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征明在書寫《滕王閣序》時,運用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和智永、趙孟頫的筆意,并吸取了宋元書法家蘇軾、米芾、黃庭堅的精華,形成了其獨特風格。</p><p class="ql-block">他的這篇行書書法平正婉和、溫潤秀勁、筆勢瀟灑、清秀俊雅,給人一種自然流暢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十一月六日,出生于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東北部)德慶橋西北曹家巷的一戶仕宦之家。</p><p class="ql-block">其家世可以追溯到漢代成都太守文翁。在祖父文洪之前,文氏一族大都出身武官,從文洪開始才業(yè)儒重文,并有推重文章氣節(jié)之風。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曾做過永嘉知縣,后升任溫州太守,所以文徵明三歲就隨家去了溫州。</p><p class="ql-block">然而和一般的名人少小即天資聰明不同,文徵明開蒙極晚。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已經七歲的文徵明才能站立。是年五月,母親祁氏逝世,此后文徵明被扶養(yǎng)于外祖家。</p><p class="ql-block">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文徵明十一歲時方能清晰開口說話,此后被送到私塾學習。兩年后,文徵明開始初步顯露他的聰明才智,熱愛古文的他,有時一日能記誦數(shù)百千言。</p><p class="ql-block">十六歲時,文徵明從父親任所返回蘇州居住,由于出色的古文功底,他結識了比他大十多歲的祝允明和與他同輩的唐寅,還跟隨都穆學詩。</p><p class="ql-block">文徵明在書法方面成就突出。他行、草、隸、篆 各體皆工,其最擅長楷書,可謂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是繼王羲之、趙孟頫以后又一集大成的書法家。</p><p class="ql-block">王世貞說:“文待詔以小楷名海內?!逼湫泄P仿蘇、 黃、米及《圣教》,加以變化,遂自成家。明代注重楷、行、草的發(fā)展,而 篆、隸二體,少有人問津。</p><p class="ql-block">文徵明卻能篆善隸,文嘉評其“(文徵明)隸書法鐘繇,獨步一世”。作為吳門書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與祝允明、王寵并稱為“吳中三家”。</p><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書以二王為本,兼收并蓄,博取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秀麗典雅,遒媚多姿的藝術風格。</p><p class="ql-block">其行書有三個特點:楷草并施。文徵明行書中時而運用楷法,以正其骨,時而運用草法,以求飛動,作品既生動又謹嚴,既大氣又平和,高雅別致自成一家;用筆外拓,外緊內松。</p><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書結字空靈疏朗,中間留白,以虛映實,變化多姿;曲直互參,揮灑自如。文氏行書線條多變,曲中有直,時提時按,轉折并施,隨勢而變,妙合自然。</p><p class="ql-block">文徵明的行草書學晉王羲之的《圣教序》,學智永運筆的遵勁流暢,大字學宋黃庭堅,運筆風格穩(wěn)重老成,蒼勁秀逸。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行書早期代表作有《南窗記》,中期有《詩稿五種》,晚期有《西苑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