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上特勞恩,駛向下一個目的地~格拉茨。還是按照前天進來的路回出去,經過那個隧洞,看到還是有很多的小車停在山壁下面,而湖邊仍然有很多人在拍照。雖然天在下著小雨,時間又早,但人們的熱情卻絲毫沒減。<br> 從上特勞恩到格拉茨,好似路很多,反正跟著導航顯示走上他們的什么國道,最后彎到A9高速公路。一路上山巒延綿,湖水清澈,自然風貌各異。特別是接近格拉茨時,兩邊呈現(xiàn)出丘陵和農田,田園風光如世外桃源。格拉茨附近的穆爾河畔有一座城市布魯克,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充滿中世紀韻味的老城。只因此次行程沒有考慮進去,否則留宿一晚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h5>格拉茨一角</h5> 格拉茨(Graz)是奧地利的第二大城市,作為一個城鎮(zhèn),已有900年的歷史。它是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的首府,在多瑙河的支流穆爾河兩岸的平地上,面積約為127.6平方公里,人口在29萬,各種文獻對此的表述略有不同。其中1/6為學生,可見這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br> 在1128或1129年,格拉茨首次記載于歷史文件中,但是名為“gradec”(小城堡),現(xiàn)在大多的涉及格拉茨的文章中都把格拉茨一詞說是源自斯拉夫語"gradce",意思就是“小城堡”。而我在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是在國外查閱的,國內被屏蔽,無法查閱)以及格拉茨信息中心發(fā)放的城市介紹冊子中查到的是格拉茨一詞源自斯洛文尼亞語中的“gradce”,也是小城堡的意思。這個小城堡最初就是指宮殿山上的一個小城堡,現(xiàn)在就泛指整個格拉茨市。斯拉夫語和斯洛文尼亞語其實都屬于印歐語系,只不過是印歐語系的不同分支而已。格拉茨離現(xiàn)在的斯洛文尼亞邊境僅40公里,最初宮殿山上小城堡內居住的居民大多是斯洛文尼亞人,所以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問題。只不過作為游客有興趣多了解一些也不失為一種樂趣。<br> 在9世紀,格拉茨這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后于13世紀的1240年設鎮(zhèn),1379年后成為了利奧波德哈布斯堡皇室的所在地,王族的親屬們大都選擇這里作為居住地,使得這座文藝復興的城市很好的保留了中世紀的風貌。<br> 格拉茨在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城時,經濟較為發(fā)達,但自哈布斯堡家族遷都維也納后,就從全盛走向了衰落。20世紀以來,格拉茨的經濟得到復蘇,成為了全國大工業(yè)的中心,產業(yè)部門較為齊全。著名的汽車品牌“施泰爾”在歐洲擁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格拉茨還擁有三所大學和技術學院,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和設計能力在奧地利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格拉茨被歐盟授予“歐洲文化之都”稱號;2008年,格拉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美食之都”,2011年,格拉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設計之城”。<br> 格拉茨的氣候較為溫和,一年中有300多天都是陽光普照,而夏季的平均氣溫僅為19攝氏度,較為涼爽,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城市。有意思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第38任州長阿諾德·斯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rgger),這個出生于1947年7月30日的格拉茨人在2003~2011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當選州長的外國人。2011年卸任后,他回到了演藝圈,繼續(xù)他的電影拍攝和公益事業(yè)。斯瓦辛格一生大約主演過40余部影片,有多部在我國的各地放映過。<br> 格拉茨的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比較著名的景點有:圣殿山、市政廳、大教堂、市立博物館、穆爾島等。周邊的交通也很發(fā)達,鐵路和高速公路通向各處。因此來此旅游的人數(shù)不少,遺憾的是很少見到中國人,中國的旅行社一般不會帶團來此,自由行者也大都不會選此,或許是介紹它的書籍實在太少,也或許是地理位置過于偏西南。我是在規(guī)劃行程的時候,看了藍天出版社出版的《游遍歐洲》的介紹后,決定過來待一晚。<div> 我住了一晚卻感覺到格拉茨雖然沒有維也納的華麗,也沒有薩爾斯堡的名聲,但他卻有著低調的奢華,有著厚重的人文,是專為奧地利人預留的后花園,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div> <h5>格拉茨鳥瞰</h5> 整個行程達大概200多公里,開了3小時不到點就進入了格拉茨。這輛車在提取時油表指向滿格,可是離格拉茨不遠處發(fā)覺油好像不多了,加了次油,33.51歐。歐洲的加油站都是自助加油,方便是挺方便,但有時我怕吃不準加錯油,所以經常是把站里的人叫出來幫我加。<br> 在預定的酒店邊上看到一塊停車場的指示牌,跟著開過去進入一個大型的地下停車場,吃不準這是不是酒店的停車場,心想反正先停一下吧,如果不是等會再換地方。在歐洲駕車,城市里停車一直都很困難,我曾在克羅地亞的扎達爾,把車誤停到了警察局的院子里,后在警員的指引下找到了一個收費停車場。所以我在歐洲一直是到了酒店把車停了,出去玩就不再駕車。 <h5>約翰大公宮殿酒店</h5> 走出停車場,不遠就是入住的約翰大公宮殿酒店。約翰大公是格拉茨的一位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君主,深受格拉茨人民的愛戴。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酒店一定是很有氣派的。這個酒店在布袋大街上,外觀看上去確實很有氣派,內庭里種了很多綠植,走進酒店,就如進入綠蔭,每晚88.8歐。在歐洲我一般住的酒店都是在100歐上下。chick in 很快,問了前臺停車場是不是就是后面那個地下停車場,得到肯定答復后也就放心了。 <h5>遠眺圣殿山</h5> <h5>圣殿山</h5> 稍事洗簌休息,在前臺拿了一份格拉茨的景點地圖,走出酒店朝今天的第一個景點~圣殿山(Schlossberg)走去。這里圣殿山的德語翻譯為“城堡山”,所以也稱為城堡山。而德語真正翻譯為圣殿山(Tempel hügel)的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山。那是一個神圣的地方,相傳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在這里領受了上帝的旨意,他的孫子雅各在此和天使摔跤,此處遂被賜名為“以色列”(與神角力)。為了紀念猶太民族最神圣的地方,所羅門王在公元前1010年動用了20萬人,在耶路撒冷的摩利亞山(即圣殿山)修建了圣殿,用以朝拜和祭奠猶太教的主神,于公元前957年竣工。建成后的圣殿長30米、寬10米、高15米,雄偉非常,號稱是上帝的所在。我在2016年也登上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但圣殿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段寄托猶太人情懷的哭墻。每一個心懷善念的人到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山,聆聽那段歷史,都會為之動容的。如果再去讀一讀英國歷史學家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m Sebag Montefiore)寫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圣殿的被毀之景象更是令人驚悚,不忍卒讀。<br> 縱觀格拉茨的歷史,將這座城中山稱為城堡山是較為貼切的。因為格拉茨在斯洛文尼亞語里的意思就是“小城堡”,況且山上原有一座千年小城堡的遺址,所以這座城和這座山一開始就和城堡聯(lián)系在了一起,稱它城堡山是順理成章的。而把它稱做圣殿山,更多的則是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升華。這座小山不僅有千年的古堡,還有13世紀的鐘樓和1588年的鐘塔,它們見證了城市千年來的點點滴滴,特別是19世紀拿破侖時代的法國侵略奧地利,攻打格拉茨時的慘烈堅守,在格拉茨人的心中有著神圣的地位。而這種敬畏化作了精神上的升華和情感上的寄托,這種精神的升華和情感的寄托一旦根植于人的心中,不但不會輕易抹去,反而會世代相傳。當然這是對于有敬畏的善良之心的人而言的。<br> 圣殿山是格拉茨的著名景點,在城市的中北部,其實就在市中心。我游歷了世界幾百個城市,除了格拉茨,在老城中心區(qū)域會有一座郁郁蔥蔥的小山的城市很少很少,比較多的是有城堡。按照格拉茨官方對圣殿山的介紹:‘它吸引人的地方,即是春天的新綠和第一縷陽光;夏天的綠樹成蔭和露天表演;秋天的色彩;冬天可以在這里躲避城市的灰暗?!@真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介紹。我走過去幾分鐘就到了山下。<br> 圣殿山海拔就473米,有臺階可以徒步上去,有不少游記中說走到山頂共260級臺階。其實每級臺階的高度不過20、30公分,加上臺階要沿山體回旋,我估計得有一千多級臺階。走上去是有些累的。如果不想徒步,那可以乘電梯上到“鐘樓”,然后再走上去。同時還有纜車,或許可以上到山頂。我也不知道纜車站在哪里,所以選擇了乘電梯,往返3.2歐。乘電梯上山到還是第一次遇到。記得有一次去重慶玩,好像到解放門還是朝天門,有一段很長的臺階,邊上有一部電梯,我直接乘電梯上去,省了爬臺階。 <h5>圣殿山萊納樓</h5> 我沿著萊納爾霍夫街區(qū)一直走到城堡山廣場盡頭的電梯入口處。電梯的入口在一段隧道內,這條隧道開鑿于兩次大戰(zhàn)之間,總的長度為6.3公里,有20個入口,防空洞可容納40000人,現(xiàn)在還有部分在使用。城堡山廣場屬于格拉茨的地標性建筑萊納爾霍夫街區(qū),廣場的兩旁有許多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展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多樣性的歷史深度。隧道的右側有一座建于13世紀具有中世紀風格的建筑~萊納樓,這是當時一個貴族的住宅,建造這座樓的貴族是誰?查了很久,沒有查到。但樓的設計獨特,裝修精美,雕工精細,是格拉茨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據(jù)說游人很多,但我過去的時候卻沒看到有什么人,在做攻略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這幢建筑,所以錯過了。 <h5>圣殿山戰(zhàn)爭步道</h5> 上圖展現(xiàn)的是圣殿山的一段“戰(zhàn)俘步道”,它從山腳一直通往格拉茨的地標性建筑~鐘塔,步道一共有260級臺階,很多人把這260級臺階誤認為是走到山頂?shù)募墧?shù),顯然是搞錯了。在步道的盡頭有一塊牌子清楚的寫明了這段步道的來歷,在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間,由奧地利的士兵和俄羅斯囚犯共同修建了這段步道,當時稱為“俄羅斯臺階”或“戰(zhàn)俘臺階”。當時的步道并不如現(xiàn)在看到的這樣華麗,在1924~1928年間,為紀念格拉茨市成立80周年的時候進行了改建,裝幀了豪華的欄桿,并向西延伸了些許,并且步道也改稱為“戰(zhàn)爭步道”。雖然一字之差,卻體現(xiàn)了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善意。<br> 這段步道從向下往上觀看確實非常漂亮,沿山壁而建,綠色的柵欄就像翡翠一樣鑲嵌在灰褐的山色中,顯得極為耀目。迂回的欄桿使人走在里面既安定又靈動,不僅有一種想馬上徒步其上的沖動。 <h5>電梯前的通道</h5> 走進隧道,里面光線還算明亮,寬敞處能辦展覽,一旁豎著幾塊牌子介紹著景點,在里面買好票就可乘坐電梯。電梯上升的速度說不上快,但也不慢。大多的游記及AI平臺都說30秒就到山頂,但我的感覺是有些夸張。我在臺北的101大樓乘過據(jù)說是當時最快的電梯,從底樓到508米的頂樓需要39秒,到89樓的室內觀景臺需要37秒,速度到了16米每秒,相當于時速60公里。而城堡山的電梯建于2017年,理論上它的速度不會低于101大樓的電梯,但出于從多方面的考慮,從查閱到的資料顯示是1.5米每秒。但我的乘坐體驗卻又要快于這個速度。不管怎么說,它的速度還是很快的。 <h5>圣殿山鳥瞰</h5> <h5>圣殿山鳥瞰</h5> <h5>圣殿山鳥瞰</h5> 走出電梯,回首遠望,眼前是一片祥和之景。一壟壟的紅色屋頂鱗次節(jié)比的向遠鋪展出去,這些紅色屋頂大多源自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裝飾風格在中歐建筑中極為流行,中歐的許多城市中都能見到這種連片的紅色屋頂,比如布拉格的老城,又比如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老城。但格拉茨的屋頂景觀有他自己獨有的風格,他的雙坡屋頂全都采用了小塊深淺分明的紅磚,凸顯了它的統(tǒng)一性的屋頂景觀,展示了格拉茨有別于歐洲其他城市獨有的城市風貌。這些屋頂景觀在美化城市的同時,還體現(xiàn)了當時的建筑水平和藝術特點。<br> 站在山坡上,遠望穆爾河,河水在在紅色的屋頂和棕褐色的樹叢中蜿蜒流淌,顯得纖細而靈動;余暉傾灑,深淺不一的紅瓦屋頂層次分明,在這陰陽交織中櫻桃般的深紅與鮮艷的紅韻相映成趣,間或閃爍的綠頂教堂和恍若游動的藝術館,背書著半山坡的中式涼亭,見證著這座城市融合的多元文化。這種美妙的現(xiàn)代和歷史的包容體驗若非親臨現(xiàn)場則是很難感受到的。 <h5>鐘塔</h5> <h5>鐘塔</h5> <h5>鐘塔</h5> 圣殿山上的鐘塔高53米,而大鐘高28米,是圣殿山的地標性建筑,更是格拉茨的地標性建筑,是格拉茨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這座鐘塔傾注著格拉茨人民全部的情懷,它的歷史可歌可泣,使人不禁對格拉茨這座城市和他的市民有著深深的敬意。<br> 從鐘塔旁的豎著的木牌上的介紹可以得知有鐘塔的歷史在城市志中記載到1265年,該塔是城市中最高的建筑,其作用是一座瞭望塔。1382年塔上有了第一座鐘~報時鐘,1450年增加了一座喪鐘,即每當這座鐘的鐘聲響起,則意味著要處死犯人。1544年,格拉茨市民成功地抵御了奧斯曼人的侵略,為了紀念這一事件,格拉茨政府決定改建鐘塔,以志紀念這場偉大的勝利。1560年,塔上陸續(xù)增加了木制的圍廊,1588年改建完成,就是現(xiàn)在看到的樣貌。<br>而后有些小的完善,1615年又增加了火警鐘,使鐘塔同時具有三種功能。1712年增加了大壁鐘,使得市民不僅能聽到鐘聲,也能看到大壁鐘展示的時間。<br> 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中把這座鐘塔和山上另一座鐘樓混淆了起來,主要是圍繞著鐘樓的一些故事,我也曾一度被之迷惑。在查閱了格拉茨的信息中心發(fā)行的導覽冊子后才搞清楚兩者的關系。<br> 走近鐘塔觀看,它的外觀很有特點。初看它是一個矩形的的塔樓,其實最初是圓柱形的,后來改建時才改成現(xiàn)在看到的矩形,其實圓柱的痕跡還是很清楚的。這種設計在當時是較獨特的,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建筑元素的一種重新詮釋和融合。鐘塔的四方建造了瞭望樓,有利于瞭望;鐘塔的外墻四壁都裝有大時鐘,不管在城市的何方,都能仰望到它的時間。大鐘的指針也與眾不同,一般的鐘的指針是時針短,分針長,而大鐘的指針是時針長,分針短,其目的是讓遠處的人能一眼看清時間,使之成為城市時間中心的象征,可以說是匠心獨具。鐘塔的內部有城堡山博物館,并設有螺旋樓梯能上到塔頂,現(xiàn)在螺旋樓梯也已非常平常,而在那個時候螺旋樓梯不僅美觀,還體現(xiàn)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的設計和建造水平。<br> 離開鐘塔往山上走去,我在想,一個國家有自己特有的圖騰,一個城市也有自己的圖騰,圖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精神。格拉茨的城市圖騰是什么呢?或許就是這座鐘塔吧。 <h5>鐘樓</h5> <h5>鐘樓前的金屬圓盤</h5> 在山上有一座哥特式建筑風格的鐘樓,就是這座鐘樓經常會被人和鐘塔混淆起來。這座鐘樓建于1588年,樓內有一座叫“酈斯”的大鐘,“酈斯”的名字是否源于伊麗莎白教堂,還是取自樓內的“地牢(Verlies)”?連官方也未能作出清晰地解釋。這口鐘是由繳獲的101枚奧斯曼軍的炮彈澆筑而成,重近5噸。<br> 這座看起來不怎么起眼又容易和鐘塔混淆的鐘樓,不僅和奧斯曼人有著關系,更是和法國人也有著壯烈的關系。1809年,拿破侖的軍隊攻陷格拉茨時,曾在宮殿山和格拉茨的守軍發(fā)生過激烈的戰(zhàn)斗,法軍死傷無數(shù)。拿破侖對此耿耿于懷,因此下令將城堡徹底摧毀。但格拉茨的一位商人為了保護鐘樓,組織其他商人湊足了金幣(有人說是2978個金幣),賄賂了法軍將領,使得法軍的炮彈偏離一寸,鐘樓在炮火中保存了下來。這雖然是一個傳說,但足以說明鐘樓在格拉茨人心中的地位。這位法軍將領雖說是一位侵略者,在執(zhí)行命令,還是將炮口抬高了一寸,足以說明其善心未眠,現(xiàn)在的文明人有幾個做得到呢?或許有人說如果沒接受賄賂,炮口還會抬高嗎?我只能告訴你,這個世界里即使接受了賄賂,仍然不抬高炮口的人比比皆是。<br> 每當7:00、12:00、19:00點,101響的鐘聲就會傳遍格拉茨的大街小巷,千家萬戶,鐘聲已成為格拉茨人生活的一部分。那鐘聲為什么會敲101響呢?這也有著獨特的故事。都說這101響鐘聲預示著101顆炮彈。相傳16世紀奧斯曼侵略格拉茨時,遭到格拉茨人強烈的抵抗。在一個風高月黑的晚上,奧斯曼人試圖乘著月黑偷襲格拉茨。他們無聲息的爬上圣殿山,卻還是被時刻警惕的守軍發(fā)現(xiàn),鐘樓響起了報警的鐘聲。但由于奧斯曼人太多,通常的報警鐘聲已經不能引起市民的注意。所以守軍將鐘聲連續(xù)敲響101聲,以這種有別于往常的鐘聲直接的告訴市民奧斯曼人的偷襲。為什么敲101聲,說法也很多,還有的和101顆炮彈聯(lián)系起來,其實不必過于糾纏于中,最主要的是鐘聲足夠長,100聲后再加1聲,這本身就是一種緊迫地警示。從此這101聲的鐘聲就流傳了下來,往后凡有重大事情警情,鐘樓就會敲起101聲鐘聲來警示市民。當然現(xiàn)在已無需用這樣的鐘聲來警示市民,但每天三次用這樣的方式來報時,卻是表達了格拉茨市民的一種情懷。我們出去旅行,每當欣賞它的人文景觀時,就是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了解它表面的驚艷中所隱含著的往昔的驚世駭俗。<br> 鐘樓門前的空地上有一金屬圓盤,靜置在鐘樓入口一側的草坪上,多少顯得有些特別。這圓盤具體是派什么用處,因時間長了,記不清楚了。 <h5>城堡</h5> 圣殿山,其實是一座山丘,它是由白云巖組成的巨大巖石,一直稱作施洛斯伯格(Schlo?berg),在公元前8世紀就有人在此居住,隨后山上逐漸出現(xiàn)了建筑,最后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在1125年前后,城堡的建筑風格多為羅馬式,后來逐漸演化成哥特式,1544年根據(jù)意大利建筑師多梅尼科·德爾·阿利(Domenico dell' Allio)的設計將它擴建成有史以來一個強大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堡壘,不僅在功能上有了提升,在藝術價值上也達到了一個較高的高度。19世紀初,法國人屢屢不能攻下此城堡,在1809年占領維也納后,威脅要毀滅維也納,格拉茨才投降,此城堡也淪陷,并被摧毀。<br> 在19世紀中期,城堡開始逐步清理,現(xiàn)在上面建有公園、小市場、咖啡屋等休閑場所,讓游客體驗美景的同時也感受到滄桑中的的現(xiàn)代氣息。 <h5>雄獅銅雕塑</h5> 在一處平臺上有一尊叫哈克的青銅獅子雕塑,它是為了紀念一位叫弗蘭茨·澤維爾·馮·哈克(Franz Xavier von Hark)男爵少校的格拉茨人,在1809年,哈克男爵“與少數(shù)士兵”抵擋法國長達一個月的圍攻。因為沒有哈克少校的照片,所以人們用青銅雄獅來紀念他<br> 走到前面端詳這尊雕塑,它的腳下踩著一面法國人的旗幟。這是這尊雕塑的一個亮點和一個點題,它不僅是雕塑的一部分,直接指向了那段抵抗歷史,巧妙的象征著格拉茨人在哈克的帶領下成功地抵御了侵略者,捍衛(wèi)了格拉茨的土地和尊嚴。<br> 但是這尊雕塑卻也是命運多舛,1941年,德國納粹占領奧地利時,將這尊雕塑融化做了武器。這是一種嚴重的褻瀆格拉茨人民歷史記憶的行為,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侮辱。還好格拉茨人民沒有忘記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沒有忘記這尊象征格拉茨人民尊嚴的雄獅。在1960年,格拉茨市民向政府提出按原樣重塑這尊雄獅,于是就有了我今天看到的這尊雄獅。<br> 這尊雄獅,見證了格拉茨人的堅韌和勇敢,成為了格拉茨人心中的一座豐碑。 <h5>中式涼亭</h5> <h5>中式涼亭</h5> 在山頂公園內,發(fā)現(xiàn)了一座中式涼亭。在1890年的時候,在這個山頂公園內的位置,曾建有一座“中國館”,而現(xiàn)在看到的卻是一座中國式的涼亭。在2003年,為了紀念我國的杭州市和奧地利的格拉茨市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杭州市政府在這個位置建造了這座涼亭贈送給格拉茨市的。由此看出,中奧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br> 這座明代風格的涼亭造型簡潔,線條流暢,沒有繁復的雕琢和裝飾,體現(xiàn)了明代建筑“簡單為美”的美學理念。木質的梁柱和輕鋁板的亭頂,通透而輕盈,像一只雨燕刺向蒼穹。從遠處望去,涼亭和鐘塔相映成趣,涼亭輕靈,鐘塔威武,一中一西,相得益彰,較好的詮釋了文化多元交融帶來的審美觀感。<br>這座涼亭不僅僅是一個景點和一件藝術品,也是中奧文化交流的一種體現(xiàn),更是兩國文化理解和尊重的一種表達。<br>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沉寂了200多年的“中國熱”再度在西方國家興起。1980年4月,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我國蘇州網師園的“殿春簃”為藍本,建造了體現(xiàn)明代建筑風格的“明軒”小院。這座“明軒”,由中國古建筑施工隊伍建造。項目由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承建,建材在中國準備完成后,由20余名中國工程師和工匠在美國組裝,開創(chuàng)了我國園林藝術出口和園林藝術外貿的先河。<br> 繼“明軒”后,加拿大在溫哥華建造了仿蘇州“退思園”的“逸園”,新加坡在圣淘沙建造了仿明清建筑風格的“蘊秀園”,美國在紐約皇后區(qū)和波特蘭市分別仿蘇州的留園建造了“寄興園”和明清風格的“蘭蘇園”,德國在慕尼黑也是仿網師園的“殿春簃”建造了“潛圓”,法國在巴黎建造了“怡黎圓”。這些中國式的園林被移植到西方發(fā)達國家,不僅是中國古典美學在西方的展示,讓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國園林的雅致,還促進了世界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交融及理解。反觀蘇州的園林建筑,亭臺樓閣,廊橋池水,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錯落成章,進退有度;在方寸之間,通天人合一,達咫尺乾坤;應四時景,留墨客跡,誦千古情,圓萬載夢。 <h5>炮塔臺</h5> 在一條小道的旁,一座座像是碉堡養(yǎng)的建筑,那是舊時的炮塔臺。這一個個的半圓形的炮臺曾經是儲物間,也曾做過囚犯的寢室?,F(xiàn)在經常在這炮塔臺上上演大型的歌劇和音樂會。 <h5>山上餐廳</h5> 山上的風光不僅僅限于公園的綠意盎然,更有著多樣化的設施為游客提供豐富的休閑體驗。餐廳、咖啡廳、小市場以及紀念品商店等一應俱全,讓每一位登山的游客都能在這里找到休憩的角落,品味獨特的風味,同時挑選心儀的紀念品,將美好的回憶帶回家。<br> 這家餐廳的每一張桌子上,都擺放著一兩片仿佛松針般的葉子,這些葉子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fā)出淡淡的光澤,看著就讓人感到無比的舒緩和寧靜。坐在這里,你可以邊享受著美食,邊欣賞山下的美景。那種感覺,仿佛是置身于畫中,讓人心情愉悅,所有的煩惱都被山風吹散了。<br> 我也曾坐在這里,背對著那如詩如畫的美景,留下了一張照片,那是很難忘的體驗?,F(xiàn)在每當我看到那張照片,都會想起那個午后,陽光溫熙,微風不燥,一切都剛剛好。 <h5>山上咖啡館</h5> <h5>山上咖啡館</h5> 這家咖啡館的椅子極具設計感,黑色的鑄鐵編結出的網格花紋展現(xiàn)出一種低調的奢華。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現(xiàn)代審美,還為咖啡館增添了時尚氣息。鮮嫩的橘色和紅色坐墊為咖啡館注入了一抹明亮的色彩,與黑椅子形成強烈的對比,吸引著游客的眼球。<br> 這種椅子的設計也反映了整個咖啡館的藝術氛圍。它不僅僅是一件家具,更是一件藝術品,展現(xiàn)出設計師的獨特設計和匠心獨運。這種藝術氛圍也不僅僅局限于椅子,還貫穿于整個咖啡館的設計中,從地上的條形地板到透明的玻璃圍欄,再到桌上的擺設,每個細節(jié)無不透露出藝術的氣息。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是一座設計之城。當人們走進這個咖啡館時,不僅是為了喝一杯咖啡,更是為了享受這個獨特的藝術空間所帶來的愉悅和放松。 <h5>山上小市場</h5> <h5>山上小市場</h5> 在一塊空地上,幾張長條形的桌子被擺放得整整齊齊,上面鋪著白色的桌布,桌子上擺滿了手工藝品,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手工藝品市場。這些手工藝品品種頗多,走近細細觀看,做工都很精細,無論是女士戴的帽子,還是用獸骨做的小玩意,都是就地取材,滲透著當?shù)氐娜宋奶厣约笆止ふ叩闹腔酆托难?lt;br> 蕩漾在這樣的小市場中,可以感受到一種寧靜和溫馨的氛圍,就似兒時在家鄉(xiāng)逛集市,但卻沒有集市的喧鬧。這里的人們都非常友好,他們會熱情地向游客介紹他們的手工藝品以及背后的故事,讓人感受到他們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執(zhí)著和熱愛。<br> <h5>山上紀念品店</h5> 紀念品商店寬敞明亮、寧靜舒適,精心陳列著格拉茨當?shù)氐墓に嚻?。商店的布局精心設計,每一件都充分展示了當?shù)氐拿褡逄厣?。雖然購買者不會太多,但給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購物和休閑環(huán)境,使得游客能更好的體驗購物的樂趣,也給游客提供了一種多方位了解格拉茨的途徑。<br> <h5>鳥瞰格拉茨</h5> <h5>鳥瞰格拉茨</h5> 站在山坡上,凝望遠方,藍藍的天空下,白云悠悠地飄蕩著,給蔚藍下的大地涂上一抹柔和的色彩。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宛如巨龍蜿蜒在大地之上,給人一種壯麗而神秘的感覺。<br> 不遠處,市立博物館以其怪異的造型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座博物館的設計獨具匠心,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完美融合,展現(xiàn)出設計之城的獨特風采。它的外觀充滿了未來感,仿佛是一座來自外星的建筑,給人一種神秘而新奇的感覺。<br> 我沉浸在這片美景之中,感受著大自然的力量和人類的智慧。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讓人心生敬畏和向往。無論是藍藍的天空、悠悠的白云,還是山巒、紅瓦、綠樹,都構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畫卷。而穆爾河的千年故事、綠頂教堂的虔誠鐘聲以及市立博物館的設計風采,更是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魅力。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也可以領略到人類文化的博大精深。<div> 那就下山,走入城中的街街巷巷中去探索那千年來的幽深!<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