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叔的第八次北京之行(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叔的九次京城之旅(二十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9月25日至10月7日,四叔第八次來到北京,同行的有四嬸和四叔的親家段老師夫婦(四叔小女兒海娟的公婆)。四叔的兒子海濤、兒媳及孫子軒軒在10月1日也來到北京。這次來京主要是給我母親90大壽祝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起母親90大壽,家鄉(xiāng)的親友們是極為重視的,先后分5夥來京為母親祝壽。先是2015年國慶節(jié)后,大舅二舅小姨以及兩個表弟、弟媳及他們的兩個孫輩一行9人來到北京;繼而是2016年4月,二叔的大兒子、二兒子、兒媳、小兒媳以及二兒子的兩個女兒兩個外孫女一行8人來到北京;2016年7月底,小姑率子女親友共15人來到北京;2016年國慶節(jié)后二叔和小舅結伴最后一夥來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之內,這么多親友千里迢迢來到北京為母親祝壽,使那年與家鄉(xiāng)親友相聚達到了高峰,母親自然非常高興,這也是她和我們的榮幸。這么親友借給母親作壽能夠交往,見面相聚,增強友情,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26日上午,四叔一行乘火車到達北京火車西站,接到家中后,中午給他們接風,下午決定去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參觀游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四叔講,親家段老師上學時學習成績非常好,是有可能考上清華或北大的,可惜生不逢時,趕上了文化大革命,使上北大清華成了一種夢想。他這是第一次來北京,一個愿望就是要到夢寐以求的北大清華去看看,了卻一個長久以來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順便說一下的是,段老師未能上大學的心愿,在他的后輩們實現(xiàn)了。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大學畢業(yè),兩個孫女雖然沒能上北大清華,但一個考上了上海復旦大學,一個則考上了天津南開大學,現(xiàn)都在讀研。在同齡人中,絕對是佼佼者了。能有這樣的成就,除了學習的氛圍,個人的努力外,強大的基因應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參觀記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9月26日下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下午,我們首先坐公交車來到了清華大學西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華大學西校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華大學西校門是清華大學第二個主校門,位于中關村北大街上,由大理石筑成,正對著清華路,與圓明園只有一街之隔,向西南方可遙望北京大校校園,西校門高大雄偉,兩頭威武的石獅忠實地守護著大門,正額上方鐫刻著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清華大學校名莊嚴地鑲嵌在門額上方,每逢節(jié)日,門前鮮花簇擁,門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西校門外交通十分便捷,也有眾多商業(yè)設施,西校門是1933年清華擴建西院住宅時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清華大學西校門口,我們拍照留影后??紤]到時間問題,決定不進校園了,而去與它一街之隔的北京大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是從北京大學東門進入它的校園的。那時不象現(xiàn)在,參觀北京大學要提前予約,在校門口,只是用身份證登記一下就進去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京大學東校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校門的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東門是校園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位于圖書館主要道路軸線與中關村大街、成府路交匯處,東門于2019年完成揭牌,寬闊且挺拔,東門口兩邊放有一對加底座總高度為3.2米的石獅子,石材為青石,為“北獅”造型,顯得特別威武雄壯,東門人流車流量較大。其建筑風貌與北京大學建筑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相協(xié)調,改善了東部區(qū)域的校園形象和標識意義,促進了校園整體景觀風貌和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徜徉在校園平坦的道路上,感覺到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學校校園的氣息。參觀這所我們國家頂級名校,我覺得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這所名校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京大學的歷史變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的歷史變遷主要有這樣5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創(chuàng)立與早期發(fā)展(1898-1911)</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8年7月3日: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京師大學堂的地址在和嘉公主府舊邸,這是北京大學最早的校址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但隨后恢復并繼續(xù)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2年:京師大學堂開始恢復并規(guī)劃設立史學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民國時期(1912-1949)</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6年?,北京大學借款興建了位于沙灘12號的紅樓,并于1918年落成,這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重要標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推動了北京大學的學術自由和思想解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組成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北京大學遷回北平原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嘉公主府舊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大紅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里要特別介紹一下北大紅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筑。1916年,北大紅樓開始建造,最初計劃作為學生宿舍,但尚未竣工便改為校部、文科和圖書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紅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整體呈“工”字形,二層以下為中國傳統(tǒng)的須彌座結構,厚實莊嚴,二層以上為典型西洋建筑風格,大氣穩(wěn)重。紅樓為磚木結構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東西寬100米,正樓南北進深14米,東西兩翼樓南北進深各34.34米,樓高4層,有半地下室,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這里曾是我國革命歷史上一些</b><b style="font-size:18px;">重要人物活動場所與重要事件的發(fā)生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李大釗:</b><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北大紅樓的辦公室位于一層東南角的119號房間,他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1920年,北京共產黨小組在北大紅樓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在這里率先在國內宣傳蘇聯(lián)十月革命,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陳獨秀:</b><span style="font-size:18px;">陳獨秀的辦公室位于二層東側朝南第一間,他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fā)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毛澤東:</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9年到1920年,毛澤東曾在樓內圖書館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從紅樓出發(fā)到天安門舉行了示威游行,這里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span>新文化運動期間,北大紅樓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北京大學遷往西郊燕園,紅樓曾為國家文物局辦公樓。2021年,北大紅樓掛牌成立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1961年,北大紅樓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北大紅樓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它通過舉辦各種展覽、講座和研討會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思想內涵。北大紅樓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承載著中國百年革命征程中厚重的紅色記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紅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紅樓現(xiàn)辟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新中國成立后(1949-1978)</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學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接收了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的部分師資,奠定了文理兩科的基礎。北大遷入燕大校址,即現(xiàn)在的校址-燕園,結束了在城內的校園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年:北京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改革開放后(1978-2000)</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改革開放后,北京大學恢復高考招生,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北京大學被列入“211工程”,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水平大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年:北京大學成為“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21世紀以來(2000至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0年:北京大學與北京醫(yī)科大學合并,成為新的北京大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8年:北京大學舉行百年校慶,回顧百年歷程,展望未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1年:設立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推動全球健康領域的研究與合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聚焦前沿科技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啟動新工科建設,推動工科教育改革與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推出國際化辦學新舉措,提升國際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智慧校園建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今?,北京大學的校址分布在多個地點,包括燕園校區(qū)(校本部)、醫(yī)學部校區(qū)、昌平新校區(qū)、大興校區(qū)、深圳研究生院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京大學燕園校區(q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園是北京大學校園的別稱。也是北京大學的本部。它是在原燕京大學校園的基礎上逐步向周邊拓展形成的,故名“燕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園,包括淑春園、勺園、朗潤園、鏡春園、鳴鶴園、蔚秀園、暢春園、承澤園等,在明清兩代是著名的皇家園林,北大校園是在“九大園林”的基礎上建造的。數百年來,其基本格局與神韻依然存在。校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鎮(zhèn)東北部,北與圓明園毗鄰、西與頤和園相望。由于這里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越,外有西山可借,內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風景區(qū),同時又是明清兩代封建帝王的“賜園”。北京大學于一九五二年遷至此園后,充分利用了這些古典園林基礎,保持傳統(tǒng),適當改造,適應了內外園林區(qū)的風貌,營建了園林化校園環(huán)境,北大校園既有北方園林的宏偉氣度,又有江南山水園林的秀麗特色,可謂集江南山水園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園,數百年來,雖飽經滄桑,已非原貌,但其基本格局與神韻依然存在,成為難得的歷史遺產,北京大學校園有如此珍貴的園林,自然是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這里不僅有亭臺樓閣等古典建筑和假山怪石,而且山環(huán)水抱,湖泊相連,堤島穿插,湖光塔影,風景宜人;校園內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四季常青,鳥語花香,園林景色步移景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將北大燕園的主要景觀歸納為“一塔湖圖”,一塔:博雅塔,一湖:未名湖,一圖:北大圖書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進東門,首先見到的就是北大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大圖書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館舍由1975年建成的西樓(老館)和1998年建成的東樓(新館)組成。西樓建成于1975年,體現(xiàn)了當時的建筑特點。經過2005年的改造后,功能更加完善。東樓由李嘉誠先生捐資興建,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承擔設計。新館采用新古結合的建筑風格,整體布局南北對稱,與老館在設計上實現(xiàn)了自然過渡和巧妙銜接,形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新舊館相加后,總建筑面積超過51,000平方米,閱覽座位達到4,000多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圖書館是中國高校圖書館中的佼佼者,具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先進的服務理念。圖書館收藏古籍160萬冊,其中善本約2萬余種、20余萬冊,427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88部入選《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另有敦煌卷子288號,金石拓片4萬余種、8萬余件,古代輿圖2000余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xiàn)有西文善本數千冊,出版年代最早的是1533年瑞士巴塞爾出版的希臘文版《幾何原本》。西文善本中西方漢學的相關收藏頗具規(guī)模,既有研究中國的經典之作,也有翻譯中國經典的各種版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電子資源:北京大學圖書館購買了大量中外文電子圖書資源,如Springer、EBSCO等英文電子圖書,讀秀、方正、CALIS教參等中文電子書,中國古籍庫、四庫全書、二十五史、十通等古籍電子書。此外,還購買了《上海泰晤士報》數據庫、《益世報》數據庫、尚古匯典數據庫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為參觀游覽者,我們沒有也不能進入圖書館內部,只是欣賞了一下它的外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圖書館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著校內彎曲但平坦的小路,我們來到了北大校園的一塔一湖。這里是燕園的核心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大校園內的博雅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雅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過去我一直以為,北京大學校園內的博雅塔是古代修建的,后來才知道它不是一個古代建筑,更不是燕園園林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水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雅塔始建于1924年,當時燕京大學為了解決師生的用水問題,決定建造一座水塔。經過一番討論,校方決定仿造通州燃燈佛舍利塔,采用遼朝密檐磚塔的樣式,建造一座塔式水樓。這座塔的造型是八角密檐式,塔基為須彌座,共有13級,高37米。塔身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頂,除了基座外,其余部分都用鋼筋水泥制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雅塔的命名源于其捐建者——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博晨光的叔父居住在美國,當他從侄子那里聽到燕大正在為建造水塔而籌款時,當即決定為建塔捐獻部分經費,用于水塔外觀的修建。他希望燕大水塔能按照通州的那座燃燈塔來建造,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了校董會的采納。由于當時燕京大學校園內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因此這座水塔被命名為“博雅塔”,塔名取捐款者中文名里的“博”,再配以“雅”字,以表達對捐贈者的敬意,也是對“儒雅學者”博晨光教授引薦的感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燕園校區(qū)是園林風格的,因此,校園內沒有高樓大廈,各類建筑最高也就5-6層樓,只有博雅塔鶴立雞群般地屹立在校園之內,格外醒目,不僅是北大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還承載著無數燕園學子的情感和記憶。它象征著北大的精神,成為北大學生心中知識的圖騰和精神的象征。每逢節(jié)慶、開學季、畢業(yè)季,博雅塔上的彩燈便會亮起,與未名湖周邊的燈光一起構成一幅流光溢彩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雅塔的設計與建造與燕園的整體風格相互融合,渾然天成,將美觀與實用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為燕園增添了不少光彩。不知道的人可能都會象我一樣,誤以為它不是后建的,而是原來就有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巍峨的博雅塔合影,我們顯得很渺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未名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名湖也是北京大學校園內的標志性景觀之一,是北大校園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名湖位于北京大學校園的西南部,是北大校園內的主要水域。它呈U字形,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00米,水域面積大約有10萬平方米。未名湖周邊環(huán)繞著許多教學樓、宿舍樓和校園景觀建筑,與校園內的建筑和綠地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景觀格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名湖的名字來源于北大著名教授錢穆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北京大學遷入燕園后,校園內的湖泊還沒有正式的名稱。錢穆先生認為,既然湖的名稱尚未確定,就暫且稱之為“未名湖”,這個名字也寓意著一種開放和包容的精神,后來這個名字就被正式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名湖畔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一塔一湖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關于博雅塔和未名湖,有人說,“博雅塔是筆,未名湖是硯臺,二者是絕配”。這是一種富有詩意的比喻,體現(xiàn)了北京大學校園內博雅塔與未名湖的獨特景觀和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雅塔高聳入云,直指蒼穹,其挺拔的姿態(tài)如同一支巨大的筆,象征著北大人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它也代表著北大的“博雅教育”理念,即培養(yǎng)學生廣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名湖波光粼粼,水面開闊,如同一方巨大的硯臺,承載著北大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記憶。未名湖的“未名”二字,寓意著未知與探索,象征著大學生活的無限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種比喻不僅形象地描繪了博雅塔與未名湖的自然景觀,還賦予了它們深厚的文化內涵。博雅塔與未名湖一剛一柔、一陽一陰,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它們象征著北大人在知識的海洋中揮灑智慧,書寫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未名湖畔的埃德加.斯諾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埃德加斯諾塑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埃德加斯諾墓,墓碑上的碑文系葉劍英題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未名湖畔,有一個埃德加.斯諾的墓。是為紀念這位“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而設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諾墓坐落在未名湖南岸,原花神廟遺址上,墓碑為一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葉劍英題詞“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環(huán)繞,綠草如茵,迎面是一湖碧水,環(huán)境幽靜肅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埃德加·斯諾(1905—1972)是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1928年首次來華。1936年,他訪問陜北根據地,次年出版《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向西方世界真實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面貌,對中國革命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1960—1970年,斯諾三次訪問中國,著有《大河彼岸》等書。他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斯諾在日內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遺愿,其一部分骨灰于1973年10月19日安葬于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當時,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送了花圈,周恩來總理親自參加了安葬儀式。1977年,葉劍英親筆題寫了碑名,后被鎦金鐫刻在墓碑之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諾墓不僅是對斯諾個人的紀念,更是中美友好交流的象征。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致力于傳承和研究斯諾精神,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于北大校園的主要景點“一塔湖圖”,有人將它戲稱為“一塌糊涂”。這種說法最早可能源自北大學生對校園景觀的幽默概括,諧音“一塌糊涂”既詼諧又形象地體現(xiàn)了北大校園的美麗與復雜。此外,這種諧音也反映了北大校園文化的獨特性。北大以其自由、包容的學術氛圍著稱,“一塔湖圖”這種幽默的表達方式也體現(xiàn)了北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對校園生活的熱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離開了“一塔湖圖”,我們來到了北京大學西門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京大學西門內的景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西門(西校門)是北京大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校園的主軸線起點,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校門內景觀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友橋:進入西校門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精心雕鏤的石橋,名為校友橋,由校友捐贈。橋下流水淙淙,水流來自北京西山發(fā)源的萬泉河,是未名湖的上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辦公樓與華表:正對西校門的是校園的主要建筑——辦公樓(貝公樓),它是燕京大學早期的主體建筑之一。曾是燕京大學的辦公樓,后成為北京大學的辦公樓。貝公樓的二樓設有禮堂,是北京大學重要的慶典場所,許多知名人士曾在此演講,包括周恩來總理、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門前空地上聳立著從圓明園遷來的兩只華表。華表由漢白玉雕成,通高約8米,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態(tài)各異的蟠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鳴鶴園與勺園:西校門向西是清代名園鳴鶴園的遺跡,往南是一片綠地和荷塘,這里是明末畫家米萬鐘勺園的故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西門內的校友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西門內的辦公樓(貝公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西門內的華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門內兩側古色古香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京大學西校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西校門建于1926年,由燕京大學校友集資修建,因此也被稱為“校友門”。當時,燕京大學的校園規(guī)劃由耶魯大學畢業(yè)生墨菲負責,他從玉泉山上的古塔獲得靈感,將校園的主軸線設計為指向該塔,因此西校門朝西而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燕京大學時期,西校門是燕園唯一的正門,門正中懸掛著由蔡元培先生手書的“燕京大學”匾額。1952年北京大學遷入燕園后,匾額更換為“北京大學”,四個字是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應北大學生會請求親筆題寫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校門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筑,高不過七八米,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校門兩側有兩頭石獅,增添了莊重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校門的中門上端正中懸掛著金字校匾“北京大學”,門上有一排排金釘,中門兩邊的門柱上端龍頭伸出,懸掛華麗的宮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校門不僅是北京大學的正門,更是北大精神的象征。它見證了北大從燕京大學到現(xiàn)代北京大學的變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許多北大校友對西校門有著深厚的情感,它被視為進入北大精神圣地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交通方便,東西南北四面都通公交車,東北兩面還有地鐵。但唯有途經西門的公交站為“北京大學站”。盡管它的路面不如其他方向的路面寬,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北大的正門。不僅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承載著無數北大人的情感與記憶,是北京大學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學西門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了北大的西門,北京大學的參觀游覽也就結束了,也結束了我們當天的活動與行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01.07 草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