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投稿人:寧靜 (昵稱)<br> 美篇編號:82821573<br>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br>音樂:歡樂喜慶過大年 </h5><div><br></div>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div> 我小時候,特別期盼著過年。<div> 那時農(nóng)村有一句俗語:“大人天天盼種田,小孩天天盼過年”。兒時過年,感覺到年味特別濃厚,至今記憶猶新。</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歡樂的大年三十</b></h3>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一個“大年三十”,這一天,小孩子是最高興的一天,最快樂的一天。<br> <b>——因為這一天要吃團(tuán)年大餐</b><div> 早上吃湯圓,中午吃全年最好、最美、最豐盛的一頓團(tuán)年飯。吃團(tuán)年飯前,要舉行祭祀祖先儀式活動,首先選幾個最好的菜,另用盤子裝上,敬奉已逝去的先人們,有時候要到已逝去先人墳頭燒香、火化冥錢、磕頭作揖,祭祀先人之后,全家人回到房屋,自覺按照輩分,長小順序,依次入席就座,開始吃久久期盼的團(tuán)年大餐。</div><div><div> 吃團(tuán)年飯過程中,全家老小有說有笑。大人邊吃菜,邊喝雜酒罐,小孩子邊吃菜,邊剝花生吃。父親時而給婆婆挑選軟和的菜讓她吃,母親時而從廚房走來給餐桌添菜加湯。小孩子們吃一會,出門玩一會,又上餐桌來吃,吃得高興,吃得舒服,吃得滿面紅光,吃得喜笑顏開。</div></div> <h5>▲20世紀(jì)50、60年代過年家人團(tuán)聚情景</h5> <b> ——因為這一天要張燈結(jié)彩</b><div> 燈籠是父親在年前用竹條和麻絲綁扎出燈籠造型,然后我協(xié)助父親用彩紙,把燈籠粘貼好備用。年前,我還要將房屋所有木門、木柱、木墻,用水沖刀刮,將往年的舊對聯(lián)及木板上的污跡洗刷干干凈凈。<br> 大年三十這一天,吃團(tuán)年飯前,將準(zhǔn)備好的對聯(lián)粘貼在門上,再將兩盞燈籠掛在正房房檐中間。對聯(lián)一貼,燈籠一掛,煥然一新,特別喜慶,年味十足,打心眼里高興。</div> <h5>▲20世紀(jì)50、60年代過年情景</h5> <b> ——因為這一天要穿新衣服收壓歲錢</b><div> 大年三十晚上有許多講究。 吃晚飯后,父母要求兄弟姐妹們將腳洗干凈,洗腳不過膝蓋。若洗過膝蓋,次年會常常錯過吃飯機會,意味著運氣不好;洗腳不超過膝關(guān)節(jié),意味第二年才有好運氣。其實大人是用這個風(fēng)俗習(xí)慣,教育孩子為人做事要恰到好處,不要過頭,要恰如其分。<br> 洗完腳,穿新襪子、新鞋子、新衣服、戴上新帽子。然后點著煤油燈,全家人不約而同來到餐廳兼客廳屋中,有的打撲克、有的打長牌、有的圍著煤炭火爐,烤火、擺龍門陣。<br> 等到12點鐘左右,父親開始給兄弟姐妹發(fā)壓歲錢,一般給伍角或一元,有時給兩元。那時沒有紅包,直接將錢發(fā)到我們手里,我們拿到壓歲錢高興得跳躍起來。<div> 父親一邊發(fā)壓歲錢,一邊對兄弟姐妹們說:“你們又長一歲了!要好好聽話!好好學(xué)習(xí)!”<br> 父親的話簡要、通俗、樸實,但是它蘊藏著父母親內(nèi)心深處對子女的殷切希望?!澳銈冇珠L一歲了”,意味著我們慢慢長大了,逐漸懂事了,這是父母高興和盼望之事;“好好聽話”,意味著我們要聽家長的教訓(xùn)、聽長輩的指點、聽老師的教育,做有理想、懂道德、講文明、知孝道、通情達(dá)理的孩子,這是父母希望子女“成人”的愿望;“好好學(xué)習(xí)”,意味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好好讀書才能有更好的出路,盡最大努力學(xué)好知識,才能有成才的本事,這是父母希望子女“成才”的心愿。</div></div> <b> ——因為這一天有一場好玩的游戲</b><div> 晚上臨近12點鐘,哥哥姐姐帶著弟妹們一起,拿作棍棒從自家房屋旮旮旯旯開始,趕走老鼠麻雀等害蟲,一邊趕,嘴里一邊吆喝著:嘚嘍嘿——嘚嘍呵……把老鼠麻雀趕過河吆喝,嘚嘍嘿——嘚嘍呵……把老鼠麻雀趕上山坡吆喝,嘚嘍嘿——嘚嘍呵…… 老鷹快把老鼠麻雀叼走吆喝……快叼走吆喝……一直要趕到鎖口石以外,再返回家里。<br> 這個傳統(tǒng)游戲,寓意是驅(qū)除老鼠麻雀等有害的東西,來年的莊稼才會有豐收。另一個寓意是教育子女,要分清事物的好壞,明白是非曲直,有害的壞東西不能學(xué),要堅決抵制,出現(xiàn)不好的思想行為,要及時克服和清除掉,長大方能成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人。<br> <b>——因為這一天要點燈長明陪長輩坐夜壓歲通宵</b></div><div> 年三十晚上,屋檐下所掛燈籠里的桐油燈,是不讓熄滅的,讓它通宵達(dá)旦照亮整個院子。兄弟姐妹們收下父親的壓歲錢后,在長明的燈籠和屋里的煤油燈光之下,繼續(xù)陪伴長輩們擺龍門陣,至少陪伴到半夜之后。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秘的大年初一</b></h3> 那時候的大年初一,有許多風(fēng)俗習(xí)慣。大年初一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神秘的一天,似乎這一天一言一行,決定著新一年的命運。<br> 年三十晚上十二點鐘前,要將房屋里特別是地面徹底清掃一遍,搞得干干凈凈,因為初一這天不準(zhǔn)掃地、不準(zhǔn)往外倒垃圾,若有違之,則意味著把金錢財寶掃走了。年三十這一天若不清掃,屋里臟亂差,則意味著新的一年會出現(xiàn)亂七八糟之事。實則是教育孩子要勤勞、愛干凈,做事不要邋遢。<br> 年三十晚上十二點鐘前,要將灶臺和鍋兒鼎罐清洗干凈,扣上鍋蓋,待初一早晨揭開鍋蓋,看鍋里出現(xiàn)什么糧食,新的一年就會獲得豐收。其實,初一早晨,大人很早就起床準(zhǔn)備湯圓,鍋里出現(xiàn)什么糧食了?小孩子不得而知。實則是教育孩子時常要搞好廚房衛(wèi)生。<br> 年三十晚上,大人要反復(fù)告誡我們這些小孩:初一這天禁忌講不吉利的話,不準(zhǔn)打架作惡、爭搶東西、惹事生非,否則要“開印”。若在年三十晚上小孩“犯錯”被大人打一頓,稱為“封印”。若大年初一及以后小孩第一次“犯錯”被大人打一頓或教訓(xùn)一番,稱為“開印”。實則是教育孩子要懂規(guī)矩、講禮儀。<br> 大年初一,天曚曚亮,大人起床第一件事,是將房屋正門打開,一邊打開大門,一邊輕聲地念道:“妖魔鬼怪滾出去”“金銀財寶快進(jìn)來”,這是全家新一年的夢想和愿望!<br> <h5>▲包湯圓</h5> 第一頓飯必須吃湯圓,大年初一大人們很早起床包湯圓,煮湯圓,小孩子們起床就吃湯圓。同時還要給孩子們做“火燒元寶”,比湯圓大一些,放進(jìn)柴火中燒熟,吃起來特別香甜。<br> 大年初一第一頓飯為啥要吃湯圓?我的理解:顧名思義,湯圓是圓圓的,寓意著上一年度無論是好還是壞,都不在糾結(jié),至此畫一個圓(歸O),讓它圓滿的過去,迎接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到來。<br> 湯圓不僅是圓的,又是潔白的、滑順的,湯圓心還是火紅的、香甜的,其湯是清純淡雅的。所以初一早晨,全家人團(tuán)團(tuán)圓圓在一起吃湯圓,寓意著新的一年從潔白的圓(O)開始走向新的生活;寓意著新的一年事事無牽無掛,順順當(dāng)當(dāng),圓圓滿滿;寓意著新一年的生活將是紅紅火火的,又是清純淡雅的,更是甜蜜美滿的。<br> ▲來自網(wǎng)絡(luò)圖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特色的大年初二</b></h3> 大年初二比較特殊,早飯必須吃掛面。意味著年過完,家人們又要奔走相告,去忙碌自己的事業(yè),為前程拼搏,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會像掛面一樣相互牽連掛念。所以大年初二這一天,早飯必須吃掛面。<br> 初二這一天,別人家的面是怎么做的,是什么味道,我不清楚。但初二我家吃的面十分有特色,煮熟的掛面+壇子煨臘豬蹄海帶豌豆湯或者是土雞煨湯+豌豆尖+菠菜+三匯特醋=大年初二的臊子面,味道之香、之鮮、之美,回味無窮,終生難忘。 <h5>▲20世紀(jì)50、60年代過年初二吃面情景</h5> 這一頓臊子面,要準(zhǔn)備許多調(diào)味料,比如花椒面、辣椒面、小蔥、蒜苗、特醋、味精、香菜等,以及新鮮豌豆尖、菠菜、白菜等配菜。這一天的掛面是煮好就吃,吃了又煮,直到全家人吃夠,吃高興。一年四季,只有這一天才能吃到這種臊子面,這也是那個年代,小孩子天天盼望過年的原因之一。<br> 臘豬蹄海帶豌豆湯的制作工序有點復(fù)雜。我母親在臘月年三十這一天,就要開始做準(zhǔn)備,她讓我把海帶拿到冬水田里泡著,待初一下午洗干凈交給母親。母親把早已準(zhǔn)備好的臘豬蹄、海帶等食材,洗凈截成小塊,將豌豆用鍋稍炒一下,然后將所有備料放入一個壇子里,放點生姜食鹽,給壇子加入開水,扣上蓋子,再將壇子放入柴火灶里,用麥糠將壇子周圍塞滿,最后用火將麥糠點著,讓暗火慢煨數(shù)小時后,初二早晨吃面的臊子湯香味撲鼻。 <h5>▲吃面的臊子</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開放的大年初三</b></h3> 初一湯圓,初二面,初三則收剩燙飯。<br> 所謂燙飯,是初一初二剩下的飯菜,回鍋一熱就吃。這一天沒有過多的風(fēng)俗約束,寬松自由,走親訪友,禮尚往來,串門拜年至正月十五。<div> 那時的農(nóng)村,正月初二到十五,有許多傳統(tǒng)娛樂項目,比如:獅子隊上門拜年、公社或大隊志愿者隊伍表演文藝節(jié)目、參觀附近燒香拜佛的神廟等。 </div> 從初一到十五,社會各方各路藝人,組織傳統(tǒng)的獅子隊,敲鑼打鼓,在一片歡慶、振奮人心的鑼鼓聲中,挨家挨戶上門拜年。還有舞龍的、劃旱船的、踩高蹺的,一波接一波,登門拜年。<br> 每一個傳統(tǒng)娛樂項目的領(lǐng)隊人,引領(lǐng)獅子隊伍、舞龍隊伍、劃旱船隊伍、踩高蹺隊伍到各家各戶的門前,呼喊許多動人心弦的拜年詞,那些非常吉利的話,讓主人特別高興。<br> 為了圖個吉利,主人興高采烈將提前準(zhǔn)備好的紅包,獎賞給領(lǐng)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