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讓我想起來《人世間》中的一個場景,周家三個孩子都有各自的人生路,周秉昆做為家中讀書最不出色,最不出息的孩子在最困難的時候艱難的撐起了兩個家,在最跌宕的三年,秉坤媽媽從植物人狀態(tài)終于醒來,而周蓉做為麻煩的制造者回到家中,第一句就是質(zhì)問秉坤:你是怎么照顧咱媽的。一個沒有為家付出的人,反倒站到了道德制高點(diǎn)開始了對善良的弟弟的指責(z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時候的秉坤,一種無處訴說的委屈和苦楚掠過,他低垂雙眼,眼圈泛紅,撇了撇嘴想說可是啥也沒說出來,秉昆媽媽看到了兒子的委屈,拍了拍他的手。因?yàn)檫@個家中,本就沒有秉坤說話的機(jī)會和分量。</p> <p class="ql-block"> 這仿佛成了一個規(guī)律,一個家族中,付出最多的不一定是最有本事的,而往往是心地最善良,最能體諒別人難處,最愿意付出承擔(dān)責(zé)任的人。但是這種付出在其他人的眼中,就成了理所應(yīng)當(dāng)和舍你其誰,一切都是應(yīng)該的。做得好你就做的更多,做的不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p> <p class="ql-block"> 心地善良的人常常為別人消耗自己。因?yàn)椴粔蜃运?,什么都替別人著想,慣壞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有時候還會懷疑自己的真誠和善良。</p><p class="ql-block"> 到最后付出了最多的人卻成了受指責(zé)最多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