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龍谷印象</p><p class="ql-block"> 九龍谷的名字我絲毫不陌生,但走近它卻還是第一次。與友相約去九龍谷一游,天公不太作美,陰冷的臉似乎就要滴下水來,風吹的人寒意陡生,猶豫片刻后還是毅然前往。抱著對氣象預告的莫大信任:今天只是陰天,未說有雨。出得城區(qū),一路上行人稀少。路邊青郁的小麥和黃燦燦的油菜花隨著車速撲面而來又倏忽奔涌而去。帶著寒意的陰冷在田地間、山林間氤氳成一股薄薄的霧氣,給人以縹緲幽遠的感覺,好像我們要去的地方是一個遠離城市的僻遠之地。其實不過距城區(qū)九公里而已。</p><p class="ql-block"> 站在谷底的入口處四下打量:石門石碑鐫刻著“九龍谷”幾個大字,莊重中透著威嚴;一泓碧水清澈的泥石可見,幾株垂柳臨岸弄姿,娉娉婷婷;“白石巖”三個字嵌在一塊并不大的白色石頭上,距潭邊不遠,透著道教始祖“老子”的溫和謙卑;“老君臺”、“關(guān)帝廟”、“文淵閣”、“臥龍臺”均筑在半山石壁,飛檐拱斗被林木半遮半掩,深邃古樸油然而生;唯“玉皇閣”雄踞于主峰頂上,傲然俯瞰蕓蕓眾生,洞察世事百態(tài)。</p><p class="ql-block"> 說世間廟宇大多雷同應該不會錯太多吧。大殿中央供奉主要人物,什么殿名該供誰就是誰,殿前設(shè)一香爐,四圍壁上掛著人物畫像及介紹生平來歷和歷史功績等。這九龍谷遺址其實所剩不多,多是后來建造,便走馬觀花一番后順勢上山。石級頗為陡峭且紅色欄桿搖搖晃晃松松垮垮,都不敢太過借力。路旁有些石碑上或記或賦或詩仔細一看皆是現(xiàn)在人所作,雖不古卻也增添不少文化氣息。三步一歇五步一坐,終于登到峰頂。玉皇閣分上下兩層,主殿里玉皇大帝塑像頂天立地,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前供桌上供品五彩紛呈,有一并不年老的女尼敲著木魚誦著聽不懂的經(jīng)文,木魚聲空曠通透,誦經(jīng)聲清澈寧靜。</p><p class="ql-block">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的意義在于勸人通過養(yǎng)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yǎng)來達到永恒的目的,認為凡是熱愛自己的生命又關(guān)懷他人的生命,便會“死而不亡”使生命具有不朽的價值。站在峰頂處,俯瞰山下,谷底周圍別墅棟棟,設(shè)計精巧美觀,房前屋后栽花種柳,正值桃紅柳綠一派嫣然,這和道觀廟宇倒也相互映襯,一片和諧。歷史和現(xiàn)代在這里重疊,聚合,互相排斥也互相融合。我開始看到別墅群時覺得不解,道家乃清修之地本不便打擾,何以引凡夫俗子而入?現(xiàn)在看來,也許這是刻意而為?讓人們暫離塵世的喧囂,來到山水田園處洗脫紅塵雜念,達到返璞歸真的狀態(tài)?讓圣賢和凡俗時時互相打量,以便修察自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