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乙巳年元宵節(jié)前夕,我們一群旅居巽寮灣的候鳥相約前往中山市和珠海市參觀游覽。遙想當(dāng)年清末民初,這里曾涌現(xiàn)出許多為國為民舍生忘死、甘灑熱血、扭轉(zhuǎn)乾坤的仁人志士,他們勇于推翻帝制,創(chuàng)建民主共和的獻身精神將永垂史冊,值得后人世代銘記。</p><p class="ql-block">我們首先來到了中山市南朗鎮(zhèn)的翠亨村,這里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誕生地。</p> <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生前親筆題寫的"中山故居公園",掩映在綠樹環(huán)繞的幽靜環(huán)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這里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p> <p class="ql-block">這是后來重新修建的"翠亨村"牌坊。</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故居是二層樓房,倚山傍海,環(huán)境優(yōu)美。在這里陳列的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用翔實的史料和照片介紹了其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共分四大部分:立志救國,上下求索;推翻帝制,創(chuàng)立共和;捍衛(wèi)共和,愈挫愈奮;國共合作,與時俱進。</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館大廳莊嚴肅穆,氣勢恢宏,正面高懸先生畫像,直令參觀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這是孫中山先生的雙親:父親孫達成,母親楊氏。</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故居的騎樓走廊寬敞明亮,格外潔凈。</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畢生為之奮斗的理想社會是——天下為公。</p> <p class="ql-block">"博愛"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為家鄉(xiāng)的翠亨學(xué)校題詞,對莘莘學(xué)子寄予厚望。</p> <p class="ql-block">中山故居公園內(nèi)林木蔥蘢,風(fēng)光綺麗,綠意盎然,鳥鳴花香,正是游人休憩的理想處所。</p> <p class="ql-block">"中山故居公園"內(nèi)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和煦的陽光灑滿林間小徑,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1866~1925)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qū),是海峽兩岸公認的"國父"?!对姟吩疲海⒎步裰耍缧值??!值荇]于墻,外御其務(wù)。"我們景仰孫中山,就要遵循他的遺訓(xùn),讓兩岸同胞捐棄前嫌,互相學(xué)習(xí),精誠合作,共同抵御外侮,振興中華!</p> <p class="ql-block">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珠海市香洲區(qū)南屏鎮(zhèn)的北山村,這里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同時擔(dān)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和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的楊匏安(1896~1931)的誕生地,現(xiàn)在建成了"楊匏安紀念公園",</p> <p class="ql-block">北山大院始建于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楊氏大宗祠是這里的重要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這是北山大院里的一家酒館招牌,店名別出心裁:讀出聲來特別惡心,叫"真難咽",再看門面上的三個字,原來是"臻嵐宴",卻是這般文雅高大上,能引人駐足,生出無限愉悅感。</p> <p class="ql-block">這家經(jīng)營鐵板燒的酒館大門兩側(cè)懸掛楹聯(lián):清虛淡雅傳古樸芳香,懸壺濟世承道家醫(yī)技。(這個上下聯(lián)似乎掛反了,應(yīng)該換過來)</p> <p class="ql-block">這家店鋪門口蹲著一只神氣活現(xiàn)的青蛙王子,能招來無數(shù)經(jīng)過此店的小公主們與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們前往拜謁民國先驅(qū)的第三站是中華民國的首任內(nèi)閣總理唐紹儀(1862~1938)的故居,位于珠海市唐家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瑞芝唐公祠內(nèi)設(shè)"唐家村史館",盡顯唐家古韻的歷史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唐紹儀故居又名"望慈山房",建于1929年,是唐紹儀晚年榮歸故里后的私人別墅,其親筆手書的宅名表明了主人紀念慈母的拳拳之心。</p> <p class="ql-block">唐紹儀生平陳列館用圖片和實物介紹了中華民國首任內(nèi)閣總理波瀾起伏的一生,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是清末明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外交家,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剛滿12歲就被清廷選中,作為第三批留美幼童,遠涉重洋,讀書報國。辛亥革命后,他被袁世凱總統(tǒng)任命為中華民國首屆內(nèi)閣總理,后因兩人政見不合而辭職。1931年又回到故鄉(xiāng)出任香山縣長,報效桑梓。此等經(jīng)歷在今天看來,堪稱當(dāng)官能上能下的典范,值得后人效仿。</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兩天的時間內(nèi),匆匆忙忙、走馬觀花地拜謁了百年前的三位民國先驅(qū),他們那種為救亡圖存而殫精竭慮,反對帝制,維護共和的獻身精神,值得后人景仰。他們改天換地的英雄壯舉將彪炳千秋,永垂青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