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開始,無錫園林部門進(jìn)行了“疏林透景”工程,將一些被高大樹木、密林及其它一些原因遮擋或者部分遮擋的景點,通過砍去樹枝等方式透現(xiàn)在游客面前,讓一些曾經(jīng)的著名景點再現(xiàn)昔日風(fēng)貌。</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的《無錫指南》,2000年代的《無錫名勝》,2010年代的《太湖黿頭渚建園百年百景圖志》等圖書,都記載黿頭渚有“小函谷”?!短x頭渚建園百年百景圖志》中這樣記述:1923年,“完善位于山莊北部的園門建筑景觀:辟狀如關(guān)隘城堞的‘小函谷’,上建城樓樣式的‘奇秀閣’,閣之南懸匾‘迎紫’,閣之北懸匾‘擁青’(奇秀閣毀于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與附近已建之落霞亭(在山亭)、橫云小筑(澗阿小筑)、花神廟組合成連續(xù)景觀。自南犢山陸路由此進(jìn)入橫云山莊。”我在撰寫黿頭渚系列老照片的文章時,因為沒有小函谷及其關(guān)城“奇秀閣”的老照片,所以一直未涉及此話題。我對小函谷這個黿頭渚的第一個大門,一直有著很大的興趣,因為它已消失60年,不僅我沒見過,1966年以后出生的無錫人都沒見過,很想知道這個“小函谷·奇秀閣”是什么模樣?可惜的是,數(shù)年苦尋并無結(jié)果,因為都說不清這個“奇秀閣”是什么模樣,建在何處。</p><p class="ql-block">幸運(yùn)的是,我在無錫市檔案史志館、無錫市檔案學(xué)會編輯的《無錫近代實業(yè)家與園林·無錫老照片(第二輯)》查到了“小函谷”照片;2024年,我收集到標(biāo)注為“小函谷”的老照片兩幀;結(jié)合我以前收集到的從太湖上遠(yuǎn)眺黿頭渚的明信片,終于搞清了“小函谷·奇秀閣”的模樣和它的大致位置,了卻一樁心愿。</p> <p class="ql-block">一、奇秀閣啥樣?</p><p class="ql-block">《無錫近代實業(yè)家與園林·無錫老照片(第二輯)》86頁刊登了一幅“小函谷(1929年前)”老照片,豎構(gòu)圖,表現(xiàn)的是“奇秀閣”城樓全景(圖1)。照片的說明是:原是“橫云山莊”最早的出入口,位于今“太湖佳絕處”牌樓上坡的一條小石巷上。建有城關(guān)式建筑,上立譙樓,跨山而立,今已無存。從照片上看,樓前是一塊巨石,上刻“小函谷”字樣及落款,“小函谷”三個字為白色隸書,非常清晰。巨石左側(cè)是一座高大的城樓,這便是“奇秀閣”的城關(guān)門樓。城樓中間是城門,城門上部為券形,城門前左側(cè)站有一個頭戴禮帽(草帽)身著長衫的人(游客?原主本人?)。城樓上建筑有兩層,謂之“譙樓”。譙樓為重檐中式建筑,飛檐翹角。從這張照片上看,奇秀閣的高度大約在6-7米左右。城門洞高度在2.5米左右,其上有門額,但看不清是什么文字。譙樓因有樹枝遮擋,也看不清建筑細(xì)節(jié)。</p><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小函谷”照片則是“奇秀閣近景”(圖2)。城樓門洞上方的門額可以清楚的看出是“擁青”(繁體,右讀)。譙樓兩層,重檐歇山頂,雕梁畫棟,脊飾精美。從譙樓右側(cè)可以看到中犢山及山上的建筑,應(yīng)該是榮鄂生所建的“小蓬萊山館”,醉樂堂和六角亭可以辨認(rèn);譙樓左側(cè)可以看見太湖、湖上的帆船和遠(yuǎn)處的小箕山、遠(yuǎn)山等。從這張照片可以知道,照片是從“奇秀閣”城樓前的山坡上拍攝的,照片上的城樓這一面是面朝“黿頭渚”渚頭方向。從這張照片還可以知道,《無錫近代實業(yè)家與園林·無錫老照片(第二輯)》刊登的“小函谷”照片上的“奇秀閣”也是面朝黿頭渚渚頭方向,圖1、2反映的是“奇秀閣”城樓的南面,略有點偏西南。</p><p class="ql-block">二、奇秀閣在什么位置?</p><p class="ql-block">那么,奇秀閣在黿頭渚的什么位置?曾有人告訴我,“奇秀閣”在在山亭旁、花神廟下,因為那里的確有一條寬約1米左右的山路,山路與現(xiàn)在“太湖佳絕處”牌坊門前的路是平行的,高于地面大約6-8米。查資料也有“小函谷、澗阿小筑、花神廟、云逗樓為長春橋畔山坡上的一組風(fēng)景建筑”的記載。此前我對此深以為然。</p><p class="ql-block">近日,我刷到一個關(guān)于黿頭渚隱秘景點的介紹,里面提到“小函谷”的刻石依然還在,遂去實地觀看。從“太湖別墅”牌坊旁的上山臺階上去,沿整修后的山路一直向前,走到現(xiàn)在游船售票處的上方,在窄窄的山道中,見到了依然矗立的“小函谷”刻石(圖3、4)。這塊巨石就是圖1“小函谷”照片上的那塊巨石,位置并未發(fā)生變化,形狀也一樣。那么,已經(jīng)消失的“奇秀閣”就在它的左側(cè)(圖5、6)。地上的磚路就是原來小函谷的遺存(圖7)。由此向前,不遠(yuǎn)的在山亭(圖8)、澗阿小筑(圖9),在山亭旁的山泉(圖10);山坡上的花神廟(圖11)、山道下的云逗樓(圖12)等都修飾一新,俱在眼前。站在山道上,俯瞰黿渚春濤景區(qū),透過稀疏的樹林,清晰可辨;遠(yuǎn)處太湖仙島和浩淼太湖亦能眺望。</p> <p class="ql-block">圖1,奇秀閣全景</p> <p class="ql-block">圖2,奇秀閣城樓</p> <p class="ql-block">圖3,小函谷刻石</p> <p class="ql-block">圖4,小函谷刻石近景</p> <p class="ql-block">圖5,奇秀閣遺跡</p> <p class="ql-block">圖6,奇秀閣的位置是我在平面圖上添加標(biāo)注</p> <p class="ql-block">圖7,小函谷的鋪磚地面</p> <p class="ql-block">圖8,在山亭(此前叫落霞亭)</p> <p class="ql-block">圖8a,整修一新的在山亭</p> <p class="ql-block">圖9,整修一新的澗阿小筑</p> <p class="ql-block">圖10</p> <p class="ql-block">圖11,花神廟</p> <p class="ql-block">圖12,云逗樓</p> <p class="ql-block">從太湖上回看小函谷“奇秀閣”,也是有跡可查的。1940年代發(fā)行的一張明信片的畫面就是從太湖湖面上遠(yuǎn)眺黿頭渚。其右側(cè)的建筑分別是長春橋、旨有居(紅色房子)、云逗樓、“具區(qū)勝境”牌坊和澄瀾堂。中間的建筑分別是翠微驛(背湖面山,數(shù)楹茅舍,即岸邊的紅房子和黃房子,是楊瀚西建造的供輿夫棲息飲食的地方)、“太湖佳絕處”牌坊和其上的澗阿小筑,翠微驛上方半山腰的白塔是仁壽塔(仿北京北海白塔,此塔亦毀于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畫面最左側(cè)半山腰上的那座紅黃相間的城樓式建筑就是“奇秀閣”(圖13、14)。我在游船上拍攝了這個角度的照片(圖15),只是沒有了“奇秀閣”。</p><p class="ql-block">小函谷“奇秀閣”城樓在明信片的最左側(cè),充山的半山腰,完全符合“渚上有燈塔,山麓建有橫云小筑與涵虛、在山兩亭,頗擅湖山之勝。......亭北辟一山徑,于盡處建城樓一,曰小函谷,建有松下清齋,可供游客住宿?!边@段文字的記載(薛明劍等編 《無錫指南》)。也就是說,從在山亭向北的山徑盡處就是“奇秀閣”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圖13,此景是無錫黿頭渚及太湖,錯成“鎮(zhèn)江金山”</p> <p class="ql-block">圖14,左上方樓閣就是奇秀閣</p> <p class="ql-block">圖15,現(xiàn)在從太湖上看黿頭渚</p> <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小函谷”是楊瀚西仿照河南“函谷關(guān)”建造的一條山間小道,故名“小函谷”?!捌嫘汩w”原是“橫云山莊”最早的出入口,位于今“太湖佳絕處”牌樓上坡的一條小石巷上,也就是今游船售票處的上方?!捌嫘汩w”是一座城關(guān)式樣的建筑,上立譙樓,跨山而立,譙樓上舊有王有蘭題的“奇秀閣”額。無錫市史志辦公室編的《無錫名勝》(2005年11月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引述《橫云山莊記》這樣描述:“站此四望,蒼茫萬頃,縹渺三山,如列幾案?;仡檭?nèi)湖,浦嶺門、犢山門亦飛光送影,近納于襟袖間。向西有‘澗阿小筑’,原為西式賓館,頗具歐風(fēng),為楊翰西迎賓會客之所?!疂景⑿≈杂蟹酵?。這段文字與實景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奇秀閣城樓上,面朝黿頭渚渚頭這面的門額是“擁青”,另外一面的門額就是“迎紫”。門額“擁青”“迎紫”系楊瀚西自題?!短x頭渚建園百年百景圖志》中“閣之南懸匾‘迎紫’,閣之北懸匾‘擁青’”的記載有誤,正好與照片反映的實況相反。因為在有“迎紫”門額那一面城樓上向前看是看不見中犢山和小箕山的。</p> <p class="ql-block">那么,奇秀閣城樓前巨石上的“小函谷”三個字是誰題寫的?《橫云山莊記》記載:閣(奇秀閣,筆者注)后石壁上,戈鴻的“小函谷”和丹徒謝嘉的《奇秀閣碑記》刻石尚存。由此我們知道,“小函谷”的題字是“戈鴻”,據(jù)楊世奎撰《楊翰西經(jīng)營黿頭渚太湖風(fēng)景區(qū)的經(jīng)過》一文記載,“小函谷”系其姑丈劉公魯題寫,那么,戈鴻就是劉公魯。劉公魯是蘇州收藏家,精金石、考據(jù)學(xué),寫的一手好字,死于抗戰(zhàn)期間日寇之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