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將愁心寄明月,</p><p class="ql-block">隨君直到夜郎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和兒女的緣份,是一場漸行漸遠(yuǎn)的目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坡口的杏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初,我母親帶著我們響應(yīng)國家號召下放到離城十多里地的農(nóng)村,父親用城里的兩處鋪子和一個院子換來公社的莊基批復(fù),在大塬腹部臨溝的塬畔,生產(chǎn)隊隊長用腳比劃著凹進(jìn)去的溝腦,讓父親在那里修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里的莊戶人家,大都沿溝靠塬畔挖窯洞修莊,一般都是距塬畔10多米的地方,下一個10多米深的槽,然后在正面挖3孔窯洞,在兩側(cè)各挖一到兩孔窯洞,再沿正面向溝畔外挖一個洞通向溝邊,再順著溝畔向塬上修一個長坡,就構(gòu)成一個院子,就是那兒人們習(xí)慣生活的家。那里的人都愛在庭院里栽樹,桃樹、杏樹、棗樹、核桃樹營造家的氛圍,有了郁樹蔥蘢的煙火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的莊子修成后,母親就在莊子前后左右栽樹。當(dāng)然杏樹是個寶,幾乎家家都有杏樹,我母親也在莊前屋后栽了杏樹桃樹花椒樹等,在坡口還栽了幾棵桃杏樹。最后經(jīng)過篩選,只留下一棵長勢旺盛的桃杏樹,這棵樹干黑黢黢的筆直筆挺一天天長大,邊向上長的同時又向東西南北分層叉開一些枝丫,粗粗的向四面均勻地伸展,形成一圈又一圈圓圓的樹冠,春天開花一圈又一圈,夏天掛果一層又一層,到杏熟時一個個黃晶晶的小臉蛋紅撲撲甚是惹人喜愛。由于它在坡口,又長得像模像樣,因此,它是整個塬畔最有美感的一棵杏樹。桃杏由其形狀像桃而名,我家的桃杏可好吃了,成熟后大的如桃,杏黃杏黃,掰開后杏肉精黃鮮亮蜜汁溢出,咬上一口滲甜滲甜,杏核較扁長,杏仁飽滿微苦,在那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這樣熟透的桃杏真是人間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沒想到杏樹成了我一生的情感寄托,每到春天,“又是一年春風(fēng)至,依然十里杏花紅”,杏花,作為春季開花的代表性花卉之一,以其獨特的美麗和短暫的花期,成為黃土高原不可錯過的一道美景。?這杏、梅都屬于薔薇科,“有杏不須梅”是一句諧音對聯(lián)的下聯(lián),其中“杏”通“幸”,“梅”通“媒”,意思是既然我有幸,就不需要媒人來促成事情了?。這句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因荷而得藕”,其中“荷”通“何”,“藕”通“偶”,意思是由于某種原因而得到了配偶。下聯(lián)“有杏不須梅”則表達(dá)了既然我有幸,就不再需要媒人來促成此事的意思。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深春初夏,一陣陣微風(fēng)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忽然間把杏子藏起來了,忽然間杏子又冒出來了,它們真像一個個調(diào)皮的小娃娃,在跟我們玩捉迷藏呢!沒有熟透的毛杏酸酸的,叫人咬一口就酸得上牙和下牙不敢合在一起了,亦即青梅酸澀酸澀,稱青皮后生,如李白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是兩小無猜的小男女初知人事的朦朦朧朧的,小男孩摘了幾個青杏,騎著掃帚繞著繡床,剝開青杏,向小女孩喂嫩白帶水杏仁的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杏果,是一種水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礦物質(zhì)元素、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獨特的清爽口感和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杏子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E、礦物質(zhì)等,被認(rèn)為是一種理想的健康水果,有獨特的美容護(hù)膚功能,杏子中的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護(hù)皮膚細(xì)胞免受氧化損傷,減緩皮膚老化過程,令皮膚保持光滑細(xì)膩。熟透了的杏子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咬上一口,它那甜味立刻沁人心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杏子成熟過程往往先是淡綠,隨后慢慢變黃,最后近乎變成紅色的了,它不是真的變紅,是因為太熟了,所以像金紅色的,所以文人墨客喜歡用紅杏出墻來編段子比喻女人出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沒有熟透的杏子又酸又澀,熟透了就甜津津的,讓人越吃越愛吃,但不能多吃,民間有“桃飽杏傷,李子樹下抬死人”之說。我小的時候,有一次杏子吃得太多,發(fā)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才知道杏子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多了杏子再吃其他的東西,才感覺牙齒被它酸倒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愛家鄉(xiāng)的杏子,更愛我的家鄉(xiāng),老家坡口的那株高大的桃杏樹,是我心靈寄托的家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父母親最愛的孩子,是他們的精神寄托,因為我從小到大讀書好,從小學(xué)到中學(xué),后來考上大學(xué),給老實巴交的父母在親鄰中爭了氣長了臉。那些年,我在城里工作,每周都要回老家陪陪父母,幫老人干點農(nóng)活。每當(dāng)我要回城里時,母親都要把我送上坡,站在那棵高大的桃杏樹下,看著我一步步遠(yuǎn)行,我走出老遠(yuǎn)老遠(yuǎn),回過頭來看著母親,依然站在那棵杏樹下張望著我的后背,輕風(fēng)吹亂了老母親的白發(fā),漸漸地模糊成一個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親已經(jīng)作古多年,每每想起二位老人,我都會去老家的莊子看一眼,為的是與坡口的桃杏樹親近親近,因為,因為那是母親的化身,承載著在外飄泊游子的一顆心靈寄托…母親始終在我身邊,默默地鼓勵我、支持我。她的關(guān)愛如春風(fēng)化雨,滋潤著我的心靈;她的教誨如燈塔指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在母親的激勵下,我有了信心,堅定地踏上了人生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老莊已被村人占領(lǐng),在窯洞崖背上蓋房子,正面的幾只窯洞被一洼的黃土掩埋,兩側(cè)的窯洞也處于半掩埋狀態(tài),沒有完全填埋的窯洞猶如快要咽氣的人,眼睛瞪大嘴巴微張,艱難的呼吸著…心底的那縷念想,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牽扯著我,剪不斷理還亂,越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愈加瘋狂的撕扯著我的心,恨不能立馬回到從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每回到故鄉(xiāng),雖然老莊不再歸屬于我,但總會刻意在溝畔的老莊走走…因為,因為我的童年曾在這里度過。聞著泥土的氣息混雜著莊稼的清香,以及初夏風(fēng)吹過綠油油的麥浪,仿佛卷起了世事無常的低吟…春秋輪回,歲月滄桑,如今的老莊已經(jīng)塌陷了多年,殘垣斷壁一片破敗不忍直視…可只要在春天回去,一簇簇杏花粉紅粉紅,蜂鳴蝶舞依然熱鬧;夏天回去碩果累累,一個個黃色的大桃杏在風(fēng)中歡快的跳動著,靠近陽面樹梢的枝頭上紅臉撲撲,躍躍欲試調(diào)皮的挑逗著路人垂涎欲滴;到了秋天杏樹葉子烏青茂密,清風(fēng)徐徐杏葉烈烈,仿佛母親與我對話;冬季的杏樹雖然沒有了葉子的裝點,但它的枝條曲折優(yōu)雅,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線,下雪后杏樹上掛滿了潔白的雪花,為大地增添了一抹清新素雅的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桃杏樹依然高大挺撥,上面樹杈處有碩大的喜鵲窩,每當(dāng)我回去,總有幾只喜鵲繞著杏樹嘰嘰喳喳歡快的飛躍,如親人們歡迎我的到來,我情不自禁的使勁抱了抱樹身,一摟子竟然摟不住了。那是母親一生的印記,仿佛她穿越時空站在坡頭,變成杏樹的化身,灰白的頭發(fā)被風(fēng)揚起,背影佝僂像極了這原畔溝邊的土地——沉默、厚重,飽經(jīng)風(fēng)霜卻從未言苦。春節(jié)剛過,夢里回了一趟老家,口占幾句是為今夜的緬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蛇年吉慶三壺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濁酒詩經(jīng)醉雅風(fē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葱踊f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怎知頑稚已成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探尋歲月與鄉(xiāng)情的脈絡(luò)——讀西岐布衣《坡口的杏樹》有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二月,關(guān)中大地春寒料峭,氣溫仍帶著冬日的余寒,人們大多還身著棉衣,將自己裹在厚重的衣物里,仿佛這樣就能抵御那尚未完全消散的冷意。我如往常一樣,習(xí)慣性地將手機(jī)置于上衣口袋,不經(jīng)意間,手觸碰到手機(jī),便順勢掏出查看時間。此時,微信提示字幕上,好友西岐布衣發(fā)來的消息格外醒目:“杜主席好,請幫我看看這篇文章?!笨吹叫畔?,我心中一動,即刻點開,映入眼簾的是布衣兄精心制作的美篇《坡口的杏樹》。我趕忙回復(fù):“我好好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彼麕缀跛查g謙遜回應(yīng):“不敢當(dāng)!”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岐布衣兄,高高的個子,瀟灑又得體,他低調(diào)謙遜的品質(zhì)在我們相識以來便深有體會。然而,他的才華與功績卻如熠熠星辰,即便他本人無意彰顯,也難以掩蓋其光芒。早有聽聞,他在慶陽任職城建局長期間,為當(dāng)?shù)氐某鞘薪ㄔO(shè)與規(guī)劃事業(yè)傾注了無數(shù)心血,成績斐然。他在城市建設(shè)與規(guī)劃領(lǐng)域堪稱全才,專業(yè)造詣深厚,才華橫溢。 遙想往昔,慶陽城市建設(shè)與規(guī)劃的重任沉甸甸地壓在他肩頭,他卻以滿心熱忱,日夜操勞于此。每一個項目,他都反復(fù)斟酌,力求盡善盡美。其中,負(fù)責(zé)組織“南梁紅色革命紀(jì)念園”建設(shè)時,他更是深入挖掘南梁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將紅色基因巧妙融入每一處建筑細(xì)節(jié)。從最初的選址規(guī)劃,到后續(xù)的施工建設(shè),他全程親力親為,嚴(yán)格把關(guān)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憑借著不懈的努力與創(chuàng)新的理念,他組織建設(shè)的南梁紅色舊址最終榮獲國家住建部頒發(fā)的魯班獎。這一殊榮,不僅是對他專業(yè)能力的高度認(rèn)可,更是為慶陽打造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紅色文化地標(biāo),成為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與布衣兄的緣分,起始于 2018 年 3 月河南洛陽那場“陜甘豫晉魯周文化研究聯(lián)誼會”成立大會。彼時,會場里精英匯聚,大家圍繞著先周文化各抒己見,氣氛熱烈非凡。輪到布衣兄發(fā)言,他從容起身,一開口,那邏輯嚴(yán)謹(jǐn)、條理清晰的闡述便瞬間吸引了全場的目光。他對先周文化的研究有著獨特視角,提出的觀點和論斷極具前瞻性與建設(shè)性,仿佛為在場眾人開啟了一扇全新認(rèn)識先周文化的大門。他的發(fā)言,猶如一股清泉,在諸多觀點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便因?qū)ξ幕墓餐瑹釔叟c追求而結(jié)下深厚情誼。在之后的日常交流中,我總能從他身上汲取到許多寶貴知識,他豐富的學(xué)識與獨到的見解,讓我受益匪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次收到他的美篇,我懷揣著期待與好奇,迫不及待地點開。隨著閱讀的深入,仿佛有一種無形而強(qiáng)大的魔力,將我一把拽進(jìn)了上世紀(jì)七十年代的關(guān)中農(nóng)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坡口的杏樹》這篇散文,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字里行間流淌著真摯的情感,滿是歲月滄桑與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布衣兄以坡口的杏樹為線索,巧妙地串聯(lián)起下放農(nóng)村的艱苦歲月、純真美好的兒時回憶、對父母深沉的思念以及對家鄉(xiāng)割舍不下的眷戀。他的筆觸細(xì)膩入微,敘事流暢自然,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生命的溫度,讓我如同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黃土高原上那臨溝塬畔獨特的窯洞院落,還有家家戶戶庭院里栽種的果樹所散發(fā)出來的濃郁生活氣息。那些往昔的煙火日常,在他的筆下仿若就在眼前,鮮活而生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中對坡口杏樹的描寫,堪稱一絕,令人難以忘懷。從母親親手種下杏樹的那一刻起,這棵樹便承載了布衣兄一生的情感與回憶。他對杏樹的每一處細(xì)節(ji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仿佛親眼看到那黑黢黢、筆直筆挺的樹干,一圈又一圈舒展的圓圓的樹冠。在他的文字里,春日里,杏樹繁花似錦,滿樹的花朵如天邊的云霞,絢爛奪目,微風(fēng)拂過,花瓣輕舞飛揚,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美好;夏日時,杏樹碩果累累,金黃的杏子掛滿枝頭,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棵杏樹,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植物范疇,它成為了布衣兄心靈的寄托,是他與故鄉(xiāng)、與親人情感連接的紐帶。 文中母親站在杏樹下,目送他回城的場景,猶如一把銳利的箭,直直地射中了我的內(nèi)心最柔軟之處,讓我的眼眶瞬間濕潤。布衣兄對這份質(zhì)樸又深沉的母愛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毫無保留地將其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他筆下的母親,就像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在孩子離開時,那目光中飽含著不舍與牽掛,卻又默默無言,將所有的情感都深埋心底。這一幕,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母親,每次離家時,她總是靜靜地站在門口,眼神中滿是眷戀與擔(dān)憂,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遠(yuǎn)方。原來,天下母親的愛都是如此相似,深沉而無私,她們默默付出,不求任何回報,只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種跨越時空與個體差異的母愛共鳴,在布衣兄的文字中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每一位讀者都能感同身受。布衣兄在文中還巧妙地融入了“有杏不須梅”的對聯(lián)、青梅竹馬的故事等文化典故,這些元素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文章之中,不僅為文章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更與他的情感表達(dá)渾然天成,毫無違和感。他能將傳統(tǒng)文化與個人情感緊密相連,足見其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既能品味到文字之美,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又能沉浸在他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里,體會到情感的力量。這種文化與情感的交融,使得文章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敘述,而是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藝術(shù)層面,成為了一件能夠引發(fā)讀者廣泛共鳴與深刻思考的文學(xué)佳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讀到對老莊變遷的描述時,我深切地體會到布衣兄內(nèi)心的無奈與眷戀。曾經(jīng)那個充滿溫暖回憶的家園,如今已面目全非,歲月的車輪無情地駛過,帶走了曾經(jīng)的模樣。然而,童年的回憶卻如影隨形,深深地扎根在心底最深處,無論時光如何流轉(zhuǎn),都無法將其磨滅。這種對故土的深情,我也感同身受。故鄉(xiāng),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心中的根,是心靈的歸宿。無論我們走得多遠(yuǎn),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那份對故鄉(xiāng)的牽掛與眷戀永遠(yuǎn)不會消逝。它就像一首永恒的旋律,在我們的生命中輕輕奏響,每當(dāng)我們回首往事,它便會在心底泛起層層漣漪,勾起我們無盡的思念。 讀完這篇文章,我的內(nèi)心久久無法平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衣兄用他那飽含深情的文字,構(gòu)建了一個充滿溫情與回憶的世界,讓我跟著他的筆觸,一同經(jīng)歷了那段難忘的歲月。在這個世界里,我看到了他的成長歷程,感受到了他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深厚情感,也領(lǐng)略到了他的文學(xué)才華與文化底蘊。在這里,我由衷地想說:“布衣兄,這篇散文太動人了!從杏樹到家鄉(xiāng),從童年到如今,每一處都寫進(jìn)了人們的心里。你的文字飽含深情,又不失細(xì)膩,讓我仿佛跟著你一起經(jīng)歷了那段歲月。真的寫得太好了,為你點贊!”能有布衣兄這樣才華橫溢又重情重義的摯友,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我為他感到驕傲,也滿心期待他能在未來的日子里,創(chuàng)作出更多動人的佳作,繼續(xù)用他的文字,為我們帶來更多關(guān)于生活、關(guān)于情感、關(guān)于文化的美好體驗。他的文字,如同一盞明燈,在歲月的長河中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里,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與溫暖,領(lǐng)略到文學(xué)的無窮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功縣文聯(lián)主席杜曉輝</p> <p class="ql-block"> 西岐布衣,陜西岐山人,高級工程師,國家質(zhì)量安全專家?guī)斐蓡T,全國建設(shè)工程質(zhì)量監(jiān)督系統(tǒng)先進(jìn)個人;長期在甘肅省慶陽市建設(shè)行業(yè)工作,從事過設(shè)計、施工、工程質(zhì)量安全造價監(jiān)督管理等工作;組織創(chuàng)建了慶陽“紅色南梁革命紀(jì)念園”工程“魯班獎”。獨立文化研究學(xué)者,多年來依托歷史厚重的黃土高原,致力傳統(tǒng)文化研究和人文精神弘揚,有較濃郁的歷史文化情結(jié)。</p> <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心中永不落幕的月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鄙硖幃愢l(xiāng)的我,無數(shù)個夜晚,望著那高懸夜空的明月,故鄉(xiāng)的一切便如潮水般涌上心頭。那片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即便遠(yuǎn)在千里之外,卻始終是我靈魂深處最溫暖的港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