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 清末民初膠東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芝罘圖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hefoo Pictorial Informatio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第 157 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文/攝影/制作:荒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年啟首,膠東大地的農(nóng)戶漁莊,一卷絢麗而質(zhì)樸的畫集,掀開了色彩斑斕的新一頁。它描繪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未來愿景;手捧著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濃郁芬芳;吟誦著財源滾滾、人壽年豐的古老祝福;歌唱著闔家團(tuán)圓、歡天喜地的早春祈愿。向大地,向藍(lán)天展現(xiàn)著它的溫馨和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晚清時期芝罘老照片,山前村頭簡陋的戲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夜,萬家燈火已影影綽綽,唯有村子中央的廣場上鑼鼓喧天,琴聲嘹亮。漆黑一團(tuán)的夜里,廣場北端一個木桿和笆秸扎成的舞臺上,汽燈照亮了半個夜空。夜晚氣溫陡降,寒風(fēng)凜冽,非但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反而不時地飄著幾朵遲來的雪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民們都穿上了冬季最保暖的新衣裳,黑壓壓一片坐在臺前,期待著演員登場。我和家人一起也坐在前幾排右側(cè)的小板凳上,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舞臺,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演員步履輕盈,碎步快捷地奔向舞臺中央,一個亮相,引來了陣陣喝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農(nóng)村沒有電燈,更沒有電視,一年也難以看到一場電影。過大年唱大戲是全村老百姓唯一的愿望,更是孩子們幸福無比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 <h5> 清末老明信片,村里扎戲臺,唱大戲。</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唱大戲,每年春節(jié)期間從正月初三、四開始,最晚到正月十六七,每晚都有演出,每晚都不重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歲末年終,臘月伊始,天寒地凍,田間地頭早就無人光顧,家家戶戶都開始忙前忙后,準(zhǔn)備過年度節(ji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個村,那時稱作大隊,根據(jù)大隊往年的經(jīng)驗,請出老琴師,在全村青年中挑選演員。組織有文藝才能的青年編排劇目,安排樂隊。劇種主要是京劇、呂劇,還有琴書之類的。當(dāng)時作為小孩也記不清到底編演了什么劇,也就是看熱鬧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3年4月荒野拍攝的黑白照片,古現(xiàn)三月三廟會上的扎戲臺唱大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來想一想那時的呂劇主要是《借年》、《李二嫂改嫁》、《王小趕腳》、《墻頭記》、《逼婚記》,《紅嫂》。后來記得都是文革期間的一些節(jié)目,快板、三句半、表演唱《老兩口學(xué)毛選》、忠字舞等等一些自編自演的節(jié)目,還有一些革命樣板戲選段如《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村都不盡一致,之前都相互通氣,今年你村演什么,我村唱什么,避免雷同,各現(xiàn)特色,目的只有一個:“換戲”。也就是說,一個村的戲只能安排一晚上的演出,周圍許多村之間輪流換演,每個村都能看個十天半月的。甚至有時還跨公社,也就是跨鄉(xiāng)鎮(zhèn),邀請外公社的村莊來演出,更有甚者可能還跨縣。</p><p class="ql-block"><br></p> <h5> 哈爾濱老明信片,扎戲臺唱戲。</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次村里邀請了臨縣距離我村40多華里的馮家村演出隊,好像是什么民兵類的節(jié)目。那時這種情況很少見,涉及交通、吃飯、半夜三更返回等等一些列問題,特別是那個年代,交通不方便,村子之間沒有公交車,只能靠拖拉機(jī),我看到有幾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愣是騎著自行車奔越那高低不平的山路。村里也沒有飯館食堂,就分派到幾戶人家里吃飯。忙活了幾個家,快樂了全村人。當(dāng)時的生活條件都不怎么富裕,質(zhì)樸無華的百姓,敦厚善良的品格,友愛互助的精神,今天想來很是感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過村村唱大戲,就要扎個戲臺,這在農(nóng)村則是一個臨時的建筑,過后就會拆掉。戲臺四周用磚石砌上圍墻,中間填滿土造就一個臺子,這是一個永久的。想來當(dāng)時村里開大會,搞個什么活動都在這里,而過年就要在上面扎一個臨時的戲臺。四根又粗又高的松木桿立在四角,然后在左、右、后三面上中下加幾道橫桿,用笆秸箔也就是高粱秸和麻繩編成的圍箔圍上,后面兩側(cè)留兩個上下舞臺的門。舞臺上面是露天的,有的時候也蓋上一層笆秸箔。前臉上端掛一橫布幕眉,再里面掛上大幕。當(dāng)時,我們村戲臺的東北角有一棟房子,大約三間的樣子。除了有個正門即南門之外,還有一個西房山門,出門上個小臺階可登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舞臺,</span>這房子是專門用作后臺化妝和休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h5> 清末民初時期老明信片,山村大戲臺演出。</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清末民初一些老照片、明信片上的影像來看,在膠東這片土地上,幾乎到處可以看到這種扎戲臺、唱大戲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我們孩童來說,最有趣的還是占場兒,也就是占地方占座位。那時候是孩子們最喜歡干的事,有的孩子上午就去占地方,而大部分是午飯后開始的。一家子的孩子,或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每個人抱著幾個小板凳,大一點的孩子扛著一條大長凳,奔向村子里的戲場子,找個最佳的地方一個挨一個地放在哪,到半過午就幾乎擺滿了一大半的地方。晚飯都是替換著回家吃飯,偶爾也看到孩子們?yōu)檎嫉胤綘幊炒蚣堋?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3年4月荒野拍攝的黑白照片,古現(xiàn)三月三廟會上扎的戲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占場兒,對孩子們來講仿佛比看戲更熱鬧。這是一年當(dāng)中聚集孩子們最多的時刻。記得平日里上小學(xué)的時候,每個班每年都在不同地方,因為沒有集中的教室,只能分別分散安排班級的教室,記得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是在村東頭高家宗祠堂里,二年級搬到東北疃的民房中,三年級在大隊廣場南的廂房里,后又安排在大隊南面的一間廂房里,直到文革初期才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和集中的操場與校園。當(dāng)時一個班的學(xué)生數(shù)并不多,好像二三十個學(xué)生,下課的時候十分八分鐘根本沒什么可玩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吧,占場兒幾乎把全村的學(xué)齡兒童包括沒上學(xué)的孩子都集中了起來,莫大一個娛樂場,盡情地玩,放縱地跑、恣意地興。跳繩、跳田字格、跳馬、投毽子、下五福、玩陀螺、捉迷藏、抓俘虜?shù)鹊?,搜腸刮肚、極盡巧思地折騰著。</p><p class="ql-block"><br></p> <h5> 清末民初時期老明信片,鄉(xiāng)村扎戲臺唱大戲。</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起來占場兒,占地方,可能現(xiàn)在有的人仍然站在那兒占車位,可能也是中國古老傳統(tǒng)的排序觀念。先別說擁擠、起哄、加塞、插隊的事,仿佛西方國家的排隊就和我們的概念有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威尼斯,臨近中午,我們幾個人都想上廁所,便去找?guī)?,一看人們排了一個長長的隊伍,等排到我們估計要尿褲子了,可是附近就這一個公廁,排吧,沒辦法。這時發(fā)現(xiàn)男女混排一行,很不理解,為什么男女不分別排隊,我看了一下,女多男少,如果分開,男的就會快一點。后來看到一女的從男廁所出來,也有男的去女廁所,這才知道,為了實現(xiàn)所謂的“絕對公平”,在人多的情況下,不管是男是女,按照先來先得的原則,這時的男女兩個廁所可以混用,西方資本市場國家真是算計到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兒時盼著過年,吃好的,雖然吃的是現(xiàn)在平日里的日常飯;穿好的,自然也是粗布衣裳;天天玩耍吵鬧,放爆竹,玩陀螺,占場兒看戲,無憂無慮,天真無邪,不過偶然也有感動的時候。但童年的自由,童年的夢,童年的幸福,童年的愛,長大之后仿佛都悄悄地不知不覺地溜走了,似乎永遠(yuǎn)地消失了,再也找不回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載于百花文藝出版社《寫意福萊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h5>原創(chuàng)作品 版權(quán)所有</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