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贝髱煱嗷B專題,臨摹學習潘天壽的大寫意筆法,構圖章法,臨摹他的作品《江天新霽》。</p> <p class="ql-block"><b>名家原作</b></p> <p class="ql-block"><b>本人臨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嘗試畫大尺度作品,我用的是長135cm,寬35cm的成品卷軸,對零基礎起步的我,很具挑戰(zhàn)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老師點評</b></p><p class="ql-block"> 收到您的作品了,您這幅作品畫的非常不錯????,尤其是巖石上的這兩只魚鷹畫的很生動,一只回首端立,一只展翅欲飛,造型把控的很好,整體很不錯哦????, 魚鷹的造型和透視準確,山石和花草的層次分明,細節(jié)到位,整體濃淡結合恰到好處,在構圖上右邊以江天和生機勃勃的花草以平衡畫面,背景開闊,對比強烈,可以看得出來咱們有很認真的研究這副畫面的構圖??,用筆方面也很果斷,畫中巖石的線條有粗細變化,收放自如,到了花草部分又一絲不茍刻畫的很精致,用墨濃淡有致,非常好呀,咱們繼續(xù)保持,爭取更上一層樓????</p> <p class="ql-block"><b> 名家介紹 </b></p><p class="ql-block">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現(xiàn)代畫家、教育家。浙江寧海人,被譽為“傳統(tǒng)派最后一位大師”。</p><p class="ql-block">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教于經(jīng)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畫鳥初學吳昌碩,后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中國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lián)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lián)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過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p><p class="ql-block"> 1923年,潘天壽由褚聞韻引見,與吳昌碩相識,此后經(jīng)常到吳昌碩家請教,潘天壽意識到學畫不能僅憑天賦揮毫 ,他收斂了早年較為粗糙的畫風,從吳昌碩畫法入 手,深入研究其筆墨、構圖、意境等各方面,為確立自己獨特藝術風格奠定基礎。</p><p class="ql-block"> 1944年至1947年,潘天壽任國立藝術??茖W校校長。他教育學生,“學畫,寧可稚氣、野氣、霸氣,不可俗氣、火氣、小氣,前者是練習時間長短問題,厚著是志趣修養(yǎng)的問題、走哪條路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他的畫在構圖上突破傳統(tǒng),經(jīng)常在畫面中央矗立一塊巨石,把鷹或鳥安排在巨石一角的位置,畫面黑白相間,渾厚大氣,“氣要盛、勢要旺,力求在畫面上營造蓬勃靈動的生機和節(jié)奏韻味,以達到中國繪畫特有的生動性”。在色彩上吸取了吳昌碩和齊白石紅花墨葉大寫意色彩,又保留了傳統(tǒng)素雅的色彩風格。用墨上,大量的濃墨、淡墨、留白相互對比,營造氣韻。他還善于“指墨”,作品以手指暈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p><p class="ql-block"> “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迸颂靿鄣漠嫴粌H趣奇、意奇、格奇、筆奇,用墨、用色、用印以及書法、落款,也都非常奇特,常以款當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