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 前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距離靈石縣城四十五華里的西北角處,有一古老的村莊叫“原頭村”此村東與我的家鄉(xiāng)平泉村,業(yè)樂村相連。南與趙家莊村相鄰,西與靈石的城則焉和孝義驛馬鄉(xiāng)的燕富曲隔河相望,北與孝義的孟南莊與小原頭接壤。此村除了有大量的民間古建筑群外,在此村的東原頭還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叫“土地廟”也有人叫“關(guān)帝廟”,此廟的主要古建筑物有,正殿、戲臺、穿欄、山門與數(shù)十孔磚窯洞組合而成。此廟宇始修于何年已經(jīng)無據(jù)考證,現(xiàn)有民國十八年立石一文(內(nèi)容后敘),這座古老的廟宇過去一直是原頭村的學(xué)校,也是曾經(jīng)英武公社的一所七年制學(xué)校,是我的母校還是我的妻子張利端曾經(jīng)教書育人的學(xué)校。在這座古老的廟宇內(nèi)外有好多古老的傳說,神奇的故事與無法理解的古人機關(guān)術(shù)?,F(xiàn)將我知道的同大家聊聊,同時謝謝文友的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 英武鄉(xiāng)原頭村重修廟碑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概況】民國十八年(1929)立石。碑高140厘米,寬60厘米,厚10厘米,青石質(zhì)。碑文為楷書,共17行,滿行34字。額文陽“芳百世”、陰“萬善同歸”,碑陰刻捐資人姓名。碑存原頭村廟內(nèi)。</p><p class="ql-block"> 【正文】蓋勇超群眾,千秋共仰,威靈位立中央,萬物無不持載。忠義貫日月,凜凜然正氣猶存;博厚參天</p><p class="ql-block"> 人,巍巍坤德為大,此關(guān)帝、土地神廟所由并一而合祀也。予鄉(xiāng)舊有土地廟一座,還來供設(shè)關(guān)圣帝君神位于土地神祠內(nèi),以展春秋之祭典。自清康熙至光緒初年,屢次增修俱有遺跡可考,迄今歷年久遠,睡此廟貌不免風(fēng)雨之摧殘,禽鳥之剝落。村人咸議修茸,奈工程甚巨,財力維艱,經(jīng)理人公議出疏,慕律 </p><p class="ql-block"> 大洋肆百貳拾肆元,于千二年(1923年)尼材鳩工,闕者補之,舊者新之。俾殿宇廊廡,內(nèi)外整潔,燦然可觀,雖非金碧輝煌,亦可崢嶸于鄉(xiāng)里。前人建造之功既能守成而不廢,今人補修之力猶當(dāng)永志而弗忘。茲廟功告成,凡修筑工料等費,共大洋叁百肆拾元,外剩洋捌拾元入大社公用,今勒石以垂于不朽云爾。</p><p class="ql-block"> 清附貢生劉恒孚沐手敬撰。前平泉等村村長劉映光敬書。</p><p class="ql-block"> 經(jīng)理人:清生員劉恒履、清從九房微閣、清從九劉恩溥等八人。值年經(jīng)理:房殿元。閭長;劉寶柱、劉光成。龍門鐵筆杜駿烈刻字。</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十八年歲次已巳季春上旬之吉,原頭村合社公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圖民國十八年立石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 無法理解的古人機關(guān)術(sh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去距離此廟門大約六七米處,朝西是進入原頭主村的交通要道,在此路的傍邊還有一道小石坡路,這道小石坡路大約二米多寬,長約八到十米,路全部用石條鋪墊,過去當(dāng)人們走在石坡上時,用腳踩點一下就會發(fā)出嘎咕、嘎咕的叫聲,〈咯咕)老人傳說是金雞叫的聲,因此人們叫這段路為金雞坡,記的我們小時去原頭親戚家,必須的去此地聽聽金雞的叫聲,1975年我們上初中時,金雞的叫聲已經(jīng)消失,據(jù)同學(xué)們說公社的推土機從此路過去后,就再沒有聽到過金雞的叫聲,這個奇妙的金雞叫聲一直是村民們的一個未解之謎。(我估計是推土機壓壞了古人安裝的機關(guā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圖七十年代我們的初中教室,八十年代我妻張利瑞教書育人的教室,復(fù)式班二四兩個年級不足三十個學(xué)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 廟宇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韓先生為民治病</p><p class="ql-block"> 子行孝感動天地,遇神治好老娘病據(jù)老人們傳說:過去此廟宇內(nèi)除了供奉的土地爺,關(guān)公像還有數(shù)位叫不上名的神靈,其中有一位是靈石縣石膏山的韓先生,說這位韓先生常到人間游玩,專為民間凡人治病,在清乾隆年間在距離原頭村四十華里的孝義柱濮村,有個遠近聞名的孝子名字叫李來寶,這李來寶年幼傷父,由母親一手拉扯大,所以他特別感念老娘的養(yǎng)育之恩,長大之后,對娘的衣食住行照顧得無微不至。這一年的夏天,一向身體硬朗的娘突然四肢無力,不吃不喝,懨懨的提不起精神。來寶急得不行,帶著娘四處求醫(yī),吃了不少的藥,可病不僅不見好轉(zhuǎn),反倒一天比一天厲害,最后竟?jié)u漸耳聾眼瞎,臥床不起了,四鄰鄉(xiāng)親都跟著著急,紛紛幫他出主意想辦法,可就是治不了娘的病。這天正好韓先生走游孝義路過此村時,感到口干舌燥想找口水喝,看到前面有間毛草房韓先生就進去,正好是李來寶家,韓先進去向主人說明來意想討口水喝,韓先生喝好了水之后,看到床上病危的來寶娘說:我懂點醫(yī)術(shù)讓我來看看。經(jīng)過韓先生的問珍韓先生給來寶娘開了處方留了一些藥,來寶非常感謝韓先生,韓先生臨走時,來寶才想起來問到請問先生是那里人,韓先生說:“我是石膏山的韓先生,居住在原頭村的紅大門院內(nèi)”。說至從吃了韓先生開的藥,來寶娘的病一天比一天好了,不出十日病全部好愈。話說到了這年的臘月初八,是臥牛神的古廟會,來寶娘兩也想去廟會上制辦些年貨,順便也想路過原頭村時好好答謝一下,自己的救命恩人韓先生,說娘兩拿著酒肉豬頭,來到了原頭村尋找了所有的民宅家院,都沒有找到一個紅大門院,更沒有打聽到說村里有位看病的韓先生。這可是驗證了民間那句話,“提著豬頭找不到廟門拉”。此時有位上了年紀的老者,告訴來寶娘兩說:原頭村唯獨土地廟院是紅大門,就在也沒有紅大門了。來寶娘兩聽后提著禮品,就來到了東原頭的土地廟,當(dāng)娘兩人推開門時,廟內(nèi)有一座神像跟給自己治病的韓先生是一模一樣,娘兩跪地磕頭感謝救命之恩。從此周圍村里的人聽說此事后,只要有個毛毛病病的,來到原頭村的土地廟,燒柱香磕個頭回去就見效。(解釋韓先生:本文發(fā)布后經(jīng)堂哥閻潤鈺看閱后,告知韓先生就是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經(jīng)本人查閱有關(guān)資料,堂哥的點評完全正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民國往事:</p><p class="ql-block"> 狗腿子橫行鄉(xiāng)村,老百姓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 (1)村民的傳說:據(jù)老年人們傳說原頭村的土地廟在建國前,還擇過趙家莊編村的村公所。當(dāng)年管轄的十多個自然村,有英武、趙家莊、小和平、田莊,城則焉,原頭、業(yè)樂、泉則窊,平泉、任家坡、下耳、平泉窊,范家莊、段家莊、新莊、等自然村組成趙家莊編村,村公所有村長一人(區(qū)長),助理員二人,區(qū)丁五人。當(dāng)年老百姓們統(tǒng)稱這些人為狗腿子!村長一般由住地部隊連長兼任。據(jù)老人們傳說:在那個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年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稅收最為繁多的年代。村民們交不起稅,(公糧),就被區(qū)丁捆綁起來,吊在廟宇大梁上毒打,這些國民黨的官員們勾結(jié)各村的村長財糧(會計),把自己家親戚朋友的公糧也灘派給了村民,他們家的親戚朋友不但不交公糧,不出義務(wù)工,還不用在村里站崗放哨,在村里過的高人一等的生活,這些人一但調(diào)動工作,不在這里任職后,其主要親屬還要特殊優(yōu)代,誰也不敢惹,少有不足就用大話嚇人,你等我xx回來的,看怎樣收拾你們的!而老百姓的生活是苦不堪言,這些人們當(dāng)年逼死過村民,亂棍打死過通共人員。(以上內(nèi)容因怕接觸到后人隱私,只能簡單敘述,不能提供講述人姓名)。(2)母親的回憶:據(jù)我母親多次給我講"說我父親當(dāng)八路軍后,我二伯與我四叔被國軍抓去當(dāng)了常備兵,(國民黨兵)家里就留下了我的大伯閻棉常一個男勞動力,當(dāng)時連吃的也沒有,那能交得起公糧所以我大伯多次被區(qū)丁們捆綁起來,吊在了原頭村的廟宇房梁上招毒打。國民黨政權(quán)把八路軍的家屬都定為判軍家屬。把母親定成了判軍家屬,組織村民批斗過母親,配母親給國民黨軍隊訪花織布做鞋,他們給我母親分配的任務(wù)是一般人的二倍。我母親完成不了任務(wù),只能請求她的那些干姐妹們幫忙,泉則窳村薛百文的母親,業(yè)哥村古林喜的母親,原頭村劉來旺的母親,都幫助我母親完成過任務(wù)。為此事解放后在斗爭舊村長的大會上,我父親給了那個舊村長一個響亮的耳光,也算是解了當(dāng)年欺壓我母親之恨了。解放后那些惡人們都得到應(yīng)有的處理,有的判了重刑有的被勞教,有的受到了管制。當(dāng)然也有一兩個好的干部,比如有位河南籍的村長,名叫武維政在任趙家莊邊村村長時群眾口碑很好,他救過龐莊村一位通共村民的命,解放后原頭村的村民們把他留在原頭村,按照當(dāng)年的任職應(yīng)定為歷史反革命,但因為他沒有做過任何不利于村民的事件,在多次運動中沒有受到過任何拍害,七十年跟隨女人搬遷到郭家河底,活了九十多歲八十年代善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 廟外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風(fēng)匠破風(fēng)水,神鞭打塔峰。</p><p class="ql-block"> 話說整個原頭村的山區(qū)地形從遠看就像一只臥槽的鳳凰,東西兩側(cè)似鳳的翅膀,南似鳳頭,北為鳳尾,原頭古村正好座落于鳳背之上,所以古人把原頭村稱為鳳凰村。傳說清朝末年不知從那里來了位姓房的風(fēng)水先生,看到原頭村山水之好,為風(fēng)水所聚。此村能出很多當(dāng)官的人,要出很多財主還可出很多文人。就在原頭村定居下來先買了一些房產(chǎn)和土地,說這位房先不但懂的風(fēng)水學(xué)術(shù),還是個特殊有錢的大才主,他在原頭村定居后,看好了原頭村廟前的井溝里,更是一塊鳳水寶地,他計劃從姓劉的劉財主手中買到地后,依山建院一直從井溝底建到東原頭,可劉財主是不管房先生出多少錢,就是不賣給他。這讓房先生很生氣,在說房先生先前買下的一塊地靠近趙家莊,這塊地按照原頭村的山形正好是鳳凰的脖頸。于是他就在這塊地里修了一座文筆塔,還修了三孔磚窯洞。從此以后他就不在原頭村居住,又搬遷到了堯仲村,后來在堯仲修了一座大院子,據(jù)我前些年向堯仲的人們打聽,院子現(xiàn)在完好無損。咱們在說原頭村至從修起此塔后,是村運不佳,財主破產(chǎn),人才少出,姓族不和,窮人生活更是不好過,說至從修起筆塔首先是原頭,趙家莊干旱無雨趙家莊河里的水一夜斷流,后來人們請了綿山祠廟里的道士,道士用神鞭把筆塔的頂峰打下來后,旱情逐漸有了好轉(zhuǎn),我們小時還記的筆塔存在,據(jù)說塔于六六年炸毀,三孔磚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存在。炸毀了塔原頭村又走向輝煌,村民們安居樂業(yè)和諧共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個百十戶人家的山村里,出了很多優(yōu)秀人才,據(jù)我多年對改村的了解關(guān)注,至從恢復(fù)高考后,武漢大學(xué),上海同濟大學(xué),四川大學(xué),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吉林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醫(yī)學(xué)部等很多名牌大學(xué)有過原頭村的學(xué)子,房玉峰的長子,從武漢大學(xué)畢業(yè)后,又考入清華大學(xué)讀研究生,現(xiàn)定居北京在中宣部工作。原頭村真是一個風(fēng)水風(fēng)景不錯的古山村,大家有機會一定不要忘了去此村游玩游玩。傳說中道士用的神鞭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敘申明:本文故事作者回憶收集于民間,實際上原頭古村除了以上這些故事與傳說,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上世紀的一九七五年劉老師寫的一篇《化肥喊冤》的文章沒有點名的反映,批評了一個村干部的貪污腐敗行為,當(dāng)時在晉中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受到好多人的好評。還有古時留傳的《劉老爺取妻》,六十的老公取了十七的妻,四十的兒叫不出媽?!兜刂髌疟扑览霞殤簟纺ッ娉粤艘豢谳溍妫婚T關(guān)進牛棚。這些傳說與故事都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的封建與黑暗,因怕接觸到個人隱私所以本文無須論談。</p><p class="ql-block"> 本文配圖原頭村的照片來自于微信朋友圈任峰毅美篇:靈石鄉(xiāng)村影像志(106)建新原頭龍昂首,槐樹院里盡風(fēng)流——一英武鄉(xiāng)原頭村見聞。一文。</p><p class="ql-block"> 部分圖片收集于文化在看【校園文化】任鳳英:原頭初三班畢業(yè)48年師生聯(lián)誼會紀實。</p><p class="ql-block"> 其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 作者閻潤田于辛丑年十二月底完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閻潤田,男,1958年生于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英武鄉(xiāng)平泉村,1977年—在平泉大隊衛(wèi)生所任藥劑師,1982年在英武供銷社任副食門市部食物負責(zé)人,1988年在煤礦從事管理工作,2016年—至今 在家休息。</p><p class="ql-block"><br></p> 責(zé)任編輯:梁志友 韓 雅??閆春成? 任恒旺 閆潤鈺 任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