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為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拓寬教學視野,豐富音樂教學素材,2025年2月25日下午,海珠幼兒園音樂教研組全體教師走進廣州市白鵝潭大灣區(qū)藝術中心的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展“非遺文化與兒童音樂教育”主題研學活動,深入了解廣東音樂非遺文化,汲取靈感以應用于幼兒音樂教學。</p> 非遺瑰寶中的韻律密碼 <p class="ql-block">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教師們重點探訪了傳統(tǒng)音樂藝術展區(qū)。粵劇水袖的婉轉韻律、潮州大鑼鼓的鏗鏘節(jié)奏、客家山歌的清亮聲腔讓老師們頻頻駐足。全息投影技術讓教師們“沉浸式”欣賞廣東民間音樂,嶺南傳統(tǒng)器樂的豐富音色引發(fā)熱議。教師們親手觸摸雷州陶鼓、感受潮汕英歌舞步,將"非遺音樂DNA"轉化為具身化教學靈感。</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聽一聽“龍船歌”,感受廣東龍舟的傳統(tǒng)習俗,仿佛置身龍舟競渡,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領略瑤族盤王節(jié)的壯觀場面,沉浸于民族服飾與樂器的斑斕色彩之中。</p> <p class="ql-block">悠揚的粵劇曲調隨著樂師們手中的樂器緩緩流淌出來,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在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老師們屏息凝神,細心聆聽,仿佛能從那婉轉悠揚的唱腔中,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樂。</p> <p class="ql-block">各式各樣廣府的樂器,融合全息投影技術,教師們仿佛置身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好玩有趣的互動場景讓教師們駐足嘗試,流連忘返。</p> 教研碰撞中的創(chuàng)新火花 <p class="ql-block">參觀結束后,教研組立即展開頭腦風暴。教師們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及本班主題和幼兒年齡特點,紛紛有感而發(fā)。</p><p class="ql-block">小班老師們通過觀看立體的空間和生動的場景,嘗試在班級主題中融入場景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fā)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中班老師在皮影戲表演中深有感觸,遷移到班級區(qū)域中加入簡單的音樂和音效,來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大班老師們在非遺館中感受到這里不僅展示了傳統(tǒng)的文化遺產,還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互動、虛擬現(xiàn)實等,因此可以把更多不同方式遷移到班級主題創(chuàng)設中,更直觀地讓孩子們感受到這些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聽了老師們的所想所獲,胡曉桐組長啟發(fā)教師們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聚焦具有適當挑戰(zhàn)性的某一音樂活動類型,結合班級主題,關注幼兒“體驗”創(chuàng)設“沉浸式音樂營”,強調幼兒亦是場景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最后,蔡敏妍園長總結道: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應以文化認同為錨點,以數(shù)智技術為翅膀,將非遺中的“匠心”與“童趣”深度融合。 通過非遺故事、音樂、游戲,培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借助科技手段降低非遺體驗門檻,讓傳統(tǒng)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課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遺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面向未來的教育載體。</span></p><p class="ql-block">此次研學為幼兒園音樂課程注入文化活水。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言"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園將持續(xù)挖掘非遺文化中的美育資源,讓傳統(tǒng)韻律在童心中生根發(fā)芽,培育既有文化底蘊又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時代幼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