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采寫/一蓑煙雨</span></p> <p class="ql-block"><b> 小時候,他在村頭這座老石橋下捉魚摸蝦;長大后,他從這座橋上走進軍營;復(fù)員后,他回村擔(dān)任村干部,為群眾的大小事務(wù),他無數(shù)次從這座橋上走過;突發(fā)疫情期間,他一個人在這座橋頭臨時帳篷里住了50多天,寂寞的工作和生活,只有這座小橋與他為伴……</b></p> <p class="ql-block"><b> 時光如梭,歲月更迭,不知不覺間,小橋老了,他也老了。他不再生龍活虎,小橋也變成了危橋。雖然他已經(jīng)退去了村干部的職務(wù),但在部隊就入黨的他初心不改。一個樸素的念頭在他腦海里升騰——決不能讓老橋垮塌,決不能讓百姓受傷,決不能讓橋兩岸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受影響……</b></p> <p class="ql-block"><b> 抱著這個樸素的信念,他踏上了艱難的修橋之路。</b></p><p class="ql-block"><b> 他就是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新甸鋪鎮(zhèn)駱灣村共產(chǎn)黨員、退役軍人、退職村干部張文祥。這座橋就是連接河南與湖北兩省的張集余咀橋。</b></p> <p class="ql-block"><b> 從2016年起,張文祥便積極向上申請修橋項目,并行程上千公里,尋求老首長、老戰(zhàn)友的幫助。在新野縣委、縣政府,新甸鋪鎮(zhèn)黨委、政府和橋兩岸的駱灣村、余咀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積極努力下,該項目順利落地,并于2024年秋正式動工建設(shè)。到2025年的春節(jié)前夕,一座寬8米,長41.4米,兩端引橋長37米的高標(biāo)準(zhǔn)鋼筋混凝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b></p> <p class="ql-block"><b> 在新橋建設(shè)的三個多月時間里,張文祥又義務(wù)擔(dān)當(dāng)起了看護員、協(xié)調(diào)員、監(jiān)督員。他把自家的床鋪搬到工地上,支起帳篷,晚上住在工地上,幫助看護物料和機械。平時幫助協(xié)調(diào)施工占壓群眾青苗等問題,監(jiān)督工程質(zhì)量。有一次,工地新購進了一批鋼筋,天空馬上要下雨,施工方?jīng)]有準(zhǔn)備雨布,為防止鋼筋被雨淋生銹,張文祥就把自家的三塊大雨布拉來,把鋼筋蓋住。</b></p> <p class="ql-block"><b> 張文祥回憶說,2020年新冠疫情剛爆發(fā)時,他當(dāng)時作為駱灣村的村干部,在這座橋上值班吃住了50多天。這次修橋,他又在這座橋頭住了三個多月。雖然個人吃苦受累,但他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是一名退役老兵,是一名退職村干部,能為兩省群眾辦點好事、實事,心里感覺還是甜的。</b></p> <p class="ql-block"><b> 這就是一位老黨員不忘初心的真實實踐,這就是一位退役軍人“退役不退志、離軍不離黨”的具體表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文字/一蓑煙雨</b></p><p class="ql-block"><b>? 攝影/一蓑煙雨</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3月6日</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