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跟一位心理咨詢師做溝通的時候,她談到一個場景我個人認為很典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和學習。這個場景在很多家庭當中可能出現(xiàn)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場景是這樣的,妻子對丈夫發(fā)牢騷說道:“我每天面對著亂七八糟的一堆事情心情亂糟糟的,你又不幫我分擔,我要跟你分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丈夫一:“親愛的,我知道你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很辛苦也受了很多委屈。我以后一定多注意,多幫你分擔。走,帶你去吃好吃的,順帶看想買點什么,今天一站式搞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丈夫二:“你看你現(xiàn)在妥妥的一個黃臉婆,身材完全走樣了,看你胖成什么樣子。你如果跟我分開了,我看你能找到一個什么樣的人,看誰還能要你。離開我之后你可能過的還不如現(xiàn)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請問大家,面對這樣一個場景,你們是希望聽到丈夫一的回答,還是聽到丈夫二的回答呢?當這位咨詢師將同樣的問題問我的時候,我突然一下子就愣住了。雖然這樣的場景在我們家沒有出現(xiàn)過。但是類似的場景卻出現(xiàn)了很多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孩子向我抱怨學習很辛苦,向我抱怨身邊同學的言語行為不可理喻,或者抱怨老師在言語方面不可理喻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是給孩子講大道理,用“都是為了你好”作為借口來糊弄過去。并沒有真正的理解孩子的情緒,也沒有真正的跟他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孩子向我們抱怨完了之后,想放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行為來處理,并沒有把它當成情緒來進行化解和安撫。通過這樣一個小片段,讓我明白以后不論是跟孩子、家人、或者是身邊的朋友相處的時候,一定要先區(qū)分是情緒還是行為。只有區(qū)分對了,才能用對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才能夠拿出對方心里想要的處理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日記星球10689號星寶寶,我正在參加日記星球第101期寫作訓練營,這是我的第737篇原創(chuàng)日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