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仲坪蒼巖</p><p class="ql-block">美篇號:904316</p> 前記 <p class="ql-block">我從2016年開始寫美篇,有時會把知青題材的美篇投送到【上海知青交流圈】,于是認識了交流圈主持人、高數(shù)教師燭光女士,之后跟隨燭光加入【上海知青溫馨家園】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上海知青交流圈2024—2025跨年慶典團體合影,眾多群友都是愛書之人</span></p> <p class="ql-block">這個微信群的眾多群友都是愛書之人,經(jīng)?;ネㄐ聲畔ⅲ涣鏖喿x體驗,切磋美篇創(chuàng)作與美篇書編排的心得,這些成為群聊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群友們經(jīng)常切磋美篇創(chuàng)作與美篇書編排的心得。這是我的部分美篇書</span></p> <p class="ql-block">在有關書本的交流中,我獲益匪淺,特別是在拜讀了幾位群友的贈書后,產(chǎn)生了將感言記錄一二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在已經(jīng)遠去的史無前例的歲月里,也許因為讀書太少,我對書籍有著一種莫名的饑渴。閱讀,伴隨著我度過了知青歲月和數(shù)十年職業(yè)生涯,書籍,給當時還沒讀完初一的我?guī)順O大幫助,在我眼前拉開了一道又一道精彩紛呈的知識帷幕。即使家里的幾個書櫥已經(jīng)放滿了書,但若遇友朋贈送書刊,仍然會感到由衷的高興!</p> <p class="ql-block">入夜,清茗相伴,燈下展卷,在文辭構(gòu)筑的境界里領略妙趣與深意;閑時,佇立書櫥前,在默視本冊相依的愛書之際感受愜意與靜幽……哎,真是難以言表的享受!</p> 一、信有神思匯晚霞 一 <p class="ql-block">“信有神思匯晚霞”,句出米戈《梵心集》中的《洗盡心塵》:“酒綠燈紅且慢夸,心塵洗盡遠奢華。殷勤莫負狼毫舞,信有神思匯晚霞?!痹娨馀c書名頗為契合。這本《梵心集》是米戈先生贈我的,那是在2023年6月17日的上海知青交流圈周年慶典的聚會上,我有幸被上海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阿國先生介紹給米戈先生。席間 阿國先生向米戈提到我創(chuàng)作的《綠松石的傳說》,頗多賞識之語。</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7ywe3wb?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0431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仲坪蒼巖《綠松石的傳說》</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阿國先生與筆者在五角場萬達廣場三號倉庫(2024.1.17.)</span></p> <p class="ql-block">種種原因,命運沒給我學習格律詩詞的機會,所以僅是憑興趣閱讀而已,幾十年來只是在門外徘徊。能認識米戈這樣的大詩人當然高興,然而自感層次有些遠,心里未免有些惶恐。</p> 二 <p class="ql-block">聚會結(jié)束分手時,米戈先生從包里拿出一本《梵心集》贈予我。</p> <p class="ql-block">米戈,筆名,本名徐懋時,上海詩詞學會會員,大中華詩詞協(xié)會會員。他對于格律詩詞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造詣頗深,有多部詩集譯作出版。他的《梵心集》共有七輯,分別是絕句、律詩、小令與中調(diào)、長調(diào)、四言詩、譯詩與散文,共輯錄作品164篇。米戈先生的格律詩詞嚴格遵守古典詩詞的格律要求,注重平仄、對仗、押韻等傳統(tǒng)形式。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保留了古典詩詞的美感,同時又融入了現(xiàn)代人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最令我贊嘆折服的是第四輯長調(diào)中的【鶯啼序】六首。</p> <p class="ql-block">【鶯啼序】出于南宋,篇幅較長,格律復雜,通常用于表達較為復雜和深刻的情感?!菌L啼序】全詞共四疊,各疊字數(shù)不盡相同,以宋代吳文英的【鶯啼序】《春晚感懷》為例,全詞四疊共計二百四十字,是詞中最長的調(diào)子。</p> <p class="ql-block">以下摘錄米戈【鶯啼序】若干疊,欣賞為快。</p><p class="ql-block"><b>《王羲之頌》</b>第一疊<b>:</b></p><p class="ql-block">羲之寄身翰墨,譽千秋書圣。蘭亭序、夢幻神來,雅秀鳳舞龍騁。太宗惜、陪之墓葬,臨摹亦可堪彪炳。享域中第一,清云出岫靈性。</p><p class="ql-block"><b>《李太白歌》</b>第三疊<b>:</b></p><p class="ql-block">進宮朝圣,對答如流,翰林離天近。終不適、玉環(huán)研墨,力士脫靴,灑脫時消,折腰永恨。長安三載,輕狂傲骨,摧眉非為開心事,倦意生,弗若山中隱。相逢杜甫,東都豪飲千杯,惺惺相惜無盡。</p><p class="ql-block"><b>《杜少陵詠》</b>第四疊<b>:</b></p><p class="ql-block">美傳詩史,千古名篇,記盛衰寒暑。六十卷、嘔心鴻著。筆底波瀾,頓挫沉郁,精湛陶鑄。如流韻律,天衣無縫,少陵七律甲天下,立高峰、不負千年譽。激揚慷慨傾心,詩圣明光,猶憐遲曙。</p><p class="ql-block"><b>《蘇東坡贊》</b>第二疊<b>:</b></p><p class="ql-block">豪放詞人,詩文書畫,任史彪異彩。烏臺案、群小誣言,樂天脾性難改。筆如椽、依然故我,大不敬、寵兒裙帶。赤子心,無避漩渦,有何驚駭?</p><p class="ql-block"><b>《辛棄疾贊》</b>第三、四疊<b>:</b></p><p class="ql-block">詞龍人杰,氣貫長虹,豪放見俠舉。筆若劍、砥勵氣節(jié),境界浩大,激烈濃情,蜚聲走譽。悲歌慷慨,難酬壯志。英雄有淚誰堪溫。寄瓢泉,山水與風雨?;啬c蕩氣,洋溢勃勃生機,情懷自憐幽處。</p><p class="ql-block">承前啟后,熾熱高崇,贊幼安卓著。闕六百,謳歌翹楚,愛國憂心,感憤衷腸,鋒芒畢露。男兒熱血,奔騰遺恨,詞風一代耀異彩。舞長纓、擂響金環(huán)鼓。橋頭盟誓難忘,矢志捐軀,掃平敵伍。</p><p class="ql-block"><b>《李清照吟》</b>第一疊<b>:</b></p><p class="ql-block">尋常八音語度,恰須眉不讓。易安體、婉約宗師,獨攬一派新創(chuàng)。曉金石、精書善畫,才華卓越藏深巷。沐名門雨露,京都開闊瞻賞。</p> <p class="ql-block">【鶯啼序】是一個字數(shù)多、篇幅長、格律嚴、結(jié)構(gòu)復雜的長調(diào)詞牌,創(chuàng)作難度較大,故傳世的作品并不多,以宋代吳文英的【鶯啼序】《春晚感懷》為代表。米戈的【鶯啼序】六首語言凝練,運用典故和象征手法,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在洗練的文字中蘊含豐富的內(nèi)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可見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豐富的閱讀經(jīng)歷。</p> <p class="ql-block">米戈先生在上海外國語學院師從關可光先生、鄔菊嫣先生和薛番康先生。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對于米戈影響深刻,成就了他一定的英文功底。米戈的英文功底積累與他善于遣詞煉字的底蘊相融,使得《梵心集》第六輯的譯詩文采斐然。</p> <p class="ql-block">在此抄錄一首米戈先生翻譯的19世紀初期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的《人生四季》:</p> <p class="ql-block">四季填充了一年的時光</p><p class="ql-block">人們的心靈,也如四季一樣</p><p class="ql-block">在他奔放的春天,清澈的遐想</p><p class="ql-block">瞬間就把所有的美好、悉數(shù)入囊</p><p class="ql-block">在他的夏天,喜歡用青春的思想</p><p class="ql-block">把艷春的香蜜、反復品嘗</p><p class="ql-block">夢想著高高飛翔,飛向離天堂最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他的心靈之秋,收緊翅膀</p><p class="ql-block">有如駛?cè)氡茱L港,平和安祥</p><p class="ql-block">那般地悠然自得駐目霧茫</p><p class="ql-block">——讓許多美好佳良</p><p class="ql-block">一如門前的溪水 默默地流淌</p><p class="ql-block">他也有冬天的蒼白和凄涼</p><p class="ql-block">要不,他就超越了人性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如最后兩句,有的譯本為:“他終將走進冬天的蒼涼晚景,不然他就失去了凡人的本性。”比較而言,我覺得米戈的譯本更富于詩意且耐人尋味。</p> 三 <p class="ql-block">當年冬季,我與米戈先生在上海知青交流圈跨年慶典現(xiàn)場相遇。第二次見面,交談中少了一些初次見面的拘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米戈先生與筆者在上海知青交流圈跨年慶典現(xiàn)場(2023.12.28.)</span></p> <p class="ql-block">之后,米戈先生特意將他的又一本詩集《夕吟集》郵寄贈我。</p> <p class="ql-block">展開《夕吟集》封面,是米戈先生的親筆與鈐印</p> <p class="ql-block">長江之陰,潯水之陽,柴桑府城。恰禹疏九派,舉杯爵月:樓藏百像,尋古懷情。司馬遺詩,東坡留墨;薈萃泱泱耀九英。東林寺,憑淵源佛教,天下?lián)P名。</p><p class="ql-block">集賢五載同耕。心潮涌、揮毫妙語傾。贊匡廬奇秀,鄱陽浩渺;歌吟吳楚,賦頌滄瀛。切磋交流,推敲斧正,眾友精誠喜奮榮。千帆起,有公明引領,闊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這是米戈先生的佳作《沁園春·賀"潯陽江詩社"成立五周年》,不難發(fā)現(xiàn),書的封面設計融入了詞的上闋,可見這詞在作者心中的位置。潯陽江詩社是為傳承發(fā)揚民族詩歌文化遺產(chǎn)、建設民族精神文明而組建的專業(yè)公益性詩詞愛好者社團。長江九江段稱潯陽江,白居易的《琵琶行》使得潯陽江景區(qū)的琵琶亭、鎖江樓塔、潯陽樓等古跡成為詩社成員們獲得靈感,創(chuàng)作詩歌作品的風水寶地,潯陽江詩社因此命名。米戈先生的《沁園春·賀"潯陽江詩社"成立五周年》遣詞精妙,用典精煉,上闋對人文歷史的漫溯,下闋對詩創(chuàng)盛況的詠贊,情景交融,堪稱詞之錦繡。</p> <p class="ql-block">《夕吟集》里有一組詩令我印象深刻:《讀李斯〈逐客書〉》《讀司馬遷〈報任安書〉》三首、《讀諸葛亮〈前出師表〉》《讀李密〈陳情表〉》《讀王羲之〈蘭亭集序〉》《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讀陶淵明〈桃花源記〉》《讀王勃〈滕王閣序〉》《讀劉禹錫〈陋室銘〉》《讀杜牧〈阿房宮賦〉》《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讀歐陽修〈醉翁亭記〉》《讀蘇洵〈管仲論〉》《讀蘇軾〈前赤壁賦〉》《讀蘇軾〈留侯論〉》《讀范仲淹〈岳陽樓記〉》《讀文天祥〈指南錄后序〉》等。</p><p class="ql-block">當年,米戈先生尚在讀初中的時候,就對古文典籍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選段背誦,但他覺得文章優(yōu)美,喜歡把全篇都背下來。那時家有民國版的《古文觀止》,雖然是直版本,而且沒有標點,但少年米戈依然愛不釋手 。</p><p class="ql-block">后來,他獲得一張上海圖書館的借書證,借到了有名家注釋的橫排本《古文觀止》,如饑似渴地反復閱讀。多年之后米戈先生回憶那段經(jīng)歷說:當時“沒有刻意去背,卻是久讀不倦,爛熟于心?!?lt;/p><p class="ql-block">從組詩中可以感知,米戈當年的閱讀未限于熟讀銘記的層面,而在文章內(nèi)涵、歷史背景的研習上傾注了大量心力。在此選錄其中兩首:</p><p class="ql-block"><b>讀李斯《逐客書》</b></p><p class="ql-block">文思橫溢激情融,</p><p class="ql-block">遠矚高瞻辯客功。</p><p class="ql-block">發(fā)聵振聾驚寶座,</p><p class="ql-block">狂瀾力挽弼王雄。</p><p class="ql-block"><b>讀司馬遷《報任安書》</b>三首之一</p><p class="ql-block">傷心欲問前朝事,</p><p class="ql-block">惟見江流去不回。</p><p class="ql-block">日暮東風春草綠,</p><p class="ql-block">鷓鴣飛上越王臺。</p> <p class="ql-block">米戈先生的【聲聲慢】《讀〈陸游傳〉》也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b>【聲聲慢】讀《陸游傳》</b>(仄韻,高觀國體)</p><p class="ql-block">秦淮秋氣,國難深淵,童時憶滿喪亂。十二少年,能著詩文彰顯。忠君怎容疆破,奏戰(zhàn)書、誓殺胡患。奈賊逆、愈囂張,又落惡兇讒踐。</p><p class="ql-block">萬首詩詞赤膽,擒寇虜,兒孫待誰還愿。激奮長歌,鐵馬氣沖霄漢。柔腸亦藏俠骨,過沈園、淚逢唐婉。這怨筆,字字血、千古魂斷。</p> <p class="ql-block">【聲聲慢】原名【勝勝慢】,始見于北宋詞人晁補之的【勝勝慢】《家妓榮奴既出有感筆下》。后因蔣捷用【勝勝慢】創(chuàng)作了一首《秋聲》,詞中描繪了秋聲、雨聲、風聲、更聲、鈴聲、角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等十種秋季之聲,句句有聲,“聲”字入韻,秋夜之聲,堪稱絕妙。這種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遂使【勝勝慢】詞牌變名為【聲聲慢】,并被后人廣泛采用。后來【聲聲慢】衍化出多種變體,其中以高觀國【聲聲慢】《壺天不夜》的仄韻體為代表,“高觀國體”由此而名。高觀國體【聲聲慢】仄韻,雙調(diào)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仄韻,后段八句四仄韻,格律嚴謹,注重平仄的搭配,以其獨特的仄韻格律和適于深沉的情感表達,在宋詞中占有重要地位,為后世詞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鑒。</p> 四 <p class="ql-block">米戈先生的詩詞題材廣泛,既有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也有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以上列舉的米戈作品,從【鶯啼序】到【沁園春】,從讀典組詩、譯詩到【聲聲慢】,雖然只是他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其通透、細膩、凝練、深沉,意境優(yōu)美,表達對人生、歷史、文化的感悟與思考已使我受益匪淺。米戈先生的文學造詣頗深,卻低調(diào)謙和,《夕吟集》卷首語有句話非常實在:“人生的每一段經(jīng)歷,不是說放下了就放下,它影響著人生的每一個腳步,卻總是在心頭徘徊,只有詩詞見證了理想和迷茫,我們把文字變成閃光的砂礫,鋪在我們生活的路上,一串歪歪扭扭的足跡留下了人生的記憶,每每回味,如品香茗。”</p> 二、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 一 <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句出高適《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lt;/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7日,上海知青交流圈在靜安區(qū)虬江路的一個社區(qū)志愿者服務中心舉辦AI繪圖學習班。在現(xiàn)場,上海鐵岳物資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張理敬先生送我一本剛出版的《圖說長白天地》,有人贈書,太棒了!書中不僅有溫文爾雅的理敬先生的大作,還有舞姿靈動的文文女士的妙篇呢!</p> <p class="ql-block">《圖說長白天地》一書是《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吉林》的文字說明,也是《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吉林》的姊妹篇。書中匯集了五十五年前上海老三屆初中高中生赴吉林省四平地區(qū)、延邊地區(qū)農(nóng)村插隊落戶經(jīng)歷的回憶文章,共六章,分別為“長白天地”“邊陲練兵”“情深意長”“黑土芬芳”“插兄戶友”,輯入文章111篇,可惜沒有我插隊的汪清縣的“圖說”,有點小遺憾,但在細讀他縣知青的回憶之際,也能喚起心之共鳴。</p> 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張理敬《放牛娃的故事》首頁</span></p> <p class="ql-block">理敬先生的大作《放牛娃的故事》,記敘的是他當年在椴木溝放牛的經(jīng)歷。椴木溝是條南北走向的狹長山溝,地處叢山峻嶺,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琿春縣英安鎮(zhèn)與密江鄉(xiāng)接壤處,再沿著圖琿公路往北的大山深處。</p> <p class="ql-block">提到放牛,生活在江南地區(qū)的人們或許會想到煙雨垂柳,牧童短笛的詩景。但是當年的理敬先生的境遇卻恰恰相反:“每天早上穿行在低矮的樹林草叢之中,露水下僅把膝部濕透.連臀部腰部也常常是濕淋淋的。直到中午前后才能靠著風紫日曬和自己的體溫使褲子干了?!?lt;/p> <p class="ql-block">讀到這里,我想起了自己當年采摘煙葉情況。當黃煙(黃煙是隨老鄉(xiāng)們的叫法,其實它長在田里時是碧綠的,要到采摘后經(jīng)過烘烤,才呈現(xiàn)出黃色)長到半人高時開始采摘,從半人高到一人多高的時間段里,可以對黃煙進行多次采摘。干這活必須穿長袖衣服,一邊掰采煙葉,一邊將掰下的煙葉夾下自己腋下,到兩腋夾滿了就送到田頭堆著。清晨,田間彌漫著淡淡的霧紗,碧綠的煙葉上滾動著大顆大顆的晶亮露珠,這景色看上去的確很美,但是對于采煙葉的人就不美了,只一會兒,知青們的衣服就全被打濕了,我們在晨寒里索索顫抖,在顫抖中堅持。太陽漸漸升起,到正午時分衣服終于被曬干了,但因為衣服沾上了煙油,曬干后硬硬的如同盔甲……所以,對于理敬先生的遭遇我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每天落日余輝之前都要把牛趕回,在圈欄前我會一遍又一遍地數(shù)著進圈的頭數(shù),生怕丟失掉一頭牛。在椴木溝放牛期間,我和老馬頭兩人擠在臨時搭建的三角窩棚里睡覺,住在一起。我跟隨著他學會了用三塊石頭架著鐵鍋做飯,學會了在山溝的小溪里抓魚。把牛圈好后,老馬頭還讓我抓緊去自己開的小片荒地里刨土豆、能豆角,收辣椒…,每天忙乎到天快黑。那時的農(nóng)民極少有打火機的,也舍不得買火柴,老馬頭給我教會了最原始的擦石取火的方法?!痹谏钌嚼狭掷?,遠離人間煙火,只有一位老農(nóng)相依為命。擊石取火,幾近原始的生活磨礪令人難以想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張理敬先生與筆者在上海知青交流圈周年慶典現(xiàn)場(2023.6.11.)</span></p> <p class="ql-block">理敬先生寫到的下鄉(xiāng)后的第一個生日,令人動容?!俺Q缘溃喊矘纷屓祟j廢,磨難能讓人成長。在山里放牛的日子里,我度過了下鄉(xiāng)插隊后的第一個生日。那天,我比平時起得更早一些,我在簡易的鍋臺內(nèi)架好火,燉了一鍋小魚土豆湯。吃飯前我快步走向小溪旁,舀了一小碗清澈的溪水,給老馬頭的小碗中也倒入一半,對他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以水代酒敬您,謝謝您這些天對我的關照!’”</p><p class="ql-block">以下文字乃點睛之筆,是全篇之魂,境界頓時立起!</p><p class="ql-block">“在深山老林里當了半個月放牛娃,與這位老馬頭在山上牧場簡易的窩棚里同吃同住同勞動,我看到這位東北老漢面對艱難困苦時的堅韌和頑強,他待人的真誠、善良、大氣的品行,使我這個遠離父母的城市知青在寂靜的大山里受到熏陶并常感到被關心呵護的溫暖,半個月的時間,我仿佛一下子長大和成熟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與老馬頭共同度過的時光,雖然只是半個月,但對于理敬先生而言,不只是一段難忘的記憶,更是一場人生蛻變,使他能在未來的困境中保持意志的堅定,在紛繁浮躁中恪守內(nèi)心的純凈,激勵他以更加成熟的心態(tài),迎接風雨,開啟人生的遠航。</p> 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文《收工途中》首頁</span></p> <p class="ql-block">文文女士的妙篇《收工途中》,從她珍藏的唯一以插隊山村為背景的老照片展開,告別申城北上,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縣德化公社柳洞大隊第二生產(chǎn)隊,記敘了一樁樁銘心過往。</p><p class="ql-block">雖然我插隊在汪清,但同屬延邊,人文地理相仿,閱讀之際,往往會聯(lián)想到自己經(jīng)歷的往事。如讀到建造知青宿舍,我就聯(lián)想到當年學習“脫坯”的事情。脫坯是一種累活,先在山坡上挖一個大坑,在坑中將泥土和碎稻草和水拌和均勻,然后兩人為一組,蹲著的人身旁放一盆水,雙手將一個木頭框子平按在地,站著的人從坑里鏟起一大鍬和好的泥端來倒入木框,蹲著的人雙手蘸水將框里的泥抹平,拿起木框倒退一步,剛才的那鏟子泥已成坯形靜靜地躺在山坡上了,接著拉過水盆,洗去框內(nèi)沾上的泥,再把著框等站著的人再端泥倒入......這樣往返重復做成了一排排的泥坯,經(jīng)過連續(xù)幾天晾曬,干透以后,就可以拿去蓋房子了。第一次看到用泥做坯蓋房子,我們這些來自江南的知青極為好奇:泥房子遇到下雨怎么辦?老鄉(xiāng)們有經(jīng)驗,先用巖石砌起約半米高的墻基,然后將土坯壘砌在墻基上,屋頂搭得陡一些,讓雨水盡快淌下,再說北方降水量本來就低,土坯建的房子居然能用好多年呢!剛到農(nóng)村時,知青是分散住到各個老鄉(xiāng)家的,一直到我們自己參與脫坯建設起了知青宿舍,知青伙伴們才搬到一起居住。唉唉,說遠了,還是回到文文女士的文章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文女士與筆者在上海知青交流圈二周年慶典現(xiàn)場(2024.5.31.)</span></p> <p class="ql-block">文文在文章里寫道:“朝鮮族是中國先進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這個民族勤勞勇敢,友善施樂。有件事情至今我還深深的記著。那是我們下鄉(xiāng)當年的初夏,當時生產(chǎn)隊為我們新建的集體戶住房已接近尾聲。在鋪蓋房頂蓋時,生產(chǎn)隊的朝鮮族社員南告風不慎從房頂?shù)讼聛?,摔成了重傷。生產(chǎn)隊協(xié)商后決定將其送至上海進行醫(yī)治。為此,我將此情況告訴了上海的父母。當時生產(chǎn)隊派我的房東護送南吉風乘火車趕至上海住院治療。那一段日子里,我的父母、姐姐和弟弟給與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待南吉風手術(shù)之后,他們倆被接至我家里繼續(xù)進行醫(yī)療和康復。我們集體戶其他知青的家人們也常到我家看望和慰問南吉風。就連我家的鄰居也對他們關懷備至。”</p> <p class="ql-block">這是發(fā)生在理想與艱辛交織的歲月里的大愛寫照,尤為珍貴。朝鮮族社員南告風因意外受傷,生產(chǎn)隊決定送他去上海治療,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彰顯了那個年代特有的互助精神。文文一家無私地施予援手,從醫(yī)院到家中,從手術(shù)到康復,給予了南告風無微不至的關懷,還有知青同伴的家人們的探望慰問,這些感人事跡,體現(xiàn)了跨越民族的關懷。暖心的記敘,洋溢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厚情誼。</p><p class="ql-block">這段往事回顧,跳出了一般知青回憶中的單純記述苦艱的俗套,從而成為《收工途中》的一個耀閃人性光輝的亮點。</p> 四 <p class="ql-block">在此,且將《中國知青史·初瀾》中的一句話作為本節(jié)結(jié)尾吧:“青年永遠與熱情、希望、友誼和愛情同在,早已不是青年的知青們,如今回顧往事,更熱衷的是用略帶感傷但更具這代人特色的自豪心情去懷舊,人們習慣將這種情感稱為‘知青情結(jié)’”。</p> 三、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 <p class="ql-block">“一枝一葉總關情”,句出鄭燮(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史,一枝一葉總關情?!敝嘧骷屹Z宏圖為《節(jié)節(jié)草兒——我的大荒軼事》作序時感嘆:熟知民生民聲的李偉何嘗缺少鄭板橋這樣的情懷??!遂將序的標題擬為《一枝一葉總關情——讀李偉〈節(jié)節(jié)草兒〉》。</p> <p class="ql-block">知青作家賈宏圖在序中指出:“和所有的知青回憶錄不同的是,李偉的文章平靜如水,平淡如茶,沒有痛哭流涕,沒有義憤填膺,沒有纏綿悱惻,只是淡淡而述,娓娓而談。從中我們不難感受一個過來人的淡定和從容。語淡而意深,事小而情大,用幽默來化解痛苦,用平靜來展示波瀾,這正是一種大智慧、大手筆。這正是李偉的過人之處?!?lt;/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3日,在出席上海知青交流圈跨年慶典的時候,李偉先生贈我一本他的著作《節(jié)節(jié)草兒——我的北大荒軼事》。為什么把節(jié)節(jié)草兒作為書名呢?李偉先生認為:“節(jié)節(jié)草兒……最大的存在價值,是固土添綠……是大地綠色一部分……書名叫《節(jié)節(jié)草兒》,不扎眼,挺平和,也有幾分新意。用這樣一株小草做書的符號,符合我的性格和愿望,不張狂,不循規(guī),略帶幾許野性和小氣。書的內(nèi)容也如你(節(jié)節(jié)草),數(shù)十篇短文,三四百段,一句話一句話,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試圖說出日月星辰,說出三江四水,說出晴暖陰涼?!?lt;/p> <p class="ql-block">展開封面,是李偉先生的親筆。李偉當過農(nóng)工、武裝連的戰(zhàn)士,在團里搞過新聞報道,當過農(nóng)場的辦公室主任,歷任3師29團武裝連指導員、黑龍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委員、農(nóng)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省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法研究會會長、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貿(mào)學院兼職教授。他從一名普通知青成長為農(nóng)場的基層干部,通過自學成為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專家,在黑龍江省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的人大的農(nóng)林委員會擔負領導工作,是知青中成長起來的名副其實的棟梁之材。他的閱歷資歷境界才華遠勝于我,居然稱我“老師”,我情何以堪!</p> <p class="ql-block">《節(jié)節(jié)草兒——我的大荒軼事》由六個篇章組成,分別為舊憶篇、創(chuàng)業(yè)篇、洪河篇、人大篇、出訪篇、興趣篇。全書裝幀別致新穎,長長的開本,一段段精煉的文字,一張張珍貴的舊照,記載著一段段引人入勝的往事。</p> 二 <p class="ql-block">李偉先生在書中用很多篇幅記敘了與他共事的同事、知青伙伴、歷任領導。如《我這一班人——與連隊干部》中,描寫了他在擔任連指導員(支部書記)過程中相處的8位同事,其中有老兵、農(nóng)場干部、技術(shù)員、北京知青、上海知青等,文章從8個角度分別概括每位同事的特點特長以及離開北大荒后各人的境況,其中包括他的老伴,李偉在書中親切地稱她老吳?!豆?jié)節(jié)草兒》成書于2008年,距離當年的這段經(jīng)歷已經(jīng)過去了40年,然而李偉并未淡忘當年的人和事,甚至一些細節(jié)也如數(shù)家珍,書里的生動記述就是例證。</p> <p class="ql-block">書中一些小事讓我感受到李偉先生對工作的用情至深。如第32頁,他寫道:“秋天大豆搖鈴了,我選來幾株結(jié)粒飽滿的豆桿,立在辦公桌上,仿佛聞到了沁人的豆香?!蔽ㄓ薪?jīng)歷過在田野里的艱辛付出,才會有如此感人的舉動!</p><p class="ql-block">又如第119頁,他寫道:“在我的辦公室里,至今還保留著一本洪河農(nóng)場引進成套農(nóng)業(yè)機械設備主要技術(shù)性能的手冊,介紹了721臺設備的大致技術(shù)性能情況,后面還附有設備進口時的美元和人民幣報價?!闭f明李偉在建設洪河農(nóng)場的時候,在引進談判、匯率、設備性能、保養(yǎng)維修等等諸多問題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如非親歷,是不可能詳細具體地寫出《可怕的匯率變化——與農(nóng)場補償貿(mào)易理論》這個章節(jié)的。</p> <p class="ql-block">《節(jié)節(jié)草兒》中寫到了作者在不同的崗位上遇到的多位領導,這些領導的性格作風,境界思維,工作特點對李偉先生的成長提高起到幫助。如《眼界——與農(nóng)場老領導姜向春》這個章節(jié),作者以大器早成、眼界開放、善解人意、忘年之交四個方面講述了他與老領導幾十年來的相處相知的故事,平實敘事,真情可鑒。</p> <p class="ql-block">又如,在《寬容——憶老政委姜元昌》這個章節(jié)里,李偉先生以請客不到、原諒了我、我的紅娘、負責到底四個部分回憶了他與團政委姜元昌相處的點點滴滴,記述坦誠真摯。從某種意義講,當年李偉先生與上海知青吳光和女士的終身大事,紅娘就是姜元昌。</p> 三 <p class="ql-block">李偉先生在書中特設一個章節(jié)記述他的岳母,標題為《清明時節(jié)雪紛紛》。他寫道:“難忘的是岳母帶我和老吳上街。第一次出門走上南京西路,岳母就把我們一邊挎一個,拉著我們大步朝前走。她的步子很大,短發(fā)迎風飄逸。她對這條馬路太熟悉了。當年,她是復旦大學地下黨負責人之一,游行示威、飛行集會,她曾大膽地利用警察的掩護,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的跟蹤。如今,盡管文革身陷囫圇,遭受打擊,然而,她還是那么堅毅、樂觀?!钡?0頁還有一節(jié)題為《墨香南京路》的文字,記述了史無前例的時候李偉曾到南京路的經(jīng)歷。這使我想到曾經(jīng)看過李偉寫上海南京路的美篇,那浸潤著深厚情感的文字,把南京路寫得宏美生動,即使是對南京路司空見慣的上海人也未必寫得出如此深情的文章,而這美篇居然出自一位哈爾濱知青的筆下,現(xiàn)在我明白了,緣自作者難忘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歷中涌動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李偉先生的女兒是岳母帶大的,孩子的懂事、堅強、自立的培養(yǎng)與岳母的嚴格管教是分不開的,“孩子講了一口上海話和標準的普通話,是為了以后回黑龍江學習生活。孩子處處模仿姥姥,很快學會了姥姥看書的樣子,也會倚在沙發(fā)上翹起二郎腿,看書、講解。后來,岳母病了,孩子背著書包,回到大荒原上,表現(xiàn)了極大的適應性。面對天堂地獄一樣的反差,她沒有哭鬧過一次,和父母一樣愛那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把對姥姥的思念深深地藏到了心里。孩子像岳母希望的那樣,在邊疆成長著。后來,只身走進了上海讀大學、找工作,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苯系貐^(qū)的老一代帶孫輩,往往很難避免“隔代寵”,而李偉的岳母卻把愛藏心底,表面的嚴格管教,才是最真摯的疼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李偉先生與筆者在上海知青交流圈跨年慶典現(xiàn)場(2024.12.23.)</span></p> <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溫馨家園】的線下活動不是很多,但我與李偉先生卻在活動現(xiàn)場有過多次見面,感覺他的話并不多,是個不善張揚,低調(diào)內(nèi)向的人。讀了《節(jié)節(jié)草兒》才知道,其實在他的心底流淌著最深沉的愛。書中有一番話分外感人:“我這一生,欠岳母很多。我至今記得,第一次同老吳離開吳家時,岳母送我們。老吳告訴我,姆媽流淚了。這是姆媽第一次為兒女流淚。我想,這也許是岳母把淚水流給我的?!?lt;/p> 四 <p class="ql-block">李偉先生編著的《世界農(nóng)業(yè)法鑒》絕對是他職業(yè)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p><p class="ql-block">他在《十年磨一劍——編著〈世界農(nóng)業(yè)法鑒〉》這一章里說:“人一生總希望做成點事情。2004年6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了我編著的《世界農(nóng)業(yè)法鑒》一書,洋洋數(shù)百萬字。2006年12月31日,黑龍江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揭曉,這部書被評為編譯著類一等獎,設獎單位是中共黑龍江省委員會、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評獎結(jié)果在報紙、網(wǎng)站上公布后,我覺得自己做成了一件事情。盡管不能按照規(guī)定有資格去參加省政府特殊津貼評定,但心中還是坦然自得的?!?lt;/p> <p class="ql-block">李偉先生從1993年開始思考典籍編著的總體構(gòu)思。他通過翻閱大量存檔史料、典籍藏書,瀏覽各類工具書,探尋分析國內(nèi)編著典籍的方向和路數(shù)。</p><p class="ql-block">他寫道:“為了體系完整,我設想了編著重點和范圍,決定以世界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立法為主線,著眼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涉及農(nóng)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土地、水管理、農(nóng)產(chǎn)品貿(mào)易、農(nóng)業(yè)環(huán)保等八個領域。為了創(chuàng)新體例,我借鑒國內(nèi)各類典籍編著方法,博采眾長,安排了全書條目排列順序,設四級標題。為了內(nèi)容一體,我研究了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名稱和法律用詞,決定全書使用常用、習慣用語。為了引導讀者,力求用一種通俗易懂、方便閱讀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展示許多人尚不熟悉的史料文獻。我還對典籍稱謂做了考證,最后定名為《世界農(nóng)業(yè)法鑒》?!?lt;/p><p class="ql-block">“1993年5月開始動手,連續(xù)干了五年。1997年50周歲,典籍書稿已達350萬字,框架和體系基本形成,但需要繼續(xù)填補內(nèi)容,沒有停下來。直到2003年末,書稿已有560萬字,這輛狂奔不止的列車才被剎住。這期間,經(jīng)受住了體力和精力考驗。開始時,書稿是手寫的,用掉了從機關索要的十余個包裝的稿紙。后來時興電腦打字時,學打印。會打字和簡單編輯程序后,完成了全部條目目錄的設計打印。這年深秋,典籍編著到了關鍵時刻,父親病重住院,我白天工作,晚上邊照顧病人,邊在病房走廊安下小床、方凳,挑燈夜戰(zhàn)。2002年,夫人專程從上海返回,幫助勘誤校正,后來青光眼加重,或許與這些有關。2004年,出版社提出為典籍再整理一篇緒論的要求,我答應了。利用兩個月時間,抓緊完成了近三萬字的書稿整理工作?!?lt;/p> <p class="ql-block">李偉主編的《世界農(nóng)業(yè)法鑒》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內(nèi)容聚焦世界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立法,部分條目涉及古代和近代的農(nóng)業(yè)法律,全書收錄了2000余條條目,總字數(shù)達500萬字。</p> <p class="ql-block">李偉先生回憶道:“那些年,為了保證典籍編著,除了寫作和工作需要,我很少與外界交往,淡化了周圍環(huán)境,寫作空間變成了世外桃源?!?lt;/p> <p class="ql-block">當一部大著的成功出版,人們的目光或許聚焦在其學術(shù)價值或獲獎光環(huán),誰會知道在這部典籍的編著過程中,李偉與他的家人所作出的大量犧牲呢?原來,機關發(fā)行原始股票,他放棄購買權(quán)利;調(diào)整住房,錯過了機會;職務升遷,更沒有精力爭取。連親友下崗待業(yè)、甚至夫人內(nèi)退、女兒學業(yè)……他也疏于問津,無暇分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李偉主編《世界農(nóng)業(yè)法鑒》(網(wǎng)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李偉主編的《世界農(nóng)業(yè)法鑒》是一部全面介紹世界各國農(nóng)業(yè)法律法規(guī)的工具書。該書系統(tǒng)梳理了全球農(nóng)業(yè)法律體系,為國內(nèi)外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是一部兼具學術(shù)價值和實用意義的工具書。</p> 五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讀完全書,掩卷長思,我感慨于作者經(jīng)歷過人與自然拼搏中的種種苦難,在兵團和農(nóng)場的體制變革中,他飽嘗世態(tài)炎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節(jié)節(jié)草兒(網(wǎng)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他的執(zhí)著正如節(jié)節(jié)草兒那般,不怕拋棄,百折不撓,默默地拔節(jié)挺立,堅毅地分蘗萌綠,欽佩之際得“詩”一首:</p><p class="ql-block"><b>讀李偉《節(jié)節(jié)草兒》有感</b></p><p class="ql-block">節(jié)節(jié)草兒書卷香,</p><p class="ql-block">知青歲月憶滄桑。</p><p class="ql-block">文辭質(zhì)樸情真切,</p><p class="ql-block">筆墨深沉意未央。</p><p class="ql-block">職場縱橫風雨路,</p><p class="ql-block">人生砥礪苦甘嘗。</p><p class="ql-block">感君一冊傳心事,</p><p class="ql-block">讀罷猶聞舊日芳。</p> 四、一卷編成慰我情 一 <p class="ql-block">“一卷編成慰我情”句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張茜之詩</span>。張茜在《陳毅詩詞選集》編成題后二首,其一有云:“同病堪悲惟自勉,理君遺作見生平。持槍躍馬經(jīng)殊死,秉筆勤書記戰(zhàn)程。波漾流溪冬月影,風回碣石夏潮聲。殘軀何幸逾寒暑,一卷編成慰我情?!?lt;/p> <p class="ql-block">回顧2022年,令我最感欣慰的是,為紀念外祖父陳子彝先生誕辰125周年,協(xié)助昆山文史專家陸宜泰先生做成了兩件事:1、編輯《詩味自清塵自遠——陳子彝紀念文集》并付梓正式出版,傾自己十數(shù)年心血的《陳子彝詩詞箋注》入編其中;2、為陳子彝文獻展所做的大量前期準備與全部展版的編撰校核。2022年11月,以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錦溪鎮(zhèn)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昆山市圖書館、昆山博物館、錦溪鎮(zhèn)杰出人物館承辦的名義,在昆山陸放版畫藝術(shù)館成功舉行陳子彝先生誕辰125周年暨陳子彝文獻展開幕式。</p> <p class="ql-block">先錄一段《江蘇歷代名人錄·藝術(shù)卷》關于陳子彝的詞條:“陳子彝(1897—1967)昆山錦溪人。名華鼎,號眉庵?,F(xiàn)代書法碑刻、圖書版本鑒別家。曾任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纂主任、東吳大學教授??谷諔?zhàn)爭時,任云南大學教授。建國后,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能詩文,書法得“二爨”神髓。間弄丹青,淡逸之致。又精篆刻,為世所重。著有《眉庵詩存》《眉庵詩文存》《眉庵印存》,與他人合編《寰宇貞石圖錄》等?!?lt;/p> <p class="ql-block">陳子彝先生是我的外祖父。在我剛上小學的時候,他從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之十九《悲慨》中選出“大風卷水,林木為摧。大道日喪,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蕭蕭落葉,漏雨蒼苔?!比€字寫在毛邊紙上,讓我學著臨寫。司空圖,晚唐詩人、詩論家,其詩作語言精致工巧,充滿清新自然的神韻,熔匯佛道、天人、物我,寓美學、文學、哲學于一體,在詩歌理論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外祖父特意挑選《二十四詩品》的文字,讓我在臨寫毛筆字的過程中,接觸并了解祖國古典文學的豐富熣燦,培養(yǎng)興趣,陶怡心智,這可以視作對我的詩詞啟蒙。 </p> 二 <p class="ql-block">紀念文集中有我傾注十余年心血編撰而成的《陳子彝詩詞箋注》。外祖父子彝先生創(chuàng)作的詩詞數(shù)量豐富,可惜歲月滄桑,塵海浮沉,現(xiàn)難盡覽全貌。我從收集到的詩詞中甄選七十首編寫箋注,包括赴日考察期間的七首,《五十述懷》二十首、《六十述懷》二十首,等等。那么如何編排呢,倘若按律詩、絕句以及詞牌進行分類,會出現(xiàn)有些部分的詩詞可能很少,而有些部分詩詞卻相對過多;倘若按寫作日期編排,則因有些作品因?qū)懽魅掌诓辉敹y于實施,因此嘗試依照作品內(nèi)容或吟詠對象,將詩詞分別編入篤嗜縹緗、情系書堂、家國情思、明月禪心、緬古抒懷、扶桑紀行、賀贈題詠共七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至于編撰箋注,就比較艱難了。外祖父是在史無前例的年代含冤過世的,塵海蒼茫,書信文獻大量被毀,那時的我還處于懵懂狀態(tài),對于先輩的經(jīng)歷幾乎一無所知。所以必須大量閱讀書籍資料,在紙頁的林莽里尋覓先輩的足印,在梳理中弄清詩詞作品的背景與人事。</p><p class="ql-block">還有一個困難是詩詞中的用典。外祖父用典就輕駕熟,幾乎每個作品里都有典故,甚至句句有典。典故這事有點奇怪,若了解的典故,一眼便知,如果不了解,那就根本看不出句中有典。當然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借助搜索引擎(那時還沒有人工智能),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信息只能參考,不能直接作為依據(jù),因為不一定可靠,況且許多信息在網(wǎng)上根本查不到。而出書卻是白紙黑字的事,講究依據(jù),要經(jīng)得起推敲!所以必須廣覓可靠的出版物對查閱的信息資料進行甄別,甚至一個信息要用幾個出版物來相互印證??梢娺@項工作的難度之大。</p><p class="ql-block">另有一個難點是,從一個字面上的典故可能查到了多個典籍出處,不同出處的典故有相近相同的,也有迥然不同的,于是就得根據(jù)語境斟酌,選一個最合適的。有時查到一個典故出處,卻發(fā)現(xiàn)它與詩詞語境不搭,這就說明可能還有其他的典故出處,需要繼續(xù)查找。</p><p class="ql-block">由于資料的年代久遠,那時沒有標點符號,必須先行讀句(加上標點),而且因為舊時的文字還缺少規(guī)范,不僅僅只是繁體字,而且異體字非常之多,甚至一個字有多個異體字。所以要用到許多種詞典字典。唉,“書到用時方恨少”??!</p><p class="ql-block">再加上我自己文化知識的底子淺薄,又長期陷于連綿的家務,以致這項箋注工作在坎坷不順中進行了十幾年。</p> 三 <p class="ql-block">以下選輯陳子彝詩詞各一首,以及我讀句,編撰的箋注:</p> <p class="ql-block"><b>扶桑紀行詩之四</b></p><p class="ql-block">陳子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29年9月22日 星期日 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上午十時乘車至江之島(江之島日人投票推為國內(nèi)第二名勝)……海天曠蕩,蒼松秀茂,夕照晚晴,朱霞掩映,俯瞰絕壑,景尤奇逸,真可謂振衣千仞岡矣!山后有石洞,深數(shù)丈,木橋架其中,僧人門之,授以錢乃得入。窈窕幽深,海濤沖激,厥聲噌吰不絕,內(nèi)供大士石像,殆如普陀潮音,因占一絕云:</span></p><p class="ql-block">邃谷深虛吸怒濤,</p><p class="ql-block">噌吰終日吼靈鰲。</p><p class="ql-block">漫夸三島多奇跡,</p><p class="ql-block">定海洪潮秋正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陳子彝《日本社會教育事業(yè)考察日記》首頁(蘇州圖書館藏)</span></p> <p class="ql-block"><b>【扶桑紀行詩之四】</b>箋注</p><p class="ql-block">江之島:位于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p><p class="ql-block">窈窕:峰壑深遠。陶潛《歸去來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lt;/p><p class="ql-block">邃谷:幽深的山谷。宋 朱熹《和張彥輔白鹿洞之作》:“邃谷新華館,風煙再吐吞?!?lt;/p><p class="ql-block">噌吰:[cēng hóng],聲音壯闊。宋 蘇軾《石鐘山記》:“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lt;/p><p class="ql-block">靈鰲:神話傳說中的巨龜。</p><p class="ql-block">三島:傳說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本詩三島指日本。清 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詩:“詩思一帆??臻?,夢魂三島月玲瓏?!?lt;/p> <p class="ql-block"><b>沁園春·顧亭林先生三百五十周年誕辰</b></p><p class="ql-block">陳子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1963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一代儒宗,高節(jié)凌云,正氣長留。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關山浪跡,郁志難酬。莽莽荊駝,離離禾黍,誰使中原一旦休。雄圖歇,剩海濱皂帽,江上羊裘。</p><p class="ql-block">而今換了人間,數(shù)耆獻遺蹤,孰可儔。看熔經(jīng)鑄史,等身著作,金聲玉振,沾溉千秋。祠建枌鄉(xiāng),墳修梓里,從此文風扇九州。呈短引,似輕塵足岳,墜露添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陳子彝《沁園春·顧亭林先生三百五十周年誕辰》墨跡(昆山博物館藏)</span></p> <p class="ql-block"><b>【沁園春】箋注</b></p><p class="ql-block">顧亭林:1613—1682,江蘇昆山人,本名繼坤,更名絳,字忠清;入清更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青年時發(fā)憤為經(jīng)世致用之學,參與抗清,明亡拒仕清廷。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nóng)及經(jīng)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著述宏富。</p><p class="ql-block">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梁啟超從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中總結(jié)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警世名言。</p><p class="ql-block">荊駝:荊棘銅駝?!稌x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后以“荊棘銅駝”慨嘆山河殘破,世亂荒涼。宋陸游《醉題》:“只愁又踏河關路,荊棘銅駝使我悲?!?lt;/p><p class="ql-block">剩:[shèng ],余留。</p><p class="ql-block">皂帽:黑色紗帽,典出遼東帽?!度龂?管寧傳》:管寧字幼安,學行皆高。漢末天下大亂,自北海郡避亂至遼東多年。魏文帝黃初年間,自遼東返北??ぃ瑢掖尉芙^朝廷征聘,“常著皂帽,布襦褲,布裙”,甘守清貧。后因以皂帽或遼東帽,表示清高自守的節(jié)操。唐 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應兼似管寧?!彼?文天祥《正氣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lt;/p><p class="ql-block">羊裘:典出羊裘釣?!逗鬂h書?嚴光傳》:嚴光一名遵,字子陵,少有高名,與劉秀同游學。及秀即帝位,光變姓名,披羊裘釣澤中。帝查訪得知,“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俺秊橹G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后以羊裘或羊裘釣為隱居不慕榮祿之典。元 薩都刺《釣雪圖》:“人間富貴草頭露,桐江何處覓羊裘?”明 張以寧《嚴陵釣臺》:“故人已乘赤龍去,君獨羊裘釣明月?!?lt;/p><p class="ql-block">耆獻:耆宿,特指年高有德望者。章炳麟《東夷詩》之四:“策杖尋其聲,耆獻方高會?!?lt;/p><p class="ql-block">枌鄉(xiāng):家鄉(xiāng);枌,枌榆社,漢高祖劉邦的故鄉(xiāng)。后借稱家鄉(xiāng)為枌鄉(xiāng)。</p><p class="ql-block">梓里:故鄉(xiāng),《幼學瓊林》卷一《地輿類》中稱故鄉(xiāng)曰梓里。</p><p class="ql-block">短引:唐 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短引。”</p><p class="ql-block">輕塵足岳,墜露添流:作者自謙之辭。</p> 四 <p class="ql-block">回顧這部書的編輯出版之路,可謂一波三折,艱繁叢生,數(shù)度瀕臨山窮水盡,幾番終得柳暗花明,始渡難局。</p> <p class="ql-block">昆山市圖書館領導在《詩味自清塵自遠?陳子彝紀念文集》前言中這樣寫道;“金臨先生傾多年解讀分析之收獲,編撰《陳子彝詩詞箋注》,在研究陳子彝詩詞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為本書提供了寶貴思路,謹向金臨先生表示衷心感謝?!?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燭光女士與筆者在上海知青交流圈周年慶典現(xiàn)場(2023.6.11.)</span></p> <p class="ql-block">我感念【美篇·上海知青交流圈】主持人燭光女士,因為她以卓越的組織才能與人格魅力,將一大批優(yōu)秀知青團聚到【上海知青溫馨家園】,我才有機會和阿國、米戈、張理敬、文文、李偉等許多知青才俊相遇交往,并從中獲益進步。燭光女士長期辛苦操持群務,為數(shù)千名美友的無私奉獻精神令我深深感動。由于我沒有自己單獨正式出版的作品,于是,在參加2023年的一次線下活動時,將這本載有我編撰的《陳子彝詩詞箋注》的《詩味自清塵自遠?陳子彝紀念文集》贈予燭光女士,聊表敬意。</p> 結(jié)語 <p class="ql-block">特殊的年代已飄渺遠去,經(jīng)過命運的淬煉的一代知青的激情,如熾熱的火焰,從未熄滅。米戈、張理敬、文文、李偉……將所思所悟付諸筆端,在詩文的田野辛勤耕耘,為讀者帶來啟迪與感動,還有上海知青交流圈以及千千萬萬的知青朋友,都以不同的方式釋放光和熱,這是知青精神的真實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當年閱讀的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span></p> <p class="ql-block">在遙遠的知青歲月里,經(jīng)過了一天的田間勞作的我,秉燭夜讀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至今還記得《鑄劍》里有位名為眉間尺的少年,“他跨下床,借著月光走向門背后,摸到鉆火家伙,點上松明,向水甕里一照……”那松明,就是自己所插隊的小山村里家家戶戶使用的松明子!</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松明子是一種常見的照明材料。當松樹老朽,松脂下滲,經(jīng)年累月,雨雪侵蝕,油脂沉聚于根芯。山民老鄉(xiāng)覓掘松根,將其劈成一根根細條,用來引火做飯取暖。貌似干槁朽木的松明,一旦遇火,迅速引燃自己,盡情綻放光亮與熱量,沒有遲疑,毫無保留。松明的經(jīng)歷與特質(zhì),是否可以象征知青精神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松明(知青伙伴田偉藏)</span></p> <p class="ql-block"><b>詠松明</b></p><p class="ql-block">乍看形貌平常,</p><p class="ql-block">細觀盡顯滄桑;</p><p class="ql-block">入水杳如沉香,</p><p class="ql-block">遇火烈焰輝煌。</p> 鳴謝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衷心感謝為我攝錄珍貴瞬間的友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