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香園,位于廣州海珠區(qū)江南大道中懷德大街三號,是晚清著各畫家居巢、居廉的故居和作畫授徒之所,建于1856年;園內面積不大,只有不足1000平方米,園內主要建筑有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等。當時的海珠區(qū)農(nóng)民大都以種花為生,海珠區(qū)故有花洲之稱謂,更是二居因為擅長畫花鳥,故在園內種植了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等十種花卉,故稱為十香園。十香園雖然園區(qū)不大,卻是嶺南畫派的發(fā)祥地,在全國藝術界和嶺南地區(qū)享有崇高的聲譽,1983年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25年2月11日(陰歷蛇年年十四)上午,我們一眾“樂在群中”八旬老同學共20人響應群主謀叔先生的號召,來到十香園參觀學習,團拜相聚。</p> <p class="ql-block">老同學們先后來到美麗的十香園,這次聚會,也算是春節(jié)團拜,老同學個個精神矍鑠,老友相聚,格外親切,特別神醒,就連路過的街坊,都替我們高興,如此眾多的高齡老人,站在十香園門囗熱情交流,排隊拍照,這何嘗不是一度亮麗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在十香園門口旁邊的墻邊,由著名雕塑家潘鶴創(chuàng)作的大型雕塑《隔山師祖》,把居巢、居廉兩位師祖的形象赫然在目,印象深刻。要說清楚十香園,一定要了解晚清畫家居巢、居廉兄弟。居巢、居廉在晚清畫壇上享有盛名,他們繪畫藝術在繼承前人“沒骨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撞粉”、“撞水”畫法,題材以花鳥蟲魚寫生為主,兼反映社會民生,構圖造型巧出新意,成為清末嶺南畫壇的主流,享譽華夏畫壇。</p> <p class="ql-block">居巢,別號今夕庵主,生于1811年,卒于1865年。平生最擅繪花卉蟲魚兼能山水、仕女等,遠師惲壽平,近法宋先葆、孟覲乙,筆致工秀而饒有韻味,畫風澹逸清華,家學熏陶使居巢畢生蘊蓄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詩書畫皆精,俱屬逸品,曾在南粵大地領風騷。居廉,別號隔山樵子,生于1828年,卒于1904年,是居巢的堂弟。他9歲跟隨居巢生活學藝,文化底蘊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啟蒙、人生教誨的恩師,居廉敬重居巢,以至終生跟隨。居廉擅畫花草蟲魚、翎毛、山水人物和頭像,在嶺南畫壇享有盛譽,與居巢齊名,稱為二居。</p> <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年(1850年),東莞張敬修辭官歸故里,辟地三畝三(2000平方米)修建了可園,成為嶺南四大名園??蓤@設計精巧,亭榭樓閣,幽徑相通,廳堂軒館,占水栽花,名花佳果,堪稱園林珍品。張敬修非常欣賞二居的才華,在可園的二樓專辟一閣,常邀請他們客居可園繪畫寫生,景色秀美的可園為二居提供了藝術靈感和創(chuàng)作的素材,優(yōu)越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常有的文人墨客的雅集,深刻地影響了二居的人生和成就,其撞粉、撞水的繪畫技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便是在此期形成的,被當時的畫壇稱為“隔山畫派”。</p> <p class="ql-block">受此影響,居巢、居廉兄弟在1856年在家鄉(xiāng)隔山村營建了十香園。十香園的風格神似可園,主要建筑有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及入室第子的居室等。今夕庵是大哥居巢的畫室、會客室及日常起居室;可惜的是,居巢于1865年病逝,只享年54歲。居巢死后,今夕庵成為居廉供佛誦經(jīng)之所。嘯月琴館是居廉住所兼居室,以居廉所藏的古琴“嘯月琴”命名,館前各式奇石巧設,間以花草點綴其中,天趣盎然,幽雅宜人,活脫是個小園林。</p> <p class="ql-block">紫梨花館是居廉作畫授徒之地方,門上刻著晚清書法家居秋海所題《紫梨花館》木匾,館前種植有各種紫藤和鳳鳯木等花木,故稱為紫梨花館。室內偏西乃居廉昔日授徒之地,東面則為書房。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都曾在這里學畫。</p> <p class="ql-block">居巢病逝之后,居廉以一己之力,三十八年來在十香園為嶺南地區(qū)培養(yǎng)了一大批美術人才,其中最出色的入室第子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在二十世紀初期成為嶺南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chuàng)一格,著重寫生,多畫中國南方風物和風光,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畫者甚眾。它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同時也是廣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傳承賡續(xù),橫亙百年不衰。</p><p class="ql-block">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p><p class="ql-block">第二代代表:趙少昂、關山月、黎雄才、盧傳遠、楊善深等。</p><p class="ql-block">第三代代表:伍嘉陵、陳金章、何永祥、黃楨祥等。</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十香園修繕后開放,當年兩位著名的學者劉逸生和黃文寬對十香園高度評價,十分感概,分別賦詩稱贊:</p><p class="ql-block">十香園有感</p><p class="ql-block">作者:劉逸生</p><p class="ql-block">能師造化真豪杰,自立門庭據(jù)上游。</p><p class="ql-block">畫藝新風開一派,芳華綺落遍南洲。</p><p class="ql-block">十香園有感</p><p class="ql-block">作者:黃文寬</p><p class="ql-block">廉讓之間一代宗,隔山來景仰高風。</p><p class="ql-block">十香園圃逸芬在,嶺學長懷沾溉功。</p> <p class="ql-block">這次遲來的團拜,讓我們又一次重敘友情,同時也是一次中國文化的熏陶,感覺真好。</p> <p class="ql-block">照片:樂在群中眾同學</p><p class="ql-block">文字:老曾(參考網(wǎng)上,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