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2.14于海南省瓊海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我的最新發(fā)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隨著尼克松當(dāng)選總統(tǒng),打開中美關(guān)系大門,就成了新中國外交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一幕,一連串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使得這場大戲高潮迭起。追根溯源,最早打破僵局的事件,竟然是1969年12月在華沙舉辦的南斯拉夫時裝表演上的“偶遇”,而不是大家熟知的“乒乓外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12月3日,在華沙文化宮舉辦的南斯拉夫時裝秀中,美國大使試圖走向中國駐波使館外交官雷陽,以便轉(zhuǎn)達美國總統(tǒng)的口信。但當(dāng)時雷陽腦子里階級斗爭那根弦繃得很緊,根本就不想和美國人打招呼,立馬頭也不回地下樓去了。美國大使又堅持追出門,最終從男廁所里截住了雷陽的波蘭翻譯,告訴他尼克松要同中國“進行重大的具體的會談”,這才完成了總統(tǒng)的使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國慶節(jié),毛澤東把斯諾夫婦請上了天安門城樓,并站在自己旁邊。第二天,所有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毛主席和斯諾肩并肩的照片,這可是史無前例的,本該是各國首腦才能享受的“待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dāng)月尼克松便在接待《時代》記者時說:“如果我死以前有什么想做的話,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nèi)ァ!彼€托巴基斯坦總統(tǒng)葉海亞·汗為中國捎來口信,表示將設(shè)法使中美關(guān)系正?;?。這被周恩來稱為“一個國家首腦把一個國家首腦的信息轉(zhuǎn)給另一個國家首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把這些信息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發(fā)現(xiàn),毛主席周總理在加快中美建交方面下的四兩撥千斤的絕妙好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從那時起,中美開始通過巴基斯坦渠道交換信件,但所有的信都沒有頭也沒有尾,有時還沒有日期,在中美政府中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知道信的內(nèi)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些表面上的偶然事件,到1971年4月終于有了重要突破:美國乒乓球隊受邀訪華,并受到熱情接待。尼克松馬上明白,這是中方在幫美方打消顧慮:不必擔(dān)心美方訪問中國時會受到譴責(zé),他們將踏上一片友好的土地。毛澤東管這叫“小球推大球”但在基辛格看來,這簡直就是中國人的直接邀約,而且既不會遭到拒絕,又能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基辛格開始著手準(zhǔn)備訪問中國,他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保證在中美之間打個來回,而不讓世界上其他任何人知道。雙方都深知,在沒有初步結(jié)果之前,任何一條偏頗的報道,都會使會談“胎死腹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基辛格后來回憶說:“知道所有這一切的只有尼克松和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波羅”行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7月15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前往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宣布中國邀請尼克松總統(tǒng)訪問的消息。美國媒體震驚之余,一片贊揚的聲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如馬可波羅的冒險和發(fā)現(xiàn)之旅,基辛格于1971年7月1日離開華盛頓,把他秘密訪華的行動定名“波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基辛格先在西貢活動了3天,到曼谷停留1天。6日到達新德里,8日到伊斯蘭堡。為了秘密訪華,基辛格在8日的晚宴上,偽裝肚子痛。葉海亞高聲宣布,伊斯蘭堡天氣太熱,影響了基辛格的健康,請他去那蒂亞加利的總統(tǒng)別墅休養(yǎng)。至此,隨行的記者早已對一連串無聊的常規(guī)訪問失去興趣,打道回府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日凌晨4時,基辛格登上了葉海亞的專機,他是如此匆忙,以至于連一件干凈的襯衣都沒帶。不過,戴著大檐帽和墨鏡的基辛格還是被人認出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拉瓦爾品第國際機場,倫敦《每日電訊報》駐巴基斯坦記者貝格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捂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人從停在軍用停機坪的一輛小轎車上下來,旋即登上巴航波音707客機,這架飛機馬上滑行起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這個人很像基辛格,但他不是聲稱得了痢疾正在療養(yǎng)嗎?貝格覺得事有蹊蹺,隨即問機場一位官員:剛起飛的巴航707飛機飛向哪兒?這個官員信口回答:中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驚天秘密被無意間發(fā)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貝格馬上向倫敦報社發(fā)出了一條急電——基辛格飛往中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值班編輯接到電報,權(quán)衡再三,不能定奪,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中國政府于2月剛剛發(fā)表支持印度支那三國共同抗美的聲明,終于搖了搖頭,罵道:“貝格這頭蠢豬,準(zhǔn)是喝醉了!荒唐!”就隨手將貝格的電稿扔進了廢紙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幸好有這個糊涂的編輯,扔掉了貝格一篇能夠震動世界的稿件,卻無意間保護了基辛格的秘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基辛格于7月9日12時抵京,為了保密,專機降落在南苑機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當(dāng)時北京處處都懸掛著標(biāo)語?;粮竦母笔謫柵阃狞S華,從機場到釣魚臺的路兩邊都寫了些什么標(biāo)語,黃華如實翻譯,是“打倒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這令見多識廣的基辛格陡然緊張起來,畢竟兩國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分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基辛格在北京只呆了48小時,其間先后同周恩來會談17個多小時,加上參觀故宮和商談公告,幾乎沒有睡覺的工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關(guān)于尼克松何時來訪的問題,周恩來建議:尼克松可以在1972年夏天來華訪問,并表示尼克松訪華前先同蘇聯(lián)領(lǐng)導(dǎo)會晤可能更慎重些?;粮裾f,如果總統(tǒng)夏天來,離美國大選太近,有爭選票之嫌。周恩來說那就1972年春天來訪,基辛格表示同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看當(dāng)年珍貴的視頻,讓人無不感佩,這些為實現(xiàn)中美建交嘔心瀝血的偉人將永載中國歷史的外交史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字編輯:趙玉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