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臘月的朔風(fēng)吹過太行山,桑干河。車窗外掠過成排的楊樹,枝椏間懸著未化的殘雪,好似老戲臺上的銀髯。</p><p class="ql-block"> 1月20日,我們一家三口人,乘坐G2519次列車,歷時2時32分鐘,準(zhǔn)點到達(dá)全國著名的煤炭工業(yè)基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踏上了晉北這片凍土。</p><p class="ql-block"><b> 云岡石窟:石壁上的永恒凝視</b></p><p class="ql-block"> 北魏著名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卷十三漯水中記錄了當(dāng)年云岡石窟的壯景:“其水又東轉(zhuǎn)徑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jié)構(gòu),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lt;/p><p class="ql-block"> 1月20日下午,我們?nèi)覅⒂^了云岡石窟,心靈受到洗禮與震撼!</p><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說起武州山,它在古代也被稱為武周山,云岡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稱云岡石窟。它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時代,由當(dāng)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大多數(shù)石窟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歷時40年,參加開鑿人數(shù)多達(dá)4萬余人,就連當(dāng)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shù)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 據(jù)了解,云岡石窟,現(xiàn)存洞窟45個,石雕造像達(dá)5.1萬多軀,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這里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真可謂是藝術(shù)家的樂園。</p><p class="ql-block"> 一、二窟位于石窟群東端,這里風(fēng)化比較嚴(yán)重,只有第一窟東壁后下部浮雕仍保存較完整,兩窟同期開鑿,窟內(nèi)布局大致相同。有一位游客說,這里風(fēng)化的真嚴(yán)重!都辯認(rèn)不出來,沒什么看頭。我隨口說了句:金裝佛是佛,風(fēng)化佛也是佛,有相亦是無相。那位年青人,吃驚地望著我說,大叔高人??!他的一句話,把大家逗笑了。我愛人說,你就嘴欠吧,在這種地方不要亂講話。我臉頰泛紅:我哪里是什么高人,只是腦際一閃,想起了以前曾看到過這句話,讓大家見笑了。我以前曾寫過這么一句話介紹自己,我,凡夫俗子,如恒河一沙,滄海一栗。當(dāng)時認(rèn)為自己挺謙虛,把自己看的足夠渺小?,F(xiàn)在回想起來還是把自己看高了呀!其實,從宇宙來看,你屁都不是,充其量是宇宙中用顯微鏡都看不清的一粒塵埃,存在而已!那個小青年,想要加我微信,我接著說,微信就算了,我只是年際大了話癆而已。互加微信,不怕給你騙到緬甸割了“腰子”?現(xiàn)在撈個人有多難!</p> <p class="ql-block"> 于是,大家說笑著繼續(xù)前行。</p><p class="ql-block"> 第三窟,是云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分前后兩室,這些雕像體態(tài)自然,衣紋流暢,面容豐滿,應(yīng)該是隋唐時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認(rèn)為第六窟最有看頭,中央是連接窟頂?shù)膬蓪痈哌_(dá)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均雕有塑像,周壁雕滿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傳教的故事,雕工精細(xì)、嫻熟,是云岡諸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在第12窟,孩子抬頭望著正壁上端雕刻的手執(zhí)弦、管、打擊樂器的伎樂天人說,這些古典樂器形狀真是太奇特啦!</p><p class="ql-block"> 在云岡石窟整整觀賞了一下午??傮w印象:云岡石窟用藝術(shù)形式記載佛教,贊美了佛教。云岡石窟氣魄宏大,在這1000米的石雕群中,雕像大的幾十米,小的幾厘米,形態(tài)、神采都很動人,體現(xiàn)著中國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信仰佛教的虔誠。有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出波斯色彩,見證著中國古代人民與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與昨日的榮光。</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虔誠的佛教徒對著露天大佛合十行禮,呼出的白氣在佛像前繚繞,恍若香火。我愛人悄悄地對我說,來到云岡石窟,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b> 大同古城:凍住的時間膠囊</b></p><p class="ql-block"> 在返回建國·璞隱酒店的路上,出租車司機古樸健談:大同古城在1966年至1968年“破四舊”的時候,古城四面城墻已經(jīng)被當(dāng)?shù)匕傩詹鸬闹皇O禄A(chǔ)了。后來,我們當(dāng)?shù)貋砹艘晃缓檬虚L--耿雁波,任職期間提出“復(fù)興歷史文化名城”和“一軸雙城”思路,大力修復(fù)古城墻,才有了今天大同的繁榮。是啊,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只要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干部,人民就會記住他的德政。前兩天,孩子還專門提起過耿市長,還說起耿市長于2008年當(dāng)選人民網(wǎng)“年度最受關(guān)注地方領(lǐng)導(dǎo)”、2011年6月,榮獲第四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年度杰出人物”榮譽稱號的事情來。耿雁波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我來山西大同,就是要把官帽子丟到一邊……”,這樣一位甘當(dāng)人民公仆的干部,人民怎能不擁戴?</p><p class="ql-block"> 司機還對我們說,你們休息的酒店道路西側(cè)的夯土墻是真正明代的操練場城墻,明朝開國功臣徐達(dá)修建。</p> <p class="ql-block"> 1月20日晚間與翌日上午,我們?nèi)以诖笸懦怯斡[賞玩一番,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稱云中、平城,曾是北魏的首都,遼、金兩朝的陪都,以及明清兩朝的邊陲重鎮(zhèn),被譽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和“北方鎖鑰”。</p><p class="ql-block"> 大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當(dāng)時為對抗匈奴,漢高祖在平城修筑了城池。北魏時期,拓跋圭定都平城,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shè)和軍事防御。遼、金兩朝進(jìn)一步擴(kuò)建和加固了這座城市,使其成為繁華之城和軍事要塞。明朝初期,大將軍徐達(dá)在北魏、唐、遼、金舊城基礎(chǔ)上進(jìn)行增筑,形成了現(xiàn)存城墻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 1月21日上午10點,我和孩子徒步來到華嚴(yán)寺。華嚴(yán)寺始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寺院坐西向東,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遼金寺廟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這座隆盛于遼金兩朝西京重地的北國梵宮,寺內(nèi)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畫、平基、藻井等,以歷史之悠久,規(guī)模之浩大,技藝之高超,堪稱遼金藝術(shù)博物館。主殿大雄寶殿始建于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是我國現(xiàn)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內(nèi)依墻排列重樓式小木作藏經(jīng)閣38間及“天宮樓閣”間,被著名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nèi)孤品”。另外,華嚴(yán)寺的壁畫真是太完美了,引得無數(shù)游人駐足觀賞,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 從華嚴(yán)寺出來,往東南方向行走,大約有1000米的距離就來到了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俗稱南寺,該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稱開元寺,五代后晉更名大普恩寺,明英宗正統(tǒng)十年賜名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寺內(nèi)有一處景點引起了我的好奇:亭內(nèi)地面曲曲折折的水溝圍成一個圖案,像一個古代文字,卻看么也猜不出來。孩子猜出我的心思:孤陋寡聞了吧,老爸!那是一個漢語成語--曲水流觴。</p><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觴是一種中國古代民間傳統(tǒng)習(xí)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來發(fā)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其主要作用為歡慶和娛樂、祈福免災(zāi)。</p> <p class="ql-block"> 我臉頰微紅:“兒子,讓老爸長知識了,中午,老爸請你吃好吃的。”孩子笑了:“爸,跟兒子客氣啥!中午咱們簡單吃一口,下午還得趕車去忻州,晚上吃點好的,我請?!蔽覑蹞岬嘏牧伺暮⒆拥募绨?,心中暗想:孩子長大了,再也不是那個小小少年啦!有擔(dān)當(dāng)了,這次,全家旅游訂車票,訂賓館的費用全是孩子出的,大約近4000元,我給他打款他不要,并說,我在大學(xué)有收入,我出點是我的一點心思。此刻,我想起一段往事,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我逗孩子說:看你多沒用,這點小事都弄不好!孩子立刻哭了大聲地喊叫:我有用,一定很有用。想到這里,鼻子一酸,眼睛泛起淚花。孩子發(fā)現(xiàn)了緊跟了一句:爸,你怎么了?我說:你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曾經(jīng)掙脫媽媽的手,穿著大大長長的羽絨服,一路搖晃著張開雙臂讓我抱的那個孩子啦!比爸爸都高出了好多,你真的很有用,下半年都讀博啦,我為你高興!</p><p class="ql-block"> 五龍壁在善化寺山門前,五龍壁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三年(1595),壁長19.9米,寬1.48米,高7米。正面通體用五彩琉璃鑲砌。據(jù)了解,該龍壁原為城南興國寺山門前照壁,因壁體傾斜嚴(yán)重,2009年移建于此。我在五龍壁的前后仔細(xì)欣賞著龍的樣子,我們是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努力記憶著明代龍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b> 燈火深處的忻州古城</b></p><p class="ql-block"> 1月21晚上,我們來到忻州古城游覽,感受到了古城的繁華。古城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忻州古城在歷史上多為郡、州治所,因其險關(guān)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它素有“晉北鎖鑰”之稱,又因文風(fēng)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譽。</p> <p class="ql-block"> 暮色初合時,我們踏著青磚走進(jìn)忻州古城的拱辰門。</p><p class="ql-block"> “咱們?nèi)ヌ┥綇R巷吧!”孩子指著遠(yuǎn)處幾點游動的紅燈籠。巷弄逼仄處,兩側(cè)店鋪的滴水檐幾乎要碰在一起,窗欞間漏出的燈光在青石板上織就細(xì)密的光網(wǎng)。巷弄里,小吃林立,游人如織。什么牛肉鍋貼、老忻州炸串、忻州涼皮、肉夾饃、百花稍麥、忻州拉面、南關(guān)案子糕、刀削面、古城老字號油糕、醋坊等等,真是目不暇接。為了求一碗正宗的刀削面,我們足足排了一個小時的隊伍,結(jié)果也沒能吃上。告而求次,在一家牛肉面館吃了一碗牛肉面,多倒了些山西醋,別說,刀削面雖然沒吃上,那一口山西醋特有的香,好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p> <p class="ql-block"> 吃完牛肉面,我們走進(jìn)了護(hù)國寺。護(hù)國寺又名關(guān)帝廟。原建筑建于唐初貞觀年間(627-649),現(xiàn)存為明清建筑,分別于明嘉靖34年(1555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改建。寺內(nèi)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戲臺、山門、獻(xiàn)殿、關(guān)帝殿,寢殿,東西兩側(cè)有鐘樓和鼓樓,還有配殿,關(guān)帝殿。</p> <p class="ql-block"> 后來,我們從明月樓登上城墻,整座城池盡收眼底。八座城門次第亮起燈河,甕城輪廓被燈帶勾勒得如同浮在夜色中的玉連環(huán)。我指著東南角的魁星閣說:“光緒年間的舉子們就是望著那角飛檐進(jìn)京趕考的?!倍藭r閣樓琉璃頂上,積雪正映著霓虹幻彩。</p><p class="ql-block"> 夜?jié)u漸地深了,離城時,回望漸遠(yuǎn)的城門樓,飛檐斗拱淡成宣紙上的墨痕,唯有城頭燈籠還亮著幾點朦朧的暖黃。</p> <p class="ql-block"><b> 五臺山:雪路上的朝圣者</b></p><p class="ql-block"> 自從佛在中國植根并傳播開來,中國的山水之間便漸漸多了佛家的香火之氣,無數(shù)的名山大川都與“佛”這個字關(guān)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1月22日中午,我們乘坐專線客車來到五臺山,當(dāng)客車駛進(jìn)五臺縣的山里,我就喜歡上了這里??蛙囋谏侥_下行駛,遠(yuǎn)處的山一脈一脈地相連,山呈現(xiàn)青綠處,山腳樹木林立,樹木與公路間,一道雪,一道土壤鋪展開來,勾勒出的線條是那么富有美感!青、紅的房子在山上若隱若現(xiàn),惹人的眼,簡直就是一幅美的不能再美的山水畫。</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寺廟始于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dá)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眾多的佛寺多聚集在臺內(nèi)臺懷鎮(zhèn)。</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屬北岳恒山山脈,其中的北臺峰是華北地區(qū)最高的山峰,有“華北屋脊”之稱。五臺山氣溫偏低,年平均溫度只有﹣4℃。夏季這里的平均溫度比山外要低10℃左右,歷來就是避暑勝地,所以又有“清涼山”之稱。傳說五臺山是文殊菩薩傳道的場所,歷代都在這里廣建寺院,傳揚佛教文化,是中國古代建筑、雕塑、繪畫的藝術(shù)寶庫。</p> <p class="ql-block"> 在五臺山,朝圣者背負(fù)著行囊,徒步登山,每到一處寺廟都要虔誠禮拜,有的還會在途中三步一拜,表達(dá)著對佛法的虔誠和對佛菩薩的敬意;在有轉(zhuǎn)經(jīng)筒的寺廟,朝圣者轉(zhuǎn)動轉(zhuǎn)經(jīng)筒,口念著經(jīng)文,在那里積累功德、消除業(yè)障。</p><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了殊像寺、塔院寺、金界寺、廣化寺、普化寺等眾多的寺院。其中,心生遺憾的是在塔院寺沒有看到大白塔的真容(在維修);最令我們難忘的是攀登黛螺頂。</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前身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p><p class="ql-block"> 大白塔,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是塔院寺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也是五臺山的象征。據(jù)介紹:塔身通高75.3米,環(huán)周83.3米,造型優(yōu)美,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由粗而細(xì),又由細(xì)而粗,再由粗而細(xì),粗細(xì)相間,方圓搭配。</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黛螺頂是信眾朝圣五頂文殊的重要寺院之一,在佛教中地位很高,有“未朝黛螺頂,等于只朝了半座山”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黛螺頂是臺懷寺廟集群區(qū)之東海拔1700米的小山峰,形如大螺,是臺懷寺廟中最高處。始建于唐代,原名佛頂庵,又稱青峰頂、小朝臺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名大螺頂,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更名為黛螺頂,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寶殿,中軸線兩側(cè)建有鐘、鼓樓和客堂、僧舍等。</p><p class="ql-block"> 相傳乾隆皇帝曾幾次欲登臺頂進(jìn)香拜佛,都因風(fēng)雨所阻而未能如愿。后來他命黛螺頂住持青云和尚想辦法,既不登臺頂,又可朝拜五方文殊。最后寺內(nèi)小沙彌妙慧想出辦法,將五方文殊集中繪塑于黛螺頂正殿之內(nèi),此后乾隆皇帝來此朝拜五方文殊,并親筆題詩立碑紀(jì)念,“小朝臺”的說法也逐漸流傳開來。</p> <p class="ql-block"> 老話講:“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客,來了黛螺頂才是朝臺人?!?lt;/p><p class="ql-block"> 黛螺頂?shù)?080級臺階成了天梯,是真的難登??!我起初并沒把這1080級臺階當(dāng)回事兒,曾登過泰山、黃山、玉龍雪山等山脈。當(dāng)年登泰山十八盤,曾往返過兩次。返回賓館后稍作休息,徒步從岱宗廟一直登到一天門才返回賓館的??墒堑趋炻蓓敻杏X就是登不到頭,中途,心臟是砰-砰的跳兒,總算熬到了山頂,還差幾級臺階就一屁股坐在了臺階上,也顧不得屁股涼不涼!</p><p class="ql-block"> 在短暫的休息中,出于好奇在DeepSeeK推算泰山十八盤與五臺山黛螺頂哪個更陡?深度思考僅用時77秒,就給出結(jié)論:十八盤,平均坡度角≈30°(整體)、最陡段坡度角34°-40°(緊十八盤)、垂直爬升強度400米(短距離高強度);黛螺頂平均坡度角≈28.8°(整體)、最陡段坡度角38.7°(局部高臺階路段)、垂直爬升強度245米(長臺階緩升)。綜合結(jié)論:整體坡度,十八盤更陡;局部陡峭度,黛螺頂略超泰山最陡段,但此類臺階非常態(tài),僅零星分布;攀爬體驗,十八盤以連續(xù)陡階+無緩沖平臺著稱,心里壓迫感強。黛螺頂臺階雖多,但坡度均勻+可中途停歇,體力分配更友好。從分析中得知,之所以登黛螺頂會心跳的厲害,不是它比十八盤陡,而是自己年齡大體力下降的原因,當(dāng)年登泰山37歲,正值壯年。今年55歲,正走在中年人快終結(jié)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我愛人是每數(shù)到一、二百級臺階就扶著欄桿喘氣休息一會兒,雖然慢了些,比起2015年我們?nèi)业屈S山時表現(xiàn)出色的好多?。∈半s物的老大姐適時出現(xiàn):“雖然累,這是菩薩考驗?zāi)阏\心呢?!闭f心里話,行走于五臺山的山路,仿佛每一個臺階都能敲出幾聲梵音清咒。</p> <p class="ql-block"> 途中,孩子問我:爸,佛家為什么講究108這一組數(shù)字呢?</p><p class="ql-block"> 我道:這個問題,我是知道一些的,解釋的不見得精準(zhǔn),但大概意思是通路的。明代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一書中說:扣一百零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shù)。古代以五日為一候,積六候而成一月,所以一年有七十二候。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加起來正好是一百零八這個數(shù)字。所以,我國有“聽一百零八下鐘聲,清一百零八種煩惱”的習(xí)俗。</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這里還有順治皇帝出走后在五臺山出家,以及康熙5次微服私訪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 登上黛螺頂,五臺山上的雪景、臺懷鎮(zhèn)的全景盡收眼底,頓覺神清氣爽,大快朵頤。感到那遍布于山內(nèi)的佛門之地,千百年來不斷地用繚繞的佛香來消解世間的凡俗之氣。山不在高,有佛則名,而這座清涼之山中的香煙古剎,將山與佛自然地合為一體。走進(jìn)五臺山,仿佛走進(jìn)了一片心靈中的凈土。</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