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法老的國度,以創(chuàng)世神話為起點,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標-神廟與金字塔,探索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軌跡,當秩序誕生,王權始興,法老時代的歷史敘事由此展開,奠定了此后數(shù)千年的靈魂基調(diào),而在歷史舞臺上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匯入地中海更廣闊的世界,在與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這是一場橫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現(xiàn)古埃及的宇宙觀、神圣王權、貴族群體、工匠技藝、文人生活、信仰世界與墓葬習俗等,涵蓋社會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開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展廳也將呈現(xiàn)若干中國文物以及在共鳴中展開古老文明之間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的雙重對話。</p> <p class="ql-block">化妝勺。象牙材質(zhì),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000-前2686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魚尾形刀。水晶材質(zhì),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在整個前王朝時期,這類用燧石或黑曜石打制的魚尾型刀被作為隨葬品放置于死者的頸部,很多學者認為這種魚尾形刀主要用于切斷新生兒的臍帶,當出現(xiàn)在墓葬中時,則與人死后的重生儀式有關,在古埃及人眼中,死亡是新生命的開始,由此需要以這種石刀象征性的斬斷死者與此生的聯(lián)系,幫助死者在另一個世界重新出生。</p> <p class="ql-block">石刀,燧石或黑硅石材質(zhì),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000-前2686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帶有鷹形掛墜的串珠項鏈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帶有甲蟲掛墜的護身符。</span>費昂斯、片巖材質(zhì)。第1王朝(約公元前3000-前289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從尼羅河谷地到三角洲濕地,從人群聚居的城鎮(zhèn)到荒涼的沙漠,處處可見鳥類繁衍生息,鷹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鳥類之一,王權之神荷魯斯、太陽神拉、底比斯的戰(zhàn)神夢圖、孟菲斯的索卡爾神等都具有鷹隼或鷹頭人身的形象。帶有甲蟲掛墜的護身符。</p> <p class="ql-block">象牙標簽。象牙材質(zhì),第1王朝(約公元前3000-前2890年),索哈杰省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仿籃子石盤。片巖材質(zhì),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刻有獵豹、蝎子、荷魯斯等動物的調(diào)色板。板巖材質(zhì),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000-前2686年),1936年于上埃及北部的納格哈馬迪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調(diào)色板用于研磨礦物粉末,以供化妝和身體彩繪使用,并逐漸從使用器轉(zhuǎn)向儀式用具,調(diào)色板上描繪的強大而危險的動物,表明了古埃及人對周遭環(huán)境的觀察和對掌握自然力量的期望,左側(cè)圓圈內(nèi)的刻痕難以辨識,可能是后來者的涂鴉。</p> <p class="ql-block">祭禱刻辭卜骨。牛胛骨材質(zhì),商代晚期 祖庚(公元前12世紀上半葉),占卜用牛肩胛骨,現(xiàn)存六十三字,主要卜問對先祖舉行祭禱的方式,選擇是從時王的五世祖“祖乙”向上祭祀,還是從時王的祖父“小乙”向下祭祀;是在甲日、乙日還是丁日舉行酒祭等。在美索不達米亞、在古埃及、在中國,人們各自創(chuàng)造了一套古典文字系統(tǒng)。中國的漢字體系成形的時代雖相對較晚,卻是其中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活文字,在古埃及人用莎草紙類似,上古時代的中國人多就地取材,以竹木簡為書寫材料,偶爾也使用貴重的絹帛。然而絹帛易朽,目前可見的商周古漢字多為青銅器、陶器、玉石器及龜甲獸骨上的銘文。</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頭像。玄武巖材質(zhì),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站像。青銅材質(zhì),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奧賽里斯項通常呈現(xiàn)為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態(tài),手握象征神圣王權的廉價與權杖身體被裹尸布緊緊纏繞象征其所代表的復活以永生。手上的權杖,帶彎鉤的是上埃及的,它代表著上埃及,游牧民族可以控制羊群,把羊拉回來,另一只手的像皮鞭一樣,這是下埃及代表,可以抽麥穗。</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哺乳荷魯斯像。青銅材質(zhì),后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即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三神像。石灰?guī)r材質(zhì),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伊斯梅利亞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紅白雙冠。灰花崗巖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索哈杰省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頭像。木、灰泥、玻璃、金、顏料材質(zhì),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河馬圖案陶碗。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陶材質(zhì),阿拜多斯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古埃及在文明之初就表現(xiàn)出了對動植物和自然環(huán)境的細致觀察和敬畏之心。陶碗上的幾何圖案描繪了河馬的形象,這種動物具有雙重的象征意義,既是混沌與破壞力的化身,也象征著生育、母性與再生。</p> <p class="ql-block">畫有征服人像的陶瓶。陶、顏料材質(zhì),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阿拜多斯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瓶上畫著征服者用手拎著俘虜?shù)念I子,代表征服。</p> <p class="ql-block">水紋陶罐。陶、顏料材質(zhì),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畫有船、動物和鳥類的陶罐。陶、顏料材質(zhì),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前王朝時期王陵出土的器皿顯示,國王從這時開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裝飾主題來彰顯王權,這只陶罐上出現(xiàn)的王室狩獵和船只航行圖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人文明的末期。圖案上還有最早的比心?圖案。</p> <p class="ql-block">渦旋紋陶罐。陶、顏料材質(zhì),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幾何紋陶盤。陶、顏料材質(zhì),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5300-前30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彩陶幾何網(wǎng)格紋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距今約4700~4400年前),上海博物館提供。距今約5800年至4100年的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寧夏地區(qū)與黃河中游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具有密切關系,包括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馬家窯文化的顯著特征在于其高度發(fā)達的制陶業(yè),尤其彩繪陶器聞名遐邇,這些彩陶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裝飾紋樣復雜多樣,主要包括旋渦紋、圓圈紋、網(wǎng)格紋、菱形紋、條帶紋、折線紋、人蛙紋、貝文等,藝術風格獨特,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物質(zhì)載體。</p> <p class="ql-block">彩陶背文豆。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距今約4400~4100年),上海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石罐。斑巖、金、銅材質(zhì),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帶有賽門凱特王名的石碑。片言材質(zhì),第1王朝(約公元前3000-前2890年),阿拜多斯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石碑出土于賽門凱特陵墓東側(cè),是陵墓入口處的一對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賽門凱特的荷魯斯名,意為“神的同伴或體貼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串珠項鏈與串珠寬手鐲。費昂斯、金材質(zhì),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串珠項鏈與串珠寬手鐲在古埃及文化中不僅是裝飾品,還具有深厚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設計上體現(xiàn)了古埃及人對對稱和秩序的崇尚。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前王朝巴達里時期,古埃及人就開始制作簡易的首飾。隨著時間的推移,首飾的制作工藝和設計不斷發(fā)展。到了第12王朝,串珠項鏈和串珠寬手鐲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王室女性成員常佩戴此類首飾。</p> <p class="ql-block">帶有圖特摩斯一世王名的神靈禱文的橫梁。石灰?guī)r材質(zhì),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帶有圖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靈禱文的橫梁是一件重要的古埃及文物,目前收藏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它的材質(zhì)是石灰?guī)r,橫梁的正中央刻有圖特摩斯一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阿-凱普瑞-卡-拉” (Aa-kheper-ka-Ra),意為“拉神之靈的偉大顯現(xiàn)”。王名上方有象征上下埃及的禿鷲和眼鏡蛇女神的形象。以王名為中心,橫梁兩側(cè)的銘文對稱展開。
這些銘文是向神明祈求賜予國王生命、快樂、健康等福祉的禱文。圖特摩斯一世是18王朝的第三位國王,在位期間進行了對努比亞的征服戰(zhàn)爭,并遠征西亞,抵達幼發(fā)拉底河畔。在埃及本土,他擴建了底比斯東岸的卡納克神廟,并成為已知的第一位埋葬在帝王谷的國王。??????</p> <p class="ql-block">瓦賽赫項圈。金材質(zhì),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達蘇爾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項圈屬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來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頸處,出土時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學家復原,瓦賽赫(Wesekh)在古埃及語中意為“寬”,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xiàn)了項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項圈體積大,質(zhì)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門赫特(Menkhet)平衡作為配重。</p> <p class="ql-block">哈特謝普蘇特跪像。紅花崗巖材質(zhì),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代爾-巴哈里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哈特謝普蘇特是古埃及歷史上第三位成為法老的女性,也是第一位獲得完全權力的女性。她在圖特摩斯三世統(tǒng)治初期攝政,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統(tǒng)治埃及二十余年,帶來了和平與繁榮。哈特謝普蘇特被塑造成男性形象,頭戴象征王權的涅姆斯頭巾和假胡子,以符合當時的社會觀念。她手捧著涅姆賽特罐,這種罐子通常用于葬禮儀式中放置圣水香油以凈化和供養(yǎng)王者靈魂。罐子前裝飾著杰德柱,代表大神奧西里斯的脊柱,象征著王權與神權的緊密聯(lián)系。這尊雕像的意義在于體現(xiàn)了哈特謝普蘇特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和對統(tǒng)治權威的強調(diào)。盡管她的統(tǒng)治曾被系統(tǒng)化地抹除,但這類雕像的發(fā)現(xiàn)為她的輝煌統(tǒng)治提供了佐證。</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石灰?guī)r、顏料材質(zhì),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代爾-埃爾-麥迪納工匠村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石碑描繪了身著盛裝的第18王朝國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左上角是他的兩個王名圈,周圍一圈銘文則是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表名石碑制作時間遠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統(tǒng)治時期,麥迪納工匠村中的工匠群體將國王阿蒙和泰普一世及其母后神話并奉為自己的保護神,這件石碑應出自某位生活在拉美西斯四世時期卻依然信奉阿蒙荷太普一世母子的無名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戴有假胡須的國王像。新王朝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由石英巖雕刻而成,展現(xiàn)了古埃及雕刻藝術的高超技藝。國王頭戴假發(fā)和假胡須,上身赤裸,胸前刻有縱向書寫的象形文字。雕像遵循正面率原則,容貌寫實,展現(xiàn)了新王國時期的藝術風格。假胡須是古埃及王權的重要象征,幫助法老在沒有現(xiàn)代傳媒的時代樹立權威。這尊雕像與其他法老雕像如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拉美西斯二世等一同展出,為觀眾提供了深入了解古埃及歷史和文化的機會。展覽通過這些文物展示了古埃及的宇宙觀、社會秩序和藝術風格的演變。</p> <p class="ql-block">串珠寬手鐲。金、紅玉髓材質(zhì),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串珠寬手鐲。金、紅玉髓、青金石、綠松石、玻璃材質(zhì)。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此類首飾大多屬于王室女性成員,手鐲的設計反映了古埃及文化中崇尚對稱和秩序的一面,黃金條塊有序排列,珠子的分布錯落有致,紅玉髓、綠松石和青金石象征著保護健康、榮耀和力量等美好企盼。</p> <p class="ql-block">項鏈。紅玉髓材質(zhì),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花崗閃長巖材質(zhì),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1901年至1905年間于卡納克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是埃及第12王朝的法老,他的雕像具有典型的中王國時期風格。這些雕像通常表現(xiàn)出法老嚴肅而憂慮的神情,這尊雕像出土于卡納克神廟,展現(xiàn)了中王國時期國王雕像的特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間,埃及進入了“黃金時代”,經(jīng)濟繁榮,政治穩(wěn)定。</p> <p class="ql-block">刻有王名的石碗。閃長巖材質(zhì),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石碗外側(cè)刻寫了國王哈特普賽赫姆威的荷魯斯名,表現(xiàn)形式為荷魯斯站在象征宮殿的符號“塞拉赫(Serekh)上,符號內(nèi)寫有國王的荷魯斯名,意為“兩股力量皆獲滿足”,這表明這位國王在位期間維護了上下埃及的統(tǒng)一與秩序。</p> <p class="ql-block">圖特摩斯三世坐像。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朝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索哈杰省博物館提供。雕像呈現(xiàn)奧賽里斯坐姿,雙手抱于胸前,握持連枷和權杖,兩腿并坐,頭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撐物,以這兩側(cè)展示了上下埃及統(tǒng)一的場景,圖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繼位初期,繼母哈特謝普蘇特攝政并很快掌權,女王去世后,圖特摩斯開始了一系列軍事征服行動,在亞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國統(tǒng)治的基礎,外國統(tǒng)治者們開始以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領土,他們繳納貢品并將兒子作為人質(zhì)送往埃及,以接受宮廷教育,這也使他們的文化觀念日益埃及化。</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弾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馬特魯省博物館提供。拉美西斯二世以其軍事能力名聲大振,在其治下的埃及以赫梯帝國達成和平,他也在盧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亞等地留下無數(shù)宏偉的建筑作品。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發(fā)現(xiàn),1974年考古學家注意到他的狀況不斷惡化,于是將其送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療,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獲得了埃及的護照,其中標注了他的職業(yè)為國王。</p> <p class="ql-block">帶有王名圈的奠基磚。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王名圈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用于圈定法老名字的符號。每個法老通常有多個名字,但最常見的是出生名和即位后的名字。王名圈的設計體現(xiàn)了古埃及人對太陽神拉和上下埃及統(tǒng)一的崇拜,象征著法老的統(tǒng)治地位和神圣性。它們通常被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標志著建筑的開始,象征著建筑物的穩(wěn)固和持久。在古埃及,奠基儀式被視為非常重要的活動,奠基磚上的銘文和王名圈不僅記錄了建筑的歷史背景,也表達了對神靈的敬意和對法老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模型磚。費昂斯材質(zhì),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彩繪手鼓。羊皮材質(zhì),后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手鼓常用于宗教儀式的奏樂環(huán)節(jié),正如鼓面中央描繪的奏樂悅神場景。古埃及人將音樂舞蹈之樂趣視為諸神賜予的禮物。在宗教儀式和節(jié)慶宴飲中,吃喝唱跳、焚香祭酒以實現(xiàn)人神共樂。</p> <p class="ql-block">帶哈托爾頭像的叉鈴。青銅、金材質(zhì),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叉鈴是一種樂器,其清脆的聲音被古埃及人認為能驅(qū)散邪惡帶來神的祝福。叉鈴也是哈特爾和巴斯泰特兩位女神的象征,這兩位女神司掌宴飲、歌舞以及愛情的歡愉。在祭司女神的儀式中,女技師使用叉鈴來為其送唱伴奏,同時也呼喚女神力量的降臨。</p> <p class="ql-block">木柄銅鏡。青銅、木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銅鏡在國埃及的使用可追溯至古王國晚期,打磨光滑的鏡面,不僅能印出面容,還能反射炫目的陽光。因此鏡子也被視為太陽和光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荷魯斯圣船像。青銅材質(zhì),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這尊青銅雕像刻畫的是鱷魚神背上的荷魯斯圣船。鱷魚代表索貝克神,同時也象征國王的權柄與力量,他背上的荷魯斯圣船中載有荷魯斯的神龕,呈現(xiàn)了荷魯斯戰(zhàn)勝惡神塞特的慶祝場景,塞特象征著風暴、貧瘠和死亡。荷魯斯神的祭司每年都會在節(jié)日中上演荷魯斯與塞特戰(zhàn)斗的宗教戲劇,以歌頌荷魯斯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星紋鏡。青銅材質(zhì),齊家文化(距今約4200-3600年),上海博物館提供,美國扣岑基金會捐贈。圓鈕,圓鈕座。外圍有一周凸弦紋,圍繞凸弦紋隱約可見微凸的一周三角形紋構成的星紋??拷R緣的位置有兩周凸弦紋,其上設有兩個小孔,作為系繩穿掛和固定鏡柄之用,鏡緣處還有一周凸弦紋,上面裝飾有排列整齊的小乳丁紋,目前在中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鏡是青海貴南縣尕馬臺遺址25號墓出土的一枚七角星紋鏡,時代屬于齊家文化晚期,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此鏡與七角星紋鏡基本相同,而且都有兩個小孔。</p> <p class="ql-block">青銅盾形掛墜。青銅、金材質(zhì),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黃金舍布伊項圈。金、青金石、鉛質(zhì)玻璃材質(zhì)。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國王以黃金作為給予有功之臣的賞賜,這種黃金也被稱為“榮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項圈的形式。舍布伊項圈由黃金珠串組成,象征太陽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國王自己也佩戴這種項圈作為首飾,古埃及人喜愛以各類貴金屬和寶石、半寶石作為裝飾,除去黃金,他們也鐘愛青青石,常使用它來鑲嵌神像。</p> <p class="ql-block">塔沃瑟瑞特王后的黃金串珠項鏈。金材質(zhì),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帝王谷56號墓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某王后的斯芬克斯像。蛇紋石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帶有荷魯斯之眼的手鐲。精、鐵材質(zhì),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雙獅護身符。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繪有田鳧鳥的費昂斯飾帶。費昂斯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彩繪夫妻坐向。石灰?guī)r、顏料材質(zhì),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兒彩繪雕像。石灰?guī)r、顏料材質(zhì),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國時期貴族階層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著家庭成員在來世依舊能夠溫馨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與妻兒的彩繪石灰石組雕表現(xiàn)出了古王國時期此類雕像的關鍵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頭戴精致的假發(fā),正襟危坐,妻子則親密的用右臂攔住丈夫,表示對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護,他們的兒子立于父母之間,身高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著短發(fā),體現(xiàn)出古埃及兒童的典型特征。同時雕像體現(xiàn)出古埃及人對于不同性別的刻畫,丈夫和兒子的膚色為紅褐色,因為男性往往是在戶外勞作,曬得比較黑,女性則久居深宅,膚色白皙,膚色是男女不同社會角色的體現(xiàn),這也是古埃及藝術的特點之一,用象征性的圖像語言來傳達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含義。</p> <p class="ql-block">雕像。閃長巖材質(zhì),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石灰?guī)r材質(zhì),第5-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描繪雕像制造過程中的浮雕。石灰?guī)r材質(zhì),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索哈杰省博物館提供。未完成的雕像呈現(xiàn)坐姿,工匠正當期跪地雕刻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顯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間的身份地位差異。</p> <p class="ql-block">國王頭像草圖石片。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古埃及人習慣使用隨處可得的碎陶片和石灰?guī)r片。作為草稿紙使用,這些草稿的內(nèi)容包括筆記、設計草圖、書信、買賣清單乃至行政管理記錄等。</p> <p class="ql-block">繪有阿蒙和拉美西斯四世形象及銘文的石片。石灰?guī)r、顏料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人神組像草圖石片。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僧侶體文字石片。石灰?guī)r材質(zhì),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僧侶體文字是古埃及文字的一種,是書吏為了快速書寫而使用的手寫體,幾乎與圣書體同樣古老。僧侶體對世俗體埃及語、科普特字母、古努比亞語和早期西伯來語都有一定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繪有祭司形象的石片。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1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繪有拉美西斯十一世王名圈的石片。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1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克努姆和奧賽里斯草圖石片。石灰?guī)r、顏料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1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狩獵草圖石片。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1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繪有王名圈的石片。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1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經(jīng)《詩經(jīng)》殘石。石材質(zhì),東漢<span style="font-size:18px;">熹平</span>4四年至光合六年(公元175-183年),上海博物館提供。約以秦代為界,漢字的歷史可分為“古文字”與“隸楷文字”兩個階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隸楷</span>文字至今已沿用了2000多年,而且構型基本未變,漢字字形的長期穩(wěn)定對中國的文化傳承民族認同均有大的助益。</p> <p class="ql-block">熹平師石經(jīng)因開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而得名,所刻系蔡邕等人書寫的七部儒家經(jīng)典,周易、尚書、魯詩、春秋、公羊傳、論語共四十六碑,刻成后立于洛陽太學,遂成官方定本,熹平石經(jīng)所用隸書均具有結體扁方、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等特征,被稱為“八分”“八分”,以漢代人日常所用的隸書有顯著區(qū)別,是一種美術化的正體字,甲乙兩版殘石當初制同一碑,其正面分別為《魯詩-小雅》之《節(jié)南山》與《正月》,背面為《大雅》之《桑柔》與《假樂》,篇序與后世通行的《毛詩》不同。</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串珠蓋網(wǎng)。玻璃材質(zhì),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在希臘羅馬統(tǒng)治時期,原先棺木上的精美裝飾開始轉(zhuǎn)移到木乃伊及其覆蓋物上,這件蓋網(wǎng)以華麗的玻璃珠編成寓意美好的圖案,為葬禮過程增添美感,還傳達了重生和死后生命延續(xù)的象征意義。</p> <p class="ql-block">男性站像。木質(zhì)材料,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夏克拉考古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黃金手指套。金材質(zhì),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18王朝之后,木乃伊制作中開始使用手指套和腳趾套,目的是保護死者的遺體,防止脫水過程中手指和腳趾的脫落。有時也用它來代替使者的殘缺的指頭,這種做法源于奧賽里斯的神話,奧賽里斯被弟弟賽特殺死分尸,妻子伊西斯拼湊起了他的尸塊,將它做成了第一具木乃伊,并使其復活,埃及人因此相信完整的身體是成功進入來世的必備條件,手指套、腳趾套等“義肢”因而盛行一時。</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被弟弟賽特殺死, 當復活后又被趕來砍成了13塊,扔在各個點,后逐個被找到12塊,但關于生殖的那一塊丟失了,所以呢,用黃金制造了一個替代,這雕塑就是奧賽里斯復活的時候的一種姿態(tài)動作。</p> <p class="ql-block">鍍金面具。粘合材料、金、顏料、石材質(zhì)。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彩繪薩布提匣。木材質(zhì),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埃及博物館提供。薩布提人俑的主要功能是替代墓主人在來勢勞作,為亡者免除耗費體力的苦役。隨著墓葬中隨葬薩布提數(shù)量增加,用于放置人俑的專門容器薩布提匣應運而生。</p> <p class="ql-block">“巴”小雕像。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供桌支柱。石灰?guī)r材質(zhì),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像。石灰?guī)r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蘇伊士博物館提供。這座雕像頭部受損,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威嚴。豺狼形態(tài)的阿努比斯神蹲伏在圣龕之下,頭顱高昂,以警惕的目光凝視前方,阿努比斯是墓地之神,掌管木乃伊防腐和開口儀式,游蕩于沙漠邊緣的豺狼有吞噬尸首的習性,這可能是古埃及人將他們當做冥界引路人的原因。他最初負責守衛(wèi)國王的陵墓,后來演變?yōu)樗型跽叩慕右吆褪刈o者,在奧賽里斯崇拜興起之后,阿努比斯也被納入到前者的信仰體系中,成為重要的墓地之神。</p> <p class="ql-block">霍倫赫布人形棺。玄武巖材質(zhì),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石棺被古埃及人稱為生命的擁有者。這件石棺表面刻畫了頭戴假發(fā)的死者形象。在古埃及玄武巖是一種相對奢侈的石料,對于非王室成員來說,制作這樣一件石棺需要耗費高昂的成本。</p> <p class="ql-block">人形石棺。石灰?guī)r材質(zhì),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這件人形石棺蓋是托羅密時期的,死者頭戴厚重的假發(fā),有著一雙夸張的大耳,雙唇微微上揚,神態(tài)安詳而平和,胸前的寬項圈足有九成之多,由數(shù)串飾品組成,點綴著花卉以及幾何形狀圖案,兩端為鷹隼形態(tài)的拉神頭像。胸飾下方是張開雙翼的努特女神,再下面以兩列《亡靈書》的銘文為中心,左、右各有三層圖像。以常見的人形棺不同的是本件棺槨完全沒有刻畫出使者的雙手,而是以巨大的寬項圈作為主要裝飾,這使得棺槨整體穩(wěn)重而氣派,雕刻疏密有致,體現(xiàn)出死者生前的顯赫身份。</p> <p class="ql-block">神像。貝昂斯材質(zhì),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塞提爾伯尼的卡諾匹克罐(1組4只)。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華)。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會將特定的四個內(nèi)臟取出,經(jīng)過處理后分別放置在四個卡諾匹克罐內(nèi),以保佑亡者的身體在未來完整無缺的復活,卡諾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土之地的希臘名,而非古稱。</p> <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到新王國末期,卡諾匹克罐的頂蓋雕刻進一步的精細化,并被賦予了明確的象征意義,這時的蓋子被雕刻為荷魯斯四子的形象,他們是肝臟的保護者、人頭的艾姆謝特、肺的保護者、狒狒頭的哈比,胃的保護者、豹頭的多姆泰夫,以及腸的保護者、鷹隼頭的克貝克塞努弗。</p> <p class="ql-block">大廳中央放著套娃似的五層棺槨。</p> <p class="ql-block">獅形澆祭供桌。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華)。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1860年與薩卡拉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供桌發(fā)現(xiàn)于沙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處地下墓穴中,其外觀與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這種石床表面略傾斜,末端帶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過程中流出的液體和清洗遺體用的水。</p> <p class="ql-block">供桌前端為兩頭獅子的形象,成對的獅子象征著地平線,而太陽神每日從地平線升起,石床的形狀由此具有了復活的含義,但薩卡拉發(fā)現(xiàn)的這張石床的實際尺寸遠遠小于真實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澆祭使用的供桌和防腐床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木盒與186個薩布提俑。木、費昂斯材質(zhì)。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薩卡拉考古遺址出土。被稱為薩布提的陪葬俑,是古埃及人最重要的隨葬品之一。這一習俗始于古王國時期,并一直沿用至后期埃及,這只木盒中裝有186個費昂斯材質(zhì)的薩布提俑,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做工粗糙,只有模糊的人形,而難辨其面目。</p> <p class="ql-block">廁所座圈。石灰?guī)r材質(zhì),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發(fā)明了這種馬桶坐圈后,很多刺客從排便通道爬上來刺殺國王。</p> <p class="ql-block">人形化妝勺。木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牛犢形化妝盒。木、顏料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彩繪鴨形化妝盒。木、顏料材質(zhì),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這是一支針尾鴨造型的化妝盒,翅膀部分就是盒蓋,可向外旋轉(zhuǎn)露出下面的儲物空間,鴨子等水禽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食物來源,捕獵和圈養(yǎng)鴨子的畫面是古埃及藝術中重要的裝飾主題之一,因此鴨子形狀的容器也象征著來世生活的豐裕和平安。</p> <p class="ql-block">河馬雕像。費昂斯材質(zhì),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00年),1860年與德拉-阿布-埃爾-那伽出土,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河馬的藍色身體上會有尼羅河兩岸的動植物,費昂斯材質(zhì)的獨特藍色,意指尼羅河水的粼粼清波,動植物間的互動則體現(xiàn)了尼羅河充沛的生命力。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馬小雕像,是希望這種兇猛的動物能在冥界之旅中,幫助亡者抵御其他有危害的生物,例如鱷魚,從而順利抵達來世的樂土。</p> <p class="ql-block">頭枕。木質(zhì)材料,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頭枕下方的女性形象,雙膝跪地做托舉狀,或與天空女神努特托舉太陽相關。在古埃及信仰中,頭枕與死亡與來世有關,因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暫時的無意識狀態(tài),隨葬頭枕寓意著死亡只是一場夢境,而逝者終將醒來。</p> <p class="ql-block">王陵模型。石灰?guī)r材質(zhì),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蘇伊士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彩繪船槳模型。喪葬船模型。木質(zhì)材料,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船的模型是常見的隨葬品,因為它們與拉神的太陽船和引導死者前往永恒領域的亡靈之船概念有關。二者都強調(diào)了生命超越死亡的連續(xù)性,以及塵世與神圣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船槳模型表面描繪了蓮花圖案,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天空和冥界都與現(xiàn)實中的埃及一樣,擁有一條類似尼羅河的大河,神明和亡者乘船在其中往來,船和船槳因此具有了接引亡者前往冥世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扶琴陶俑。東漢(公元25-220年),上海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綠釉陶屋。東漢(公元25-220年),上海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五孔笛。蘆葦材質(zhì),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提供。</p> <p class="ql-block">骰子。拜占庭時期(公元395-641年),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特殊形狀的骰子。骨材質(zhì),拜占庭時期(公元395-641年),埃及國家博物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