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徒步環(huán)球旅行的人是湖州人潘德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德明(1908~1976)出生于湖州一個“紅幫裁縫”家,幼時喜歡運動,常到道場山的萬壽寺游玩。方丈看他天真活潑,常帶他到山巔飽覽湖州城中的景色,遠(yuǎn)眺太湖,使他眼界大開。方丈還給他講了唐代玄奘大師歷經(jīng)艱辛磨難去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周游世界的種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實現(xiàn)周游世界的夢想,潘德明每天沿城墻跑步,練就了一雙鐵腳板。每年暑假父親去德清莫干山縫衣,他也跟隨前往,時常步行幾十里山路下山幫助采購蔬菜。他還在家門口的河中學(xué)會了游泳,能在城西龍溪港的激流中穿梭自如。在東吳大學(xué)附中(今湖州二中)讀書時,他是“長跑健將”和“跳高大王”,這一切都為他以后徒步環(huán)游世界鍛煉了強健的體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0年春,潘德明在報上看到了一條消息:上海青年李夢生邀集8位青年組成“中國青年亞細(xì)亞步行團(tuán)”,計劃分三期徒步走遍亞洲。他覺得這可能是實現(xiàn)自已多年來周游世界愿望的一次機會,就把在南京的西餐廳賣了。等他趕到上海時,步行團(tuán)已經(jīng)出發(fā),于是他馬不停蹄趕到杭州追上了旅行團(tuán)。旅行開始沒多久,就有3位團(tuán)員吃不了苦先后離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dāng)步行團(tuán)到廣州時,只剩下李夢生、胡素娟和潘德明3個人。在廣州出境后,3人乘船到越南海防港,因不敵炎熱和勞累,步行至西貢(今胡志明市)時,李夢生和胡素娟也病倒了,準(zhǔn)備打道回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這種情況下,潘德明愈發(fā)堅定了徒步旅行的信念,決心把行程拉大,獨自一人環(huán)球旅行。他在1930年元旦買了一輛英國產(chǎn)的蘭陵牌自行車,越過越南邊境,經(jīng)金邊橫穿柬埔寨到達(dá)泰國。之后沿著馬來半島南行,輾轉(zhuǎn)來到新加坡,受到當(dāng)?shù)厝A僑英雄般的歡迎。新加坡中國領(lǐng)事館為他辦理了周游世界的護(hù)照,總領(lǐng)事為他題詞:“萬里壯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歷時8年,還先后到達(dá)印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古巴、巴拿馬、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40多個國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萬金油大王”之稱的著名僑商胡文虎接見了潘德明,他掏了一大筆錢,并呼吁當(dāng)?shù)厝A僑為潘德明捐助路費。潘德明備受鼓舞,找人制作了一本《名人留墨集》,胡文虎是第一個在《名人留墨集》上面題詞的人。他寫道:“我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著你腳車的痕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德明自制的《名人留墨集》共260頁。他在扉頁上自述其志:“余此行乃以世界為我大學(xué)校,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以耳聞目見,直接的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以風(fēng)霜雨雪、炎荒烈日、晨星月夜為我之獎勵金。德明堅決地一往無前,表現(xiàn)我中國國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國是向前進(jìn)的,以謀世界之容光,必欲達(dá)到目的而無退志?!?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本冊子里面有中外名人用世界各種文字書寫的簽名和題詞,包括2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親筆手跡,以及世界各地1200多個組織團(tuán)體和個人的簽名題詞。此外,留墨集中還有潘德明所到各地大量的地方郵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德明從新加坡乘海輪來到印度,拜會了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對他的壯舉贊嘆不已,泰戈爾說:“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dāng)你們的國家站立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dá)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們都將分享這個將來帶給我們的快樂。”贊譽他為“亞洲人的驕傲”,邀他共進(jìn)午餐,還在《名人留墨集》上簽名,并贈送了一幅畫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泰戈爾留言的下一頁,是圣雄甘地的照片和簽名。甘地送給他一面自已編織的印度國旗,流著眼淚說:“希望我們兩國迅速地自強起來”。他還見到了日后的印度總理尼赫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時,潘德明早就不是兩年前那個只想看看世界的小老板了,他已經(jīng)將為民族獨立而崛起當(dāng)作自已的責(zé)任。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國人期望之殷,德明自當(dāng)勇往直前,宜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路上,他穿過原始森林,拿著鑼鼓邊走邊敲,用于嚇退猛虎野獸。他在埃及的沙漠中迷路,幸遇華僑得救。他的事跡和照片被刊登在各國報紙上傳遍了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1年4月,潘德明從印度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強盜,經(jīng)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羅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3年7月,潘德明步行來到法國首都巴黎,將足跡留在了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國會大廈、巴黎圣母院等地。他拜會了法國總統(tǒng)阿爾貝.勒布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在巴黎休養(yǎng)的張學(xué)良將軍從報上得知潘德明周游世界到達(dá)巴黎的消息后,由中國駐法公使顧維鈞介紹,在寓所和潘德明進(jìn)行了熱情的談話,在認(rèn)真傾聽了潘德明講述的旅行經(jīng)歷和計劃后極為感動,欣然揮筆疾書“壯游”二字,并贈送了一筆旅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天的日記中,潘德明記下了和張學(xué)良會面的情況及感想:國人期望之殷,感人肺腑,德明自當(dāng)奮勇直前,力振民族精神,雪“東亞病夫”之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德明進(jìn)入德國后,受到了希特勒和戈培爾的接見。對世界充滿野心的希特勒竟然和這個25歲的年青人談了兩天,詳細(xì)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還為潘德明畫了一幅畫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德明到英國拜訪了麥克唐納首相,首相對他說:我們英國有句諺語,“經(jīng)歷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書,不外出旅行,就像只讀了那部書的一章一節(ji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英國華僑的支助下,潘德明乘船于1934年1月到達(dá)美國紐約,然后去加拿大渥太華,繞了一圈后又返回美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華盛頓,羅斯??偨y(tǒng)接見了潘德明,并贈送他一枚金牌。羅斯??偨y(tǒng)對潘德明說:“這是美國人民贈送給你的,你應(yīng)該享有榮譽,榮譽永遠(yuǎn)屬于有奮斗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后的旅途中再勇敢些?!痹诮荒甑臅r間里,他前往密西西比河、內(nèi)華達(dá)山脈等不同地區(qū)深入了解美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4年,美國芝加哥舉辦世博會,他是以個人身份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在那里,他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科技強國的差距。他參觀福特汽車公司時,被美國汽車行業(yè)深深震撼。講解員送給他一個小紙盒,里面裝著12種生產(chǎn)汽車的原料,如石英石、鐵礦砂等,這些礦藏在中國各地儲量豐富。他因此立下了去青藏高原考察,探尋這些原料,用科技救國的遠(yuǎn)大志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盡快趕回祖國,潘德明第一次搭飛機到了古巴,然后經(jīng)巴拿馬、過舊金山,橫渡太平洋到夏威夷檀香山后,換船繼續(xù)西行,經(jīng)斐濟(jì)群島,終于遠(yuǎn)行到澳洲、新西蘭、悉尼,逗留了一段時間后,乘船到了印度尼西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5年,在澳洲一個偏僻的山坳處,潘德明成了土著人的俘虜,他被綁在樹上,長矛對胸。在大難臨頭時,他急中生智,用新學(xué)的毛利語說明自已的身份。頃刻間俘虜成了上賓,長老請他喝蜂蜜酒,吃毛毛蟲和烤蜥蜴。不能辜負(fù)主人的盛情,礙于禮數(shù),他只能囫圇吞下。第二天長老派了手持長矛弓箭的武士,護(hù)送他通過隘口。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德明最初的計劃是訪印尼后,把日本作為環(huán)球旅行的最后一站,但其時日本正侵占著我國東三省,軍國主義氣焰囂張,義憤填膺的他取消了日本之行以示抗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5年10月15日,潘德明抵達(dá)新加坡,勝利完成了環(huán)球一周的壯舉,成為人類歷史上,用雙腳丈量地球的第一人。1936年6月10日,潘德明由云南入境回國,于1937年7月6日返回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國難當(dāng)頭,潘德明原打算考察青藏高原的計劃無法實現(xiàn),于是他把世界各地華僑捐助的10萬美元考察費用全部捐給了抗日事業(yè)。此后,在公開的媒體上,再也沒有任何有關(guān)他的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潘德明回上海結(jié)婚后,曾在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jì)總署短暫工作。1949年后,他長期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后曾在昆明益興汽車材料行工作。由于父親曾經(jīng)是小有名氣的裁縫,潘德明便子承父業(yè),靠熨燙衣服生活。還靠繪畫手藝兼畫宮燈養(yǎng)家糊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聽到“四人幫”倒臺的消息大喜過望,因多喝了幾杯酒突發(fā)心肌梗塞而辭世,終年68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出版社編輯季一德聽聞了潘德明徒步環(huán)游世界的故事,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便開始四處探尋相關(guān)線索。幾經(jīng)周折后,他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一堆即將銷毀的舊檔案中,找到了潘德明的個人護(hù)照、一本重達(dá)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以及大量書信。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里,季一德對這些珍貴資料進(jìn)行了仔細(xì)整理研究,1984年,他撰寫的《環(huán)球旅行記——旅行家潘德明的故事》正式出版,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位傳奇旅行先驅(qū)的傳奇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徐悲鴻題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