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言不可盡善,善不可盡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官諱經(jīng)》</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字伯安,號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學(xué)思想影響深遠,尤其在《傳習(xí)錄》中,他提出了許多關(guān)于修身養(yǎng)性的深刻見解</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他的名言“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能夠體現(xiàn)“一個人越來越好的標(biāo)志——嘴貴,耳明,心順”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強調(diào)了內(nèi)心的光明與坦蕩,意味著當(dāng)一個人的內(nèi)心足夠明亮和正直時,他自然會少言慎言(嘴貴),善于傾聽他人意見的和建議(耳明),并且內(nèi)心寧靜平和(心順)</p><p class="ql-block"> 這種內(nèi)心的光明磊落使得一個人在言行上更加謹(jǐn)慎和明智,從而在各個方面不斷進步和提升自己!</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嘴貴:少言慎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嘴貴,指的是少言慎言,不輕易發(fā)表評論和議論,更不隨意傳播是非!正如古語所說:“禍從口出”,言語往往能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和人際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蘇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蘇秦是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他年輕時曾因言辭不慎而遭到貶斥,但他并沒有因此氣餒,而是閉門苦讀,最終以“合縱”之策游說六國,成為一代名相!</p><p class="ql-block"> 蘇秦的故事告訴我們,言語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時也需要謹(jǐn)慎使用</p><p class="ql-block"> 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一句話:<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假話全不說,真話說一半?!?lt;/span>這句話是季老先生從大半生豐富的閱歷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前半句是警告那些喜歡吹噓、撒謊的人,一個假話總要十個假話來圓假話越說越多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所以還是不說為好!</p><p class="ql-block"> 后半句就更微妙了,真話為什么要說一半呢?因為很多時候,說的越多錯的越多,少說話不僅能夠避免傳播謠言,也能夠給人留下處事謹(jǐn)慎的好印象!</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也曾說過:“言不可盡善,善不可盡言。”意思是講話不可以只講好話、親善的話因言招禍的事情常常發(fā)生,王陽明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不滿劉瑾等宦官為非作歹,王陽明上書朝廷,為受害同僚講話,最終導(dǎo)致自己也遭受迫害!</p><p class="ql-block"> 所以王陽明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警示人們在講話上要十分謹(jǐn)慎小心!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嘴貴,不僅能夠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還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從而在社會中立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02 耳明:善于傾聽</span></p><p class="ql-block"> 耳明,意味著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能夠虛心接受批評和指正!</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善于傾聽的典范!他在位期間,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尤其是對魏征等直諫之臣的建議,他都能虛心接受并付諸實踐!正是因為唐太宗的耳明,才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國力強盛,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p><p class="ql-block"> 奧普拉·溫弗瑞曾說:“傾聽他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與你意見相左的人,這會讓你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強調(diào)了傾聽不同意見的重要性,通過傾聽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可以拓寬視野,理解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從而更全面地看待問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耳明,就能不斷吸取他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在各方面不斷進步和成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03心順:內(nèi)心寧靜平和</span></p><p class="ql-block"> 心順,是指內(nèi)心的平和與寧靜,不被外界的紛擾所動搖!王陽明在《傳習(xí)錄》中提到:“無善無惡心之體”,他認(rèn)為人的本性是無善無惡的,只有在外界的影響下才會產(chǎn)生善惡之分!這種觀點啟示我們,要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與寧靜,不被外界的紛擾所影響!</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陶淵明就是一個追求內(nèi)心寧靜的代表人物!陶淵明年輕時曾有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但現(xiàn)實的黑暗和腐敗讓他感到失望</p><p class="ql-block">他曾擔(dān)任過小官,但因為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最終選擇辭官!</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充滿了權(quán)力斗爭和利益爭奪,陶淵明不愿在這種環(huán)境中失去自我</p><p class="ql-block"> 在經(jīng)歷了官場的挫折后,陶淵明決定歸隱田園,過上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在《歸園田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边@表明他內(nèi)心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向往,他放棄了功名利祿,選擇在田園中尋找內(nèi)心的寧靜!</p><p class="ql-block"> 陶淵明的歸隱生活使他獲得了內(nèi)心的平和與寧靜,他的詩歌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田園生活的贊美!</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如《飲酒》《歸園田居》等,展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對內(nèi)心寧靜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陶淵明的故事啟示我們,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和對簡單生活的向往,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心順,就能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與平和,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滿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