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末、民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混亂時期,有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北伐戰(zhàn)爭、宣統(tǒng)皇帝趕出紫禁城、軍閥混戰(zhàn)、國共圍剿與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日本全面侵華與投降、國共內(nèi)戰(zhàn)、國民黨敗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零零總總,不一而足,我一直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luò),但事與愿違,亳無章法。</p><p class="ql-block">希望找到一種方法或個人,能夠?qū)⑦@些事件串連起來,使個人命運的沉浮,與國家命運相連,尋尋覓覓,終于找到馮玉祥將軍!</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一</p><p class="ql-block">基督將軍馮玉祥</p><p class="ql-block">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譜名馮基善。十一歲入清軍,讀過一年零三個月私塾,一生在軍中服役,身經(jīng)兩朝(清、民國)數(shù)代(光緒、宣統(tǒng)、洪憲、蔣介石)的著名歷史人物。1922年9月,上海英文《每周評論》評選“十二名在世的最偉大的中國人”其緊次于孫中山,名列第二。1928年7月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在清末至民國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他的身影,本書雖述個人歷史,當為國家記憶。</p><p class="ql-block">趣事:</p><p class="ql-block">馮玉祥之名是將錯就錯,他十一歲時其父為了減輕家里負擔,申請掛名清軍,可得餉銀貼補家用。當員額出缺后,清軍管帶記不清其名,怕去問具體名字時,被其他人頂缺,于是寫下馮玉祥三個字,自此就一直沿用此名。</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二</p><p class="ql-block">尺寸:23X17cm</p><p class="ql-block">頁數(shù):309頁</p><p class="ql-block">出版日期:2012年03月</p><p class="ql-block">定價:39.80元</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p><p class="ql-block">馮玉祥書法作品:</p><p class="ql-block">還我河山</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到之處題贈作品,自貢文峰山有此書法的石刻,作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永久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p><p class="ql-block">馮玉祥書法作品:</p><p class="ql-block">博愛</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p><p class="ql-block">馮玉祥書法作品:</p><p class="ql-block">高德</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出版此書</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七</p><p class="ql-block">馮玉祥軍裝照</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八</p><p class="ql-block">日本浮世繪《日清戰(zhàn)爭場面》。</p><p class="ql-block">由于當時攝影技術(shù)的限制,海上戰(zhàn)爭照片質(zhì)量不佳,繪制的戰(zhàn)爭場面,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這場甲午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1894年7月1日,清廷下令正式向日本開戰(zhàn),已加入清軍的12歲的馮玉祥隨父親奉令向大沽口開拔警備,后清軍大敗,旋即停戰(zhàn)議和于日本馬關(guān)。在議和期間,馮所在五營奉令修筑大沽口炮臺,經(jīng)過兩年才告完成,工程浩大,建筑堅固。</p><p class="ql-block">清廷派李鴻章前去議和,1895年4月和約達成,稱《馬關(guān)條約》。中國賠款庫平銀二萬萬兩、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九</p><p class="ql-block">1900年,北京發(fā)生驚天動地的庚子事變,由于各國傳教士欺凌過甚,激起中國百姓普遍的憤恨,造成義和團興起,發(fā)生針對外國傳教士、教堂的燒、殺、搶事件。法國畫報《Le Petit Journal》詳細記載了這一運動。</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紫禁城。清延被迫去西安躲避。</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一</p><p class="ql-block">1901年,在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后,李鴻章被清廷委任為“欽差大臣”與各國談判,圖為李鴻章抵達在北京英國使館時的情景,右二是迎接他的英國遠征軍司令阿爾弗雷德-蓋斯利。</p><p class="ql-block">李鴻章自稱是“大清朝的裱糊匠”。</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二</p><p class="ql-block">1902年,兩宮與光緒帝回鑾北京,在這次護駕中,袁世凱親率武衛(wèi)軍一部鞍前馬后,給慈禧太后留下深刻的印象,成就了袁接下來八年的飛黃騰達!</p><p class="ql-block">進入民國時期,袁更是繞不開的歷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三</p><p class="ql-block">清軍第二軍統(tǒng)制段祺瑞像</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繞不開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四</p><p class="ql-block">清末新軍是作為清王朝“新政”的一部分來建設(shè)的,在近代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圖為新舊交替時期的軍隊操練,本身具有很強的觀賞性。</p><p class="ql-block">馮玉祥參與了這些演練,據(jù)他回憶,在剛開始演練時,花樣百出,窘態(tài)畢現(xiàn)。</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五</p><p class="ql-block">清軍統(tǒng)制馮國璋像</p><p class="ql-block">相聲演員馮鞏的曾祖父。</p><p class="ql-block">馮國璋是清末民初北洋軍閥的核心人物之一,與段祺瑞、王士珍并稱“北洋三杰”(馮國璋為“北洋之狗”,段祺瑞為“北洋之虎”,王士珍為“北洋之龍”)。 </p><p class="ql-block">馮國璋(1859—1919),字華甫,直隸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出身貧寒,早年因家貧輟學,后投筆從戎。 </p><p class="ql-block">1906年任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督辦,培養(yǎng)大量軍事人才(如蔣介石、張群等)。 </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時,任清軍第二軍總統(tǒng)官,率軍南下鎮(zhèn)壓武昌起義。 </p><p class="ql-block">武昌起義后,馮國璋率北洋軍攻占漢口、漢陽,但未徹底剿滅革命軍。 </p><p class="ql-block">在袁世凱授意下,馮國璋配合“南北議和”,最終通電支持共和,推動清帝退位。</p><p class="ql-block">民國成立后,任直隸都督兼禁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掌控京津要地。 </p><p class="ql-block">1913年鎮(zhèn)壓“二次革命”,擊敗南方革命黨,鞏固袁世凱統(tǒng)治。 </p><p class="ql-block">1914年授“宣武上將軍”,任江蘇都督,成為袁世凱在長江流域的重要勢力。</p><p class="ql-block">1915年袁世凱稱帝,馮國璋表面支持,實則暗中聯(lián)合地方督軍抵制。 </p><p class="ql-block">1916年袁世凱死后,馮國璋被選為副總統(tǒng),但拒絕北上,以江蘇為基地發(fā)展直系勢力。</p><p class="ql-block">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后,總統(tǒng)黎元洪辭職,馮國璋以副總統(tǒng)代理大總統(tǒng)。 </p><p class="ql-block">馮國璋主張“和平統(tǒng)一”,反對段祺瑞對南方用兵,主張與孫中山護法軍政府和談。 </p><p class="ql-block">段祺瑞主張“武力統(tǒng)一”,矛盾激化導致直、皖兩系公開對立,馮國璋暗中支持直系將領(lǐng)曹錕、吳佩孚抵制皖系。</p><p class="ql-block">1918年皖系操縱安福國會選舉,馮國璋被迫辭去代理大總統(tǒng),由徐世昌接任。 </p><p class="ql-block">返回河間故里,但仍保持直系影響力。191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60歲。</p><p class="ql-block">馮國璋是北洋集團從清末過渡到民國的關(guān)鍵人物,既是軍事改革的推動者,也是軍閥混戰(zhàn)的參與者。他試圖在袁世凱死后平衡南北矛盾,但受制于派系利益和時代局限,最終未能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其生平折射出北洋軍閥時代“武力”與“權(quán)謀”交織的政治生態(tài),也為直皖分裂埋下伏筆。</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六</p><p class="ql-block">清軍統(tǒng)制袁世凱像</p><p class="ql-block">1911年武昌起義后,關(guān)內(nèi)18個行省中15個省宣布脫離清廷獨立,清廷統(tǒng)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不得已,清廷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意在發(fā)動北洋新軍武力鎮(zhèn)壓革命軍,后未能得逞。</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七</p><p class="ql-block">在灤州革命時期(1911年),馮玉祥在清軍中擔任第二十鎮(zhèn)(師)第八十標(團)第三營管帶(營長)的職務。</p><p class="ql-block">灤州革命遭到清軍鎮(zhèn)壓而失敗,馮玉祥因沒有直接參與,被監(jiān)禁四天后,將其遞解回保定府原籍,路過北京時,拜望剛從廣東潮州鎮(zhèn)守史回京任京防營務處之職的老長官陸朗齋,陸向王懷慶等寫了一封信,將馮保釋出來。并讓馮先回保定,稱將來一定有機會讓你為國效力。</p><p class="ql-block">1912年正月初三,馮由保定去北京投奔陸朗齋將軍。</p><p class="ql-block">1912年正月十二,駐北京的第三鎮(zhèn)出征被減餉,出征士兵為發(fā)泄不滿,發(fā)生了燒、搶店鋪的兵變,幾個小時后平息。</p><p class="ql-block">后被史家編撰為袁世凱不想去南京接任孫中山辭去的大總統(tǒng),而故意導演的兵變,以便在北京接任大總統(tǒng)。馮玉祥當晚是經(jīng)歷者,否認了史家的這一說法。</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八</p><p class="ql-block">1912年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為顧全大局,辭去在南京就任的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p><p class="ql-block">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接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十九</p><p class="ql-block">1912年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的誓辭。</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p><p class="ql-block">總統(tǒng)選舉會證書</p><p class="ql-block">1913年10月6日,正式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一</p><p class="ql-block">袁世凱于1913年10月10日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p><p class="ql-block">細看此照片,袁仿佛一下子顯得老態(tài)龍鐘,發(fā)須花白。處在大變局中的袁世凱,已經(jīng)被國際國內(nèi)風云變幻的形勢,以及更多迫在眉睫的問題和矛盾壓得不堪重負!</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二</p><p class="ql-block">已經(jīng)是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了,還在謀劃當皇帝的袁世凱像。</p><p class="ql-block">此時馮玉祥是北洋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陜南。袁世凱為了稱帝,因四川素有“全國未亂蜀先亂,全國已治蜀未治”。為防范四川,鎮(zhèn)壓西南,袁世凱派心腹陳二庵為川督,馮玉祥奉令隨川督入川,第二天即接到擁護老袁做皇帝的電文,要馮簽名,馮拒絕簽名。幾天后,由王士珍領(lǐng)銜的擁護袁做皇帝的電文發(fā)出,整個北洋系少將以上的人除馮玉祥未列名以外,其余全部人員都列了名。</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三</p><p class="ql-block">蔡鍔像</p><p class="ql-block">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被譽為“護國軍神”,在推翻帝制、維護共和的進程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p><p class="ql-block">1915年12月25日蔡鍔率領(lǐng)護國軍誓師討袁,從云南攻入四川敘府(現(xiàn)四川宜賓),馮玉祥接到抵抗蔡鍔護國軍的命令后,因不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本著“站在革命立場,又不可鬧到被人繳械”的原則,連寫三封長信:</p><p class="ql-block">第一封給川督陳二庵,詳述不可對護國軍開仗的理由。</p><p class="ql-block">第二封給劉一清先生,要其努力影響川督,說服川督,討伐帝制,維護共和。</p><p class="ql-block">第三封給蔡鍔,贊其主張光明正大,令人敬佩,但因隊伍勢單力薄,又處重圍,不能立即有所動作,但可避免和您打仗,不久的將來,尋求機會和您攜手共同負起打倒帝制的任務。</p><p class="ql-block">這時政府的指揮系統(tǒng)極為混亂,北京統(tǒng)帥辦事處和參謀部、成都陳將軍、陜西陸將軍、重慶曹錕總司令,一天到晚連續(xù)不斷的接到幾十道不同的電令,有時同一方面來幾道不同的電令,使他不知所措,馮玉祥只好帶著部隊在內(nèi)江→瀘州→自流井→敘府→隆昌之間來回轉(zhuǎn)移,以應對各方的命令。</p><p class="ql-block">后來陜西陸將軍急電,說長安被圍,要馮星夜率隊往援,走了兩天,又接到陸將軍已經(jīng)讓出長安,停止赴陜的電令。</p><p class="ql-block">馮就駐在自流井修整隊伍,后又接成都陳將軍來電,“成都萬分危險,速來成都共挽危局”。同時陳將軍派劉一清來自流井催馮速速開拔成都。見面后,劉先生說到了成都,把隊伍駐在城外,促陳立即宣布獨立,他若遲疑不決,聲言不能維持成都的治安和秩序。劉先生進城,轉(zhuǎn)達我的意思,經(jīng)劉先生往返幾次,最后馮從龍泉驛進城面謁陳將軍,說:“袁世凱利欲熏心,背叛民國,人民切齒痛恨,我們不能喪失天良,幫著他當皇帝。您若還不通電獨立,表明態(tài)度,我的官兵全要嘩變,不但我的性命不保,您的性命也難安全,這是大勢所趨,絲毫不容猶疑”。說到如此地步,陳將軍才答應馮的要求,當即打一電報到北京,勸阻老袁進行帝制。</p><p class="ql-block">陳是袁世凱的心腹將領(lǐng),西南的局面全指望陳維持,不料陳忽然如此表示,袁世凱受到重大打擊,頓時昏迷不醒,不幾天(1916年6月6日)就嗚呼哀哉,洪憲帝制的運動至此完全瓦解了。</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四</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黎元洪像</p><p class="ql-block">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早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畢業(yè)后加入北洋水師,參與甲午中日海戰(zhàn),戰(zhàn)敗后投奔張之洞,成為其編練新軍的重要助手。他三次赴日考察軍事,逐漸晉升為清軍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統(tǒng)領(lǐng),成為湖北新軍的核心將領(lǐng)。 </p><p class="ql-block">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時,黎元洪因反對革命而躲避,但被革命黨人脅迫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初期態(tài)度消極,被稱為“床下都督”,后剪辮明志,公開支持革命,主持軍政會議并通電全國,推動各省響應起義。其聲望迅速提升,成為“首義元勛”。 </p><p class="ql-block">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tǒng),后與袁世凱合作鎮(zhèn)壓革命黨人,誘殺張振武等首義功臣,引發(fā)爭議。 </p><p class="ql-block">袁世凱死后黎繼任大總統(tǒng),但因無實權(quán),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爆發(fā)“府院之爭”,最終被張勛復辟事件牽連下野。 </p><p class="ql-block">1922年在直系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tǒng),主張“廢督裁軍”,但因曹錕賄選被迫辭職,結(jié)束政治生涯。 </p><p class="ql-block">退出政壇后,黎元洪投身實業(yè),投資銀行、煤礦等企業(yè)45家,總額達200萬元,并捐資助學。1928年因腦溢血病逝于天津,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p><p class="ql-block">黎元洪是清末民初極具矛盾性的人物: 其生平貫穿近代中國重大變革,既是舊官僚向新政客轉(zhuǎn)型的代表,也是辛亥革命成果存續(xù)的象征人物。</p><p class="ql-block">黎元洪的復雜性反映了時代劇變中個人理想與現(xiàn)實權(quán)力的交織。他在軍事、政治、實業(yè)等多領(lǐng)域的作為,既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也凸顯了轉(zhuǎn)型期精英的局限與掙扎。</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五</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的段祺瑞像</p><p class="ql-block">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是清末民初中國重要的政治家和軍事將領(lǐng),北洋軍閥皖系首領(lǐng),曾多次主導政局,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他的一生充滿爭議,既有推動現(xiàn)代化和政治變革的嘗試,也有維護軍閥統(tǒng)治、鎮(zhèn)壓民眾運動的負面評價。</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期間,作為北洋軍重要將領(lǐng),協(xié)助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促成共和。</p><p class="ql-block">民國初年, 袁世凱執(zhí)政時期,歷任陸軍總長、國務總理等職。 </p><p class="ql-block">袁世凱稱帝后,段祺瑞公開反對,與其決裂,聲望大增。</p><p class="ql-block">袁世凱死后,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實際掌權(quán)者,主導“府院之爭”,多次出任國務總理。 </p><p class="ql-block">主張武力統(tǒng)一中國,引發(fā)南北戰(zhàn)爭,同時依賴日本借款(如“西原借款”)擴充勢力。 </p><p class="ql-block">1920年直皖戰(zhàn)爭中敗于直系軍閥,勢力衰落。</p><p class="ql-block">1924年短暫復出,任“臨時執(zhí)政”,試圖調(diào)和各派矛盾,但無力扭轉(zhuǎn)政局。 </p><p class="ql-block">1926年因鎮(zhèn)壓學生運動(“三一八慘案”)遭輿論譴責,被迫下野。 </p><p class="ql-block">晚年拒絕與日本合作,保持民族氣節(jié),1936年病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六</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張勛像</p><p class="ql-block">張勛(1854年—1923年),字少軒,江西奉新人,是清末民初的軍閥和政治人物。他因效忠清室、堅持留辮而被稱為“辮帥”,是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的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張勛出身貧寒,早年投身清軍,參與中法戰(zhàn)爭(1884-1885)和甲午戰(zhàn)爭(1894-1895),后成為袁世凱的部下。因作戰(zhàn)勇猛,逐步升遷至總兵、提督等職。</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1911年)后,清朝滅亡,張勛拒絕剪辮,以示對清廷的忠誠。他率部駐扎徐州,所部士兵亦保留辮子,被稱為“辮子軍”。</p><p class="ql-block">袁世凱掌權(quán)后,張勛被任命為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等職,實際控制江蘇、安徽等地。他雖表面服從北洋政府,但暗中聯(lián)絡(luò)清朝遺老,策劃復辟。</p><p class="ql-block">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為第二任大總統(tǒng),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調(diào)馮玉祥駐廊坊通州一帶。若要在軍方生存,必須是皖系和直系,因此馮受到排擠,上午接到其第十六混成旅旅長被免,下午又接到調(diào)為正定府第六路巡路營統(tǒng)領(lǐng),其官兵不滿上面,要馮拒絕,馮顧全大局,同意去新職報到,新職無所事事,馮就到天臺山讀書養(yǎng)病,一天聽說京城又掛出了龍旗,一打聽是張勛復辟,溥儀登基。</p><p class="ql-block">馮想推翻洪憲才過一年,張勛又來危害共和,禍國殃民,于是要其下屬將房契抵押5000大洋,下山準備帶領(lǐng)原來部隊推翻張勛復辟。馮先去天津拜望陸朗齋將軍,陸說是段祺瑞一手弄出來的,先把張勛支出來,再把他打下去,段就有三造共和之功名正言順回到北京執(zhí)政。</p><p class="ql-block">但張敬輿極力主張馮盡快去推翻張勛復辟, 辭別直奔火車站,這時段芝貴派人來要馮去他府上談,去之后說要委任他負責,并給他送去關(guān)防,馮拒絕委任和關(guān)防,直奔廊坊十六混成旅,剛下車,官兵蜂擁而上,熱烈親愛之忱,使馮萬分感動。一面商量如何行動,一面通電昭告國人,誓以鐵血衛(wèi)護民國。</p><p class="ql-block">張勛的辮子兵駐扎萬莊,距廊坊很近,挖斷鐵路,布置陣地與萬莊方向開戰(zhàn),剛一接觸,張勛部以敗退。</p><p class="ql-block">馮的部?進到豐臺,曹錕、倪嗣沖、段芝貴的部隊也陸續(xù)到達。臨時會議之后,繼續(xù)向北京挺進。馮的部隊由右安門進攻天壇一路,商啟予、吳佩孚進攻平則門,此刻段芝貴提出只要張勛退出北京則不予追究,但張勛不從,馮發(fā)出通電,要殺張勛謝罪,于是陸續(xù)抵達右安門,綁了四五十架天梯,天亮即爬上城墻,開門以迎官兵進城,張勛逃入荷蘭使館,其部被清剿。為斷禍根,馮要將溥儀趕出清宮,削溥儀為平民,但因段祺瑞阻止而未成,這一次的勝利果實,又被段祺瑞摘取。</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七</p><p class="ql-block">張勛復辟時期溥儀在乾清宮像</p><p class="ql-block">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一生經(jīng)歷復雜,跨越清朝滅亡、民國動蕩、日本侵華及新中國建立等多個歷史階段。</p><p class="ql-block">1. 登基與退位:末代皇帝(1908–1912)</p><p class="ql-block">溥儀生于北京醇親王府,父親是攝政王載灃(光緒帝之弟)。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繼去世,3歲的溥儀被立為皇帝,年號“宣統(tǒng)”。</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與退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2月12日,清廷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根據(jù)《清室優(yōu)待條件》,溥儀保留皇帝尊號,暫居紫禁城,民國政府每年撥付經(jīng)費。</p><p class="ql-block">2. 紫禁城中的“小朝廷”(1912–1924)</p><p class="ql-block">復辟鬧?。?917年,軍閥張勛發(fā)動“丁巳復辟”,擁戴溥儀復位,但僅12天便失敗。</p><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教育與外界隔絕:溥儀在紫禁城內(nèi)接受傳統(tǒng)儒家教育,生活奢華但封閉,對外界變革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3. 被驅(qū)逐與投靠日本(1924–1932)</p><p class="ql-block">馮玉祥逼宮: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廢除《清室優(yōu)待條件》,將溥儀逐出紫禁城。溥儀遷居天津日租界,與遺老遺少及日本勢力密切接觸。</p><p class="ql-block">與日本合作:日本關(guān)東軍看中溥儀的“皇帝”身份,試圖利用其建立傀儡政權(quán)。溥儀為復辟清朝,逐漸倒向日本。</p><p class="ql-block">4. 偽滿洲國“執(zhí)政”與“皇帝”(1932–1945)</p><p class="ql-block">傀儡政權(quán)建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lǐng)中國東北。1932年,溥儀被扶持為偽滿洲國“執(zhí)政”,1934年改稱“皇帝”,年號“康德”。</p><p class="ql-block">傀儡生涯:溥儀名義上是國家元首,但實權(quán)完全由日本關(guān)東軍掌控。他簽署大量賣國條約,配合日本推行殖民統(tǒng)治,成為日本侵華工具。</p><p class="ql-block">5. 被俘與改造(1945–1959)</p><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監(jiān)禁: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溥儀在逃亡途中被蘇聯(lián)紅軍俘獲,關(guān)押于伯力監(jiān)獄5年。其間曾出席東京審判作證。</p><p class="ql-block">引渡與思想改造:1950年,溥儀被移交新中國,關(guān)押于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經(jīng)過近10年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他逐漸認罪悔過。</p><p class="ql-block">6. 特赦與晚年(1959–1967)</p><p class="ql-block">成為公民:1959年,溥儀獲新中國首批特赦,成為普通公民。后在北京植物園工作,并任全國政協(xié)文史專員。</p><p class="ql-block">撰寫回憶錄:1964年出版自傳《我的前半生》,詳述其經(jīng)歷與思想轉(zhuǎn)變,成為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資料。</p><p class="ql-block">病逝:1967年因腎癌在北京逝世,骨灰最初安放八寶山,后遷至清西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p><p class="ql-block">歷史評價</p><p class="ql-block">復雜性與爭議:溥儀一生被時代裹挾,既是封建帝制的終結(jié)者,也是日本侵略的傀儡。他的命運折射出中國從帝制走向現(xiàn)代的劇烈變革。</p><p class="ql-block">個人悲劇:幼年登基、青年被逐、中年淪為傀儡、晚年重獲新生,其經(jīng)歷充滿身不由己的悲劇色彩,但也因依附侵略勢力而背負歷史污點。</p><p class="ql-block">溥儀的生平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起伏,更是中國近代史劇烈動蕩的縮影,其經(jīng)歷為理解傳統(tǒng)帝制崩潰、殖民侵略與民族覺醒提供了獨特視角。</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八</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的馮國璋像</p><p class="ql-block">1917年7月,張勛復辟,大總統(tǒng)黎元洪避走東交民巷,行前發(fā)表通電,7月6日請馮國璋以副總統(tǒng)代行大總統(tǒng)職權(quán)。</p><p class="ql-block">復辟鬧劇平息后,馮國章請黎元洪復職,并將代理職權(quán)奉還黎大總統(tǒng),然而,黎自覺做了張勛復辟的幫兇,羞愧難當,連續(xù)通電拒絕復職。此時,北洋各路將領(lǐng)紛紛通電支持馮國璋就任代總統(tǒng)。</p><p class="ql-block">1917年8月1日,馮抵達北京,受到首都各界的熱烈歡迎。8月6日,馮通電全國,就任代總統(tǒng)。</p><p class="ql-block">1918年10月10日,因段祺瑞操控“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新總統(tǒng),馮國章代理總統(tǒng)到期卸任。</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廿九</p><p class="ql-block">1918年11月11日,協(xié)約國戰(zhàn)勝同盟國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中國成為戰(zhàn)勝國,消息傳來,人們欣喜若狂,14日在天安門召開慶祝大會,規(guī)定從14~16日,28~30日為舉行慶?;顒尤?。</p><p class="ql-block">沉浸在“公理戰(zhàn)勝強權(quán)”的錯覺中的人們,將象征恥辱的克林德碑,改名為“公理戰(zhàn)勝”碑。</p><p class="ql-block">28日國民政府特開大會慶祝,在故宮太和殿舉行盛大的中外軍隊閱兵式,并鳴禮炮108響。</p><p class="ql-block">圖為新任大總統(tǒng)徐世昌致詞。</p><p class="ql-block">徐世昌(1855-1939),生于河南衛(wèi)輝府,自幼聰穎,科舉出身,中進士后踏入仕途。他與袁世凱早年結(jié)為盟友,成為袁的重要謀士,參與小站練兵,奠定北洋集團基礎(chǔ)。歷任軍機大臣、東三省總督等職,推動新政,整頓財政與軍事,創(chuàng)建近代巡警制度。 </p><p class="ql-block">1918年當選為民國第四任大總統(tǒng),倡導“文治主義”,主張和平解決爭端,調(diào)和軍閥矛盾,任內(nèi)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被稱為“資本主義黃金時期”。 </p><p class="ql-block">1922年辭去總統(tǒng)職務,晚年拒絕日本拉攏,保持民族氣節(jié),1939年病逝于天津。</p> <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luò)借圖,致謝原作者。</p><p class="ql-block">1918年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1919年1月巴黎召開和會,中國是名義上的參戰(zhàn)國之一,派有代表出席,但關(guān)于山東問題,沒有得到公平解決,日本乘機占據(jù)青島,使中國又蒙喪失領(lǐng)土之恥。激起中國普遍的怒潮,北京大、中學校的學生尤為激昂,罷課游行,抵制日貨,毆擊賣國賊,浪潮波及全國各地,演變成中國文化史上最有意義的“五四”運動。</p><p class="ql-block">此時馮玉祥任湖南常德鎮(zhèn)守使,常德的學生情緒也極為熱烈,日本在常德的幾家洋行被搗毀,貨物狼籍滿地,日本人經(jīng)營的運輸船也被學生阻止不得國人乘坐,日本人極為狂妄,要求賠償損失,嚴懲兇首等,馮與日人幾經(jīng)周旋,方平息。</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p><p class="ql-block">圖左為?士詒,圖右為張作霖。</p><p class="ql-block">1920年直皖戰(zhàn)爭之后,直、奉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quán),奉系張作霖極力推薦親日的交通系首領(lǐng)梁士詒出任內(nèi)閣總理。</p><p class="ql-block">奉系希望梁士治借日款支持其擴張計劃,吳佩孚一再通電,揭露梁媚日賣國丑行,梁士治組閣近一個月,即于1922年1月25日托病請假離任出京。</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一</p><p class="ql-block">布衣將軍馮玉祥像</p><p class="ql-block">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吳佩孚為了壓制馮玉祥,將其由河南督軍調(diào)任陸軍檢閱使,駐兵近畿。</p><p class="ql-block">馮玉祥一抵北京,即組建陸軍檢閱使署于南苑。</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二</p><p class="ql-block">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贈送馮玉祥。</p><p class="ql-block">馮任陸軍檢閱使,住在北京南苑期間,對各國使節(jié)多有交往,尤其是俄國駐華武官。</p><p class="ql-block">國民黨人也多有來往,一次孔庸之帶著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說是孫中山送給他的,針求他的意見,馮讀了以后,認為中國按此大綱建設(shè),定能卓然獨立于世界,成為了孫中山先生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三</p><p class="ql-block">黎元洪在總統(tǒng)辦公室閱報</p><p class="ql-block">1922年4月,直系軍閥曹錕打敗奉系軍閥張作霖,獨霸北京政府大權(quán)。為了鞏固統(tǒng)治,趕走了支持皖系的徐世昌,把黎元洪捧出來充任傀儡總統(tǒng)。黎元洪對國家大事沒有決策權(quán),每天唯有讀書練字,修心養(yǎng)性。</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四</p><p class="ql-block">黎元洪書法:</p><p class="ql-block">目上于天</p><p class="ql-block">耳下于泉</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五</p><p class="ql-block">吳佩孚《時代》周刊封面像</p><p class="ql-block">1924年9月8日,新鮮出爐的《時代》周刊讓美國人大吃一驚,這期封面居然是黃種人。</p><p class="ql-block">吳佩孚被北洋政府授予將軍府孚威上將軍稱號,手握重兵,出任直、魯、豫三省巡閱使,駐軍于京漢路,是當時實力最強,控制地域最廣,最有希望統(tǒng)一中國的軍閥。此刻正是吳佩孚一生中最為顯赫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六</p><p class="ql-block">吳佩孚書法</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七</p><p class="ql-block">曹錕像</p><p class="ql-block">1923年9月24日,曹錕的名字出現(xiàn)在美國《時代》周刊上,并配發(fā)了他的照片。令人難堪的是,他的名字和照片是與“賄選”丑聞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該消息標題是《仍無總統(tǒng)》:直隸督軍(軍閥)曹錕在背后積極活動。據(jù)說,他答應賄選,每個議員5000至10000元不等。</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八</p><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賄選得到的總統(tǒng)之位,成功后電邀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三十九</p><p class="ql-block">“北京政變”成功后,黃郛代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權(quán)。</p><p class="ql-block">過渡政府通過了修改清室優(yōu)待條件,驅(qū)逐溥儀出宮。</p><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2日~24日,黃郛做了22天的過渡政府總理后,就被段祺瑞奪取政變成果。</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p><p class="ql-block">從左至右分別是:梁鴻志、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盧永祥、揚宇霆、張樹元。后站立者:吳光新。</p><p class="ql-block">北京、天津局面穩(wěn)定后,段祺瑞看到復出希望,多次電約馮玉祥去天津討論政治機構(gòu)改進,馮以孫中山正在北來途中,待孫中山到達天津后再來共同協(xié)商,段又派專人去北京請馮盡快去天津,在馮的火車行到楊村時,后面飛快開來撞到馮的火車,馮躺在床上,未受傷,后得知是曹錕、吳佩孚余孽干的伎倆。</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一</p><p class="ql-block">孫中山逝世前最后一次留影</p><p class="ql-block">由于馮玉祥在策劃北京政變時,就提出張作霖的部隊不能入關(guān),且要孫中山北上主持政府。</p><p class="ql-block">政變成攻后成立了過渡政府,馮沒有安排自己的人入閣。立即電邀孫中山北上商議。</p><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12日從廣州啟程北上,13日孫中山乘坐的船經(jīng)過黃浦,在黃浦看到學校師生的精神面貌,對黃浦軍校校長蔣介石說:此次北上,我是否能活著回來還很難說,但看到大家的表現(xiàn),我感到能完成我的革命任務,我就是死也可以瞑目了。</p><p class="ql-block">孫中山的健康在北上途中急劇惡化,到了天津就臥床不起。</p><p class="ql-block">在1925年新年前夕,又掙扎著離開病床,前往北京,此時北京政權(quán)又被皖系的段祺瑞奪權(quán),而力邀孫中山的馮玉祥己經(jīng)被排斥去了西北,段祺瑞的親日賣國行為令他傷心失望,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二</p><p class="ql-block">西北邊防督辦時期的馮玉祥</p><p class="ql-block">馮發(fā)起的北京政變成功后,電邀孫中山北上建立聯(lián)合政府,但奉系軍閥與皖系政客為一己之私,很快竊取勝利成果。馮寄望于段祺瑞重新執(zhí)政,能有一番醒悟,段反而使北京時局搞得亂七八糟,馮失望之余,避入天臺山,想離開北京,出國考察,但國民黨的汪精衛(wèi)、吳稚暉等勸馮不要離開北京。</p><p class="ql-block">段為了排擠馮玉祥,調(diào)他任西北邊防督辦,馮為了避免再一次內(nèi)戰(zhàn),愿意離開北京,到荒涼的西北去,駐防張家口,并多次往返于蒙古包頭等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三</p><p class="ql-block">郭松齡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一個悲劇式人物。</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四</p><p class="ql-block">馮玉祥與蔣介石在鄭州匯師合影</p><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在蘇聯(lián)考察3個月后,國內(nèi)局勢驟變,其西北部屬被張作霖擊潰,下屬紛紛催促馮回國組織北伐。</p><p class="ql-block">1926年9月17日,經(jīng)過籌備,馮任國民軍北伐總司令,在五原誓師。從寧夏、陜甘到達西安,.出潼關(guān)向鄭州會師。</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五</p><p class="ql-block">閻錫山像</p><p class="ql-block">北伐軍1926年7月于廣東誓師后,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吳佩孚,接著又取得贛、閩、浙、皖、蘇的勝利。孫傳芳潰不成軍。北伐奉張,大勢所趨,已是指日可待。閻錫山看到這一形勢,乃于1927年6月6日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懸掛青天白日旗。</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六</p><p class="ql-block">閻錫山書法</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七</p><p class="ql-block">上為馮玉祥像</p><p class="ql-block">下為何應欽北伐題詞</p><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五原誓師之后,叁加了一、二期北伐,自稱“北伐第一功臣”。</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八</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3日濟南事件后外交部長黃郛與日本交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蔣介石和馮玉祥領(lǐng)導的北伐軍節(jié)節(jié)勝,攻下濟南后,蔣到濟南視察并邀請馮去濟南商討如何集結(jié)力量繼續(xù)北上。為了阻礙中國統(tǒng)一,日本田中內(nèi)閣下令出兵攻占濟南,蔣的部隊全部繳械趕出濟南,蔣與黃郛也逃到黨家莊,電告已經(jīng)在前往濟南途中馮不要去濟南,馮不明就理,繼續(xù)向濟南進發(fā),車到黨家莊,方知濟南被日本兵占領(lǐng),蔣將其部隊交由馮指揮,繞開濟南繼續(xù)北伐打倒張作霖、吳佩孚,濟南事件交由外長黃郛處理,蔣回南京,馮回河南。</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四十九</p><p class="ql-block">北伐時期的布衣將軍馮玉祥像</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jīng)過皇姑屯車站三孔橋時,火車被日本預埋的炸藥炸毀,張被炸為重傷,送回沈陽后,于當日死去。</p><p class="ql-block">圖為皇姑屯被炸現(xiàn)場照片</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一</p><p class="ql-block">1928年7月2日,馮玉祥照片成為美國《時代》雜志封面。《時代》周刊這樣寫道:“他站起來足足有6英尺高,他不是纖弱的黃種人,而是個頭魁梧,古銅色皮膚、很和藹、《圣經(jīng)》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的虔誠基督徒,神槍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軍隊一一19.5萬人的主人。在今天,這樣的人物就是中國的一個最強者一一馮玉祥元帥?!?lt;/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二</p><p class="ql-block">照片從右至左:閻錫山、馮玉祥、蔣介石、李宗仁。</p><p class="ql-block">北伐勝利后,蔣介石帶領(lǐng)南京政府一批要員,齊赴西山碧云寺,在孫中山靈前舉行祭告典禮,蔣介石主祭,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襄祭。</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三</p><p class="ql-block">馮玉祥書法。</p><p class="ql-block">要想著收咱失地</p><p class="ql-block">別忘了還我河山</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四</p><p class="ql-block">北伐成功之后,回到南京,蔣介石用手段使自己當上國民政府主席,集黨、政、軍權(quán)于一身。之前有功于革命的人,一腳踢開,過河拆橋,引起不滿。</p><p class="ql-block">南京國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召開會議,討論的是國民政府委員的薪金增加到800元。馮極力反對,認為西北五省正鬧早災,若不開會討論施救,不知會餓死多少人?說完拍桌反對加薪。</p><p class="ql-block">編遣會議由蔣主持,帶領(lǐng)大家宣誓服從命令,將大部分有功之臣遣散,且不給川資,而擴大自己的嫡系部隊,引起大家的不滿,馮與蔣產(chǎn)生巨大分歧,以“養(yǎng)病”為借口,離開南京去泰山,一面讀書學習,一面靜觀時局的變化。</p><p class="ql-block">蔣、馮由此告別了他們彼此之間的合作,裂痕己經(jīng)無法彌合。</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五</p><p class="ql-block">在泰山隱居的馮玉祥像</p><p class="ql-block">在泰山讀書練字,儼然是一個樸實的泰山人家。他已與泰山百姓融為一體,同時,他時刻靜觀外界形勢。</p><p class="ql-block">他曾派專人刻一塊石碑,上書“若不相信辯證唯物論則我民族不能復興”17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六</p><p class="ql-block">由于蔣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東北發(fā)生“九、一八”事件,日本妄想占領(lǐng)東三省,引起全國人民不滿,蔣要孔祥熙給馮去電報商量對策,馮回復孔祥熙:“九一八”的禍首就是蔣先生,蔣要向大家認罪下野,然后可以商議,否則,我是不與蔣談話的“。過了兩天,接到蔣的電報:“一切的事都是我做錯了,請大家到南京來,趕緊商議救國大計,下野的事,己經(jīng)完全準備好了,我一定下野”。于是馮從泰山赴南京。</p><p class="ql-block">1932年上海又發(fā)生“一、二八”事件,蔡廷鍇將軍率領(lǐng)十九路軍,在上海僅以3萬之眾抗擊日本10多萬軍隊。此戰(zhàn),蔡將軍威名遠揚。</p><p class="ql-block">而此刻,雙方戰(zhàn)斗十分激烈,可蔣的軍隊不去援助蔡將軍,卻派兵艦買米,買肉,買菜給日本軍隊送去,令人氣憤。</p><p class="ql-block">開了幾次全會,討論如何抗日,蔣介石、汪精衛(wèi)、何應欽等大唱“抗日三天亡國論”。馮主張堅決抗日,雙方吵得不可開交,也沒有結(jié)果。蔣即不抗日,來南京何用,于是馮又回泰山去了。</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七</p><p class="ql-block">蔡廷鍇書法。</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八</p><p class="ql-block">蔣不但不抗日,還與日本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何梅(何應欽,日本梅津)協(xié)定。</p><p class="ql-block">山東因韓、劉之爭,開始出現(xiàn)混亂,馮移住察哈爾,各地民眾代表、軍隊下屬都來見馮,希望他領(lǐng)導大家收復失地。經(jīng)過籌備,有二十多萬軍人,但沒有籌到部隊吃飯的錢,朱子橋?qū)④娐犝f,立即從北京匯來十萬現(xiàn)洋,于1932年5月26日,通電全國,馮就任察哈爾民族抗日同盟軍總司令。</p><p class="ql-block">前敵總司令方振武,總指揮吉鴻昌帶著十萬部隊離開張家口向沽源前進。先打下沽源,后又打下康保和保昌,打多倫的時候費了很大的力,死傷有2000多人,四個團長受重傷。最后把日本人趕出了多倫,這一仗,震動了全國,也震驚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此時蔣不但不支持抗日,反而鎮(zhèn)壓全國各地人民的抗日運動,破壞馮所領(lǐng)導的抗日,蔣從南方調(diào)了關(guān)麟徵、劉興、劉戡幾個師到北方,預備和日本人配合進攻馮的抗日軍,并設(shè)法叫宋哲元回到察哈爾來阻撓馮的抗日。</p><p class="ql-block">蔣又暗中許了龐炳勛為察哈爾主席,龐的旅長陳耀榮說:“馮先生是領(lǐng)導抗日的,我們不打馮先生,要打馮先生,你自己去”,龐打了陳兩個耳光,哭著說:“我沒有要你打馮先生”。馮對外說,若是宋哲元回到察哈爾,我就回泰山去。</p><p class="ql-block">1932年8月底,宋哲元回到察哈爾,馮在張垣新村筑了一個紀念塔,把這次抗日同盟軍陣亡官兵的名字都刻在石頭上。塔上有五尺長的木頭尖,歪著指向東北,意在不要忘了收復東北失地。然后馮就回到泰山。</p><p class="ql-block">回到泰山后,馮寫了《反國聯(lián)調(diào)查團》、《察哈爾抗日實錄》、《膠東游記》幾本書。除工作外,馮還請了幾位大學教授給他講課,陳豹隱先生講哲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李達先生講列寧哲學。還有先生講天文、歷史、地理、心理、生物、物理、化學和中國文學。有的講兩個月,也有的講三個月,午前講三個小時,午后講兩個小時。</p><p class="ql-block">濟南圖書館的范明樞老先生,己經(jīng)七十歲左右,每天有兩千多字的日記罵蔣不抗日是個賣國賊等,被蔣的特務偵查到,連他的學生一共拘捕了約九十人,硬說這批人是共產(chǎn)黨,馮聽說后,給山東主席韓復榘打電話,七十多歲的人加入共產(chǎn)黨,這是血口噴人,要他把范先生放了,范回到老家泰安,馮請他講《春秋左傳》,用了四五個月講完,馮寫了一部《讀春秋左傳札記》。1933年馮請范老先生幫他在?山成立了十五個小學,十二、三歲的學生差不多有兩千人。</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五十九</p><p class="ql-block">1933年領(lǐng)導抗日的同盟軍總司令的馮玉祥像,其穿著更像一個農(nóng)民,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p><p class="ql-block">馮玉祥的讀書照</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一</p><p class="ql-block">1935年4日,馮玉祥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2月,馮以蔣答應實行抗日為條件,在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二</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誠發(fā)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向全國發(fā)出通電,停止內(nèi)戰(zhàn),實行抗日。張楊二人除向全國人民發(fā)出通電外,還向馮玉祥、李協(xié)和發(fā)電,馮回電先放蔣,馮愿作為人質(zhì)替換蔣。</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4日,經(jīng)過周恩來赴西安調(diào)解,蔣接受抗日條件,不再發(fā)生內(nèi)戰(zhàn),12月25日釋放蔣介石,由張學良陪同飛到洛陽,26日由張學良陪同飛到南京,蔣背叛對張的承諾,將張扣留了半個多世紀。</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三</p><p class="ql-block">馮玉祥《良友畫報》封面照片</p><p class="ql-block">1937年第132期《良友畫報》封面上出現(xiàn)一身北方老農(nóng)扮相的副委員長馮玉祥,這是緊隨蔣介石之后登上該雜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四</p><p class="ql-block">馮玉祥書法:</p><p class="ql-block">救民安有息肩日,</p><p class="ql-block">抗日方為絕頂人。</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五</p><p class="ql-block">張自忠手書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的臨陣遺矚全文:</p><p class="ql-block">仰之我弟如晤,因為戰(zhàn)區(qū)全面戰(zhàn)爭之關(guān)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xiàn)已決定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fā),到河東后,如能與38D、179D取得聯(lián)絡(luò),即率諸兩部馬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shè)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lián)絡(luò),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xiàn)在起,以后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張自忠手啟。</p><p class="ql-block">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忱,山東臨清人,中國近代著名抗日將領(lǐng)、民族英雄,是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國軍將領(lǐng)之一(追授陸軍二級上將)。他一生以忠勇著稱,被譽為“抗戰(zhàn)軍人之魂”。</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六</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1939年9月14日~10月13日)戰(zhàn)區(qū)司令薛岳題字。</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七</p><p class="ql-block">1941年,馮玉祥在重慶居所練習書法,陶冶情操。</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八</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后期的馮玉祥,依然保持一副樸素的農(nóng)民作風,這種樸素,拉近了他與普通民眾間的距離,他在四川各處演講抗日,除自己寫對聯(lián)、橫匾、四條屏賣錢獻金外,還號召民眾、紳商向前線士兵捐款捐物。</p><p class="ql-block">曾兩次(1943、1944年)到鹽都自貢號召民眾、紳商捐款,鹽商余述懷、王德謙各捐一千多萬元,其他民眾、紳商也紛紛捐款,僅第二次捐款總額達一億兩千多萬元,轟動全國。</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六十九</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后的馮玉祥像</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七十</p><p class="ql-block">馮玉祥在美國的習作</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馮主張政治協(xié)商,成立聯(lián)合政府,可蔣介石執(zhí)意要打內(nèi)戰(zhàn),消滅共產(chǎn)黨。馮在多次勸蔣無果的情況下,只好以赴美考察水利為名,于1946年9月2日離開,臨行前向蔣寫了一封親筆信,勸其以民族大義為重,不要獨裁,不要打內(nèi)戰(zhàn)!</p> <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luò)借圖,致謝原作者</p><p class="ql-block">馮玉祥與妻子李德全,女兒馮理達1947年在美國留影。</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自述》圖七十一</p><p class="ql-block">在美國期間,馮徹底與蔣介石決裂,蔣也吊銷其護照,開除其黨籍。</p><p class="ql-block">馮在美國四處演講,希望美國不要支持蔣的獨裁政府和內(nèi)戰(zhàn)。美國趁此想培養(yǎng)馮玉祥成為第三勢力,以取代正在打內(nèi)戰(zhàn)的國、共兩黨,馮玉祥嚴辭拒絕。</p><p class="ql-block">馮玉祥把他與蔣從結(jié)拜兄弟,北伐,抗日等20年的接觸與了解,寫成77章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揭露蔣的真面目,蔣派特務去美國暗殺,馮寫好遺囑,不懼喑殺,仍然四處演講。</p><p class="ql-block">1948年中國共產(chǎn)黨向馮玉祥發(fā)出邀請,回國參加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商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馮在蘇聯(lián)駐美大使館的安排下,1948年7月31日攜家人登上蘇聯(lián)的“勝利號”客船,準備轉(zhuǎn)道蘇聯(lián)回國參加政治協(xié)商會議。</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1日船到雅爾塔附近,因船起火而與其三女兒馮曉達一同遇難,蘇聯(lián)的調(diào)查結(jié)論是意外,但真實原因至今成謎,令人痛心!</p> <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luò)借圖,致謝原作者</p><p class="ql-block">馮玉祥位于泰山的墓</p><p class="ql-block">上為郭沫若題寫:馮玉祥先生之暮</p><p class="ql-block">中為馮玉祥鎏金銅像</p><p class="ql-block">下為生前寫的自題詩</p><p class="ql-block">我</p><p class="ql-block">平民生 平民活</p><p class="ql-block">不講美 不講闊</p><p class="ql-block">只求為民 只求為國</p><p class="ql-block">奮斗不懈 守誠守拙</p><p class="ql-block">此志不移 誓死抗倭</p><p class="ql-block">盡心盡力 我寫我說 </p><p class="ql-block">咬緊牙關(guān) 我便是我</p><p class="ql-block">努力努力 一點不錯</p> <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luò)借圖,致謝原作者</p><p class="ql-block">這是位于自貢龍鳳公園,馮玉祥將軍來自貢抗日募捐時題寫的:</p><p class="ql-block">還我河山</p> <p class="ql-block">附:清風軒藏書</p><p class="ql-block">馮玉祥著《我所認識的蔣介石》</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的自述,內(nèi)容浩繁,事件眾多,清末民國,混亂不堪,以一個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整理,不知是否對閱者有益?閑中細玩,自覺有趣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