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3日星期日,春寒未盡,帶著對中華文明的敬畏之心,踏入了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與中國考古博物館。這兩座文化殿堂,一者以匠心傳承非遺之美,一者以科技還原歷史之真,共同編織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p><p class="ql-block"> 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是國家級工藝美術(shù)博物館。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西臨奧林匹克公園龍形水系,東接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展覽館,南面鳥巢、水立方,北靠中國科學技術(shù)館。目前館內(nèi)收藏涵蓋眾多工藝美術(shù)門類,主要有玉雕、石雕、竹、木雕、牙角骨雕、織染繡、陶瓷、漆器漆藝、金屬工藝、玻璃、唐卡及民族民間(綜合)等門類,以新中國成立之后創(chuàng)作的工藝美術(shù)作品為主。</p> <p class="ql-block"> 中國工藝美術(shù)源遠流長,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是人類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枝瑰寶,不同時期、不同品種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并與其生存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審美情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形成獨具特色的工藝美術(shù)文化語言。通過各種表現(xiàn)形式,展示了豐富的工藝美術(shù)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歷史。所以,中國工藝美術(shù)品是物質(zhì)文化形態(tài)和民族精神的載體。無論是其物質(zhì)形式或是內(nèi)容,都有著多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shù)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無不是繼承而來又不斷發(fā)展,工藝美術(shù)是人們在勞動積累中的創(chuàng)造,就像現(xiàn)代科技成果起始于石器、陶器、青銅器、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shù)一樣。深入研究中國工藝美術(shù)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有四件大型翡翠藝術(shù)珍品,它們堪稱國寶級的稀世珍寶,1982年,國務(wù)院批準將其制作為“新國寶”。由四十多位技藝精湛的玉雕大師聯(lián)合創(chuàng)作,從題材選定、設(shè)計到完成,歷時八年之久。它們就是《岱岳奇觀》《含香聚瑞》《群芳攬勝》和《四海騰歡》。</p> <p class="ql-block"> 作品《岱岳奇觀》,是館內(nèi)四件大型翡翠藝術(shù)珍品之一,1982年由北京玉器廠設(shè)計制作。原料凈重368公斤,呈三角形,質(zhì)地上乘,是四塊翡翠料中最大的一塊。該作品充分利用了原料的特點,取材泰山。以概括的手法表現(xiàn)泰山的雄偉壯觀、春意盎然的景色,象征中華民族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翡翠正面切割成兩個平面,中間有一棱線,左右兩個平面大致呈90度傾斜。雕刻出的泰山山巒挺拔,樹木青翠,以中天門為背景,著重刻畫十八盤,天街和五岳頂;背面為土黃色石質(zhì)覆蓋,設(shè)計者利用原料的油青色塑造山巒樹木灰暗的黃昏景象。在藝術(shù)手法上,這件《岱岳奇觀》還采用了鏤雕,圓雕,深淺浮雕等手法,來體現(xiàn)層層疊疊的樹木,小橋;中景、遠景則采用淺浮雕,陰刻等手法,使之深遠。作品背面還用鐵線篆體字刻上了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望岳》,填以金色,風格古樸高雅,書法和工藝造型相映成輝,更具傳統(tǒng)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作品《含香聚瑞》,也是館內(nèi)四件大型翡翠藝術(shù)珍品之一,高65厘米,1985年由北京玉器廠設(shè)計制作。原料重274.4公斤,類似長方形,綠翠多,材料質(zhì)地優(yōu)良,所以設(shè)計者們將其設(shè)計為球形花薰。作品不僅采用了中國玉器歷史上高難度的套料工藝,并用料中套料,小料做大的手法,增加原料綠翠的面積。在蓋、中節(jié)、底足三部分,以深淺浮雕的技法和開光的藝術(shù)形式,裝飾傳統(tǒng)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蓋的周身除四個開光圖案外,通體鏤雕唐代傳統(tǒng)的蕃草圖案。套料工藝,即從玉料中掏膛,掏出玉料,是中國玉器藝術(shù)傳統(tǒng)的高難度的優(yōu)秀技藝?;ㄞ沟纳w由主身中掏出,而且要求膛的厚薄均勻一致。在五個部分的組合上底足和中節(jié)、中節(jié)和主身、蓋和頂?shù)慕Y(jié)合都采用螺口相接的方法,達到螺紋角度精確,子母口密切配合,各個平面的水平一致,上下垂直到位,制作精確?;ㄞ褂袃蓚€大環(huán)和八個小環(huán),大小一致,比例恰當。</p> <p class="ql-block"> 作品《群芳攬勝》高42.3厘米,由北京玉器廠設(shè)計制作。是另一件館內(nèi)四件大型翡翠藝術(shù)珍品之一,這件國寶所用原料重87.6公斤,體積較小,色澤主要為深油青色。設(shè)計人員巧妙地將其取材為提梁花籃,用提梁,活動鏈條的形式增加作品的高度。在制作過程中,由于花卉的花朵,枝梗,葉子等可以比較自由地穿插,因此能去除裂紋、瑕疵等缺點,保留并突出綠色,藕粉色部分。制作者還運用掏膛的工藝手法,挖出花籃中的翡翠,雕刻成提梁鏈條和花葉,從而使深沉的暗青色玉料變薄,變得透亮。布局上,設(shè)計者將色澤較好處設(shè)計為引人注目的牡丹、菊花,放在主體地位,突出翡翠的質(zhì)地優(yōu)美;周圍襯以玉蘭、梅花、海棠等十多種花卉,相互交錯,疏密有致?!度悍紨垊佟氛w效果豐滿生動,花卉枝葉富有生氣,是中國玉器藝術(shù)史上最大的花卉作品。在制作過程中,受裂紋的影響,在掏膛時,取出活動鏈條、吊墜、提梁時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經(jīng)過起股、分鏈、透眼、拉絲、活環(huán)、找型、揉細等工序才完成環(huán)環(huán)相套、活動自如的鏈條工程。</p> <p class="ql-block"> 作品《四海騰歡》,也是館內(nèi)四件大型翡翠藝術(shù)珍品之一,1982年由北京玉器廠開始創(chuàng)作,1989年制作完成。原料的形狀方正而規(guī)矩,面積大,翠色多而密,色澤鮮明,質(zhì)地光潤、透亮。設(shè)計者將原料剖為四片,每片厚度僅為1.8厘米;之后將這四片翡翠拼合成一塊高74厘米,寬146 厘米的大插屏,最大限度地展示翡翠晶瑩剔透的質(zhì)地。拼合后的翡翠不僅平整、嚴謹,而且接縫處平直一致,沒有絲毫間隙。內(nèi)容上,作品正面為矯健的九龍翻騰的場面,象征中華民族的騰飛精神。龍的形象吸收了歷代龍形圖案的精華,使得其生動、活潑而傳神。設(shè)計者利用原料的天然色澤,將綠色部位設(shè)計為龍,采用深浮雕技法,突出重點的綠翠;其他部位則設(shè)計為云彩、水波紋,以淺浮雕技法雕刻而成,襯托主體。同時還充分利用綠翠、白、粉白、淺青等俏色的布局特點,巧妙地處理好紋飾之間的關(guān)系,使之相互繚繞、相互輝映。下端的水波紋分別以深淺浮雕技法制成,使平面的插屏具有立體的效果。插屏的背面用先進的設(shè)備琢碾,以油石反復(fù)打磨并拋光。</p> <p class="ql-block"> 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也是館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珍品,以新疆白玉雕刻而成。中央為七層八角形的主塔,高105cm、寬32cm。四周有四座六角形的分塔,以八根玉鏈、四百四十圈鏈條從四方連接四塔。塔群構(gòu)成正方形,東南西北的四個正面各有兩尊玉坐獅,玉獅之間又有一座玉制香爐,主塔和分塔之間,地面上又有走廊相接,與懸空的相接的八根鏈條相呼應(yīng)。此作品制作精巧,歷時兩年之久,充分展示了玉器精細的鏤雕工藝,是古往今來玉塔中的一件罕見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 玉雕工藝有浮雕、內(nèi)雕、圓雕、鏤雕、俏色雕、花下壓花、拋光、線刻等技法。</p><p class="ql-block">《玉雕和田白玉濟公與伏虎羅漢》</p> <p class="ql-block"> 玉的硬度很高,難以用刀刻,所謂玉雕,實際上是通過琢、磨、碾、鉆等工藝手法來完成的。</p><p class="ql-block">《玉雕 松石七仙女奏樂》作品表現(xiàn)了七位仙女腳踏樣云、手執(zhí)各式樂器凌空演奏的場景,七仙女神態(tài)優(yōu)雅、祥和,人物布局錯落有致,頭飾華麗而富于變化,臉部刻畫豐富而細膩,舉手投足使人感到情趣無限,顯示了立體雕刻技藝的嫻熟。</p> <p class="ql-block"> 玉器雕琢主要包括選料、剝皮、設(shè)計、粗雕、細雕、修整和拋光等工序。</p><p class="ql-block"> 《玉雕白玉寶塔爐》</p> <p class="ql-block">玉雕 翡翠螭虎瓶</p><p class="ql-block"> 螭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物,外形類似壁虎,有積極向上的寓意。作品《螭虎瓶》在瓶蓋和瓶身上巧妙的雕刻出螭的形態(tài),螭扭動著身軀附著于瓶身之上,似在沿瓶身向上爬動,使靜態(tài)的瓶身盡顯動態(tài)之美。瓶身兩側(cè)以鏤雕的手法雕刻了兩對銜環(huán),使瓶身更加呈現(xiàn)出一種婀娜多姿、自然靈動之態(tài)。</p> <p class="ql-block">玉雕珊瑚梅蘭竹菊</p><p class="ql-block"> 由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楊世昌進行設(shè)計,并與滿淑敏、李秀芳、李理明共同制作。此件作品造型豐滿,枝杈交錯,秋菊多姿,梅枝蒼老,枝頭喜鵲鳴吹,青竹挺秀,蘭花幽香。梅蘭竹菊氣韻生動,層次分明,花葉翻卷折疊自如有序,枝梗穿插變化多端,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p> <p class="ql-block">玉雕青玉對雞</p><p class="ql-block"> 北京玉器廠設(shè)計制作。作品使用深碧色的青玉材質(zhì),質(zhì)地純正渾厚。對雞造型,兩雞眼神專注,體態(tài)矯健、羽毛豐滿。挺立的雞冠、堅硬的雞喙、有力的雙足、挺翹的雞尾等,塑造了對雞惟妙惟肖的形象,動態(tài)十足。</p> <p class="ql-block">青田石雕高粱</p> <p class="ql-block">壽山石雕 求偶雞</p> <p class="ql-block">壽山石雕碩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壽山石是中華瑰寶,中國傳統(tǒng)“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qū)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壽山石屬葉臘石,質(zhì)地滋潤,富有光澤,硬度較低。壽山石“溫潤光澤,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曾聽過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在天帝御前鳳凰女神奉旨出巡到福州北峰郊區(qū)壽山,在壽山秀麗景色的吸引下,途中降下云端,在壽山的幽林山野中憩息片刻,喝了金山頂?shù)奶烊?,又食了猴潭的靈芝果,在壽山溪的清泉沐浴戲水,嗣后,更枕著高山的山峰酣然而睡。當她一覺醒來的時候,百鳥正朝她歌唱,此時山花也為她怒放,而自己身上的羽毛也變得更鮮艷,更加溢彩流露,體態(tài)愈加雍容華貴,令她對壽山生起來了思戀之情。離別之際,依依不舍,離愁無限,她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這秀麗無比的山間闊地繁衍生息,后來鳳凰女神留下彩卵變成了晶瑩璀璨、五顏六色的壽山石。</p> <p class="ql-block">雕漆 花籃盤</p> <p class="ql-block">漆線雕 波月洞悟空降妖</p> <p class="ql-block">鳴喜圖</p> <p class="ql-block">雕漆河岳凝暉地屏</p> <p class="ql-block">脫胎漆器 綠寶砂膽瓶</p> <p class="ql-block">金屬工藝純銀鏨刻富貴滿堂如意罐</p> <p class="ql-block">金屬工藝 景泰藍孔雀屏燈 產(chǎn)地:北京</p> <p class="ql-block">金屬工藝景泰藍錯金銀鳥篆紋樣壺</p><p class="ql-block"> 景泰藍是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zhì)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zhì)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nèi)燒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p><p class="ql-block"> 民間傳說,元朝初年,皇宮失火,金鑾殿與眾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群臣驚訝,獻給皇帝,說是上天所賜。皇上得到此物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圣旨,調(diào)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殺頭。圣旨一下,可忙壞了京城里九 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們。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參透這上天所賜的工藝。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傳說他是女媧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藝,才被人們譽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稱女媧娘娘身披霞衣、腳踏祥云給其托夢云:"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jīng)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參透此夢,原來皇宮大火,金鑾殿里寶石金銀燒熔在一起形成此瓶。并下圣旨,不論"巧天工" 制作多少寶瓶,均歸皇宮所有,因為這種珍品是皇宮里一場大火燒出來的,于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因為常人沒有資格擁有"奇寶燒",所以這種藝術(shù)成為了宮廷藝術(shù)。到了明景泰年間,工藝水平到達頂峰。由于產(chǎn)品又大多以孔雀藍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這個稱呼后來就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 長坂坡》</p><p class="ql-block"> 這幅三層通雕作品。以樟木為原料,取材于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情節(jié)。從構(gòu)圖上看,確是與眾不同,別開生面,畫面上的七匹戰(zhàn)馬、十八個人物分布在上下兩層,右側(cè)作為過渡連接,檐角高翹的一座亭臺和兩座門樓位于中間及左側(cè)、右側(cè)山坡上,分別采用斜側(cè)的手法,巧妙地利用蒼松、垂柳補綴掩映,石頭參差烘托,拓展了表現(xiàn)的空間;用戰(zhàn)旗、樹木遮擋上面徑路,有藏有露,疏密相宜。在人物形象與戰(zhàn)馬的處理技巧上更是令人叫絕,重點突出趙云與曹軍四將廝殺的場面,人物形象刻劃細膩,動態(tài)各異,神形兼?zhèn)?,呼之欲出;?zhàn)馬胸肌突出,神態(tài)矯健,揚足飛奔,或側(cè)、或背、或正,生動逼真;尤其是趙云與戰(zhàn)馬采用從內(nèi)向外,而右下方曹軍戰(zhàn)將與戰(zhàn)馬卻是由外向內(nèi)來的表現(xiàn)手法,既是正面與背面的對應(yīng),又形成強烈對比,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掛屏類是極少見的,其難度很大,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的細部及刻劃更是精細入微,兵將們頂盔貫甲,手執(zhí)大刀、長槍、雙锏、雙劍、盾牌,廝殺的戰(zhàn)將戴頭盔,插背旗,護肘、胸甲、護心鏡、戰(zhàn)裙、戰(zhàn)靴等一應(yīng)俱全,鎧甲紋有魚鱗、人字、“胡椒粒”等多種,精雕細刻,連戰(zhàn)馬鬃毛、尾巴的線條也十分清晰和流暢,刀工老到。尤其是每個人物的“開面”無一雷同,或橫眉立目、或睜圓環(huán)眼、或滿腮髭胡、或五綹美髯,可見老藝術(shù)家雕刻技藝之絕妙。但見山頂上的曹操騎著戰(zhàn)馬,手捋長髯,側(cè)望著山下;在其左側(cè)的一軍兵身前傾正奮力擂響戰(zhàn)鼓,后面兵士手執(zhí)一面迎風飄揚的大旗;右側(cè)的戰(zhàn)將正揮動手中令旗,其后的眾軍兵手端刀刃,等待廝殺。右邊側(cè)一員大將手揮雙劍,騎著戰(zhàn)馬正從山坡上沖下來,殺氣騰騰。下面的曹軍兵有的揮舞戰(zhàn)旗,有的手拿盾牌和大刀,有的被戰(zhàn)馬踩踏在地上;四員大將騎著戰(zhàn)馬、手執(zhí)兵器,將趙云圍在中間好一番廝殺;趙云左手端槍,右手拿劍,縱馬力戰(zhàn)曹軍四將,已將其中一大將殺得馬仰人翻。這是潮汕木雕以古代戰(zhàn)將為表現(xiàn)題材的精美之作,我觀摩了好久,精美絕倫讓人贊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沉香木雕春風又綠江南岸》</p><p class="ql-block"> 由福建莆田籍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大師鄭春輝雕刻。莆田傳統(tǒng)木雕已列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沉香木雕春風又綠江南岸》局部 </p> <p class="ql-block">竹編 蘇武持節(jié)牧羊</p> <p class="ql-block">牙雕 水仙花神 1987年制 產(chǎn)地:上海</p> <p class="ql-block">牙雕 豐收大白菜</p> <p class="ql-block">牙雕 遵義會議光輝照前程</p> <p class="ql-block">《湘繡 雙面全異繡 望月》</p> <p class="ql-block"> 雙面全異繡是湘繡精華,這件作品《望月》1985年入選工藝美術(shù)國家珍品。繡屏兩面分別為一位望月佳人的正面與背影,一面黑發(fā)似瀑,一面花顏如雪,人物身著長裙,層疊相交,隱隱透出內(nèi)里的身段與肌膚,千針萬線不見絲毫突兀,絕妙的刺繡工藝展露無遺。</p> <p class="ql-block">檀香扇·水仙花</p> <p class="ql-block">錫器·山居圖筆筒</p> <p class="ql-block">人面魚紋彩陶盆(復(fù)制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前期的一種陶器,代表了仰韶彩陶工藝的杰出作品之一。該陶盆于1955年在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通常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具有特殊的葬禮用途。1995年5月25日,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的尺寸為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由細泥紅陶制成,呈敞口卷唇狀??谘靥幚L有間斷的黑彩帶,而內(nèi)壁則以黑彩繪制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的形象呈現(xiàn)為圓形,額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為黑色半弧形。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以動物形紋飾為主,如魚、鹿、蛙等,其中魚紋是最為典型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被公認為彩陶藝術(shù)的精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面魚紋彩</span> 陶盆原件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并于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此件為復(fù)制的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陶瓷 青花斗彩冬瓜瓶</p><p class="ql-block">制作年代:20紀80年代</p> <p class="ql-block">陶瓷青花釉里紅壽桃瓶</p> <p class="ql-block">廣東彩瓷·醉寫蕃書筆筒</p> <p class="ql-block">宣州窯·旋紋雙耳瓶</p> <p class="ql-block">青石雕·歡天喜地</p> <p class="ql-block">金屬工藝 礦物彩繪銅像財寶天王</p> <p class="ql-block">畬族銀飾·鳳凰冠</p><p class="ql-block"> 畬族銀器是畬族人重大日子和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盛事,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的配帶飾物。畬族人民崇尚銀飾、銀器,無論是“三月三”、趕墟趕場、祭祀盛典、婚喪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盛事,還是日常生產(chǎn)生活,畬家人與銀器、銀飾密不可分,其間蘊含著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也是畬族展示家庭、家族世代擁有財富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獨山玉雕·金秋</p> <p class="ql-block">泥塑·鼓舞</p> <p class="ql-block">漆器·刻灰春酣圖屏風</p> <p class="ql-block">《漆器·刻灰春酣圖屏風》局部,感覺有紅樓夢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由于時間關(guān)系,走馬觀花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參觀了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span>,工藝美術(shù)館很大,有幾個展館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是匆匆一瞥,但那些構(gòu)思奇妙、工藝精湛的藝術(shù)作品讓我不住的感嘆中華文明人文薈萃、源遠流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午飯后,便走進了中國考古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踏入中國考古博物館,仿佛推開了一扇跨越時空的門。這里不僅是文物的陳列之所,更是一場與中華文明對話的精神之旅。從恢弘的歷史敘事到細膩的科技考古展示,每一處細節(jié)都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走進序廳,立刻就會被恢弘的場面所震撼、所吸引。地面是時間為軸的“歷史大道”,由黃銅板鋪就,上面以刻著中華歷史發(fā)展時間軸的鋪陳開來的主要里程碑時間,從800萬年前的臘瑪古猿一直延續(xù)到當下,十足的歷史感。穹頂是漫天繁星組成的閃耀天幕,四周鑲嵌了眾多珍貴文物的土黃色展示墻讓走進來的每一位觀眾便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歷史厚重感:仰望,燦爛的星穹綻放于館頂,人類文明猶如群星閃耀;俯瞰,古銅色的歷史長卷在腳下徐徐展開,從人類誕生到文明初現(xiàn),千萬年間滄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中國考古博物館以“倉儲式陳列”與“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特色,文物密集陳列于展柜中,輔以古籍檔案的陣列式展出,營造出厚重的歷史氛圍。基本陳列“歷史中國 鼎鑄文明”按時間脈絡(luò)分為五大專題——從“文明起源”到“民族覺醒”,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串聯(lián)起五千年的文明進程。展柜旁還設(shè)有觸摸屏和掃碼講解功能,科技與傳統(tǒng)的結(jié)合讓參觀者既能直觀感受文物的質(zhì)感,又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彩繪貼金天王俑</p><p class="ql-block">唐代 陜西西安郊區(qū)隋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天王俑一共兩件,一頭戴盔胄,一束發(fā),均著鎧甲。一手叉腰,另一手握拳前舉或上舉。兩足分開,分別踏臥牛、臥鹿。底座較高均有一圓孔。俑的形象威武生動,裝飾華麗鮮艷、腳踏動物和小鬼,是盛唐時期的典型特征。天王俑為鎮(zhèn)墓俑的一種,多位于墓門附近,面朝墓門,位置較固定。</p> <p class="ql-block"> 歷史大道的兩側(cè)是從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車馬坑。這是1928年,中國的學術(shù)機構(gòu)首次對安陽殷墟進行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的開端。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馬車,距今已有3000多年。馬車造型美觀、結(jié)構(gòu)牢固、重心平衡,車體輕巧,運轉(zhuǎn)迅速,使用了不少青銅構(gòu)件,展現(xiàn)了早期中華文明的精湛工藝,采用整體切割、套箱方式提取出來。</p> <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 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前2600年)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p><p class="ql-block"> 大口尊的形狀像一枚大炮彈,重達幾十斤,呈尖底或圜底狀,所以無法直立擺放,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在大口尊的口沿之下(極個別在陶尊腹下近底處),往往刻有類似“日”“月”“山”形狀的符號。</p> <p class="ql-block">不知刻畫符號有何特殊寓意</p> <p class="ql-block">尖底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公元前4900~前2900年)</p><p class="ql-block">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 新時期時代 </p><p class="ql-block">5000多年前精美絕倫的陶制品,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文明的定義</p> <p class="ql-block">立烏異形陶器</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前2600年)</p><p class="ql-block"> 6000多年前的立鳥異形陶器,出土于安徽尉遲寺遺址。文物形狀像一個瓶,中間空心,頂部有一只立鳥形象,功能至今成謎,有學者認為其與太陽崇拜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七柱鎖孔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龍山文化(公元前26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p> <p class="ql-block">陶鬶(gui)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公元前2600~前2000年)山東臨朐西朱封遺址。</p><p class="ql-block"> 鬶主要用于燉煮羹湯鑊溫酒,作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制炊事用具,有三只空心的足,形制與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稱作“喙”,有三足?!墩f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流行于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鼓</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公元前2300~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遺址</p> <p class="ql-block">銅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陜西西安新旺村窖藏</p><p class="ql-block"> 外唇方折、直耳、圓腹、柱足。口下飾饕餮紋,填細雷紋,紋飾中有六條豎突棱。腹壁有兩處補鑄的塊痕,內(nèi)壁鑄銘文兩行。足飾獸面紋,一足下端稍有殘損。底外有一層煙貧。</p> <p class="ql-block">銅犧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陜長安張家級西清墓地</p><p class="ql-block"> 犧尊是一種盛酒器,器身為一站立狀怪獸。獸首前瞻,頂有柱狀雙角。角內(nèi)側(cè)有一彎曲上翹之小叉。獸鼻隆起,耳細長而豎起。腿短而粗壯,短尾呈三角形。獸腹兩側(cè)各有一鳥形豎扉,鳥首向上,扉下有三角形小翼。四蹄側(cè)面有爪形刻道。犧尊背部有蓋,蓋鈕為一站立鳳鳥,項背附著一卷尾虎,作行走狀。胸前及臀部各附著一回首卷尾龍。器身上飾菱紋及獸面紋。蓋內(nèi)底及器體腹內(nèi)底各有兩行六字銘文:“異仲作寶障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龍</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p> <p class="ql-block">“婦好”銅鉞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p> <p class="ql-block">“司奢母”銅方壺</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銅方鼎</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司馨母癸”銅方尊</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p> <p class="ql-block"> 站在殷墟婦好墓的象牙杯前,凝視這件距今3000年前商代王室陪葬品,那些凝固的時光仿佛重新流動。正如網(wǎng)友所言:“這里的展品貨真價實,每一件都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無論是展柜前駐足的留學生,還是帶著孩子仔細觀摩的家長,每個人都在與歷史對話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銅面具</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八號坑</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存完整,面部上寬下窄,方頤,廣額。立眼凸目,粗眉,蒜頭鼻,下方以凹陷示意鼻孔。闊口緊閉,嘴角下勾。長耳,耳廓較寬,下頜末端延伸至雙耳后方。</p> <p class="ql-block">片狀跪坐銅人</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八號坑</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1500年)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 這件設(shè)計精美、鑄作精湛、鑲嵌精致、圖案精妙的銅牌飾,歷經(jīng)三四千年依然完好無缺,數(shù)百片綠松石絲絲入扣,無一松動脫落,即使以今天的工藝技術(shù)標準來衡量,也當之無愧地堪稱高超絕倫。穿越數(shù)千年歷史迷霧,來到鐵器尚未發(fā)明的夏代,就會知道玉器不是雕刻的,而是利用高硬度的金剛砂、石英等"解玉砂",借助水力研磨成玉石,再用木竹器、骨石器等簡陋工具琢磨輾制的。該器物就在于其主題圖案獸面紋飾上,其功用在于神道設(shè)教,溝通天地,宣揚教化。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特質(zhì)就是具備繁瑣、成熟的禮儀性,祭天祀地的觀念發(fā)達。世界被分成天、地、神、人等不同的層次,這些層次間的溝通,需借助特殊秉異的巫覡,巫覡與天神地袛?shù)穆?lián)系常借助某些動物尤其是猛獸的力量,因而就有了中國早期廟堂禮器上各種動物的紋飾和圖案。這些圖案既表示對祭禮的重視,又是溝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載體。同時,中國也是一個崇拜玉的國度,玉的一些屬性被抽象、放大,賦予強烈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玉具有通靈性。這種靈性與神性的融合,便具有了崇拜的宗教性。明白了這些意識的因子,也就廓清了這件銅牌飾具有溝通天、地、神、人的法器功能和意蘊了。</p> <p class="ql-block">中國</p> <p class="ql-block">銅爵</p><p class="ql-block">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p> <p class="ql-block">傭陣</p><p class="ql-block">北齊</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墓獸傭陣</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龍鳳紋瓷罐</p><p class="ql-block"> 金元時期的磁州窯有一種常見的白地黑花龍鳳紋罐。通高普遍在25-50厘米之間,人們幾乎都認為這是一種酒壇,用于存酒使用,與四系瓶用途相類似。從目前存世的龍鳳紋罐來看,無論是傳世還是考古出土的,普遍特征是胎體粗糙,器型敦厚,也有外白釉里黑褐釉的,胎體表面普遍施化妝土,在單層或雙重開光內(nèi)分別以黑彩、黑褐彩繪龍鳳飛騰紋飾,也有少量沒有開光,在腹部繪龍,龍飛鳳舞題材。</p> <p class="ql-block">文吏傭</p><p class="ql-block">北齊(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 頭戴黑色平巾頓,面相方正豐調(diào),額頭寬悶,雙眉彎曲起脊,鼻梁高聳,雙唇微張。上穿粉白色圓領(lǐng)衣,外套朱紅色高領(lǐng)廣袖褶服,外罩兩檔,下穿白色大口碑,足穿黑色笏頭履。雙臂交攜于胸前。</p> <p class="ql-block">綠彩聯(lián)腹龍柄傳瓶</p><p class="ql-block">唐代</p> <p class="ql-block">駱駝俑</p><p class="ql-block">北齊(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p> <p class="ql-block">簡瓦(帶獸面瓦當)</p><p class="ql-block">金代</p> <p class="ql-block">青釉人物瓷瓶 </p><p class="ql-block">西晉(公元265~316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腹部圓鼓呈球狀,圈足。長頸為胡人形象,跪坐于瓶腹之上,圓睛闊鼻,手臂置于胸前,雙手持一圓形物。頭上系網(wǎng)格狀發(fā)箍,發(fā)箍于腦后系帶。瓶腹部凸弦紋帶下飾鳳鳥紋及鋪首形紋樣。</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師杏園魏晉墓地</p> <p class="ql-block"> 來自大唐的鎏金鏨花九曲銀勺,河南偃師杏園唐墓出土,勺呈九曲花瓣造型,鎏金工藝精湛,勺的內(nèi)壁打磨拋光,明亮照人。</p> <p class="ql-block"> 中國考古博物館不僅是一座收藏文物的殿堂,更是一部立體的文明史詩。它以科技賦能歷史,用學術(shù)深化理解,借國際交流拓展視野,讓參觀者在沉浸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正如展覽中那句“鼎鑄文明”,這里的一磚一瓦、一器一物,都在無聲訴說著一個民族的智慧與榮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