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格陵蘭島西南,由于受西格陵蘭暖流影響,自法韋爾角到迪斯科灣的大陸沿海沒有被冰覆蓋。這是一個多山的地區(qū),特別是靠近海岸邊。該地區(qū)整個海岸被許多峽灣切割的厲害,這峽灣有幾處延伸到冰川的邊沿,并把海岸外切成許多半島。地形分為斷崖帶,斷崖帶寬達10至30公里,從蘇克爾托賓冰川到埃格臺明斯(阿西亞特)一帶海岸,被高原槽谷和峽灣切割,上面有許多小湖泊。其余部分到處都是山地,山多半成尖峰形似,高達2000米。納爾薩利克峽灣(北緯62°)、謝爾米利克峽灣(北緯61°)和科羅克峽灣(北緯61°),每年都產(chǎn)生冰山。</h1> <h1> 西南部最大的幾個峽灣在戈特霍布(努克)地區(qū),外緣為寬達25公里的灣口,南面是阿梅拉利克峽灣,北面是坎格魯峽灣與烏曼納普蘇魯阿峽灣。東北部的蘇克爾托賓冰川被埃格赫德峽灣分隔,經(jīng)常發(fā)生冰崩,其中一支冰川在1600米的高處就截斷了。在蘇克爾托賓冰川上,阿捷爾山是西南最高的山峰,海拔2200米。</h1> <h1> 塞爾默蘇特島(塞梅蘇克島Sermersuut),(舊拼寫:Sermers?t,丹麥語:漢堡港Hamborgerland),是格陵蘭西部凱帕塔市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島嶼。位于65°35′00″N 53°05′00″W,是在戴維斯海峽沿岸,與南部的馬尼索克島通過阿馬科克水道隔開,東部與大陸由伊卡米特?康格魯亞蘇特峽灣(Ikamiut Kangerluarsuat峽灣)隔開。該島多山,北部為冰河,有數(shù)個獨特的山峰。 島上的最高點是1,031 米(3,382.5 英尺)。</h1> <h1>塞爾默蘇特島一景</h1> <h1> 馬尼索克島(Maniitsoq),是格陵蘭西部凱帕塔區(qū)的一個島嶼,該島位于戴維斯海峽(Davis Strait),北部與阿馬科克水道(Ammerqoq Sound)相隔,與塞爾默蘇特島(Sermersuut)隔開。位于65°28′00″N 52°59′00″W,該島的形狀大致為三角形,東部和西南部的海岸線上點綴著許多小島和巖石,最高點海拔216 米(709英尺)。島的南端,以前被稱為蘇克托彭(Sukkertoppen),它是該地區(qū)唯一的定居點,有馬尼索克機場。</h1> <h1> 馬尼特索克(曼尼措克Maniitsoq),原名蘇克托彭(Sukkertoppen),是格陵蘭島西部馬尼特索克島(Maniitsoq)上的一個城鎮(zhèn),位于65°25′00″N 52°54′00″W,屬于凱帕塔市。人口2534人(2020年),是格陵蘭島第六大城鎮(zhèn)。1782年,丹麥殖民者在1755年建立貿(mào)易站。自2008年以來計劃建造一座鋁冶煉廠,但至今沒有進展到建設(shè)階段。</h1> <h1>馬尼索克鎮(zhèn)一景</h1> <h1>馬尼索克鎮(zhèn)一街</h1> <h1>馬尼索克機場航站樓,于2019年啟用開放。</h1> <h1>馬尼索克機場</h1> <h1>馬尼特索克(1890年)</h1> <h1> 塞梅蘇克自治市(格陵蘭語:Kommuneqarfik Sermersooq,意為“多冰之地”),是格陵蘭一個新的自治市,自2009年1月1日起建立。首府為努克(曾被稱為戈特霍布)同為格陵蘭首府,亦是全格陵蘭人口最多的自治市,2013年1月共有21,868名居民。</h1><h1> 自治市包括格陵蘭東部和西南部的城鎮(zhèn):努克(戈特霍布Godth?b),帕繆特(Paamiut)(腓特烈斯霍布Frederiksh?b),伊維圖特(Ivittuut),阿爾蘇克(Arsuk),伊索托克(Isortoq),凱凱塔蘇阿茲亞特(Qeqertarsuatsiaat)(菲斯克奈瑟),卡皮西里特(Kapisillit),斯科斯比松(伊洛科托米特Ittoqqortoormiit),康寧林吉特(Kangilinnguit)(格倫訥達爾Gr?nnedal),庫盧蘇克(Kap Dan),塞米利加克(Sermiligaaq),庫姆米特(Kuummiit),塔西拉克(Tasiilaq)(昂馬沙利克),蒂尼特奇拉克(Tiniteqilaaq),蒂勒里拉克(Tiilerilaaq)。</h1> <h1> 自治市位于格陵蘭東部和西南部,面積531,900平方公里(205,400平方英里),是世上按面積計算第二大自治市,僅次于卡蘇伊特薩普。南邊與庫雅雷克區(qū)接壤。西北面與凱克卡塔區(qū)接壤,更北的地方則與阿凡納塔區(qū)接壤。后者的邊界按西經(jīng)45度劃定。塞梅蘇克最北端與東北格陵蘭國家公園接壤。東南則因丹麥海峽與冰島分開。<br> 塞梅蘇克市是兩個橫跨東西兩岸的格陵蘭自治市之一,努克機場到庫盧蘇克機場由格陵蘭航空全年營運的定期航班。在西岸有短途來往努克和帕繆特機場的航班。<br></h1> <h1>努克附近地圖</h1> <h1> 努克(Nuk),原先稱戈特霍布(丹麥語Godth?b)(英語Godt Haab),是格陵蘭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努克是政府所在地,也是該國最大的文化和經(jīng)濟中心。位于64°10′53″N 51°41′39″W,距離首都最近的其他國家的主要城市是加拿大巴芬島的伊卡盧伊(Iqaluit)和紐芬蘭島的圣約翰(St.John)以及冰島的雷克雅未克。努克擁有格陵蘭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及其最高的建筑,努克也是塞梅蘇克市政府所在地,面積690平方公里(265平方英里),海拔5米(16英尺),人口為18326人(2020年1月)。<br></h1> <h1> 努克距里西南拉布拉多海沿岸約10公里(6.2英里),北極圈以南約240公里(150英里)。努克位于努普坎格魯阿河(Nuup Kangerlua)口(前巴爾河Baal's River),距離格陵蘭西南海岸的拉布拉多海海岸約10公里(6.2英里),北極圈以南約240公里(150英里)。</h1> <h1> 附近有三個大島:薩德爾島(Qoornuup)、凱凱塔蘇阿克島(Qeqertarsuaq)和北凱凱塔蘇阿克島(Qoornuup Qeqertarsua)。薩德爾島的最高山達到1210米(3970英尺),在努克幾乎隨處可見。這座城市于1728年8月29日由丹麥-挪威路德會傳教士漢斯?埃格德(Hans Egede,1686年1月31日至1758年11月5日)創(chuàng)建,被命名為戈德霍布(“好希望”Godth?b)。1979年5月1日戈德布被更名為努克。</h1> <h1>努克鎮(zhèn)位置圖</h1> <h1> 努克屬于海洋性苔原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多雪,夏季涼爽短暫。12月21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太陽在上午10:30升起,下午2:20落山。相比之下,在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6月21日,太陽在凌晨2點54分升起,直到凌晨12點04分才落下。年平均溫度為?1.5°C,最冷1至3月,平均溫度?9.1°C,而歷史極端低溫為1984年1月14日的?32.5°C。最高8月平均溫度7.3°,歷史極端高溫出現(xiàn)在2008年7月6日的26.3°C。努克創(chuàng)紀錄的風(fēng)速為68公里/小時。8月的平均溫度7.3°C,比樹木的極限溫度10°C還低。年平均降水量781.6毫米,年平均降雪天104.7天。</h1> <h1>努克鎮(zhèn)地圖</h1> <h1> 努克經(jīng)濟以貿(mào)易、商業(yè)、航運等產(chǎn)業(yè)為主,努克港是格陵蘭島近一半捕魚船隊的駐地,主要水產(chǎn)品是蝦(80%),鱈魚、塊狀魚和大比目魚。包括海豹在內(nèi)的海鮮在努克的魚類市場也有大量出售,最大的是卡拉利亞拉克市場。還有鋅和黃金等礦產(chǎn)。努克的商店提供當(dāng)?shù)厮囆g(shù)品和工藝品。2012年7月,格陵蘭的第一家購物中心努克中心開業(yè)。還有幾家超市。有格陵蘭大學(xué)、護理與健康科學(xué)學(xué)院、努克技術(shù)學(xué)院和鋼鐵學(xué)校。格陵蘭國家圖書館位于該區(qū)北端,靠近努克機場路。努克國際機場,在市中心東北4公里(2.5英里)處,建于1979年。努克與格陵蘭島其他地區(qū)之間沒有公路連接。</h1> <h1>格陵蘭首府努克鎮(zhèn)游艇碼頭</h1> <h1> 1728年,由丹麥-挪威路德會傳教士兼商人漢斯?艾吉提(Hans Egede)建立,被命名為戈特霍布(“好希望”Godth?b)。當(dāng)時,格陵蘭島為挪威殖民地(直到1814年),漢斯?艾吉提于1736年回到丹麥,留下他的兒子波爾繼續(xù)在此。之后成為丹麥殖民地南格陵蘭的政府所在地。1733年,摩拉維亞傳教士獲準在島上開始傳教,1747年,建設(shè)傳教院,成立今天努克的核心。直到1940年,成為格陵蘭的首府。1979年5月1日戈德霍布被更名為努克。</h1> <h1>格陵蘭首府努克市景</h1> <h1> 格陵蘭所有主要政黨的總部都設(shè)在努克,包括因紐特阿塔卡蒂吉特黨(Inuit Ataqatigiit)(意思為“人民共同體”)、西烏穆特黨(Siumut)、民主黨(Democrats)、阿塔蘇特黨(Atassut)、候選人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Candidates)和婦女黨(Women's Party)(該黨于2008年春季解散)。2020年1月,因紐特人阿塔卡蒂吉特黨的成員夏洛特?盧德維森(Charlotte Ludvigsen)任努克市長。</h1> <h1> 因紐特人的人民共同體黨,是格陵蘭的一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致力于使格陵蘭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該黨成立于1976年,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丹麥日益增長的青年激進主義。傳統(tǒng)上支持社會主義經(jīng)濟,政治左派的批評者指責(zé)該黨逐漸走向支持市場經(jīng)濟和私有化的資本主義方法。它認為,一個獨立的格陵蘭島應(yīng)該在努力保持環(huán)境清潔的同時具有競爭力。</h1> <h1> 1982年,該黨在全國公民投票中成功爭取格陵蘭脫離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2018年12月起由穆特?埃格德(Múte B. Egede)擔(dān)任該黨領(lǐng)導(dǎo)人。在2014年的選舉中,該黨在格陵蘭議會31名議員席位中獲得了11名議員。</h1> <h1> 西烏穆特黨是格陵蘭社會民主傳統(tǒng)中的一個政黨,1979年建立自治以來,它一直是格陵蘭的主導(dǎo)黨,由埃里克?詹森(Erik Jensen)領(lǐng)導(dǎo),他在2020年末任格陵蘭首相。</h1> <h1>努克鎮(zhèn)冬景</h1> <h1>努克鎮(zhèn)一角</h1> <h1>努克鎮(zhèn)中心</h1> <h1>努克鎮(zhèn)庫爾內(nèi)圖恩吉特一海岸</h1> <h1>努克鎮(zhèn)中心一街景</h1> <h1>努克的主要道路和漢斯?埃格德酒店(右邊)</h1> <h1>努克鎮(zhèn)電信大樓</h1> <h1>努克衛(wèi)星圖</h1> <h1>努克港</h1> <h1>格陵蘭大學(xué)</h1> <h1>努克的漢斯?埃吉德雕像</h1> <h1>努克大教堂,建于1849年,塔樓于1884年增建。這座帶有鐘樓和尖塔的紅色建筑是景觀中的一個突出位置。</h1> <h1>努克文化中心,用于音樂會、電影、藝術(shù)展覽和會議。它由施密特-哈默-拉森設(shè)計,于1997年2月15日落成。</h1> <h1>努克的格陵蘭伊利尼亞菲斯大學(xué)</h1> <h1>努克美術(shù)館,收藏了當(dāng)?shù)刂睦L畫、水彩畫、素描和圖形,以及海象牙和木材制成的人物,以及考古學(xué)家收集的許多物品。</h1> <h1>努克體育場</h1> <h1>努克體育場</h1> <h1>努克手球體育場,建于1961年。</h1> <h1> 努克機場,是格陵蘭第二大機場,距離首都中心僅6.0公里(3.7英里)。在格陵蘭島境內(nèi)有每日或定期的國內(nèi)航班,還提供飛往冰島的國際航班、商務(wù)和私人飛機。</h1> <h1>努克機場航站樓</h1> <h1>努克機場候機樓內(nèi)</h1> <h1>努克機場</h1> <h1>努克機場跑道北端以外的風(fēng)景</h1> <h1>努克的主要道路</h1> <h1>努克街景</h1> <h1>努克街景</h1> <h1>努克鎮(zhèn)格陵蘭國家圖書館</h1> <h1> 凱凱塔蘇阿茲亞特(Qeqertarsuatsiaat),丹麥稱菲斯克奈斯,是格陵蘭西南部塞梅蘇克市的一個村莊,曼尼沙特島(Mannisaat)南面,位于63°05′22″N 50°40′24″W,在拉布拉多海沿岸的一個同名島上,人口為169人(2020年)。</h1> <h1>凱凱塔蘇阿茲亞特村</h1> <h1> 帕穆特(帕米尤特Paamiut),前腓特烈斯霍布(Frederiksh?b),是格陵蘭西南部塞梅蘇克(Sermersooq)市的一個城鎮(zhèn)。位于61°59′40″N 49°40′00″W,在拉布拉多海海岸,人口1,308人(2020年)。為格陵蘭第10大城鎮(zhèn)。該地公元1500年左右即有人類居住。弗雷德里克沙布貿(mào)易站由雅各布?塞弗林的公司于1742年建立,因毛皮和鯨魚產(chǎn)品的貿(mào)易而繁榮起來。該鎮(zhèn)擁有格陵蘭島最好的教堂之一,建于1909年。市中心有當(dāng)?shù)氐牟┪镳^,里面有上個世紀的原始建筑,其中有一個木匠作坊和一個鹽庫。與格陵蘭島西部其他城市的情況一樣,冬季海洋沒有冰,捕魚是該地區(qū)居民的主要職業(yè)。隨著東格陵蘭寒流沿著格陵蘭東海岸漂流,并隨著西格陵蘭暖流沿著西海岸繼續(xù)漂流的冰山通常在秋季抵達,帶來了許多海豹,這標(biāo)志著這個季節(jié)是當(dāng)?shù)孬C人的好時機。2007年11月建造了機場,與努克和納爾薩蘇亞克的連接服務(wù)。年平均溫度2.2°C,最高七月平均溫度8.8°C,最低一月平均溫度?7.1°C。年平均降水量878毫米,年平均降雪天87.1天。</h1> <h1>帕穆特鎮(zhèn)附近的鳥瞰圖</h1> <h1>帕穆特鎮(zhèn)一海岸</h1> <h1>帕穆特鎮(zhèn)</h1> <h1>帕繆特鎮(zhèn)的鯨魚牙標(biāo)志</h1> <h1>帕繆特教堂</h1> <h1>帕繆特北部的延森冰川</h1> <h1>帕繆特北部的延森冰川</h1> <h1> 康吉林尤特(Kangilinguit),是格陵蘭東南部瑟默蘇克市的一個定居點,位于61°14′00″N 48°05′55″W,該定居點有160人(2010年),其中大多數(shù)是隸屬于格陵蘭島司令部總部的丹麥海軍人員。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創(chuàng)建的“綠谷”,旨在保護伊維圖特(Ivittuut)前定居點的高度戰(zhàn)略冰晶石采石場。1951年8月,美國海軍將該基地移交給丹麥海軍。在冷戰(zhàn)初期,該基地被北約的反潛戰(zhàn)艦使用,北約在北大西洋追蹤蘇聯(lián)海軍潛艇。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丹麥海軍就提議通過將65名成員中的大部分搬遷到格陵蘭首都努克或?qū)⑺麄儙Щ厝盏绿m的奧胡斯,來節(jié)省格陵蘭島司令部總部工作人員的資金。然而,為了促進當(dāng)?shù)亟?jīng)濟,格陵蘭政府成功地進行了游說,以保持該總部指揮權(quán)的完整性。</h1> <h1>康吉林尤特的峽灣</h1> <h1> 伊維圖特(Ivittuut),原名伊維赫圖特(Ivigt?t),是格陵蘭西南部荒涼角附近的一個廢棄的礦業(yè)小鎮(zhèn),位于61°12′30″N 48°10′10″W,屬瑟默蘇克市,位于前挪威中部定居點的廢墟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發(fā)現(xiàn)有天然冰晶石(氟化鋁鈉)的地方之一,冰晶石是現(xiàn)代鋁提取的重要試劑。該鎮(zhèn)的冰晶石礦床于1799年被發(fā)現(xiàn),英國工程師泰勒(Tayler)在發(fā)現(xiàn)銀含量太低而無法進行操作之前,對其周圍的含銀鉛礦脈進行了開采。1859年,丹麥工程師開始開采冰晶石。1884年,霍爾-赫魯特工藝的建立,極大地提高了從鋁土礦中提取鋁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冰晶石由丹麥公司開采。冰晶石最終被合成,降低了礦山的重要性,于1987年停止。不久后,該定居點被廢棄。屬亞北極苔原氣候,7月的平均溫度為9.8°C。夏季溫度涼爽,夜晚寒冷,冬季溫度非常寒冷,夜晚寒冷,1月2月的平均溫度為?11.1,最低氣溫為?28.9°C。該地保持著格陵蘭島最高氣溫30.1°C的記錄。年平均降水量1,132.8毫米。</h1> <h1>伊維圖特鎮(zhèn)</h1> <h1>伊維圖特1940年開采冰晶石礦時的繁榮景象</h1> <h1> 阿爾蘇克(Arsuk),是格陵蘭西南部瑟默蘇克市南端的一個村莊,位于61°10′30″N 48°27′00″W,荒涼角(Desolation)以北,海拔1418米(4652.2英尺)的庫恩納特山(Kuunnaat)直接位于村莊北部。人口73人(2020年)。在殖民時代,在阿爾蘇克峽灣內(nèi)部的伊維圖特發(fā)現(xiàn)冰晶石引起了丹麥人的興趣,并于1805年正式建立了定居點。礦山于1987年關(guān)閉。</h1> <h1>阿爾蘇克村</h1> <h1> 詹姆遜半島(Jameson Land),格陵蘭島東部的一個半島,位于71°10′N 23°30′W,西南部以斯科斯比灣(Scoresby)為界,西北部以斯陶寧阿爾卑斯(Stauning Alps)山脈為界,北部以斯科斯比島(Scoresby Land)為界,東北部以格陵蘭海的弗萊明峽灣(Fleming Fjord)和納霍斯特峽灣(Nathorst Fjord)為界,東部以較小的利物浦半島(Liverpool Land)分支嘉士伯峽灣(Carlsberg Fjord)和赫里灣(Hurry Inlet)為界,它的東北端是畢奧角(Cape Biot)。最高點海拔1444米(4738英尺)。</h1> <h1>詹姆遜半島附近地圖</h1> <h1>詹姆遜半島地圖</h1> <h1>詹姆遜半島的始新世砂巖</h1> <h1> 米爾恩島(Milne Land),是在格陵蘭島東部,斯科斯比灣的一個大島,位于70°41′N 26°45′W,是格陵蘭島的第三大島,僅次于格陵蘭島主島和迪斯科島。它是以英國海軍上將大衛(wèi)?米爾恩的名字命名的。從西南部的莫拉內(nèi)角(Moraene)到東北部的布雷涅角(Bregne),東北西南長113公里(70英里),寬45公里(28英里),面積3,912.9 平方公里(1511平方英里),海岸線長360公里,最高點海拔2110米(6920英尺)。該群島包括西北部的斯托羅島(Storo)和索特島(黑島Sorte),南部的丹麥島(Denmark),以及東北部的比約恩群島(Bjorne)。萊斯利角(Leslie)是米爾恩島的東南角。米爾恩島北部與倫蘭半島(Renland)相隔6至10公里(6.2英里)寬的奧峽灣(Ofjord),南部與加塞蘭半島(Gaaseland)相隔4至6公里(3.7英里)寬,西部與大陸海岸相隔4至14公里(8.7英里)。詹姆遜半島是東部的一個大半島,南部海岸有斯科斯比松定居點,位于40多公里(25英里)外,橫跨斯科斯比海峽。無人居住。</h1> <h1>斯科斯比灣一景色</h1> <h1>斯科斯比灣一景色</h1> <h1>斯科斯比峽灣的冰山</h1> <h1>米爾恩島附近的海冰</h1> <h1>格陵蘭島東海岸的一只北極熊</h1> <h1> 格陵蘭東南部沿海,分布著許多島嶼,由于東格陵蘭寒流的南下,在冰島南部向西流動的西格陵蘭暖流,在此進行交匯,魚類資源豐富,當(dāng)?shù)厝诉€狩獵鯨類和北極熊。</h1> <h1> 斯托爾島Storo,是在格陵蘭島的東部丹麥海峽,位于70.83oN 27.55oW,面積198.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798米,海岸線長63.3公里,無人居住。</h1> <h1> 斯科斯比松(Scoresbysund),伊洛科托米特(Illoqqortoormiut),東格陵蘭語“Ittoqqortoormiit”的意思是“大屋居民”。格陵蘭東部詹姆遜半島斯科斯比灣口,位于70°29′07″N 21°58′00″W,屬塞爾默蘇克市,成立于1925年,人口345人(2020年)。是為了紀念英國探險家威廉?斯科斯比,他在1822年詳細繪制了峽灣地區(qū)的地圖。屬北極氣候,有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和強烈的暴風(fēng)雨。1月至3月的溫度在-22.5°至-8.4°C之間,1971年至1981年期間的平均溫度在-15°C和-18°C。夏季平均氣溫低于5°C。降雨量較低,每月約3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358毫米。該地區(qū)有北極熊。<br></h1> <h1>斯科斯比松</h1> <h1> 由于灣口的水流,即使在冬天也不會結(jié)冰,高海拔可以擋風(fēng),土地相對肥沃。陸地動物包括麝牛、火狐、北極狐、白鼬、山兔和旅鼠。馴鹿和北極狼曾經(jīng)生活在該地區(qū),但在20世紀初左右消失了。</h1> <h1>斯科斯比松鎮(zhèn)教堂</h1> <h1> 斯科斯比松的鳥類有藤壺鵝、粉足鵝、雪鵝、大天鵝、帝王鵝絨、普通鵝絨、長尾鴨、海鳩、黑海鳩、小海雀、大西洋海雀、富爾馬、鯡魚海鷗、白眼海鷗、大黑背海鷗、三趾海雀、北極燕鷗、紅喉潛鳥、大北方潛鳥,紅胸秋沙鴨、松雞、渡鴉、雪鸮、格陵蘭海燕等。</h1> <h1> 該地區(qū)的魚類包括北極鮭、格陵蘭大比目魚、極地鱈魚、墨魚、狼魚、海蝎和格陵蘭鯊魚。水生哺乳動物以環(huán)紋海豹、帶帽海豹、普通海豹、須海豹和豎琴海豹為主。還包括大西洋海象、獨角鯨,有時還有白鯨。大西洋海象以貽貝、魚類和環(huán)紋海豹為食,促使環(huán)紋海豹從海洋中消失。</h1> <h1>斯科斯比松鎮(zhèn)的房屋</h1> <h1>斯科斯比松鎮(zhèn)的苔原植被</h1> <h1>斯科斯比松鎮(zhèn)西北40公里(25英里)的奈勒里特機場(Nerlerit),服務(wù)于斯科斯比松鎮(zhèn)。</h1> <h1> 昂馬沙利克島(Ammassalik),是在格陵蘭東南部,在塞爾米利克峽灣東南部,屬塞梅蘇克市,位于65°43′00″N 37°35′00″W。面積771.9平方公里(298.1平方英里),海岸線長230.3公里,島上的最高點海拔1352米(4,435.7英尺)。人口1,893人(2009年)。目前人口減少,也是格陵蘭第十四大城鎮(zhèn)。</h1> <h1>昂馬沙利克附近地圖</h1> <h1>昂馬沙利克島塔西拉克鎮(zhèn)的午夜太陽</h1> <h1>昂馬沙利克島冬季</h1> <h1>昂馬沙利克島塔西拉克鎮(zhèn)夏季</h1> <h1> 塔西拉克(Tasiilaq),是格陵蘭東南部塞爾默蘇克市的一個城鎮(zhèn),北極圈以南約106公里(65.9英里)處,昂馬沙利克島(Ammassalik)的東南海岸,位于北緯65°36′49〃,西經(jīng)37°37′52〃,面積232,100平方公里,大多數(shù)為冰原。塔西拉克峽灣的一個天然港口岸邊,定居點建立于1894年,是丹麥的一個貿(mào)易站。人口1985人(2020年),是格陵蘭第七大城鎮(zhèn),也是東海岸人口最多的社區(qū),也是格陵蘭島第七大城鎮(zhèn)。塞爾米利克峽灣的塞爾米利克(Sermilik)冰川研究所位于小鎮(zhèn)附近,專門研究附近的米蒂瓦卡特(Mittivakkat)冰川。旅游業(yè)和漁業(yè)是主要的經(jīng)濟活動。</h1> <h1>塔西拉克鎮(zhèn)</h1> <h1>塔西拉克鎮(zhèn)一街</h1> <h1>塔西拉克鎮(zhèn)</h1> <h1>塔西拉克鎮(zhèn)</h1> <h1>塔西拉克鎮(zhèn)夏季</h1> <h1>塔西拉克港</h1> <h1>塔西拉克鎮(zhèn)直升機場</h1> <h1>昂馬沙利克島上的拉斯維加斯冰川,海拔290米。</h1> <h1>昂馬沙利克島上的波勒姆山,海拔342米。</h1> <h1> 塞米利加克(Sermiligaaq),是在格陵蘭東南部的一個定居點,位于66°52′28″N 37°22′45″W,塞米利克(Sermilik)峽灣附近。人口為209人(2020年)。在卡拉利蘇特語中,它的名字的意思是“美麗的冰川峽灣”。</h1> <h1>塞米利加克村</h1> <h1>塞爾米利克峽灣</h1> <h1> 庫盧蘇克島(Kulusuk Island),格陵蘭島東南部海岸的小島嶼,屬瑟默蘇克市,位于65°33′30″N 37°08′00″W,從北到南為8公里(5.0英里),從西到東長11公里(6.8英里)。島上丘陵遍布,東部和南部海岸有幾座山脈,最高點海拔676米(2217.8英尺)。山壁和斜坡直接落入大海。在西部有幾個小半島和海灣。有一個小港口。最南端是伊西卡加山下的丹角(Kap Dan)。</h1> <h1> 庫盧蘇克島受到來自格陵蘭海的持續(xù)東北風(fēng)的影響,在一月份的四分之一或更多的日子里,該島的風(fēng)速在8到10級之間。冬天地上被冰覆蓋幾個月。島上的定居點庫盧蘇克村,原名丹角(Kap Dan),是格陵蘭東南部塞爾默蘇克市的一個定居點,位于65°34′31″N 37°11′00″W,在同名島嶼上,成立于1909年,定居人口165人(2013年)。庫盧蘇克位于北極圈以南約110公里(68.4英里)處,但在村莊里仍然可以觀察到北極光的天象。</h1> <h1>庫盧蘇克島一景</h1> <h1> 庫盧蘇克鎮(zhèn)Kulusuk(丹麥語:卡普丹Kap Dan),是在格陵蘭島東南,昂馬沙利克(Ammassalik)峽灣的入口處,位于65° 33′ 59″ N, 37° 10′ 59″ W,人口280人(2012年)。有機場,飛機跑道長1200米,與努克和康克魯斯瓦有空中交通。有34間客房,小酒店,一個超市,一個郵局和一所教堂。</h1> <h1>庫盧蘇克村</h1> <h1>庫盧蘇克村(2018年8月)</h1> <h1>庫盧蘇克鎮(zhèn)</h1> <h1>庫盧蘇克北部阿普西亞杰島上的阿普西亞杰冰川,海拔287米。</h1> <h1>庫盧蘇克島景觀</h1> <h1>庫盧蘇克上空的北極光</h1> <h1>庫盧蘇克村的教堂</h1> <h1>庫盧蘇克村一只好奇的北極狐</h1> <h1>庫盧蘇克機場</h1> <h1>庫盧蘇克機場</h1> <h1>庫盧蘇克機場附近峽灣與山峰</h1> <h1>庫盧蘇克村</h1> <h1>庫盧蘇克的狗拉雪橇上的皮劃艇</h1> <h1>庫盧蘇克的傳統(tǒng)方式保護雪橇</h1> <h1> 庫姆米特(Kuummiit),是在格陵蘭東南部塞默蘇克市的一個定居點,位于65°32′55″N 38°58′30″W,成立于1915年,人口248人(2020年)。</h1> <h1>庫姆米特</h1> <h1> 蒂勒里拉克(Tiilerilaaq),是在格陵蘭東南部塞梅蘇克市的一個定居點,位于北緯65°53′20〃,西經(jīng)37°46′45〃,人口96人(2020年)。</h1> <h1>蒂勒里拉克</h1> <h1> 伊塞托克(Isertoq),是在格陵蘭東南部塞梅蘇克市,在昂馬沙利克島西南部伊克爾蘇阿克灣,塔西拉克鎮(zhèn)以西約58公里,伊塞托克島上的一個定居點,位于65°32′55″N 38°58′30″W,人口64人(2020年)。</h1> <h1>伊塞托克村</h1> <h1>伊塞托克村附近地圖</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