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旅行追光:中歐花園的芬芳~奧地利自由行(13)維也納(下)

馮錚

離開美泉宮,我考慮先到東南面的城市公園游覽,然后再往西步行到霍夫堡宮,沿路再看看一些景點。因為從美泉宮到城市公園有4-5公里,還是有點遠,于是打了個車過去。<br> 維也納城市公園(有的也稱為國立公園)位于城市的東南面,環(huán)形大道的外側(cè),緊挨環(huán)形大道。網(wǎng)上很多人都說是在環(huán)形大道的內(nèi)側(cè),其實看看地圖就知道。<br> 城市公園是個沒有圍墻的開放式的公園,不需要買門票就能進去,在國外這種開放式的公園真是太多了,或許是他們太有錢了,不需要靠收幾個門票錢來維持日常開銷。不要說公園是開放式的,就是市政廳也是開放的,什么人都能進去。 <h5>城市公園中的維也納河</h5> <h5>城市公園外圍</h5> <h5>城市公園外圍</h5> 維也納城市公園的建造始于1861年,奧匈帝國已日薄西山,維也納的老城墻也被拆除,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便下令在新建的環(huán)形大道旁緊靠維也納河建一座向百姓開放的公園,于1862年8月2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座公園就是維也納城市公園,也是維也納最大的一座公園。一年之后,在河的另一側(cè)建造了兒童公園,作為城市公園的一部分,河上架起了橋梁連接了起來,使整個公園的面積達到了65000平方米。<br> 從公園外的路上經(jīng)過維也納河,這條河有些破落,也許不是豐水期,河水幾乎成干枯狀態(tài),但偏偏游人幾乎都會拍一張河水稀少的照片,甚至一些畫報,電視片都會拍,我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后來才知道維也納河對于維也納有著特定的意義。<br> 維也納河發(fā)源于下奧地利州的維也納森林,全長34公里,它將維也納森林和市郊的一些溪流匯集起來穿越維也納的八個區(qū)后將水通過多瑙運河匯聚到多瑙河。平時多為枯水期,水質(zhì)還算清徹,看得見河床。而一旦遇到暴雨,河水則會迅速暴漲,但河道下面卻建有蓄水池可儲存雨水,并且能將雜物過濾,以確保下水管道不致堵塞。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維也納開始大規(guī)模的治理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除了維也納河外,其他河流也進行了整體的治理,所以現(xiàn)在維也納幾乎不會出現(xiàn)水災(zāi)的情況,因此維也納河對城市的防洪和市民的生活起著極大的作用。一個城市的完美體現(xiàn),不僅僅是地上部分的高樓大廈,現(xiàn)代前衛(wèi),而要包括地下防洪排泄系統(tǒng)的完善通暢。這是衡量一個城市管理集團成熟與否的標志,也是城市硬實力的的具體表達。光有地上的光鮮,而沒有地下的通暢,只要一場暴雨,就會把城市的靚麗撕得體無完膚。這種場景我們似乎時有所見和所聞。<br> 維也納河同時還見證了從古羅馬時期的文多博納(Vindobona)到現(xiàn)代維也納的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演變。文多博納是建立于公元前15年由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時期在維也納設(shè)立的防御北方日耳曼部落的軍事要塞,也是當今維也納的雛形??梢哉f文多博納是維也納的發(fā)源地,是現(xiàn)代化維也納的根基。沒有那時的文多博納就沒有現(xiàn)在的維也納。<br> 維也納河除了對維也納的城市有著防洪排水的作用外,它的兩岸組成的綠地和城市公園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和運動場所;河上的橋梁連接了城市的不同區(qū)域,給人員的流動和貿(mào)易帶來了極為的便利。所以維也納河成為了市民生活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h5>花鐘</h5> 進入公園后往左不遠就是一個由鮮花搭建的花鐘?;ㄧ娫谑澜绺鲊暮芏喑鞘欣锒嘤?。比較有名的有八大花鐘:1.位于瑞士日內(nèi)瓦英國公園內(nèi)的花鐘,這是一座既能觀賞又能提供時鐘功能的花鐘,是將瑞士“花園之國”和“鐘表之鄉(xiāng)”完美結(jié)合的一個景觀;2.阿聯(lián)酋迪拜的奇跡花園內(nèi)的垂直花園花鐘,這個花園占地109.27畝,有1.5億朵鮮花,被評為吉尼斯最大的垂直花園;3.加拿大尼亞加拉公園花鐘,他在尼亞加拉瀑布的附近,它整個鐘的花卉超過了16000多種,而且隨著不同的花期,鐘面的圖案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這座花鐘被評為世界第二大花鐘;4.烏克蘭基輔的祭祀花鐘,它的特點是在花鐘前面增設(shè)了緬懷英雄烈士的紀念碑,使游人在欣賞花鐘時不忘緬懷先烈;5.英國愛丁堡西王子大街花園的愛丁堡花鐘,這座鐘從1903年6月10日起用機械計時,并且于1905年在花鐘旁邊安裝了一種由風琴和風箱合成的杜鵑聲來報時;1953年,花鐘旁邊新建了布谷鳥屋,每隔一小時響一次。但在1973年花鐘的底部安裝了電動裝置,于是現(xiàn)在成為了一座電子鐘;6.澳大利亞墨爾本國王公園內(nèi)的墨爾本花鐘,這座鐘的指針隨時間滴答而動,和花鐘的后面維多利亞女王雕像形成一動一靜的畫面,成為當?shù)刈罹咛厣拇蚩ň坝^之一;7.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拉斯科利納斯(LAS COLINAS FLOWER CLOCK)社區(qū)中的花鐘,這是一座不在公園里的花鐘。這座鐘的直徑為11.28米,分針長3.65米,其特點是LAS COLINAS 這個單詞用灌木圍繞著鐘完美的拼寫出來,立體感十足,整個鐘有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為了保持顏色的飽和度,花卉每年要更換四次;8.美國肯塔基州會議大廈后面的法蘭克福水上花鐘,這座鐘它不是在地面上,而是懸浮在水面上,水池的直徑約為11米,花鐘的直徑就有約10米,深度約為1.4米,花鐘和水面呈26度角,分鐘長6.1米,時針長4.6米,花面有1000顆秋海棠和莧菜組成,游客們都會向花鐘下的水池中扔硬幣祈愿,因此這個水池也稱為“祈愿池”。其實世界上還有一座最大的花鐘,那就是位于伊朗德黑蘭阿巴斯巴德地區(qū)阿巴斯德花鐘,它的直徑約為15米,重750公斤,而且配有獨立的馬達和計算機系統(tǒng),能夠不受天氣的影響而自動設(shè)置時間。這八大花鐘我有幸見到過四座,不知有生之年還能見到另外四座否。<br> 望著眼前的這座花鐘,我被它的時針吸引,長短兩根時針被巧妙的設(shè)計成一位深情地拉著小提琴,沉浸在夢幻的旋律中的音樂家。他那忘我的神情仿佛與多瑙河潺潺的流水共鳴,遨游于美妙的音樂世界;鮮嫩翠綠的芳草如碧玉鋪陳覆蓋在兩側(cè),為這時間的奏鳴者披上了生機勃勃的綠袍;鐘盤上,絢爛的花朵爭奇斗艷,將大自然的浪漫灑落到每一個角落,12個阿拉伯數(shù)字被深紅而沉穩(wěn)的花朵點綴,既彰顯了時間的莊重,又不失自然之美。隱藏在地下的機械默默驅(qū)動著時間的流轉(zhuǎn),無聲的訴說著這座城市昔日的榮光和現(xiàn)代的耀眼。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花卉會按時令更迭,始終保持著這份爛漫和蔥翠永不褪色,體現(xiàn)著自然和時間的完美融合,使每一位游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心跳中彌漫著的悠揚、悅耳和溫馨的旋律。 <h5>小約翰·斯特勞斯小金像</h5> 花鐘的左邊不遠,就是小約翰·斯特勞斯的鍍金青銅全身雕像,這是一個游人的必打卡之地,它已成為維也納的又一個地標。小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是奧地利的著名音樂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約500首舞曲,15部輕歌劇和一部芭蕾舞劇。他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成為了樂壇永恒的經(jīng)典。他1825年10月25日出身于音樂世家,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擅長輕音樂的老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br> 小約翰·施特勞斯對舞曲情有獨鐘,所以在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超過500首音樂作品中,大部分是圓舞曲、波爾卡和進行曲等舞曲體裁。他的作品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結(jié)構(gòu)嚴謹,充滿了維也納市民的樂觀與熱情。他的代表作包括《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圓舞曲》在歐洲的樂迷中廣為流傳,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特別是《藍色多瑙河》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jié)目。<br> 1899年6月3日,小約翰·斯特勞斯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3歲。維也納有10萬人為他送行,他被安葬在維也納市中央公墓的西默林大街,與勃拉姆斯、舒伯特和貝多芬為鄰。他雖然逝世了,但他的作品卻被廣大的樂迷一代代的傳承了下來,并且穿透了時空,跨越了國界,成為世界各國愛好和平和音樂的人們傳誦的經(jīng)典。<br> 在他逝世后,維也納人就開始考慮要為他興建一座雕塑來紀念他,1921年6月21日,由奧地利雕塑家埃德蒙·赫爾默(Edmund Hellmer)設(shè)計雕塑的小約翰·斯特勞斯鍍金青銅全身雕像在維也納城市公園落成。<br> 站在這座雕像前面,凝神望著雕著,雕像被一道白色的弧形拱門環(huán)繞,天使在上方起舞,雕像前花團錦簇,五彩繽紛。小約翰·斯特勞斯那手拉小提琴的瞬間,象征著音樂的永恒。我的耳旁仿佛響起了昨晚在金色大廳流淌出的《藍色多瑙河》的樂曲,回蕩在色彩艷麗的上空,久久不散。<br> 今年恰好是小約翰·斯特勞斯誕辰200周年,2025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17首樂曲中,小約翰·斯特勞斯作曲的就占了10首,這是對他的最好的紀念。今年的音樂會由意大利的著名指揮家里卡爾多·慕蒂(Riccardo Muti)指揮,這是今年83歲的幕蒂自1993年首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以來第7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特別讓人感動的是2021年的新年音樂會,正值疫情肆虐期間,不安排觀眾觀看,幕蒂指揮著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家們面對空無一人的劇場,仍然熱情飽滿的傾情演奏完全部曲目,猶如在冰冷的寒冬中給人們送去溫暖的撫慰,給焦慮的的人們送去力量和信心。雖然現(xiàn)場沒有掌聲,但那回蕩在空中的雋永的樂聲卻是那最響亮和持久的掌聲。面對幕蒂和演奏家們的那份對音樂完美的執(zhí)著的畫面,讓我在電視機前感動得潸然淚下。 <h5>弗蘭茨·雷哈爾</h5> 這是一位在歐洲樂壇極富盛名的具有匈牙利血統(tǒng)的奧地利作曲家弗蘭茨·雷哈爾(Franz Lehár),在我國百姓中知之甚少。但如果看過或聽到過輕歌劇《風流寡婦》的就知道他了。2010年1月22日至24日,上海歌劇院在北京的保利劇院連續(xù)以音樂會版的形式上演了三場《風流寡婦》,2022年9月17日起,國家大劇院上演了《風流寡婦》,2023年10月19日至22日,國家大劇院再次制作并演出了這部輕歌劇,可見這部輕歌劇的魅力。<br> 萊哈爾于1870年4月30日出生于匈牙利的科馬羅姆,他的父親是一個軍樂隊的樂長,因此他有著音樂的基因。從他12歲起,他就在布拉格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音樂理論,直到18歲時畢業(yè)后也在軍樂隊中擔任指揮。在捷克作曲家安東·德沃夏克的鼓勵下,萊哈爾開始專研作曲,創(chuàng)作出不少進行曲和圓舞曲。<br> 19世紀末的維也納,公眾對輕喜劇已呈欣賞疲勞之態(tài),對劇院來說,需要一種新的歌劇形式來吸引觀眾,而輕歌劇以其輕松愉快的情節(jié)和通俗易懂的音樂,深受中產(chǎn)階級觀眾的喜愛,因此輕歌劇就應(yīng)運而生了。20世紀初的維也納迎來了輕歌劇的黃金時代,觀眾對輕歌劇的需求呈爆發(fā)式的增長,有著軍樂隊指揮經(jīng)歷,熟悉大眾化音樂形式的萊哈爾,順應(yīng)了觀眾的這一需求,轉(zhuǎn)向輕歌劇的創(chuàng)作。在1902年,他創(chuàng)作出了輕歌劇《維也納的婦女》(Die Wiener Frauen),在1905年,他就創(chuàng)作出了他的輕歌劇成名作《風流寡婦》(Die Lastige Witwe)。這部歌劇通過白富美的寡婦漢娜·格拉瓦里斯(Hanna Glawari)的風流韻事,展現(xiàn)了20世紀初期維也納乃至歐洲上層社會的生活風貌。這部《風流寡婦》輕歌劇在維也納連續(xù)上演了500場,使他一鳴驚人,一舉成名,成為繼約翰·施特勞斯之后最受歡迎的輕歌劇作曲家。萊哈爾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近40部這類體裁的作品,成為“銀色輕歌劇時代“的主要人物之一。 漢斯·馬卡特雕像(Hans Makart)<br> 蘊藏在綠蔭中的這座雕像就是19世紀奧地利的著名畫家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他是維也納高雅文化的代名詞之一,被稱為“色彩魔術(shù)師”。他用畫筆在畫布上編織出夢幻般的場景,至今仍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藝術(shù)史上熠熠生輝。<br> 漢斯·馬卡特于1840年出生于奧地利的薩爾茨堡,曾在維也納美術(shù)學院學習過,由于被認為缺乏天賦,中途退學。后在慕尼黑拜歷史畫家卡爾·馮·皮洛提(K. T. Von Piloty)為師,走上繪畫之路。<br> 漢斯·馬卡特的畫將巴洛克藝術(shù)和浪漫主義融合在一起,走出了一種“Makartstil"(馬卡特風格)的獨特風格,就是以豐富的色彩、復(fù)雜的構(gòu)圖和精細的裝飾而見長,有“維也納的拉斐爾”之稱。為了增強色彩的強度,他在顏料中混合加入了瀝青,瀝青的主要原料是原油,有著泛光的作用,所以使得他的作品色彩艷麗、絢麗奪目,加上他流暢的筆畫,使他的作品給人一種色彩美學上的盛宴,對19世紀末的維也納藝術(shù)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br> 漢斯·馬卡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五種感官》、《一個女人的肖像》和《查理五世皇帝進入安特衛(wèi)普》。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五種感官》,他將女性的色情用置身于伊甸園中的裸體美女的五種感覺來表達,這五種人的感官就是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畫面非常唯美,體現(xiàn)了他唯美主義的整體藝術(shù)作品的理念和風格。特別是他用一朵綻放的花朵遮擋<br>裸體女子的私密部位的畫法成為了后來一種經(jīng)典的繪畫象征手法,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是非和詬病。<br> 城市公園里的音樂家雕像和音樂沙龍以及關(guān)于音樂的建筑有很多,如果逐一探究那是需要很長時間,我因時間有限,只能匆匆轉(zhuǎn)了一圈出來。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h5>圣彼得大教堂</h5> 從城市公園出來,沿著環(huán)形大道步行來到圣彼得大教堂(St.Peter Kirche)。這是維也納城中古老和經(jīng)典的巴洛克式的教堂,也是一座古老的天主教教堂。<br> 遠遠望去,教堂的外觀呈現(xiàn)早期的巴洛克式的風格,偏白的外墻鑲嵌著泛黃的羅馬風格的矩形立柱,中間一個泛綠色的大圓穹隆頂,兩旁是兩座泛綠的雙塔,整個外觀顯得簡單清新。我曾到過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它是一座在歐洲乃至世界都是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它的華麗精美是無與倫比的。彼得是耶穌基督十二門徒中的年齡最大的一位,在加利利湖邊,耶穌基督宣布彼得為第一個弟子。耶穌基督在被捕前曾對十二弟子說過在他死后,他們應(yīng)去外邦傳道,圣馬可去了威尼斯,而圣彼得則去了羅馬。彼得是基督教會名義上的第一任教宗。彼得的雕像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時通常是左手拿著《圣經(jīng)》,右手拿著鑰匙?!妒ソ?jīng)》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彼得手持《圣經(jīng)》,寓意他對信仰的堅定和智慧的啟迪;鑰匙在基督教中象征著一種開啟的權(quán)力的能力,彼得手拿鑰匙寓意著他被授予了開啟天國的權(quán)力,也代表著他對天國的守護。據(jù)《新約·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九句記載,耶穌基督在凱撒利亞腓立比(今天的以色列北部距加利利湖北邊約40公里處的黑門山麓,臨近約旦河四大源頭之一的班尼亞斯河(Banias Springs)的發(fā)源地。)將象征著天地間的一切權(quán)利的金黃色和銀白色的兩把鑰匙交給了彼得,并對他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出生于意大利翁布里亞的彼得羅范怒奇地區(qū)的佩魯吉諾于1481~1482年在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完成的巨幅濕壁畫《基督交付鑰匙于彼得》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圣經(jīng)》中的這一場景。<br> 當我推開教堂的大門的瞬間,厚重的管風琴聲迅即充盈耳膜,一種威嚴的莊重撲面而來,心頓時靜了下來。眼前的金碧輝煌和簡潔的外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堂內(nèi)部的裝幀精致到無以復(fù)加,巴洛克的風格發(fā)揮到了極致,從立柱到壁畫,從天頂畫到雕塑,無不華美精致、金光熠熠、絢爛浪漫。管風琴、祭壇、飛舞的天使、甚至一燭一椅,無不在傳頌著人間的美德和上蒼的福音,使人仿佛走進了天堂,感受著天堂的溫暖與平和,感受著音樂的撫慰和天光的召喚,平添了一份在別處體驗不到的柔和,不禁停下了腳步,靜靜地品味著心中的那份喜悅的平靜。 <h5>約翰·安德烈亞斯·馮·利貝恩伯格(Johann Andreas von Liebenberg)<span style="font-size: 15px;">,維也納市長</span></h5> <h3> 這是17世紀末維也納市市長約翰·安德烈亞斯·馮·利貝恩伯格(Johann Andreas von Liebenberg)的紀念碑,在環(huán)城大道的維也納大學的斜對面,當時看到這座雕像時覺得這個人物不像是我已有記憶中的哪個音樂家,問了當?shù)厝瞬怕晕⒅?,覺得是個人物,于是就拍了下來?,F(xiàn)在要介紹時卻怎么也記不清他是誰。查了網(wǎng)上很多圖片對比,給出的答案卻是大相徑庭。最后把圖片的感光度調(diào)到最大,才從底座的銘牌上讀懂他是在1683年率領(lǐng)維也納軍民成功抵抗土耳其人的圍城戰(zhàn)爭中時任維也納市的市長約翰·安德烈亞斯·馮·利貝恩伯格(Johann Andreas von Liebenberg)。這場戰(zhàn)爭不僅拯救了維也納,也標志著奧斯曼帝國在歐洲擴張的終結(jié)。</h3> 利貝恩伯格市長在任市長期間,推動了包括市政廳、完善水利設(shè)施、城市防御系統(tǒng)的改進等多項城市建設(shè)項目,為維也納的長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在1679年黑死病肆虐維也納的時候,利貝恩伯格市長也做出了對抗黑死病的杰出貢獻。1683年9月,利貝恩伯格市長積勞成疾,因病離世,市民演奏由奧地利民謠歌手馬克思·奧古斯丁(Marx Augustin)在1679年創(chuàng)作的樂曲《哦,親愛的奧古斯丁》(O du lieber Augustin)來悼念他。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維也納當局于1890年在維也納大學對面的環(huán)城大道旁修建了這座利貝恩伯格紀念碑(Monument to Johann Andreas Von Liebenberg)。這座紀念碑是一座高9米的仿方尖碑的式樣,頂部是勝利女神維多利亞的鍍金雕像,中間有兩個青銅天使手捧利貝恩伯格肖像的獎?wù)拢鬃那胺接幸恢磺嚆~臥獅,象征著利貝恩伯格不畏強敵的性格。 <h5>市政廳公園</h5> <h5>新市政廳</h5> <h5>新市政廳</h5> <h5>新市政廳議會廳(引自市政廳內(nèi)圖片)</h5> <h5>新市政廳宴會廳(引自市政廳內(nèi)圖片)</h5> 走到市政廳公園,這是一座街心公園,雖然不大,但布置的很精致,綠草蔥翠,儼然沒有一絲秋的蕭瑟,長椅沿著步道蜿蜒。這個公園每逢夏天會舉辦音樂會及各種表演,到了圣誕節(jié)就會變成一個圣誕市場,冬季則會成為露天的人工澆筑的溜冰場。<br> 我順著茵間小道緩緩前行,一棟哥特式建筑躍然眼前,我早在行前就了解了這是著名的維也納的新市政廳。走近一看,這是有點震驚的,它的壯觀宏偉我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還見過。過了幾個月后我在比利時的首都看到布魯塞爾市政廳與它何以相似,但要較之更雄偉,據(jù)說維也納新市政廳參考了布魯塞爾市政廳的建筑風格和式樣。<br> 細細觀看,以我對哥特色建筑風格的理解,維也納新市政廳是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筑,涵蓋了哥特色建筑風格的所有元素。由1825年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著名建筑師弗里德里希·馮·施密特(Friedrich von Schmidt)設(shè)計,建造于1872年~1883年,取代了位于Wipplingerstrasse大街的老市政廳。施密特在建筑領(lǐng)域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將德國的新哥特式建筑風格理念帶到維也納,設(shè)計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維也納新市政廳等建筑作品,對維也納的城市建筑風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br> 新市政廳共有7層,地上6層,地下1層,整個建筑呈長方形,長約為150米,寬約為100米。它的正面有5座尖塔,中間的一座高97.9米,其樣式和布魯塞爾市政廳的中間的那座尖塔何以相似乃爾,只是少了一些張揚,融入了巴洛克式的柔和。為什么中間的那座尖塔低于100米?因為當時教會有一個規(guī)定,非教堂的建筑不得超過100米,所以只能低于100米,但施密特用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巧妙的在塔尖上加了一尊高3.4米的“市政廳鐵人”,使建筑高度突破了100米,綿里藏針的給了教會舊勢力有力的一擊。兩旁的四座尖塔的高度不及中間的那座的一半,即形成了高低錯落有致的視覺景觀,又突出了中間尖塔的穿云破霧的雄偉,收到了較好的烘托效果。<br> 新市政廳的立面設(shè)計和布局更多的是受到巴洛克輝煌時期的風格的影響,外觀裝飾精美但不繁復(fù),莊重而不刻板,有大量的雕塑和浮雕作品。主樓兩側(cè)裝飾有獅子雕像和女神雕像等,所以呈現(xiàn)一種新哥特式建筑風格。建筑的拱廊、涼廊、陽臺、尖頭窗等都受到巴洛克風格的影響,陽臺是曲線的,拱形窗棱上的圖形裝飾精致優(yōu)雅。拱形的窗沿上裝飾著一個個的雕像,這些都是和維也納有關(guān)的重要人物。<br> 這所新市政廳是可以入內(nèi)參觀的,在國外這種政府場所一般都可以入內(nèi)參觀,但如總統(tǒng)府之類的則好像不可以入內(nèi)。我曾在克羅地亞、芬蘭、比利時等國的總統(tǒng)府門前排徊,向內(nèi)觀望,也沒有什么衛(wèi)兵之類的把我當做壞人來驅(qū)趕。而在我們國內(nèi)這些地方外人如沒有許可是根本進不了的。我曾在市政府的主管局工作過,當時憑著“服務(wù)證”(因為政府機關(guān)是為人民服務(wù)的,所以身份證件不叫“工作證”,而叫“服務(wù)證”)可以進出市政府,也不用登記什么。這或許又是什么文化不同的差異吧。<br> 走近內(nèi)部,可以說是華麗異常,市政廳內(nèi)部有7個矩形天井,有著歐洲市政廳內(nèi)最大的庭院,為內(nèi)部提供足夠的通風和采光。一樓設(shè)有接待大廳和展覽廳;二樓是市長辦公室和市政府會議室;三樓則是一些小型辦公室和休息室等。這些房間加起來總共有1575間,除了辦公室外,還有舉行各種儀式的慶典大廳、音樂廳、展覽廳和宴會廳,其中的宴會廳長71米,寬28.04米。內(nèi)部設(shè)計同樣豪華而精致,大廳內(nèi)鋪設(shè)了大理石地面,墻壁上掛滿了精美的壁畫。市政廳內(nèi)還有博物館,如維也納城市歷史博物館(Wien Museum),展示了維也納從史前時代到現(xiàn)代的歷史發(fā)展,包括城市建筑、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等方面的內(nèi)容。展品中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照片、繪畫、雕塑等;市政廳博物館(Rathausmuseum),展示了市政廳的建筑歷史、維也納市政府的發(fā)展歷程以及與市政廳相關(guān)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市政廳藝術(shù)畫廊(Rathausgalerie),展示維也納本地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的繪畫、雕塑、版畫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的作品。這一切,不僅是使整個市政廳成為城市的重要行政中心,也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地標性建筑。上圖中的后兩張展現(xiàn)的就是其內(nèi)部的議會廳和宴會廳,豪華程度可見一斑。 <h5>梅爾基奧爾·弗里德曼石</h5> 這是一塊石頭,能夠豎立在此一定有什么說法,但我因?qū)嵲谑窍喔袅暧洸磺暹@是一塊什么石頭,有什么故事。在寫這篇的同時查了維也納市的官方網(wǎng)站,沒有這方面的介紹,又查了5個AI平臺,有兩個直接回答說不知道,有一個說是“維也納之石”(Wiener Stein),位于維也納的奧地利國家圖書館前的廣場上。根據(jù)傳說,這塊石頭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大帝在803年將法蘭克王國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時放置在這里作為東部邊界的標志。這個說法我是質(zhì)疑的,因為查理曼是在公元800年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時隔三年他根本沒有做出將帝國一分為三的決定。而是在身后,他的三個孫子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各自統(tǒng)領(lǐng)一國,也就是今天的法、德、意。另一個說法是這塊石頭叫“梅爾基奧爾·弗里德曼石”(Melchior Friedmannstein),位于維也納的司法宮(Justizpalast)前,司法宮是奧地利最高法院的所在地。關(guān)于這塊石頭,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說是在19世紀初,這塊石頭被用作測量維也納洪水水位的標記。每當多瑙河泛濫,水位達到或超過這塊石頭時,就被認為是嚴重的洪水。因此,這塊石頭也被視為洪水的警示標志。那為什么叫梅爾基奧爾·弗里德曼石?因為這塊石頭與奧地利的一位著名律師和政治家梅爾基奧爾·弗里德曼(Melchior Friedmann)有關(guān)。他曾在司法宮工作,并因其正直和公正而受到尊敬。為了紀念他,這塊石頭被命名為“梅爾基奧爾·弗里德曼石”。還有一個說法是這塊石頭就叫“維也納石”,位于斯蒂芬廣場,為了悼念在那場鼠疫中死去的市民,人們在這塊石頭上刻下了他們的名字和生卒年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塊石頭成為了維也納市內(nèi)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跡和旅游景點。但在斯蒂芬廣場我沒見到過這塊石頭。這三個答案中,我最傾向于梅爾基奧爾·弗里德曼石的說法,“公正”對于每一個人特別是老百姓而言,是他們尊嚴的守護神,特別是一個法官的公正。由此可見,AI也并不可靠,因為它們也是從網(wǎng)上搜索歸納資料,然后做出回答。而網(wǎng)上的許多資料會出現(xiàn)以訛傳訛的情況,因為沒人審核這些,即使審核也是審核有沒有有違什么政治正確,有沒有揭露陰暗而有損大好形勢的文字。所以,熱衷于通過AI查資料的人要是要多一份獨立的分析。 <h5>霍夫堡宮(引自網(wǎng)絡(luò),侵刪)</h5>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就到了霍夫堡宮,昨天已來打過樣,現(xiàn)在要入內(nèi)參觀。霍夫堡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現(xiàn)在是奧地利總統(tǒng)的辦公地。整個建筑群規(guī)模龐大,有18棟建筑,19座庭院組成的24萬平方米的建筑群,宮內(nèi)有2900間房間,54個出口,形成一座“城中之城”。整個建筑群融合了中世紀和新古典主義的風格,見證了歐洲幾百年的建筑發(fā)展歷史。<br> 參觀霍夫堡宮需購門票,成人15歐,當然在美泉宮買了茜茜公主的套票可以直接參觀。宮內(nèi)可供參觀的東西太多,但一般都要去看看茜茜公主的博物館。 <h5>茜茜公主博物館的海報</h5> 茜茜公主博物館是參觀霍夫堡宮的一個亮點,它的海報就掛在米歇爾大樓的入口,早上9點就開館,這可比我們國內(nèi)的博物館10點開館要早一個小時。<br> <h5>茜茜公主</h5> 茜茜公主博物館(Sisi Museum)可以通過宮廷議會的畫廊進入,博物館里的一切都是關(guān)于這位絕世美人伊麗莎白皇后的日常宮廷生活,當然和電影《茜茜公主》的故事情節(jié)還是有些不同的,這里呈現(xiàn)的是一個更真實的“茜茜公主”。<br> 上個世紀通過電影《茜茜公主》了解了茜茜公主這個人,她的美貌、體型、肌膚是天底下男人的夢寐以求,她那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茜茜公主的原名叫伊麗莎白·亞美莉·歐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年12月24日出生于巴伐利亞州的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公爵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Maximilian Joseph)<br>的女兒。而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是一個不太關(guān)心政治的公爵,喜歡躲到鄉(xiāng)下過太平日子,在這樣一個自由自在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茜茜公主,形成了她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特點,成為了19世紀歐洲最著名的貴族女性之一。<br> 1854年4月24日,茜茜公主嫁給了她的表兄,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楹螅杂勺栽趹T了的茜茜公主面臨著適應(yīng)嚴苛的宮廷生活的挑戰(zhàn),她的婆婆索菲公主對她這個外甥女并不友善,甚至不信任她,在電影里可以看到有足夠的畫面。盡管如此,茜茜公主還是憑借自己的努力贏得了皇宮內(nèi)眾人的尊重,并逐漸在政治舞臺上發(fā)揮作用,特別是她在1867年促成奧匈帝國成立時所起的作用,深受匈牙利人民的熱愛。1898年9月10日。茜茜公主在日內(nèi)瓦旅行時被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路易吉·盧切尼用一把10厘米長的銼刀刺殺身亡,一代“歐洲最美麗的女人”從此香消玉殞,令人扼腕。2004年4月24日,維也納政府在茜茜公主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結(jié)婚的150周年之際,在霍夫堡宮內(nèi)改建了這座“茜茜公主博物館”,以紀念這位“歐洲最美麗的女人”。<br> 茜茜公主博物館用了六個展廳還原了茜茜公主的一生,展廳內(nèi)展出了茜茜公主的身前的遺像和遺物、特別是茜茜公主為保持身材而使用的健身器具,當然還有一些宮廷內(nèi)深受茜茜公主喜愛的實用品以及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的辦公場所。讓游客全方位的了解茜茜公主在皇宮內(nèi)的真實生活狀況。 <h5>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書房</h5>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間書房中度過,書桌上方懸掛著茜茜公主的照片,可見這位皇帝對茜茜公主的感情之深。 <h5>茜茜公主雕像</h5> 這尊茜茜公主的雕像是博物館中一尊較重要的雕像,雕像通過茜茜公主的臉部特征把茜茜公主性格中堅忍的一面雕刻的極其細致,溫柔中不失優(yōu)雅,優(yōu)雅中透露剛毅?,F(xiàn)場看到的實物要比照片中展示的清晰許多。<br> <h5>茜茜公主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h5> 在金邊白色的瓷器中,茜茜公主和弗蘭茨·約瑟夫皇帝迎面相對,四目相視,含情脈脈,寓意著兩人的婚姻既潔白無瑕,又熠熠生輝。策展師的創(chuàng)意可謂是匠心獨到。 <h5>玻璃器皿</h5> <h5>玻璃器皿</h5> <h5>玻璃器皿</h5> 各種玻璃器皿晶瑩剔透,我在到維也納前一個多星期,曾專門去到捷克的溫泉小鎮(zhèn)卡羅維發(fā)利的莫澤水晶博物館和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施華洛世奇水晶世界,那里展出的水晶玻璃展品在我的眼前打開了歐洲的水晶世界。自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在公元前25世紀發(fā)明了不透明的玻璃后,一直因配方問題沒法使玻璃透明。13世紀在威尼斯的穆拉若(Murano)的科學家改進了玻璃配方,使玻璃變得透明,歐洲從此利用透明的玻璃不但制造出了各種美不勝收的玻璃制品,而且還發(fā)明了各種光學儀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些展出的玻璃器皿不僅造型華麗,還透露出一股皇家的貴氣。<br> <h5>館內(nèi)藏品</h5> <h5>館內(nèi)藏品</h5> <h5>館內(nèi)藏品</h5> <h5>館內(nèi)藏品</h5> <h5>館內(nèi)藏品</h5> 茜茜公主博物館內(nèi)展出的展品玲瑯滿目,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盞一盅、一瓶一罐、一枝一葉,無不體現(xiàn)著工匠們創(chuàng)意的新穎和手藝的精湛,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美到無法言語。博物館內(nèi)有一個大廳專門展出茜茜公主喜歡的瓷器,其中我看到有些瓷器上描繪的都是我國的宮廷生活以及市井生活的圖案,很好的說明我國的瓷器制造工藝對歐洲宮廷及民間生活的影響。<br> <h5>商店里的香蕉(每公斤0.99歐元)</h5> <h5>誘人的甜品及糕點</h5> 離開霍夫堡宮已經(jīng)華燈初上,在路上慢悠悠的邊走邊欣賞商店的櫥窗里展出的物品。這個香蕉每公斤0.99歐元,羨慕人家的低物價,當然如果折算上匯率可就不便宜了,那就不要出來了,呆在家里自嗨“遙遙領(lǐng)先”吧。<br> 食品店里的甜品和糕點足以誘人,甜品這是我的最愛,但由于身體的原因,一直不敢吃。記得有一年在地中海郵輪上,船上的甜品實在誘人,但前兩天我硬是忍住不吃,到第三天實在經(jīng)不住誘惑,把每一樣都吃了個遍,以后的一個禮拜中每天都要吃上幾塊甜品,那口感比吃什么都好。所以人的人性若要經(jīng)受得住誘惑,那真不是隨便喊喊口號的。 <h5>維也納中央火車站</h5> <h5>維也納中央火車站</h5> 第二天要回到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從那里回國。天公不作美,第二天竟然下起來雨來,出來這么久還真沒下過幾次雨。吃好午飯打了輛車去到維也納中央火車站。車站內(nèi)熙熙攘攘,商店林立。歐洲的火車站沒有檢票,更沒有莫名其妙的安檢,所以室內(nèi)的空間很大,能盡可能多的開設(shè)商店,最大限度地吸引旅客來消費。 <h5>豬肘</h5> 在一家超市內(nèi)看到有小的豬肘熟食賣,立即化3.99歐買了一份,叫店員切小后再買了一杯啤酒就在店里的空桌上吃了起來。在捷克的時候就一直想吃豬肘,無奈那里的豬肘都太大,一個人根本吃不下,所以現(xiàn)在看到有小的,當然不能錯過。那個豬肘的味道實在太鮮美,不談不咸,嫩嫩的一嚼就汁水滿溢,飽了口福,算是有了一個圓滿。<br> <h5>火車掠過鄉(xiāng)村</h5> 我乘坐的是奧地利聯(lián)邦鐵路公司的火車(?sterreichische Bundesbahnen)簡稱“?BB”,下午2:10發(fā)車,到布拉格是晚上6:07,中間在捷克的布雷拉夫轉(zhuǎn)一次車?;疖嚭軠蕰r,我買的是站票。歐洲的火車如要座位,需另行買座位,但買座位的人是不多的,因為火車很空,位子隨便坐。上車后果然一節(jié)車廂沒有幾個乘客,我坐下后心里在擔心的是到了布雷拉夫不知道在幾號站臺換乘,3分鐘換乘的時間不知夠不夠?一個小時不到就到布雷拉夫了,我一下車馬上問了一個人,換乘到布拉格的車在幾號站臺,他用手一指就在對面。真的很巧,走到站臺前火車就到了,上車后也是非???,我坐進了一個包廂。不一會??苛艘粋€站,上來很多人,包廂內(nèi)坐滿了旅客。又不一會又??恳粋€站,又上來很多人,包廂內(nèi)又擠進來了幾個人,這下我的箱子也只能放到上面的行李架上了,一個小伙子幫我把箱子放上去。然后陸陸續(xù)續(xù)停靠了幾個站,旅客逐步逐步下去,幫我拿行李的小伙也下車了,我尋思著等會到布拉格后,我這個箱子怎么辦?重得我是拿不下來的。<br> 天完全黑下來后,火車準點到了布拉格,我還在想怎么把箱子拿下來時,坐我邊上的另一個小伙起身把我的箱子拿了下來,我真沒想到這個小伙倒是夠細心的。我跟他握手表示我的謝意,然后下車去酒店。接下來的行程我已在兩年前的捷克游記中作了介紹。<br><br><div> 半個多月的捷克奧地利自由行已是六年前的事了,但它給我的感動一直在心中揮之不去,像一個梗一樣的橫亙在心中,總想把它傾訴出來。三年前開始寫捷克的游記,兩年前開始寫奧地利的游記,由于時間隔得長了,加上記憶不好,很多場景已經(jīng)記不起來了,靠著讀了很多相關(guān)的書和一點點殘存的記憶,終于拼湊了出來,終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br><br> 我在寫哈爾斯塔特的圣米高人骨教堂時曾感慨道“天路很長,人生很短”,回想自己走過的幾十年,有些事恍如昨天,眨眼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抬望眼,前路還有多遠?講再多的話,舒再多的情都是浮云,眼前要做的就是一件事,那就是“活在當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