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節(jié)過后,迎來了“二月二龍?zhí)ь^”暖陽高照。我們原住在青云路招商二邨的幾個小學同學、發(fā)小鄰居,相約重返故里,看一看2016年拆遷以后過了八年多的老宅,究竟變成啥樣了。早上九點,我們從城市的四面八方,重返青云路,回望這個我們出生、求學、長大、奔赴農(nóng)村邊疆出發(fā)的起點,這個我們在天涯海角曾經(jīng)魂牽夢縈的地方,這個歷經(jīng)滄桑七十多年以后不得不拆遷的故土,這個我們離開后依依不舍時刻懷舊的溫馨老家。</p><p class="ql-block"><br></p> 曾記得2013年,傳聞老房子要動遷被征收,老鄰居組織過一次聚會活動。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多年了。 <p class="ql-block"> 沿著東寶興路走進青云路,由西向東,舊貌換新顏,現(xiàn)代住宅區(qū)的景象映入眼簾。曾經(jīng)的招商二邨不復存在,這里完全認不出來了。多棟高樓大廈矗立其中。</p> 曾經(jīng)的青云路167弄,原名招商局上海第二職工宿舍(后為海運局職工宿舍)現(xiàn)在變成了青云一號。滄海桑田,今非昔比,感慨萬千。 這是拆遷前的弄堂口。 2017年7月1日,老鄰居在這里聚會告別二邨。 <p class="ql-block">那次我們青云路小學同班同學也借此機會團聚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近招商二邨原址,看到一共有八幢高樓,周圍有一些樹木花草等綠化設施。卻讓我不禁想起了曾經(jīng)的我們招商二邨老弄堂。那時無論大弄堂小弄堂,每一排都種滿矮矮的冬青樹,有許多底樓居民還種了很多花。即使像我們這樣住在樓上的,我媽媽也會到樓下去種花種菜,到了夏天,還有絲瓜藤牽牛花爬到二樓。那是多么難忘的記憶!青云二字,永遠鐫刻在心靈深處。</p> 1950年母親(左)剛結婚時就住在這里,青云路167弄78號,大學同窗方姨曾前來看望她。 我(左一)和哥哥出生以后,父母在小弄堂與大弄堂交界處抱著我們合影。 我和妹妹(左一)2017年特地在老房子樓下與鄰居合影。 <p class="ql-block"> 隋虎同學不僅是我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甚至還是幼兒園同學;除了他,還有他妹妹弟弟與我家的哥哥妹妹也都是同學好友。其實小時候哪里分過父母是什么黨什么派什么家庭出身??!孩子們只知開開心心地玩。只是到了政治運動洶涌如潮時,才由于家長被人為地劃分革命或者不革命的,另類的,弄堂里一同長大的孩子才無奈各奔東西。隋虎去了黑龍江兵團,而同時報名的我哥與另幾個發(fā)小就沒有被批準。不過中學輟學以后上山下鄉(xiāng),十年以后再從天涯海角回城,發(fā)小們友情依舊,來往不斷,延續(xù)了七十多年的友誼,卻歷久彌堅,成為一輩子的哥們。</p> <p class="ql-block">在2017年告別舊居時,老隋(前右一)也給大家拍過不少照片。這張照片里大都是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p> 如今的青云路寬敞平坦。 小時候記憶中的青云路曾經(jīng)是彈格路,后來改成過渣土路、柏油馬路、直到水泥路,承載了我們多少的童年往事,悲歡離合! 這幢乳白色小洋樓,是新的私人住宅,在周邊的樓房中顯得鶴立雞群,區(qū)別出富人與平民的不同差距??墒窃?jīng)的招商二邨,沒有特別的窮人富人之分,因為從建造的1946年起,到解放以后,住的都是招商局(后來改名海運局)的職工,高級船員和企業(yè)白領,沒有資本家地主,也沒有最底層的貧民,基本上都是工薪階層。 經(jīng)過一所幼兒園,卻讓我想起二邨里原來的海運局職工子女幼兒園,我曾經(jīng)在那里度過三年時光,小班,中班,大班,父母接送小孩就在弄堂里,根本不擔心安全問題。那時除了局長廠長,誰也沒有私家轎車。孩子們自由自在地長大,無憂無慮。 <p class="ql-block"> 這里屬于恒業(yè)居委會。當八十年代初知青返城以后,我也曾經(jīng)在社區(qū)(以前叫居委會)工作過。那時一個月18元工資,難以糊口,更別說成家了;因此離開社區(qū)工作去參加 高考或者到國企工作,才是回城知青的愿望。而現(xiàn)在的社區(qū)干部都是公務員或者事業(yè)編制干部,鳥槍換炮了。</p> <p class="ql-block"> 這個虹云邸小區(qū),位于上海市虹口區(qū)與閘北區(qū)(如今歸靜安區(qū))交界處,由于地段不錯,房價不低,每平米約十五萬,是一個現(xiàn)代化住宅項目。建筑風格現(xiàn)代簡約。這些水泥森林,如一個時代的見證者,默默無語地記錄著青云路上的變遷與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青云書局”是一家新建的公益性書店,與上海市圖書館資源共享,可以借閱書籍刊物。內(nèi)設咖啡吧茶座,底樓對少兒開放,二樓是成人閱覽室,環(huán)境優(yōu)雅。</p> <p class="ql-block"> 站在“融創(chuàng)青云一號“,浮想聯(lián)翩。這里的保安非常盡職,不讓我們進去,即使向他說明我們是這里曾經(jīng)的原住民,也不行。想起了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p> <p class="ql-block"> 令人遺憾的是,拆遷以后原住民是沒有能力、沒有實力回遷的,因為動遷款就那么點,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夠分,基本上都去了幾十公里以外的遠郊浦東周浦或者寶山金山,嘉定安亭,遠離了虹口。新進來這里的估計大部分都是有實力的金融界、商界、知識界精英,才能購買一千幾百萬的高樓住宅吧。不過我感覺盡管天氣那么好,陽光有時還不找不到下面的幾層,這點甚至不如八十年代造的老破小普通公房。</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青云路橋邊,以前我們叫它青云路河浜,其實它的真名叫俞涇浦。</p> 這里還是上海大學舊址。 <p class="ql-block"> 河邊曾經(jīng)是棚戶區(qū),有許多低矮的草棚,也曾經(jīng)居住過不少居民,包括我們的小學同學們。特別是那些多子女的家庭,擠在一起,居住條件也是比較艱苦的。不過那時曾經(jīng)有助學金制度,所以我們的小學同學,也沒有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那時也沒有什么高額收費的培訓班輔導班,所有同學一視同仁都能受到九年制義務教育。可是恰逢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也全都”一片紅:去了農(nóng)村邊疆。</p> <p class="ql-block"> 青云路橋承載著我們的童年記憶,以前河里有小魚,河邊靠著小船,甚至有個糞碼頭。讀中學時每天必經(jīng)過這座橋,走向四川北路。</p> <p class="ql-block"> 招商二邨曾經(jīng)是青云路上最好的住宅區(qū),弄堂寬敞,房屋間距舒適,整齊大氣。雖然只有兩層樓,卻房型規(guī)整方正,不像石庫門有的房間寬敞明亮,有的卻是亭子間,小閣樓。所以對如今的這片區(qū)域,總感覺它不夠漂亮完美,太擠太壓抑了,甚至有點逼咎,缺乏建筑群的美感。</p> 離開青云路,我們來到虹口公園(現(xiàn)名魯迅公園。)這里也承載過我們許多兒時的歡樂。 小時候父母帶我們兄妹和方姨一家也曾來過。那時公園的假山還沒有倒塌。遠遠可以看到。 1965年的六一節(jié),我們的小學畢業(yè)照是在虹口公園(魯迅公園)拍的。 1975年我病退回滬以后,經(jīng)常到虹口公園打太極拳,逐步減輕了病癥,走上了工作崗位。 2007年春節(jié),我們?nèi)バW班主任周老師家拜年以后,也來到公園聚會。 今天天氣暖和,陽光明媚,因為是雙休日,又是龍?zhí)ь^的節(jié)氣,公園里人聲喧嘩,到處都熱鬧非凡。 <p class="ql-block"> </p> 竹林緊挨著石墻,窗戶卻不是鏤空的,有點遺憾。 我們進入園中園,這里是為紀念國際抗日義士尹奉吉而特地辟出的紀念園。 朝韓愛國人士尹奉吉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這里英勇就義,留下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抗日戰(zhàn)歌,與中朝友誼同仇敵愾的悲壯故事。 勿忘歷史,牢記使命,對教育下一代是十分重要的!小時候我們只知道虹口公園有魯迅墓,所以幾十年里一直有日本友人來瞻仰吊唁魯迅,但是后來才知道還有這個抗日英雄、韓國的國際友人。 進去參觀了一下,也點贊園方保留了這值得謳歌的抗日歷史。 <p class="ql-block"> 梅軒在園子的最高處,座落在一片樹林之中,古色古香的它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相得益彰。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滿了歷史的韻味,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 以前在很多年里這個園中園是不對外開放的,后來也是收門票,才保留得比較好。幾株參天大樹,在這里依然枝繁葉茂。 還有一處盆景園。 紅梅花燦爛盛放。 <p class="ql-block"> 河面上,兩只粉色天鵝船正在悠閑地游弋。</p> <p class="ql-block">我們坐在亭子里聊天,吹著清風,十分舒爽。 拱橋橫跨湖面,兩側(cè)石欄桿上裝飾著精致的花紋圖案。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故事,每一次駐足都像是與過去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越虹橋改建于七十年代后期,那么多年過去,還是如此優(yōu)雅。</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坐在石頭臺階上休息聊天,享受著春日的美好時光。雖然大都已做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更多的話題仍然是少年時代的美好回憶。</p> <p class="ql-block"> 七十多歲的哥兒們,絲毫沒有覺得疲勞。廣闊天地的錘煉,經(jīng)歷了艱苦的磨練,使得他們身板硬朗結實,而且童心未泯。海銘同學(右)曾經(jīng)插隊江西,后調(diào)往武漢,從武鋼退休,回滬安享晚年,心態(tài)平和,知足常樂。</p> <p class="ql-block">女同學們就感到有點累了,坐下歇會兒。組織者洪英(前右一)當年曾是班級中隊長,后來從黑龍江兵團上了大學,退休前還是高級工程師;今天她雖然感冒發(fā)燒,卻還是堅持來與大家見面。</p> 小時候全班個子最高的女孩紅茹,有著十年吉林插隊落戶經(jīng)歷,老宅動遷以后,如今當了幸福而忙碌的外婆,也是忙里偷閑,來與發(fā)小聚會,不亦樂乎。 <p class="ql-block"> 退休醫(yī)生志鴻,從內(nèi)蒙當知青回城以后,曾赴東瀛多年,現(xiàn)在定居奉賢;小時候文靜內(nèi)向,如今七十多了,面容個性卻沒有多大的改變。</p> <p class="ql-block"> 站在梅花盛開的地方,我欣賞著這美麗的景色。梅花在綠色植物環(huán)繞下顯得格外醒目,每一次駐足都像是與過去的對話。</p> 有不少人喜歡去國外看櫻花,看楓葉,看海灘,看異國風情,其實不管在哪里,心境是最重要的。能出國走走固然好,即使在家門口,也一樣要保持心態(tài)怡然。 <p class="ql-block"> 河邊的梅樹枝頭綻放出花苞,背景中的建筑增添了幾分都市氣息。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故事,每一次駐足都像是與過去的對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童年時代,父母曾經(jīng)帶著我們多次在這里游玩,劃船,爬山,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無數(shù)的記憶與情感。每一次重返這里,都像是翻開一本塵封已久的相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讓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與變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