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提供 劉桂芳</p><p class="ql-block">文字資料提供 劉桂芳</p><p class="ql-block">文字 編輯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重慶巴蜀中學高65.7班劉桂芳同學發(fā)給我一張照片,并講述了照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64 年,《中國婦女》雜志的記者來到重慶巴蜀中學,對高 65.7 班進行了采訪。當時,班主任挑選了五位同學接受此次采訪,記者還為他們拍攝了照片。參與拍照的同學分別是團支部書記彭云——革命烈士江姐的兒子,以及高洪吾、王冀川、傅培德和劉桂芳。</p> <p class="ql-block">由于種種原因,照片發(fā)表后,大家發(fā)現(xiàn)畫面中僅有彭云、高洪吾和王冀川三位同學。傅培德和劉桂芳并未出現(xiàn)在發(fā)表的照片上。</p> <p class="ql-block">這是傅培德同學</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傅培德同學的父親傅萊是奧地利裔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高尚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p><p class="ql-block">2004年,傅萊于北京病逝,享年84歲。遵照傅萊的遺愿,他的骨灰撒在了河北省唐縣葛公村的廣袤田野上。這片土地,是傅萊昔日和戰(zhàn)友們并肩作戰(zhàn)的紅色熱土,他希望自己可以長伴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和這里可愛的人民。遵照傅萊的遺愿,他的骨灰撒在了河北省唐縣葛公村的廣袤田野上。</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無悔的選擇——傅萊與中國的情緣”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展覽聚焦來自奧地利的傅萊醫(yī)生扎根中國65年的人生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以傅萊為代表的國際友人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作出的寶貴貢獻。</p><p class="ql-block">可惜,傅培德同學已經(jīng)看不到這展覽了,他去見他父親傅萊了,同學們都很難過,畢竟他才七十多,還可以在人世間多呆呆呀。</p> <p class="ql-block">兒子傅培德與父親傅萊</p> <p class="ql-block">劉桂芳同學</p> <p class="ql-block">劉桂芳同學提供了好多照片,因為她和傅培德中學6年是同年級同學,其中高中同班,大學又是同學。他們工作分配都在成都,經(jīng)常見面,長期聯(lián)系彼此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度,傅培德好些知心話都會對劉桂芳講。</p> <p class="ql-block">我不太熟悉傅培德,他的有關全聽劉桂芳說。只是在巴蜀中學初62、高65級60壽慶聚會時和傅培德有了接觸。在60壽慶聚會結束的聚餐上,傅培德對我說,我們在為壽慶聚會排練節(jié)目時對你意見很大,感覺你太認真,每個細節(jié)都摳的緊,何必嗎?但晚會演出后,覺得你是對的,排練不嚴格,演出就會出亂。這次演出很成功,井井有條,與你要求嚴是有關系的啊!聽著他直爽的話語,看著他那一副外國人的面容,啊,感覺是外國人在說中國話。</p> <p class="ql-block">從發(fā)表在“中國婦女”雜志上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彭云、高洪吾和王冀川三位同學相談甚歡,神情專注而認真。他們熱烈地計劃著,如何進一步開展團支部與班集體的活動,滿心期待著能將自己所在的班集體打造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集體,讓青春煥發(fā)出熾熱的光。</p> <p class="ql-block">我將上面靜止的照片,用AI制作成幾副動起來的畫面,經(jīng)剪映編輯制作而成一個短視頻,如下:</p> <p class="ql-block">有關介紹彭云的文章網(wǎng)上很多,其中與彭云同窗6年曾任班長的盧曉蓉(盧作孚的長孫女)的回憶錄《逆水行舟》上講述的彭云值得去看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