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分久必合,靜極思動。新冠肆虐三年之后,新朋舊友越發(fā)感悟能有自由空間相聚實屬可貴。天行有常,時不我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川大化學系77級在京同窗趁二月春光融融,踐“愛你愛我愛愛我”之約;廉頗老矣尚能飯,四九三十六計聚為上。</p> <font color="#167efb">(2016年,王南平、袁秀富伉儷回川大參加盛大的120周年校慶活動。)</font> <p class="ql-block"> 這個聚會定得早。緣起于2024年10月,川大化學系77級同學王南平教授,在南通大學工作、退休,活到老學到老,參加北大的“中國文化與經典研修班”,晉身京城臨時居民。同窗熱心人申秀民(秀秀)抓住機遇,去年12月14日首倡聚會歡迎;按王南平進京、張聰離京的時間差,以優(yōu)選法訂2025年2月25日為聚會不二日期。</p><p class="ql-block"> 此議獲“川大北京同學群”群主老段力撐,去年12月24日邀王南平入群,發(fā)“英雄帖”,逐一征詢群成員(包括暫不在京的張玉桂、王京宇);并邀約將到中國公干的海外同學丁力(法)、勞開勤(美),這二位因事忙未能應邀,但盛情均心領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南平在北上動車上傳報旅程動態(tài))</span></p> 秀秀惦記著,老段謀劃著,提前二個多月就說好了這次聚會。老段提早一周考察聚會點,選擇“秀兒四九城”這個有新京菜特色的地點。臨近佳期,2月24日再發(fā)信息、逐一確認,并配發(fā)路線圖、位置圖、外觀圖,考慮得細致周到。在京同窗欣然響應,川大中文系77級何大姐,連帶我這個外校學友,都應承赴會。王南平當天從南通提前赴京。萬事俱備,只待會面。 巧的是,聚會地點“秀兒四九城”,與聚會發(fā)起人秀秀,都有個“秀”,祥瑞疊加;進入2025年,2月25日相聚,不是特意,選日不如撞日,巧上加巧;今年蛇年,1977年高考也是蛇年,四輪生肖彈指一揮間,77級學友來相會,天作之合。<div> 過去曾高唱“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而同為川大化學系77級的南通王南平與北京趙亞平,自1982年初畢業(yè)后,竟43年未見面,此聚“一橋飛架南北”,這可不是“平平無奇”,實有拍案驚奇意義。</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段回湖南老家省親,下地挖番薯,重尋體力勞動感受)</span></p> 此處倒敘一段插曲。聚會圓滿實現(xiàn)后,老段乘興借東風,給時下大熱的Deep Seek 出題寫篇聚會記;何大姐借題命AI“豆包”作文,而后我也讓百度AI如法炮制。<div> 先看老段命題,這提示就是此次聚會主旋律,中心大綱,綱舉目張。老段的提示,濃縮了這場“愛你愛我愛愛我”聚會的指導思想、重要成果。辭曰:</div> 在陽光明媚的早春二月,四川大學化學系77級在北京的同學相聚于號稱世界上知識密度最高的位于北大和清華之間的五道口秀兒四九城,其中有專程從南通大學趕來北大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王南平教授,有執(zhí)教于北京師范大學的張聰、申秀民伉儷,有供職于航天部五院的張開賓同學,有溫文爾雅的老北京劉東同學,有改行成為職業(yè)報人的趙亞萍同學,有從原子能專業(yè)轉型從事現(xiàn)代中藥研究的段震文同學,有川大中文系高考狀元何毓玲同學,更有廈門大學中文系加入本群20多年的戴全同學。<div> 早春二月,海聚九龍,大家暢敘情誼,笑語盈盈。請以此為題寫一篇約500字的記敘文,要求文風風趣幽默,樂觀積極,最后仿照《滕王閣序》以一首七律結尾。</div> <div> 三篇AI作文如何鋪陳?此處暫按下不表。<br></div> 言歸正傳。2月25日午間,群賢畢至。多是遠道,像張聰、秀秀伉儷從東北面順義區(qū)而來,張開賓從南面豐臺區(qū)而來,差不多都橫穿京城了。主持聚會的老段早就抵達,何大姐更是打足提前量,拎著沉甸甸一袋書踴躍赴席。<div> 我算離四九城最近的,公交車4站地而已,然而動身略遲,到達居倒數(shù)第二。之所以僥幸不是倒數(shù)第一,只因趙亞記錯方向,直奔東直門,好在迷途知返,正在折返的路上。</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海聚九龍”,主要由老段抓拍?!昂!彪p關,兼指海淀)</span></p> <p class="ql-block"> <b>五律·春有約</b></p><p class="ql-block"><b> 記川大北京同學群小聚</b></p><p class="ql-block"><b> 王南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九雁來天,夢圓奔日邊。</p><p class="ql-block"> 春風詩酒會,燕語秀兒筵。</p><p class="ql-block"> 四載同窗誼,半生鄰里緣。</p><p class="ql-block"> 相期星月伴,長樂賽酤仙。</p><p class="ql-block"> 2025.2.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秀兒筵”指聚會地點秀兒四九城?!棒伞比∫舛鸥Α讹嬛邪讼筛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九星聯(lián)珠“,主要由趙亞平抓拍?!爸椤币嚯[含“人人握靈蛇之珠”)</span></p> <p class="ql-block"> <b> 記川大化學系77級北京同學群</b></p><p class="ql-block"><b> 乙巳早春海淀五道口秀兒四九城雅集</b></p><p class="ql-block"><b> 段震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輕寒是早春,</p><p class="ql-block"> 草未發(fā)芽柳未新。</p><p class="ql-block"> 海聚九龍翻笑浪,</p><p class="ql-block"> 文成五道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視頻遙謝茅臺酒,</p><p class="ql-block"> 敘舊常忘席上珍。</p><p class="ql-block"> 我為秀兒歌一曲,</p><p class="ql-block"> 又費教授三千銀。</p><p class="ql-block"> 2025、02、26</p> <p class="ql-block"> 我既遲到,前面驚喜交匯、熱情洋溢的序幕就看圖說話了。</p><p class="ql-block"> 化學系王南平與中文系何大姐早在川大校友錄、微信群隔空相識,見面卻是第一次。百聞不如一見,一見如故,尤其她倆都是重慶老姐妹,他鄉(xiāng)相逢,親上加親。</p> <p class="ql-block"> 張開賓遠發(fā)而先至,三人合個見面影。右側那鼓囊囊的“歷史”袋子想是何大姐不辭沉重攜來,內有厚禮。</p> 果然何大姐依約,給每位出席者帶來她的新著。此書匯集六年間她的五湖四海游歷記,珠璣滿目,裝幀精美,不亞于正式出版物,更難得出版社敬老尊賢,友情襄助,不收費用。 《天涯擷芳》是何大姐第四本親歷記著述,自2007年自費出版《歲月駝鈴》,又有2012年《夕陽無限》,2016年《驛路風華》出版,行旅不斷,筆耕不輟,結集成書,只贈不賣,分送親朋好友分享所見所感。 良辰會校友,好書贈知音,何大姐為贈書簽名留念,彌足珍貴。王南平、申秀民喜上眉梢。 原先高度近視眼的何大姐,越老越有活力,連眼鏡都摘了,精氣神十足。 “總設計師”老段經2個多月運籌帷幄,大功告成,綻開一臉喜色,先與不遠千里來到的嘉賓王南平、聚會首倡人秀秀合影,恰成“筆山”造型,暗合舞文弄墨,文氣氤氳。 兩位雙重校友先互敬一杯。 “老北京”劉東與“新北京”親切握手寒暄。 本人帶來一本去年新編的知青題材紀念文集作見面薄禮。此書《耕吟歲月》乃是為本縣高中74屆知青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而編撰,雖是閩南一地之人事,敝帚自珍,借以略表敬意。 幸獲何大姐簽名贈自家著述,這已是第四回。他山之玉,先睹為快。 為安排這次接風宴、迎春宴,老段下足工夫,發(fā)信息,算人頭,選地點,點菜譜,親力親為。菜肴既體現(xiàn)老北京風味,也照顧各人喜好,葷素搭配,實惠而精致,其中烤鴨必備。 <p class="ql-block"> “朋友來了有好酒”。好酒茅臺,一瓶是張聰、秀秀友情特供,一瓶是王南平受其夫君、同為川大化學77同窗的袁秀富(又是一秀)囑托專意攜來助興,段詩中“視頻遙謝茅臺酒”,即指袁秀富、王南平同學為聚會帶來茅臺酒。“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千里攜茅臺,那更是情義無價,桌上大家通過手機視頻致謝!</p> <p class="ql-block"> 秀秀特帶來養(yǎng)生大紅袍茶,現(xiàn)場沖泡,每人座前各一盞,品上好茶,擺“龍門陣”,相得益彰;她還帶了自家手工做的“黑芝麻花生糖”作茶配。王南平也分送每位琳瓏剔透兩小盒有南國特色的特制菊花茶。雅好古典文學的老段見了,聯(lián)想唐兩代孟浩然名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即興口誦全詩——</p><p class="ql-block"> <b> 過故人莊</b></p><p class="ql-block">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p><p class="ql-block">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p><p class="ql-block">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p><p class="ql-block">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古典田園詩亦很切合今日心境。重陽日就是今之“老人節(jié)”,人生易老天難老,轉眼年歲漸與“古稀”掛勾,雖屬明日黃花,當茶飲依然有滋有味。</p> 今年是蛇年,77年高考也是蛇年。金蛇狂舞,筆走龍蛇。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盛宴在前,今非昔比,思緒不禁穿越當年。那時節(jié),大學物質生活都相當清寒,粗茶淡飯不講究,興來野餐也十分簡單。<div> 放化班野餐舊照,左1即是當年身輕如燕的老段,席地幕天,搪瓷缸子不知喝的啥?簡單歸簡單,激情燃燒的年代,前途是光明的,同窗湊份子打打牙祭,卻也其樂融融。</div> 川大化學系77級有機班的野餐,大盤餃子就是豐盛美食,其情景歷歷在目,青春年華,吃嘛嘛香。不唯川大,廈大學子也曾上山野炊包餃子,撫今追昔,真有天壤之別。 眾人邊開席邊等在途中的趙亞。聚會主題首先是為王南平教授蒞京研修接風,欽佩她的孜孜好學精神;同時也為大家又匯聚一堂而歡欣鼓舞,茅臺助興,開懷暢敘。 正侃得熱鬧,老段手機鈴聲響起——趙亞快到了。 川大化學系77級軍訓照片,左1、左2為趙亞、王南平。青春時代,朝氣蓬勃,當年兩人肩并肩排排坐,哪成想畢業(yè)后天各一方,43年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喜重逢就在今朝。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四十三年太久,只爭今日,兩平終于重逢,激動喜悅難以自抑。 暌違已過半生,會面仍是少年。 同窗姐妹情緣深,此時無聲勝有聲。 機不可失,“三人行”,正是物化班三位同窗再聚首。 <p class="ql-block"> 四九城中,四方會師,“九龍齊聚”,老段拍照為證。</p> 發(fā)起人秀秀心愿達成,功德圓滿,笑逐顏開。 悠悠歲月,款款交流,一半是感嘆,一半是展望。 <p class="ql-block"> 主打重頭上來了,烤鴨隆重推出,廚師刀工嫻熟,展示每臺必有的現(xiàn)場片鴨、拼盤手藝,眾人紛舉手機取景。</p> 雖已經見慣了,何大姐依然興趣盎然,趨前拍實況視頻。 “各莊的地道都有高招”。北京烤鴨源遠流長,名家不止全聚德。便宜坊也是老字號,還有80年代創(chuàng)辦大董烤鴨店等等。秀兒四九城的烤鴨是后起之秀,名氣漸響。 <p class="ql-block"> 各路吃法大同小異,片下的鴨皮油光锃亮,蘸上白糖,另有風味。鴨肉香酥鮮嫩,香氣四溢,輕裹細品,透著老北京餐飲文化的悠然情調。</p> 張聰仍在發(fā)揮余熱,翌日便要趕赴珠海上課,今日相逢也是暫別,先起身繞桌敬酒,摯情美意盡在杯中酒。秀秀也過來與王南平舉杯互敬。 王南平對張聰、秀秀伉儷的盛意很是感動,共祝良愿。 座中唯有何大姐與我是中文系“客卿”,上前敬酒答謝贈書。尤佩服何大姐性情爽朗,精力充沛,七十六勝于六十七,與她的在京川大中文系77級同學號稱“京城四少”。退休后,她馬不停蹄周游列省列國,迄今游歷60余國。部分國度到過不止一兩回,游歷見聞、感受源源不斷。行前做足功課,游中觀察細微,隨走隨記,形成洋洋大觀的多部文集,目標是有生之年走遍世界,稱得上是善于把握生活節(jié)奏的通脫、健康“輕齡態(tài)”楷模。 在座川大77級兩個系四位女校友,正切合“四美具,二難并”,老段操刀拍照,留個喜氣洋洋見證。 <p class="ql-block"> 酒過三巡,漫話家常。對于古稀上下的77級,健康養(yǎng)生自然是老生常談。王南平到京自費研修傳統(tǒng)文化,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引起共鳴。何大姐說她又將驛馬星動,過幾天就前往南非旅游觀光,天涯海角,樂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座中各位都有著自家的退休生活、興趣主題,精神抖擻,生活充實,精彩紛呈。</p> 川大中文系77級女生遠足,后左4就是77年高考四川文科作文滿分的何大姐。 年輕時何大姐就喜好游覽名勝古跡,其研究生專業(yè)課題也側重精研古典詩歌的源頭《詩經》。 《天涯擷芳》的幾頁配圖,存留美滿家庭的溫馨情景。何大姐與夫君姜濤的姻緣帶著傳奇色彩,十分感人。 從青年走到中年再走到老年,真?zhèn)€“追著文明走,跟著歷史游”,一路風華,一路升華。 《天涯擷芳》的封面,是何大姐最得意的真性情自然流露的“狂笑圖”,老段當時曾即興題詩一首,高度概括了何大姐的達觀人生。 川大化學系77級放化班室友“讀書圖”,中間是老段。 畢業(yè)前夕,老段(前左)與室友合影留念,一晃43年過去,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而今老段的退休常態(tài)頗有規(guī)律,含飴弄孫,安享天倫之樂;時常行走于“后院”頤和園,拍照四時花鳥草木;鐘情書法,每日臨帖草書,是老段的養(yǎng)老生活“吉祥三寶” 湖南人的激情更體現(xiàn)在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站在中國制造的第一顆原子彈(上)、氫彈(下)原大尺寸模型前,老段對老前輩科學家充滿景仰贊嘆之情。(2月28日補充) 川大化學系77級有機班女生在校合影(似臨近畢業(yè)),前排左2是申秀民。后排左2丁力定居法國,致力中法友好交流,幾度到北京與同學會晤。<div><br></div> 好像有機班同窗春游,前排右3申秀民,后排左2張聰。川大77級在校時同學合影就有彩照了,領先廈大一步啊。 秀秀的退休生活別有洞天,以家居家政為重心,照管一雙小寶貝孫孫,忙得常常難以脫身,卻是樂在其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申秀民拍攝、拼圖) </span></p><p class="ql-block"> 憑借居住于順義郊區(qū)的天時地利,秀秀大養(yǎng)其雞,黑白黃褐花,各品種雞達40多只,日月如新,雞鳴不已,可想而知多熱鬧。利用庭院養(yǎng)花、種菜也是日常功課,開辟了自家的“桃花源”生態(tài),純天然,接地氣,返璞歸真,怡然自得。</p> 川大化學77級有機班同學(室友)畢業(yè)合影,前中間是張聰。當年在班級應是“小字輩”,少年倜儻,英姿勃發(fā)。 張聰因年歲略小,退而不休,至今仍被北師大珠海校區(qū)聘任,基本上每月一趟,千里往還于北京—珠海??梢娙瞬烹y得,人家校方不松手。不用說專業(yè)造詣,就看他寫得一手漂亮的板書,有機化合物復雜的一連串分子式仿佛印刷出來般清晰整齊,一目了然,賞心悅目;又像高深莫測的抽象畫,足以讓學生大大驚嘆,深深折服,窺一斑而知全豹,他上的課準是飛機上掛暖壺——高水平! 放化班雖遺憾“和尚班”,同是翩翩少年。西裝革履,顯然也是臨近畢業(yè)的合影,不知是不是也會有廈大7701男生畢業(yè)拍標準像,全班男生“共用三條領帶”的趣事?<div> 前排中間是張開賓。后排右1就是這次與四九城之約失之交臂的勞開勤,據(jù)老段介紹他熱衷寫詩,有“勞體”之稱。后排左1是賴小年(也在美定居),他和有機班李東霞結為伉儷,2017年間夫婦倆曾抵京,在友誼賓館與老段、張開賓等幾位同窗相會、歡宴,何大姐與我也應邀參與,皆大歡喜。<div> 張開賓挺低調,似喜靜不喜動。但多次積極參加在京同學小聚,同窗之情一如既往。</div></div> 還是川大化學77級物化班軍訓留影,前右2、右3是趙亞和王南平,她倆不論坐著還是站著都挨著,形影不離,好像不是隊列編號的緣故吧?<div> 前右1是劉東。他也是謙遜,言語不多,獨門養(yǎng)身之道暫缺。不過,好菜不必一次上齊,聚會常有,留待后續(xù)。<div><br></div></div> 趙亞的退休生活獨辟蹊徑。長期練歌練舞,技藝見長。在原工作的科技系統(tǒng)剛出的“退休生活”期刊扉頁上,她在1月3日匯報演出的舞姿排在c位,一身彤紅舞裝,翩翩起舞,搖曳生姿,十分亮眼。 她還堅持上老年大學攝影班,傾心專業(yè)攝影品味,從學數(shù)年,大見成效。當天在四九城隨興拍幾張工藝品靜物,就見出眼界不凡,具備專業(yè)攝影水平。 趙亞落座后,近水樓臺先得月,抓拍何大姐的神韻,眉飛色舞,說的興高采烈,拍的得心應手。 趙亞現(xiàn)場隨機抓拍的一些動態(tài)鏡頭,聚會的欣欣心境、濃濃氣氛一一入鏡,省卻許多交代筆墨。 還有爆料。老段逸興飛揚,握住趙亞的手笑談久遠的心緒,聽那意思好像有點遺憾早年失之交臂,“第二次握手”帶著幾分調侃和真誠的夸贊,趙亞樂得合不攏嘴。 川大化學系77級物化班參觀成都“杜甫草堂”合影。前左3王南平。劉東半隱身后排右2. 物化班王南平(右)與分析班夏蓉雙人照,青春大學生,素面雙靚女,恰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寫照,眼神似乎都會放電。 王南平教授另擇一種“新型養(yǎng)老方式”,從理科橫跨文科,銳意從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充電,自費來北大“中國文化與經典研修班”深造。她介紹說,學制一年半,分八次集中授課,(2024年)12月13日開學上第一次課。師資由北大的歷史、哲學、文學院的名師組成,其中有許多是北大博雅特聘教授。<div> 這一研修,她就成為曾在北大讀研的老段的“二度校友”,揚起新的探尋風帆,航向文史哲的知識大海。</div> 王南平對研修很上心,詩詞之作漸入佳境,值得喝彩。祝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心想事成,取得新的碩果。<div> <b>七絕·感遇<br> 2024.10.24為甲辰霜降日喜得北大學習通知書記之</b><br><br> 霜降寒窗青鳥飛,<br> 便聞喜訊不期來。<br> 平生幾度燕園夢,<br> 今始學門為我開。<br><br> <b>七絕·追夢<br> 2024.10.25晨記</b><br><br> 荏苒盈虛三十年,<br> 青絲變白講臺前。<br> 北文南理校園路,<br> 研學雙修助夢圓。<br><br> 注:1、北文,指北京大學中國文化與經典研修班。南理,指南京大學化學學院訪問學者。<br> 2、兩校研學時隔三十年。<br></div> <p class="ql-block"> 老同學會面,人逢喜事精神爽,聚到尾聲須合影。</p><p class="ql-block"> 從蛇年到蛇年,77級一路走來,雖然皆年屆古稀上下,心態(tài)依然年輕,“俱懷逸興引壯思”。話說今年座中三人跨入70歲,以老段為首(元月生辰),步入古稀?!叭松y得”今已得,應該慶祝。《增廣賢文》有言,“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郎,不到白頭時?!彼?,白頭也好,古稀也好,都是生命的勝利,人生的大獎。</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了新預約:擇時再為年屆古稀者合做壽宴。</p> 民間新“增廣賢文”道:“七十小弟弟,八十多來兮,九十不稀奇,百歲可努力?!庇谑怯钟幸粋€提前30年的更宏偉更鼓舞的聚會預約——待到百歲日,還來就菊花。<div> 大家一致認為何大姐最具備條件先達標。她性格開朗,興趣廣、活力足,而且肯定有長壽基因——老父親近百歲猶神清氣朗,生活自理,真是健康長壽老人的理想標準。</div> <p class="ql-block"> 約午后2點,盡興散席。老段本來要做東,不料張聰悄悄的先結了賬,善始善終,圓滿如意。不過機會總是有的,東家輪流做,相約再安排。</p><p class="ql-block"> 臨別之際,王南平、趙亞“相見時難別亦難”,四十三年等一回,依依不舍。</p> 又站一起,猶如時光穿越,再回到川大軍訓的并肩時。長相憶,長相惜,時光不減姐妹情。 第二次握手,互道珍重,時光就定格在王南平巧妙提煉的吉祥數(shù),2025、2、25——“愛你愛我愛愛我”,盡管年輪深刻,放眼看還是早春二月。 <h1></h1><h3> 最后,以老段去年12月24日的贊詩為結:</h3><div><font color="#ed2308"> 秀民熱心腸,籌劃細思量。</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早發(fā)英雄帖,爭(如)?。ㄔ福┚蹪M堂。</font></div> <b>附錄一</b><div> 老段命題提示,DeepSeek 秒速完成的作文。(圖為老段拍攝的頤和園二月臘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春雅集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S)</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京華二月,乍暖還寒。五道口的梧桐尚未抽芽,街角咖啡館的蒸汽卻已氤氳出春天的況味。七位川大化學系77級同窗,如候鳥般齊聚于這方寸天地——北有燕園飛檐,南鄰清華荷塘,倒像是被兩汪文墨浸透的硯臺,偏要在這理工經緯的坐標軸上,洇出一團化不開的人文情致。<br> 王南平教授攜著長江口的潮氣甫一落座,便從帆布包里抖落出南通藍印花布裱的《詩經》拓本。"這可是從北大圖書館'借'來的。"他扶了扶眼鏡,引得眾人哄笑。對面張聰、申秀民這對杏壇伉儷,正用試管的精確度往咖啡里調配奶糖比例,儼然把卡布奇諾當成了分子料理。航天部的張開賓神秘兮兮摸出個金屬盒:"衛(wèi)星零件改的茶葉罐,絕對真空保鮮!"老北京劉東晃著折扇:"您這寶貝要是讓安檢瞧見..."話音未落,趙亞萍已掏出采訪本:"獨家報道標題有了——'航天精英私運國寶'!"<br> 最熱鬧當屬段震文展示他的"量子中藥"理論:"當年造原子彈的公式,現(xiàn)在算君臣佐使剛剛好。"何毓玲笑著接茬:"這話要讓蘇東坡聽見,準把'誦明月之詩'改成背元素周期表。"混在化學家堆里的戴全忽然冒出一句閩南語:"阮中文系的來看,汝等分明是'燒杯煮字,試管烹詩'嘛!"<br> 夕陽斜照時,玻璃幕墻將眾人的影子疊成一本立體同學錄。王教授在拓本扉頁題下"化雨春風",段博士往茶罐里塞進黨參黃芪,趙記者抓拍的笑靨定格了四九城的黃昏。五道口的車流開始吞吐星辰,而我們這一席談笑,倒像是元素周期表里逃逸出來的稀有氣體,在學術殿堂的縫隙間,閃爍著溫潤的人間光暈。<br> 附七律:<br> 燕云二月聚鴻儒,化雨春風滿玉壺。<br> 北斗斟來星作醴,南金拓就字成珠。<br> 燒杯漫煮三冬雪,紫闕遙聞九畹萸。<br> 莫道青衿成鶴發(fā),五更猶夢浣花鳧。<br> <b>附錄二</b><div> 以下是何大姐按老段命題讓豆包做的作文。(圖為何大姐攝景山臘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春二月的五道口之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豆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在陽光暖煦的早春二月,萬物都在萌動著新生的希望,就像我們這群老同學即將重聚的心情,滿是期待與雀躍。地點選在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五道口,這個夾在北大和清華之間,號稱世界上知識密度最高的地方,仿佛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智慧的因子。<br> 王南平教授,特地從南通大學趕來北大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這次也風塵仆仆地加入了我們的聚會。他還是老樣子,眼神里透著對知識的執(zhí)著,一聊起學術就滔滔不絕。<br> 張聰和申秀民這對伉儷,在教育界發(fā)光發(fā)熱,執(zhí)教于北京師范大學。兩人站在一起,滿是歲月沉淀下來的默契,一出現(xiàn)就成了大家打趣的對象,“你們倆平時在學校是不是還上演現(xiàn)實版的‘學術愛情故事’呀?”<br> 張開賓同學,在航天部五院為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添磚加瓦。他一來,就給我們分享了好多航天背后的趣事,那些神秘的太空探索,在他嘴里變得生動又有趣,讓我們這些“門外漢”聽得津津有味。<br> 老北京劉東,還是那么熱情好客,一見面就操著京腔,給大家介紹五道口的新變化,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如數(shù)家珍,帶著濃濃的京味兒幽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br> 趙亞萍同學,搖身一變成了職業(yè)報人,一張嘴就是犀利又獨到的見解,還時不時爆料一些新聞界的“小秘密”,把聚會的氣氛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br> 段震文同學更是神奇,從原子能專業(yè)跨界到現(xiàn)代中藥研究,這個跨度可不小。他笑著說:“我這是探索微觀世界和傳統(tǒng)醫(yī)學的奇妙碰撞。”<br> 何毓玲同學,當年可是川大中文系的高考狀元,一開口就是出口成章,妙語連珠,給我們的聊天增添了不少文化氣息。<br> 還有戴全同學,雖然來自廈門大學中文系,卻在我們群里待了20多年,就像一個“編外川大人”,這次相聚,大家都笑稱他是“友情客串”。<br> 在這早春二月,我們這群老同學齊聚五道口,仿佛時光倒流,又回到了那段青澀的大學歲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生活、聊工作、聊家庭,歡聲笑語回蕩在五道口的上空。<br> 最后,仿《滕王閣序》,以一首七律為這次相聚留念:<br> 《五道口聚友》<br> 早春二月聚京城,道口相逢笑語盈。<br> 昔日同窗情似舊,今朝諸友意猶誠。<br> 南通教授尋文韻,北師大師育李英。<br> 共憶川大求學路,他年再敘故園情。<br></div> <b>附錄三</b><div> 以下是我按老段命題,第一次試驗百度AI作文套路(實際上還是DS版)。</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道口同窗會</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S-R1滿血版)<br></div><div><br></div> 早春二月的京城,清華園外柳絲初綠,未名湖畔玉蘭吐蕊。一群川大化學系77級"老頑童"相約五道口,在號稱"宇宙知識中心"的秀兒四九城,上演了一出跨越四十載的"元素周期表"聚會大戲。<br> 南通大學王南平教授挾著江南煙雨匆匆趕來,衣襟上還沾著未名湖畔的墨香。北師大化學樓里的神仙眷侶張聰、申秀民教授十指相扣,被眾人起哄要現(xiàn)場演示"化學公式表白法"。航天五院的張開賓同學掏出衛(wèi)星模型,硬生生把茶話會變成航天科普講堂——直到他講起當年實驗室爆炸的糗事,嚴肅的航天段子比火箭還竄得快。老北京劉東同學地道的京片子混著"川普",活像分子篩里篩出來的雙語催化劑。<br> 改行當報業(yè)大咖的趙亞萍自帶熱搜體質,當場給每位同窗起了頭條標題:"震驚!原子能專家跨界研制中藥,段震文同學竟用離心機炒杜仲"。川大中文系才女何毓玲即興吟誦《五道口序》,字字珠璣惹得滿堂喝彩。最絕的是潛伏本群二十載的廈大才子戴全,舉著手機直播笑稱:"我這'雜質'能在川大溶液里溶解四十年,說明咱們兼容性堪比王水!"<br> 茶香氤氳間,四十年前的青蔥歲月如展開的卷軸:忘不了化學館321教室的晨讀時光4,荷花池畔背元素周期表的瑯瑯聲5,女排奪冠時摔碎的量杯當酒盞的豪邁5。如今銀杏樹下少年已成棟梁,卻依然保持著當年偷吃實驗室冰糖的頑皮。<br> 臨別時,段震文掏出定制中藥香囊,說是用當年做放射實驗的手法炮制;張聰夫婦送上北師大紀念徽章,揚言要建個"川大化學愛情博物館"。眾人相約待銀杏再黃時,定要回望江樓重溫"拱豬"舊夢5,在煥然一新的化學館前4,再拍張帶彩虹屁的畢業(yè)五十周年合影。<br> 七律·五道口同窗會<br> 東風二月過燕山,五道口前聚鳳鸞。<br> 銀杏樓中追往事,紫藤架下續(xù)新篇。<br> 航天笑侃凌霄志,本草閑烹濟世丹。<br> 莫嘆青絲成白雪,同窗情暖勝春暄。<br><br> (AI自注:文中人物互動細節(jié)及校園記憶元素融合自45,校友活動傳統(tǒng)參照12,結尾七律仿《滕王閣》駢散結合風格創(chuàng)作。)<br> <p class="ql-block"> 三篇AI作文水平如何呢?勝在神速,區(qū)區(qū)幾秒鐘就文思泉涌,天雷滾滾,天花亂墜。而人腦需要苦思冥想、嘔心瀝血幾天,還比不上它天馬行空、海市蜃樓的文筆,移花接木,無中生有,要誰就是誰,要什么就是什么,要多少篇有多少篇,看起來還挺文采煥然的,妙語神喻一套一套的。但是,AI 鋪陳的基本上源于模仿、編造,往往風馬牛不相及,若對細節(jié)作交代、渲染,它就捉襟見肘,關公戰(zhàn)起秦瓊,矛盾、破綻、漏洞迭出。</p><p class="ql-block"> 這些顯而易見的問題,自然與提供給AI的現(xiàn)場素材的多寡粗細、從何角度入手的命題思路有關,但與具體場情一對比,當今AI還是難以充分反映、還原紛繁多變的真情實況,對記敘精細要求,不免呈現(xiàn)拼湊、瞎掰、千篇一律、文不對辦等等通病。也許過個三年五載,它能更接近人腦的靈活表達、思辨和抒情。誰活得久,誰就看得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