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時間過的很快,說說就到了元宵節(jié)。</p><p class="ql-block">元宵節(jié)就是年的尾巴了。小時候眼巴巴地盼過年,看著大人推煎餅、做豆腐、蒸饅頭,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戶戶搶著放鞭炮,在清晨的炊煙中,年就正式的到來了。</p><p class="ql-block">一晃今年的年也走到了尾聲,不僅尾巴來的快,連記憶里熱火朝天的備年、忙年、過年的氛圍,在我們三人四地的輾轉奔波中,也淡化了許多。</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年,其實到了初五就差不多結束了,初六開始,各自踏上返崗的旅程,下一個年味,又在時光和距離的文火熬制中慢慢醞釀了。</p><p class="ql-block">生活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和架構在變化著,像手持一個萬花筒,晃一下就是一個場景。你以為安定下來的日子,或主動或被動的,就變了一番模樣。三年前的此時,我還在舊場景里整理打包,即將會合;三年后的今天,我成為了新場景的圓心,一眼牽著四方。</p><p class="ql-block">像每個年份的開頭一樣,今年也沒有例外,摩拳擦掌為當下的生活定了一份業(yè)余小目標,涵蓋了作息、讀書、運動、技能等等需要修煉和提升的內容。為了不讓它成為一張從成文就放到角落的廢紙,節(jié)后上班的這幾天,我努力按計劃安排業(yè)余生活,但愿持久堅持。</p><p class="ql-block">讀書最大的挑戰(zhàn)是紛擾。“紛”是各種眼花繚亂的快餐信息,一看就停不下來,時間不知不覺中如流水般嘩嘩地淌了出去。還有一個“擾”,是視力的下降。去年接了新工作,天天盯著電腦廢了不少眼力,現在無論看書、看電腦、看手機都吃力的很,所以聽書就成為優(yōu)選。書是聽了不少,卻很雜亂,人物、小說、散文、訪談,各種門類的都有。同時碎片化,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聽停停。姐姐說她把林語堂版的《蘇東坡傳》聽了四次,我翻了下過往記錄,好家伙,竟然聽了八回,可是依然印象不深么。這都需要作些改進,也要回頭看,檢查效果。</p><p class="ql-block">運動總是貫穿于每一年的目標之中。幾年來,瘦身是從20斤大目標到5斤小目標的逐漸遞減,而現實卻是從5斤到20斤的不斷攀升,以至于,當頻繁看到“肉肉在關鍵時候能保命”的說法時,果斷摒棄了以量值減重為目標的運動計劃,運動,只要動起來,胖瘦不重要。于是,我的新一年運動從常態(tài)化的早晚各半小時步行加晚半小時古法健身開始,今天是第四天,不算累,希望今年只打漁、不曬網。</p><p class="ql-block">關于寫作。不,是寫字,不是寫作。自己寫的東西,真真切切的不是作品,是雞毛、是零碎、是敘述,算了,管它是什么呢!往后將有很長的時間,要與自己相處,與自己對話,全當屏幕前坐著另一個我,我與她家長里短、碎碎叨叨,生活中還哪有什么大事呢?麥家說他以前寫的是日記,寫作念頭是從看了《麥田里的守望者》產生的,覺得小說還可以那樣以日記體的形式寫。今天的我們,不都在追求松馳嗎?不刻意,隨心性,記個流水賬大概也是可以的吧。</p><p class="ql-block">除了流水賬一樣的文字,還有素描一樣的生活圖卷。我精心照顧著辦公室窗臺上那幾瓶花草。只所以不是盆而是瓶,因為它們都是水培的。說是精心,其實就是不忘澆水和修剪枝葉,我付它們極其微少的關照,它們卻在每一個時節(jié)給我送來不同的配景。我也努力地在回家的途中帶著旅人的心情,給自己加持一些快樂、憧憬和欣賞,于是,樓宇后的明月、疏枝間的孤星、步道邊的河水,都帶著欣欣然的氣息走進了我的日常里,連我那貪睡的貓兒,或坐或臥都成為我凝神關注的目標。</p><p class="ql-block">午間時分,微信群里熱鬧起來,親人們在不同的城市分享著各自的菜肴,我也曬了一下今天午餐里的赤豆元宵,還有食堂送的紙折花燈。想起少年時候,舅舅負責木板和鋼絲、媽媽負責糊紙和窗花,為我們做了一個漂亮的六角花燈。正月十五晚上,媽媽帶著我們,提著花燈,在家里的各個角落,念著:照照墻根,墻根沒有蟲。照照鍋臺,螞蟻上不來......</p><p class="ql-block">流水賬,碎碎念,意猶未盡。以此文字開啟《歲歲正寧》,愿今天好,天天好,歲歲正寧,都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