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地質隊舊事之十一】王叔家劉姨

窗外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質隊舊事】《王叔劉姨野外工作足跡》中講述了王叔劉姨兩口子1957年長春地質學校畢業(yè)分配到貴州萬山工作最初幾年的人生經歷。之前還寫過《王叔》(上、下),今天我寫寫王叔家劉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比王叔小一歲,籍貫吉林九臺, <span style="font-size:18px;">姐弟七人她行四。</span>她父親劉鳳翥最早上在家鄉(xiāng)九臺務農,前面四個孩子都是在九臺出生的。28歲那年有幸得表兄引薦,去到走哈爾濱阿城鐵路上工作。舉家從農村搬進城里的時候,劉姨兩個大姐都已經出嫁。只有三姐和劉姨跟著父母一起遷出農村。劉姨和三姐只相差一歲,兩人一起上學。小學初中一直都在鐵路上的學校就讀。坐火車上學,坐火車回家。劉姨可以說是聽著火車汽笛,枕著火車的轟鳴度過童年少年的。直到晚年,劉姨看到老火車頭,還躍躍欲試,一定要爬上去拍個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1955年考取長春地質學校,她三姐考高中。當時家里孩子多經濟負擔重。劉姨和她三姐只能一個人上高中考大學。劉姨說她三姐學習成績比她好,所以她去考中專,三姐考高中。三姐讀高中的時候不幸得了肺結核。高考沒有通過。高中畢業(yè)在哈爾濱當了一個小學老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聽劉姨說她爺爺是個農民,人挺活絡。不安分農活,經常跑關里販驢馬,家里攢下一些田地和積蓄。劉姨父親三兄弟他是老大。年少時讀過私塾,寫得一手好字,加上又很愛學習。當時劉姨父親有個表兄,是家中獨子,家境富足,讀了石家莊鐵道學院,畢業(yè)分在阿城鐵路上工作。劉姨父親就是通過這個表兄介紹去到阿城鐵路上工作的,那年劉姨父親已經28歲,在農村成家立業(y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為劉姨父親有文化又肯學習,沒幾年就當上了鐵路上的技術員,后來又晉升鐵路測量工程師。1958年從阿城調往大連鐵路職工學校當教員,舉家遷往大連,那時候,劉姨的大弟弟讀高中,一個妹妹和弟弟在大連讀初中。劉姨1957年畢業(yè)分到貴州萬山工作,1958年2月在萬山結婚。那年劉姨21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說她當初之所以報考地質學校,就是因為看了一個叫《深山探寶》的電影。電影里那些地質隊員整天東走西串,所到之處風景如畫,號稱“踏遍祖國山山水水,為祖國尋找礦源”的浪漫情懷讓她非常著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時她填報志愿的時候,她的一個好朋友的媽媽還婉轉地勸過她,說地質工作很辛苦??蓪τ谝粋€完全不諳世事,一門心思想做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遍萬水千山”美夢的少女來說,“辛苦”這類詞早被屏蔽在詞典之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歲的劉姨,畢業(yè)一分配就扎進貴州萬山的崇山峻嶺中。每天早出晚歸走的是荒郊野嶺的山路,面對的是鉆探工區(qū)單調的巖芯編錄工作。生活的艱辛瞬間擊碎了她的美夢。山沒少爬,野外只苦沒少吃,可浪漫始終只存在于電影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年后,經歷了萬山艱苦的野外生活,劉姨說她一直記得同學媽媽說“地質工作辛苦”時候的語氣和表情,而她的同學則留在了長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從1962年地質隊組建,定居沙壩,我們兩家就同住一棟筒子樓的二樓,我家住右邊,王叔劉姨家住左邊。這些筒子樓是原都勻鋼鐵廠下馬留下的單身宿舍。依山而建,從山坡一直修到坡腳,一排兩棟,一共六排,整整齊齊。青磚灰瓦,紅漆木地板。走上去“擲地有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像王叔劉姨這樣的同學夫妻在我們地質隊技術人員中有好多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過了五年居無定所的野外生活,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住處。王叔就整天琢磨把家搞好。而劉姨則整天忙于她的新工作--負責共青團。跟家務活相比,劉姨更喜歡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實事求是地說,那時候地質隊員的家,根本不能叫家,只能叫個住處。連旅館都不如。當時都鋼下馬留下的房子都是空到。隊上集中采買了桌椅板凳和床。不管是單身漢還是帶家屬的,都是由單位統(tǒng)一配備床、桌子、椅子。這些木制的家具都編了號,油漆涂印。哪個職工領了什么都登記入冊,必要時收回。床可以根據人數多領,桌子椅子每戶只有一份。自始至終,我沒有看到用完送回去的情況,除非調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家除了隊上提供的幾樣家具,還有一個小木箱,大小相當于現(xiàn)在的20寸拉桿箱。王叔說是“炸藥箱”,想必這個箱子最初是裝炸藥的。王叔說這個箱子一直跟他們野外生活好幾年。有一次不小心從山上滾下去,居然完好無損。當然,這一方面得益于炸藥箱質量好,另一方面還是王叔捆箱子捆得特別扎實。王叔做事一向小心謹慎?!靶⌒臎]大錯”也是王叔的口頭禪。現(xiàn)在想來,王叔行事風格做也是多年野外生活經驗教訓的結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隔壁住的朱姨比王叔家富有,因為朱姨有個皮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各家廚房都一個模式:筒子樓的屋子都一般大。走廊兩邊的屋子門相對。有家屬的雙職工的基本上都是分給相對的兩間屋。朝南的一間當臥室,朝北的一間做廚房。廚房里有個靠墻搭的燒煤土灶。都是自己出去四處撿斷磚撿石頭挖泥巴,回來自己砌成的。多半十分粗糙,實用第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家廚房的土灶也不過如此。除了土灶,“廚徒四壁”。王叔就把炸藥箱放地中間當吃飯桌,凳子是沒有的。王叔家在他的兩個大女兒還沒來之前,還一直吃食堂,保持著野外生活的老習慣。孩子來了之后,也開始像我家一樣自己做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時隊上人家吃飯的情景相當有趣--大人小孩都端著碗,站在樓前空地上或是坐在樓前的堡坎上,一邊說話一邊吃。誰家吃的什么菜,一覽無余。大家在一起吃飯有個好處,廚藝交流,傳授經驗,互通有無,快速拓展菜譜。原來王叔家從來不買紅莧菜,野不做鹽菜,架不住孩子總是羨慕人家。之好買青菜來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劉姨家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出生的時候,劉姨還在野外的鉆探工區(qū)工作,條件太差,孩子剛滿周歲就由奶奶抱回東北老家撫養(yǎng)。二女兒也出生在野外,整天背著上班,翻山越嶺。山路陡峭,灌木叢生。有好心的鉆工提醒劉姨,給孩子把頭蒙一下,小心劃傷孩子眼睛。后來終于請了鉆工家屬幫忙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居沙壩,有了固定居所,按說劉姨可以把孩子帶身邊了。可劉姨搞共青團工作也要經常下分隊,隊部沒有托兒所。請人帶還得另外花一筆錢,這對于工資很低還得贍養(yǎng)老人的王叔劉姨來說不堪重負。無奈之下,只好把老二也送回東北老家由祖父母一起撫養(yǎng)。</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祖輩幫忙帶孩子,在地質隊非常普遍。朱姨家三個孩子情況和王叔劉姨家也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底,兩個大女兒從東北回到劉姨身邊。那時,老三才出生不到半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大十一歲, 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九歲。</span>可以幫忙帶老三和洗尿布。劉姨只負責給老三喂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二小帶妹妹有點不放心,只能干點粗活。到外面水龍頭洗尿布,就成了老二的工作。冬天在貴州,雖然溫度比北方高挺多,外面地上也還會結凌。同事見9歲二妹在水龍頭沖洗尿布,半開玩笑半認真說王叔不公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王叔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劉姨帶娃很輕松,因為家里事情都是王叔做。劉姨有午睡習慣。王叔怕印象劉姨午睡,每天中午喂完奶,都把老三抱到樓道里哄著玩。天熱時候還會抱到醫(yī)務室門口的大樹下乘涼。在蟬聲一片的悠長夏日,總能見到抱著小女兒逗著玩或哄睡覺的情景。隊上的人都說劉姨有福氣。那些同年生孩子的女性更是拿王叔自己家男人比,怪自己命不好?,F(xiàn)在又有了兩個小幫手,劉姨更清閑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劉姨喜歡看書。經常一邊給孩子喂奶一邊看書,看得都是大部頭。《三國演義》《水滸傳》,不看《紅樓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地質隊開始辦小學。(之前沒有學校,孩子都在家閑逛。)劉姨還主動申請去小學當過一年多老師。在學校,劉姨工作認真負責,孩子們都喜歡她。每每放學,其他女老師都步履匆匆回家做飯或帶孩子,而劉姨總是留下來,或跟學生聊天,或在單身老師那里聊天,直到單身老師也要去坡下食堂打飯了,她才跟著走下去。劉姨回家就有飯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對工作總是全力以赴。年年都是先進。后來劉姨又調任勞資科,還入了黨。出差的時候更多了。比如,隊上的工人退休子女可以頂替(技術人員不能頂替),隊上就有派人去退休人員老家把孩子招到對上來(當時很多工人的家屬都在農村)。這個工作每次都是劉姨去。湖南,廣西,廣東,東北,四川。劉姨去過最多的是湖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喜歡出差,盡管那時交通非常不方便,一去就得十天半月。每次,劉姨都會把符合頂替條件的子女給帶回到隊上來。那些農村孩子,初來乍到,一切陌生。劉姨是他們唯一的依靠。而劉姨也會馬不停蹄地負責聯(lián)系后勤安頓住處,帶他們去買各種生活必需品,儼然一個稱職的老母親。所以經她招回來的年輕人都會對她心存感激。這讓她的兩個大女兒羨慕不已,覺得母親對外人比對她們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之后,隊上的子弟陸陸續(xù)續(xù)下鄉(xiāng)當知青,招工就成了隊上勞資科的一項重要工作。劉姨那時已經是勞資科長,經常跑知青點,負責招工。那時隊上對知青的招工政策是排隊,“先下先上”。劉姨負責招工的時候,劉姨家老大也下鄉(xiāng)了。不少人認為劉姨肯定會先把她家老大招回來,而事實是劉姨總是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她家老大也爭氣,沒等她媽去招工,恢復高考自己考上大學離開了農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家的事情,都是王叔打理(其實就算劉姨不出差也還是王叔打理)。家里的柴米油鹽,燒的煤,孩子的穿等等,王叔全包。王叔對劉姨的工作那是一百個支持。朋友都說劉姨福氣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是個熱心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夏日傍晚,有個年輕女子蓬頭垢面坐在隊部辦公樓對面的馬路邊,看上去好像是精神有點不正常,很多人圍觀。有人就來喊劉姨去看。劉姨二話不說,放下碗筷就跟著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一去,主動上前詢問。那女子斷斷續(xù)續(xù)說出一個地名又一個地名。周圍的好心人都根據各種口音仔細分辨,好在地質隊人對地名那是很感興趣。很快,大家就拼湊出女子的地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按照地址,以單位名義給女子家鄉(xiāng)政府寫了信寄過去。同時劉姨還跟隊領導溝通,安排女子住進隊上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幾個熱心的女職工輪流給女子送飯。大約過了一個多月,女子的家鄉(xiāng)果然來人,把女子接走了。女子家人千感謝萬感謝。這件事也劉姨開心了很長時間。晚年回憶起來,仍然津津樂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樂于調解糾紛。因為她處事公正,不偏袒一方,所以經常有兩口子吵架或遇到不順心事跑到劉姨家哭訴讓劉姨幫忙調解的。面對這種情況,劉姨總是靜靜地聽,很少插話。臨了,劉姨有一句孩子們聽多了的話:“光聽你說還不行,我要聽聽對方怎么說?!?lt;/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一心撲在工作上,也時常忽略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兒漸漸長大,發(fā)育了,讀高中的時候很想要個文胸了??赡莻€年代文胸是稀缺品,有錢也沒處買。當時隊上有個女職工是上海人,她偶爾在家門口的竹竿上晾洗過的文胸,隊上的小姑娘們就跑去偷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家大女兒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跟劉姨很生疏,想要文胸的訴求還沒敢大膽表達,就被劉姨否決了:女孩子剛發(fā)育,穿什么文胸,我不是也一直沒穿過文胸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是萬能的,做個文胸不是問題??蓜⒁滩粯芬?,她認為王叔做為父親,給女兒做文胸不成體統(tǒng)。</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不敢違逆妻子,只好作罷。兩個女兒沒了指望,只好自己動手。用隊上家家都有的樣品袋子,拆開接成布條,簡單縫制,釘上幾顆扣子,圍在胸上。不盡人意,可總比沒有強。至此,讀初中高中的女兒也開始自己改衣服,漸漸發(fā)展到自己做衣服。尤其老二,心靈手巧,動作麻利,更是青出于藍勝于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地質隊的女職工幾乎都織毛衣。走路織,聊天織,隊上開大會的時候,不少女職工都拿著織得七七八八的毛衣或毛褲,開會干活兩不誤。毛線各種顏色,一般新線織毛衣,舊線織毛褲。所以抱著一包五顏六色的往往就是織毛褲。反正毛褲穿里面也沒人看。還能用的線盡量用。開會之前領導總要和藹地提醒說“請大家把手里的活都收一下”。說不定這會兒坐下面的隊長夫人正織著隊長的毛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人的織一次管幾年,最多袖口磨壞了再拆了換線織一下。孩子長得快,最多管兩年就得拆了重新織。所以女人們總是有織不完的毛衣。我們后樓小王妹媽媽是家屬,在機床廠打零工,每天去上班手里都拿著毛線在不停地織。她步履匆匆,手也一刻不閑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劉姨當然必須織毛衣。一家五口的毛衣都是劉姨織。劉姨注重實用,她織的毛衣永遠是平針,最多織個元寶針。女兒羨慕別人家媽能織花樣,</span>而劉姨說平針好織,可以一邊看書一邊織??椈佣嗦闊┍仨氁恢倍⒅様抵?,織錯還得拆了重織。再說,毛衣穿里面就是為了暖和,沒有必要費那么大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總有些愛美的媽媽,織出一些花樣,要么是針法變換,要么是撞色,要么是版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兩個大女兒在劉姨那里無法得到滿足,只好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尤其是老二,變著法子織花樣,難度之高,別人想模仿都難。我總覺得她家老二的高難度編織是對劉姨總織平針的一種報復。不管怎么說,劉姨家老二織的毛衣,在地質隊都是有名的。劉姨的朋友都說:“像她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從建隊之初開始就一直從事財務工作。隊上派他去西北財經學院學習了一段時間,回來就在隊部,很少出差。偶爾出野外時間都不長。不像劉姨,有時候一出差就是十天半月。如果碰巧王叔出野外了,劉姨在家,要么吃食堂,要么兩個女兒弄什么吃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王叔買了只鴨子,還沒有來得及殺就去野外辦事了。劉姨不敢殺,養(yǎng)在家里又嫌臭,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還是大女兒拿了一把菜刀,到樓旁邊的籃球架下,按鄰居指點,砍鴨子頭。可鴨子命長,砍了頭還掙脫跑出去,把劉姨嚇得跑出好幾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不理家事,女兒對她有微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底,王叔劉姨的大的兩個女兒從東北老家回到貴州。一家團聚本來是很高興的事情,可因為王叔的母親是1969年正月十六離世的,王叔做為家中獨子都沒能見母親最后一面,萬分悲痛,見著孩子更是悲喜交加。兩個女兒也是因為祖母過世無人照看,才不得已回貴州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那之后,每到過年,都是王叔最難過的時候。不過有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年還是得過。王叔總是強打精神,可話明顯比平時少,沉重的氣氛漸漸氤氳。兩個大的女兒能察覺到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只有最小的妹妹嘰嘰喳喳。每到這個時候,劉姨也不說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年過年,王叔的心情特別不好。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家都置辦年貨,王叔家什么東西都</span>沒準備。劉姨平時不管家事,她也不像別的同事那樣張羅過年的東西。到了除夕下午,王叔還是獨自蒙頭躺在床上,劉姨面對三個女兒,大眼瞪小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劉姨家小女兒那時剛上小學,懵里懵懂,還不知道家里狀況。她也知道家里每年過年都不像過年。所以總是很不滿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次一看,又是什么吃的都沒有,不高興了。她直接跟劉姨說:“咱家根本沒有過年的氣氛,什么都沒有。我去王孃家過。去年王孃就邀請過我?!?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孃是劉姨的同事,特別能制造過年氣氛。她家總是早早就熏臘肉,打糍粑。王孃也有三個女兒。王叔家老三就特別羨慕王孃家孩子,說人家媽媽什么都會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女兒說完真的就去王孃家過除夕了。那個年夜飯,娘仨吃的是一頓清水煮白菜,王叔一直沒有起來吃飯。大的兩個女兒記了一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的好幾年,大的兩個女兒對過年都有心里陰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當了幾年勞資科長,后來又當了幾年辦公室主任,1993年劉姨從地質隊工會主席的崗位退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退休之后,開始帶小外孫女,也開始上街買菜做飯。因為那時王叔完全變了。他好像把一輩子的家務活都做完了,再也不想做了。天天在屋里擺弄他的各種工具,一會兒制作小二胡,一會兒搞微雕,從來不出門,不下樓。熟悉的人見了劉姨總是會問:“你家老王在家干什么呢,咋不見他出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不出門,買菜的事情只能劉姨承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子平靜如流水。轉眼來到2007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7年的一天早上,王叔突然坐到劉姨床邊,說些幾十年前的事情,把剛剛睡醒的劉姨嚇了一跳。趕緊通知二女兒,接著送醫(yī)院。診斷:“小腦萎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突然出狀況,劉姨措手不及,平靜生活被打亂。王叔那里天天胡言亂語,劉姨不語。<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叔住了一段時間院,病情不見好轉,醫(yī)生讓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劉姨不知道該怎么辦,打電話向</span>女兒們討主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個女兒各有工作家庭孩子,商量著想讓劉姨請護工來家里照料,可劉姨不同意。劉姨覺得王叔精神不正常,有時還會有暴力傾向。女護工不行,男護工住家里太不方便,她的生活也要被打亂。不得已就只能送王叔去養(yǎng)老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叔時而清醒時而糊涂,行動也漸漸不方便,請了全天護工照顧。一個能干的王叔一下子變得面目全非,感覺就像一個精美的瓷瓶突然跌落,碎了一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兒們?yōu)橥跏逶陴B(yǎng)老院的生活擔心,當劉姨面談起表示憂慮。劉姨說:“你們怎么不說送養(yǎng)老院把我解放一下?!?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9年3月王叔病逝廣州,終年73歲。</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今年整88歲,耳背,一個人住,請鐘點工做飯。喜歡看體育頻道,尤其喜歡乒乓球,特別喜歡樊振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為耳背,劉姨不喜歡跟人說話,平時躺著刷短視頻打發(fā)時間,過得也算自由。孩子想給她住家保姆,劉姨不干,說自己還沒到那個地步。她和兩個大的女兒關系若即若離,三女兒要親近很多。不過三女兒家她也不愿意住,說擔心死在三女兒家嚇著她。堅持要住自己的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經常說她盡量不麻煩三個女兒,有事會發(fā)微信。二女兒就住旁邊小區(qū)。</p> <p class="ql-block">劉姨王叔長春地校剛畢業(yè)(1957.4)</p> <p class="ql-block">劉姨王叔在貴州萬山結婚(1958.2)</p> <p class="ql-block">劉姨王叔退休之后(1999年12月)</p> <p class="ql-block">劉姨記錄自己的慢病用藥種類數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刷手機上劉姨的樂趣。因為耳背,有時手機聲音很大不自知,小視頻的各種對話在極速轉換中形成非常搞笑的聽覺效果。沒人干涉,劉姨在自己家,她完全自由。</p> <p class="ql-block">劉姨看乒乓球發(fā)之后給小女兒發(fā)的微信</p> <p class="ql-block">劉姨成了地質隊建隊60年唯一一個活著的建隊時的元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鐵路邊長大的劉姨,對火車有特殊感情。八十幾歲了,看見老火車頭,還要爬上去拍個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姨今年88,沒人陪著走不出小區(qū)了。喜歡獨處,只請鐘點工做午飯。劉姨喜歡看手機,刷小視頻。耳背,眼神不錯。最不喜歡別人打擾。自得其樂,王叔離世已經16年。</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1日(農歷二月二十二)劉姥姥88歲生日于帝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