火相傳。龔全珍還是萍鄉(xiāng)市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每次外出講課時,她拒絕學校接送,從來不接受學校安排的招待,都是自帶饅頭,就著白開水作午餐。“我老家是山東的,習慣了吃面食,所以午餐我也是帶著饅頭,這么多年下來,習慣了。”當別人問起,她都如此回答。</p><p class="ql-block"> 曾有人這樣問龔全珍:“您這么大年紀了,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這忙那,圖個啥?”她回答:“這些年來,我一直記得老甘臨終前說的那句話:‘下次領工資,再買化肥,送給貧困戶’。我們圖個啥?不圖啥!人民用小車推出了新中國,給了我們崇高的榮譽,我們沒有理由不為群眾謀幸福。只要還能動,還能講,我就要為社會做一點事?!?lt;/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時年92歲高齡的龔全珍老人立下遺囑要捐贈遺體,希望能為國家做最后一點貢獻。在龔全珍心里,只要是國家、人民需要的東西,她全部可以捐獻出去。甘公榮告訴記者,離休這些年,龔全珍的生活費都是“月光”。她的離休工資都被拿來幫助別人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過去20年來,她捐助的學生達數(shù)百人之多,捐款金額數(shù)十萬元。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龔全珍發(fā)動全家人捐款捐物,一共捐出數(shù)萬元給蓮花縣紅十字會。老人本來打算出去當志愿者,但因為疫情期間不能到處走動,她就在家中錄制了一個視頻,為武漢加油鼓勁。</p><p class="ql-block"> “跟黨走,是我一生最好的選擇。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唯一宗旨?!痹谏鐓^(qū)黨員活動室鮮紅的黨旗下,龔全珍語調(diào)堅毅地說。這就是這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鏗鏘誓言。</p> <p class="ql-block"><b>故事啟迪</b></p><p class="ql-block">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卻是永恒不變的。龔全珍老師之德如一泓清泉,亦如一盞明燈,浸潤我們心田的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繼續(xù)學習龔全珍老師的先進事跡,繼承并弘揚她不忘初心、甘于奉獻、艱苦奮斗的美好精神,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為人們?yōu)樯鐣鲐暙I。</p> <p class="ql-block">來 源丨明德小學黨總支</p><p class="ql-block">初 審丨姜欣欣</p><p class="ql-block">復 審丨高 宏</p><p class="ql-block">終 審丨張玉英</p><p class="ql-block">編 輯丨信息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