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新田官話中的一些獨特稱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 謝一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編輯: 謝一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背景音樂:《故鄉(xiāng)的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稱呼體現(xiàn)了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且很多稱呼都屬當?shù)靥赜?。新田是一個禮儀之城,非常講究相互之間尤其是至親之間的稱呼。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新田官話里面逐漸產(chǎn)生和傳承了很多有趣且與眾不同的稱呼,既體現(xiàn)了其地域特性,又充滿了親切感。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其中有些稱呼已經(jīng)或正在慢慢消失,但偶爾說起還覺得非常親切自然,使人不知不覺好像又回到從前的時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現(xiàn)在的人均預(yù)期壽命越來越長,四世同堂的家庭隨處可見,在新田官話中,重孫子把曾祖父、曾祖母尊稱為“耙耙爺”、“耙耙娘”,重孫子則被曾祖父母叫做“色孫崽”,縱觀五湖四海,這樣的稱呼可能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了。也有的叫曾祖父母為“老公公”、“老奶奶”,這里的“公公”是因為新田叫祖父為“公公”,曾祖父自然就是“老公公”了。縣城北門謝家更是別出心裁叫曾祖母為“婆婆”,據(jù)說這個可能與他們是從福建遷徙而來的客家人有關(guā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祖父被叫做“公公”,初次聽說的外地人會感到很奇怪,怎么跟叫丈夫的父親一模一樣?別急,新田稱丈夫的父親和母親為“家爺老子”、“家娘婆”,一個家字體現(xiàn)了夫家在媳婦眼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比其他地方的媳婦叫“公公”、“婆婆”顯得更有家的情懷,所以叫祖父為“公公”在新田是不會產(chǎn)生任何歧義的??上Т蟾艔纳鲜兰o八九十年代開始,“公公”這個不知叫了多少年的稱呼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有意無意間大家都讓孩子改為大眾化的叫法叫“爺爺”了,如今在新田的年輕人中幾乎很少聽到有人再叫祖父為公公。年紀大點的人多少還有些不習(xí)慣,到如今上了六七十歲年紀的人給添了孫輩的人道喜時,都還喜歡說“恭喜你做公公了”,對方聽了禁不住喜上眉梢,這里的“公公”就是爺爺?shù)囊馑肌?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同理,父親的伯伯叔叔那就分別叫“伯公公”、“叔公公”,其配偶分別叫“伯奶奶”、“叔奶奶”。父母大人兩邊的舅舅、姨夫、姑父都統(tǒng)一叫“舅公”、“姨公”、“姑爺公”,其配偶則統(tǒng)一叫“舅婆”、“姨婆”、“姑婆”,與爺爺奶奶同輩的男性長輩尊稱為“公”,女性長輩尊稱為婆,這就省去了“舅爺爺”、“舅姥爺”,“姑奶奶”、“姑姥姥”這些繁瑣的叫法,顯得簡明了許多。其中“姑爺公”的叫法外地人可能有點不知所云,這是因為在新田叫姑父為“姑爺”,父母的姑父自然就叫“姑爺公”了,后面還要說到“姑爺”這個叫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叫父親為“爹爹”,這個稱呼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較為普遍,但在我們南方地區(qū)還是比較少見的,但新田原來一直都這樣叫。而最甜潤悅耳又奶聲奶氣的稱呼恐怕是叫母親為“耶伢”,或叫“耶耶”,這個稱呼既不帶娘字也不帶媽字的,顯得非常奇特,不解釋一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聽了肯定是一頭霧水,而新田人一輩又一輩的,無論老老少少,成人小孩,叫了千百年,甚至連罵人的一些口頭禪也離不開“耶耶”這個稱呼。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才慢慢改叫母親為“媽媽”,父親為“爸爸”,終于與外界接上了軌。但一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一些八九十歲的老輩人在聊天時說到自己的老母親,都會眼含淚光非常親切自然地說“我耶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新田,姑姑的丈夫被叫做“姑爺”,字面意思似乎可以理解為姑姑的爺們,這個稱呼聽起來似乎也有點怪異,因為很多地方都是叫姑父,而姑爺則一般是指女婿,但新田偏偏就叫得這么古怪。姨媽叫做“姨姨”,用了疊字,有新田俗語“姨姨做起外婆像”為證,意思是說本來是姨姨,卻硬要裝出一副外婆像,實際上是諷喻一個人假斯文,裝客氣,姨夫在縣城東面的蓮花金陵那邊叫做“姨丈”,叫法也比較獨特。舅媽叫做“舅母娘”,新田俗話“閻王老子舅母娘”,意思是說舅母娘沒一個好的,對外甥男女一般都兇巴巴,惡狠狠的,也許是因為這個俗語把“舅母娘”這個形象描繪得太惡毒的緣故,亦或是這些年女姑們在娘家越來越雄起的緣故吧,“舅母娘”這個稱呼這些年也開始慢慢消失,“舅母娘”們也很樂意外甥們親近一點叫“舅媽”。伯母則稱作“伯伯娘”,非常親切的叫法,有伯母也是娘的意思在里面,因為伯伯是自家人,伯伯娘自然而然也成了自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叔叔叫“滿滿”,新田周邊很多地方都這樣叫,但新田把它推而廣之,把街坊鄰居和父母親的朋友同事中走得比較近的,年紀比父母輕一點的男性都叫“滿滿”,前面再冠上他的大名,以示親熱。兒子都叫“崽”,女兒都叫“女”,跟人說起都是說“我那個崽,我那個女”。兄弟姐妹中也有一些獨特的稱呼,姐姐叫“嫁嫁”,可能是說大了總要出閣遠走嫁出去,弟弟叫“娃娃”,因為在哥姐們眼中他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娃,弟媳叫“老弟嫂”或者“兄弟嫂”,其中“嫁嫁”這個稱呼現(xiàn)在逐漸被姐姐代替,但老一輩人中還是習(xí)慣了用原來的叫法。女婿在新田則被叫做“姑丈”,按字面解釋就是姑娘的丈夫,顯得很直白,兒媳婦干脆連兒字都省去,直接跟人介紹說這是我媳婦,外地人聽了介紹肯定鬧笑話,因為他們都是叫自己的老婆為媳婦,這也可以說是新田稱呼中的一大怪,要說其實也不奇怪,因為新田人介紹夫人的時候都會說“這是我婆娘”,與兒媳婦稱為媳婦不會出現(xiàn)歧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表親之間的稱呼是很講究的,不然,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新田人是這樣處理的,為了使表親之間顯得更加親熱,多走動幾代人,稱呼中沒有表舅、表姨的叫法,無論是父親這邊還是母親那邊,也無論是姑舅表還是姨表,同輩的當然跟其他地方一樣叫表兄弟姐妹,上一輩的男性則統(tǒng)一叫“表伯伯”或“表滿滿”,其配偶叫“表伯伯娘”或“表嬸嬸”,女性統(tǒng)一叫“表姑姑”,其配偶叫“表姑爺”,再上一輩的叫“表公公”、“表奶奶”,“表姑婆”、“表姑爺公”,下一輩的統(tǒng)一叫“表侄”,配偶叫“表侄媳”“表侄女姑丈”,因此也就沒有“表舅公”、“表姨公”、“表外甥”等等之說了。公公奶奶,伯伯叔叔姑姑,侄兒男女當然都是自家人,加上叫的時候還可以省略那個表字,所以比表舅、表姨、表外甥等等稱呼叫起來肯定要親近得多,叫起來親親熱熱,相互走動起來肯定也會頻繁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新田的各種稱呼中,有三個字用得比較多且特色鮮明。第一個是“小”字。家里兄弟或者姐妹比較多的,按排行,最大的叫老大,這是比較普遍的叫法,第二個叫老小,以下再從三開始按數(shù)字順序排列,并且一般是男女分別排序。老二稱為“小”,這個叫法恐怕只有新田才有,因為其他地方一般都是把年紀最小那個稱為“小”,唯獨新田把排行第二的那個稱為“小”,而且是所有排行第二的都稱呼為“小”,這個是新田稱呼中的一大特色,所以新田有小伯伯,小滿滿,小姑,小舅舅,小姨姨,小姐,小哥,小崽,小女等等稱呼,推及到更高的輩分和更晚的輩分那就有更多稱為“小”的了,所有這些都是指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的那個,而不是指排行最后的那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二個是“滿”字。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后的那個在新田往往被稱作“滿”,有圓圓滿滿之意,這個稱呼尤以女性為多。如“滿崽”,“滿女”,俗語中有“滿女滿嬌嬌”之說,意思是說最小的那個女兒,父母親一般都會帶得比較嬌氣一些,最小的女兒往往又被人稱作“滿女婆”或者“滿瓜始”。女性的長輩有“滿姑婆”、“滿姨婆”、“滿姑”、“滿姨姨”的叫法,指的是排行最小的那個,相應(yīng)的他們的配偶就叫“滿姑爺公”、“滿姨公”、“滿姑爺”、“滿姨夫”,而男性長輩只按排行叫,一般不冠“滿”字。有的還給最小的女兒取名也用上“滿”字,導(dǎo)致滿大街都是“滿翠”、“滿秀”、“滿榮”、“滿菊”,“滿紅”,“滿姣”,同名的很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后,隨著多子女家庭急劇減少,“滿”字的稱呼也戛然而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三個是“毛”字。家里面兒子多的,依次稱大毛,小毛,三毛,四毛等,有的家長圖順口干脆給兒子起個幾毛幾毛的大名,這種名字以小毛、三毛居多。后來有的人家把所有的崽女用都“毛”字一起排列下來,于是又出現(xiàn)了很多女三毛、女四毛等等。還有很多人家把最小的兒子稱作“毛崽”,最小的女兒稱作“毛女”,愛意濃濃。那時候街上叫“張毛崽”、“劉毛崽”、“李毛女”的很多,很多人直到老了還被人叫做毛崽、毛女,而不知其大名。后來獨生子女政策來了,叫毛崽毛女的更多,甚至于你見到不認識的男孩,如果不知其大名,可以直接就叫他毛崽,其家長聽到后,都是面露喜色,心里美滋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同,各種稱呼也會不盡相同,但萬變不離其宗,每一個稱呼其實都是親情和愛意的集中體現(xiàn),所以稱呼是鄉(xiāng)音中最能觸動情感的部分。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鄉(xiāng)音是那樣的親切甜潤,那樣的沁人心脾,那樣的難以忘懷。作為新田人,無論你當多大的官,也無論你走到哪里,都要永遠記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那些無比親切的稱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公元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九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乙巳正月二十二寫于長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