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王可依?編輯?曹穎</p><p class="ql-block">來源:“蔡哏譚”微信公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天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俠的定義是什么,俠文化的發(fā)展脈絡(luò)又是怎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棟:古典文獻(xiàn)眾多,對俠的解釋也各有不同。比如,王夫之的描述是:“民乍失侯王之主而無歸,富而豪者起而邀之,而俠遂橫于天下?!贝蟾啪褪钦f,在秦朝兼并六國以及秦末天下大亂之后,諸侯消亡,百姓失去了依附對象,于是豪強開始養(yǎng)門客,這些豪強便成了所謂的俠。王夫之把俠理解為那些被仰視的豪強。也有學(xué)者引用顏師古對《漢書·季布傳》的注釋“俠之言挾也,以權(quán)力俠輔人也”,認(rèn)為俠并不是指那些豪強,而是指那些為豪強提供武裝護(hù)衛(wèi)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論是王夫之描述的養(yǎng)門客的豪強,還是顏師古注釋中被養(yǎng)的人,俠都是獨立于國家機器之外的一種社會力量,他們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價值規(guī)范,比如重信義、重公道、不徇私情,有很強的榮譽感。但糟糕的一點是,俠文化輕生死,俠動不動就自己抹脖子,甚至動不動殺人,所以我們也說“俠以武犯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漢朝以后國家機器的不斷完善,豪強勢力逐漸被打擊,俠文化也逐漸被邊緣化?!耙晕浞附钡娜后w不再占據(jù)主流,逐漸下沉到江湖草根之中。人們只能在最底層的幫派里,找到這些“以武犯禁”的俠客,那么此時,俠也不再有原始的意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天下》:在金庸的作品里,有些正派大俠熱衷于鉤心斗角、爭名奪利,反而邪派義氣千秋,你如何看待金庸的正邪之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棟:我覺得這是金庸對傳統(tǒng)武俠小說寫作的突破。因為更早的武俠小說往往是套路化的,作品中帶著一種刻板印象,魔教的人一定是壞的,名門正派的人一定是好的。金庸的突破在于,“好人”未必是好人,“壞人”也未必是壞人,所以我們才看到他筆下名門正派的“君子劍”岳不群,其實是一個偽君子;人人都要尊稱一聲“甘霖惠七省”的湯大俠,其實是一個衣冠禽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邪之辯也是金庸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最初,“正”源于人的善良本性,是人之為人的美好品質(zhì),有點像西方中世紀(jì)的騎士精神。而“邪”則與之相反,指向的是害人、濫殺無辜、不講武德等道德缺陷。正邪的區(qū)分最初是基于對善良本性的守護(hù),符合人們的道德直覺。后來,正邪區(qū)分這件事情本身成了目的,消滅所謂的邪魔外道成了名門正派的最高目的,名門正派會不擇手段達(dá)到目的。就像在《笑傲江湖》里,劉正風(fēng)的家人都是老弱婦孺,但只要跟魔教沾一點邊,名門正派的人就覺得他們都是可以殺的。守衛(wèi)善良天性,守衛(wèi)作為好人的價值,這個東西被遺忘了。這個時候,正邪之分成為一個很抽象的立場,喪失了具體的道德內(nèi)容。這也是金庸對正邪的理解非常深刻的一個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天下》:金庸筆下的郭靖被稱為“俠之大者”,他的性格似乎并不機敏,甚至有些笨拙,為什么金庸會選擇他作為大俠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棟:首先,一個人要成為“俠之大者”,并不是一時沖動就行,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堅守。郭靖鎮(zhèn)守襄陽城,可以說是鎮(zhèn)守了大半輩子,只有這樣看似笨拙,但其實很厚重又非常執(zhí)著的人物,才能承擔(dān)起這種沉重而漫長的責(zé)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塑造這樣笨拙的形象,也跟金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rèn)知理解有關(guān)系。在傳統(tǒng)文化中,過于聰明有時反而會成為一個人升華自我的障礙。比如在《俠客行》中,一些人物身上所呈現(xiàn)的一種類似“知見障”的東西,已有的學(xué)識和見識阻礙了他們對“大道至簡”的武學(xué)真諦的認(rèn)知。這里借鑒了傳統(tǒng)文化、禪宗中的理解。而那些看似笨拙、天性淳樸的人物,不會自作聰明,不會有那么多偏見,反而能更上一層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天下》:金庸作品里表達(dá)的俠客精神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棟:在金庸成熟時期的作品《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里,他所寫的俠客精神不再是簡單地區(qū)分?jǐn)澄?,非黑即白,他更多地寫出了大俠也具有自我懷疑精神。我覺得這種自我懷疑的精神恰恰是一些人理解俠文化時沒有理解到的地方。大家可能認(rèn)為俠文化就是正義打敗邪惡,拔劍就干,俠就代表正確。而金庸恰恰告訴我們,真正了不起的俠客,往往是優(yōu)柔寡斷的,優(yōu)柔寡斷其實就是反復(fù)自我質(zhì)疑,認(rèn)為自己是“可錯的”,這是一種更強的包容,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