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撰文/攝影/收藏:余建成</p><p class="ql-block"> 我對手中的銅手爐情有獨鐘。每次捧起,古韻剎那間從指尖彌漫至全身,仿若開啟了一場穿越之旅。驚嘆這造型多變、銅質純凈、鏨刻工藝更是一絕,盡顯古人之匠心。握于掌心,手感溫潤如玉,壓手感恰到好處,似握住歷史的分量。它見證了明代金屬工藝之巔峰,承載了獨特審美與社會風貌。賞玩間,文化韻味四溢,趣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本圖摘自百度</p><p class="ql-block"> 手爐是由火盆演化而來,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當時人們開始采用銅來制作手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歲月。明清時期,手爐制作技藝達到了巔峰,成為達官貴族、富家女子手中的愛物,常伴其左右。由于手爐多為手工制作,且歷經(jīng)歲月?lián)p耗,留存至今的數(shù)量極為有限,每一尊都顯得愈發(fā)珍貴。</p> <p class="ql-block">本圖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手爐內放入碳火或尚有余熱的灶火,即可當作暖身的用具。</p><p class="ql-block"> 手爐的制作需經(jīng)過:畫圖紙確定整體造型、細節(jié),選擇銅材,捶打至所需的厚度。工匠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在火與銅的鍛煉捶打中成型,繼而鏤雕、修證、打磨、拋光增加美感。</p> <p class="ql-block"> 爐蓋上的花卉植物、幾何圖形、山水動物紋飾設計、鏨刻非常精致,美輪美奐,讓我愛不釋手。</p> <p class="ql-block"> 沒有螺口、沒有鉚釘、沒有焊接,手柄與爐身的結合非常協(xié)調,采用榫卯結構固定。超凡的工藝??!</p> <p class="ql-block"> 數(shù)百年過去了,這些手爐外殼變得包漿錚亮油光,或泛紫紅、紅黃、漆黑色 ,呈現(xiàn)古銅器特有之美。我感悟;如果手爐有露黃銅色可判清末民國之物。如器型古樸厚重感,紋飾素而精,可認為明代。清代的手爐輕薄而紋飾花妙。</p> <p class="ql-block"> 手爐內壁層次豐富、與器體融合良好的綠銹、紅銹、黑銹、紫銹,這證明是數(shù)百年的氧化形成,</p> <p class="ql-block"> 手爐蓋、身的結合非常緊密,歷經(jīng)多次開合使用也不易松動。而且手捏爐蓋拎起,爐身不會掉落。可想材質的純凈塑性好,普通的銅材無法做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撫摩間我還發(fā)現(xiàn)這爐蓋不但鏨刻非常精湛而且很薄,牢固且腳踏不癟。</p> <p class="ql-block"> 手爐又可當香薰,輕啟爐蓋,微微的銅銹氣息夾雜著歷史的厚重撲面而來,我仿佛看到古人在寒冬雪夜,手捧此爐,暖手溫心,或在呤詩作畫、或品茗撫琴,或圍爐夜話的溫馨畫面。</p><p class="ql-block"> 我把手爐靜置案頭,不但彰顯著明代手工藝人登峰造極的技藝,還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如與時空對話,傾聽其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手爐,宛如 350 年前的“暖寶寶”。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日新月異,它漸漸遠離了日常生活。然而,其承載的是古代匠人超凡卓絕的智慧,從精巧的造型到細膩的工藝,無一不訴說著過往。皆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藝術造詣與歷史價值。每次端詳它古樸外形,輕撫溫潤質地,仿若能穿越時空,沉醉于傳統(tǒng)文化的幽深海韻,難以自拔。</p><p class="ql-block"> 2025.2.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