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作者 林 維 平</p><p class="ql-block">圖片攝影 林 維 平</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江南煙雨》</p> <p class="ql-block">在湖南省中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一 長沙。這座集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于一體的繁華都市,不僅以現(xiàn)代化的面貌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人流連忘返。在長沙的城市風貌中,有一個備受矚目的地方,就是百年前頗具傳奇色彩的"老九門"。</p><p class="ql-block"> 一 題 記</p> <p class="ql-block"> 僅存的古城墻天心閣</p> <p class="ql-block">"老九門"是指古代長沙城的九個城門。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有一張翔實的《長沙縣志》省城圖,將東西南北的九座城門,描畫得一目了然。東邊為瀏陽門、小吳門;西邊為德潤門、驛步門、潮宗門、通貨門;南面為黃道門;北面為湘春門、新開門。除了通貨門和新開門以外,其他城門都設(shè)有門樓、鐘樓、鼓樓,是城外老百姓入城的必經(jīng)之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洋湖濕地公園采風之后,才真正對長沙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淵源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因為洋湖水街的建設(shè)者們,是以"九門往事、城南舊事"為主題,構(gòu)建出一個包含鄉(xiāng)土記憶和文化傳承的長沙老街的。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長沙東西南北九座城門雖然不對稱,但都是每個方位的正門。</p> 一、瀏陽門 <p class="ql-block">瀏陽門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是長沙老九門之一,因出城便是前往瀏陽縣的驛道而得名。瀏陽門的城墻與城門,在20世紀20年代修建環(huán)城馬路時被拆除。原瀏陽門外的護城河上有座便橋,叫瀏城橋,清朝末年修建粵漢鐵路,便河堵塞,將便橋改為大石橋。1990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時期,湖南提舉李義山的族人李赟,在瀏城橋東面的一個村莊,建有喬東書院,書院舊址在喬莊巷、南元宮巷附近。瀏陽門外東北方有一片韭菜園,現(xiàn)為一機關(guān)單位駐地,著名的定王臺也在瀏陽門旁邊。當時東南方有一片荒山,是碎石小路,所以叫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shè)立一所私塾,給孩子們啟蒙,讀書識字,所以石子嶺變成了識字嶺。</p> 二、小吳門 <p class="ql-block">小吳門是古長沙東邊的一所城門,現(xiàn)指市區(qū)中山路、八一西路和建湘路的交匯地。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初年,在一次大規(guī)模城池修整中,長沙將全城的土城墻改為磚石墻。民國初年,修建環(huán)城馬路大部分城墻被拆除,作為老九門之一的小吳門隨之煙消云散。當時進城的街道叫小吳門正街,1949年8月5日,長沙宣布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九座城門之一,小吳門的準確位置究竟在哪里,已難以考證,只能將建湘路北段至中山路的一片區(qū)域統(tǒng)稱為小吳門。為了尋找它的精確方位,我邊走邊打聽僅存的小吳門郵局,終于在八一橋側(cè)面找到。小吳門郵局始建于1937年,因厚重的外墻在"文夕大火"中幸免于難,至今一樓仍作為郵局使用。它不僅是一個郵政服務(wù)的場所,更是小吳門的一個重要地標。</p> 三、新開門 <p class="ql-block">新開門(現(xiàn)為興漢門),宋朝時叫"云陽門",清朝重建城門時,因位置稍有移動,更名為新開門。它位于蔡鍔北路與湘春路交匯處,是長沙城的北門之一。作為更名為興漢門的歷史背景,與辛亥革命密切相關(guān)。1904年,新開門附近的西園北里,住進一位留著八字胡的年青人黃興,他在明德中學講民權(quán),在龍璋公館成立華興會,由此迎來一個新時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蔡鍔被推舉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1911年10月22日,一群后腦勺拖著辮子的湖南新軍,響應(yīng)辛亥革命,從湘春門入城,前往新開門奪取軍備局。他們英勇善戰(zhàn),迅速包圍巡撫衙門,一天就將長沙城占領(lǐng),這便是著名的"長沙革命"。作為歷史變革的新開門,便更名為"興漢門"。除此以外,西園北里還有左宗棠的"文襄祠"、當代金石書法家李立、革命先輩帥孟奇等故居。</p> 四、湘春門 <p class="ql-block">湘春門又稱北門,位于長沙湘春路與黃興北路交匯處。它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長沙古城北面的主要城門之一,歷史上既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又是軍事防御的關(guān)鍵位置。老長沙說的"南門到北門,七里又三門",南門說的是黃道門,北門說的就是湘春門。它是長沙城北靠西邊之門,進城就到北正街,出城即到湘春街。2012年湘春街還是一條主街,不久便成了黃興北路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春門的名字來源于湘春塔與湘春閣,這兩座樓閣建于唐朝,當時聞名遐邇。它和新開門是古長沙城的北大門,兩門相隔僅百米,南來北往客商云集,形成北正街、湘春街繁華的商業(yè)區(qū)。1911年10月的長沙革命,湖南新軍就是從湘春街進城,一舉奪得勝利。湘春門雖不復存在,但湘春路得以保留并成為一條重要街道。</p> 五、通貨門 <p class="ql-block">通貨門位于今天的湘江路口通泰街,這個門從1872年的清朝地圖看,是關(guān)閉的。舊時這里是土特產(chǎn)貨物流通水道,進城便是通泰街,也稱為"通泰門"。明洪武年間(1368 一 1398年),長沙府城修繕沿江城墻,在西城修復四座城門,通貨門便是其中之一。同時還在湘江新辟七座碼頭,通貨門碼頭也名列其中。從此以后,這里貨運興隆,商業(yè)繁榮,通貨門逐漸演化為通泰門,寓意國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chǎn)著名集散地,通貨門作為主要入口,見證了長沙的商貿(mào)繁榮。民國時期,通泰門碼頭成為運輸木材的專用碼頭,凸顯出貨運碼頭的歷史地位。它不僅是老長沙的歷史見證,也是湘江河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通泰門及周邊地區(q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長沙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p> 六、潮宗門 <p class="ql-block">潮宗門又叫"朝宗門",位于長沙市開福區(qū),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它始建于宋代,因臨近城墻而得名,明朝稱之為草場門。舊時街口聚集著許多挑河水賣的挑夫,終日街頭淌滿河水,"朝"遂演化成"潮",在清朝1871年時已叫"潮宗門"。潮宗門不僅是長沙古城的重要防御設(shè)施,還見證了長沙古城的發(fā)展和變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墻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修有護城河,長沙的東、北、南三面也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而湘江就是天然屏障,所以只有四座城門而沒有護城河。原名草場門的潮宗門,因湘江邊的草碼頭而得名。當時長沙市的米市也集中在草場門,位置就在今天潮宗街口靠湘江邊的地方。1904年長沙開埠后,最早的長沙海關(guān)、美國領(lǐng)事館和英美洋行,都建在潮宗門附近。</p> 七、驛步門 <p class="ql-block">驛步門是長沙古城門之一,又叫"大西門"、"臨湘門",它的位置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前"長沙國"臨湘城的西門,所以明朝時大西門也叫"臨湘門"。驛步門的舊址位于五一大道和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它有兩條主要街道,即正街和河街。正街是現(xiàn)在五一路的一段,平和堂、王府井、春天百貨都在這條街上。原為鹽業(yè)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頗具規(guī)模。正街是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500米,后來習慣稱為下河街,它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驛步門形成于明清時期,是長沙城的九個城門之一,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成為抗御敵軍從水上進攻長沙的要塞。驛步門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下河街則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圈之一。長沙市賣雜貨的,開批發(fā)部的,幾乎都在這里進貨,因為這里的價格相當便宜。不少外地人來長沙,專門到下河街逛一逛,它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p> 八、德潤門 <p class="ql-block">德潤門始建于宋代,并在清代成為外省客商的聚居地,也稱為"小西門"。它當時的位置是現(xiàn)在坡子街與湘江大道交界處,從小西門入城,便是著名的坡子街。坡子街是長沙最古老的街道之一,直到現(xiàn)在仍是長沙商業(yè)活動最活躍、人氣最旺的地段之一,眾多小吃深受游客歡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德潤門區(qū)段已成為長沙市受保護的五大風貌區(qū)之一。它不僅是長沙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見證了長沙商業(yè)繁榮的城市發(fā)展;不僅是古代城門的遺址,更是長沙繁榮與歷史文化的交匯點。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生命中的一段時光就是在德潤門度過的。他當時租住的一棟簡陋樓房,因面臨湘江,便將其取名為"江閣"?,F(xiàn)在湘江邊的"杜甫江閣",便是為紀念詩圣杜甫而建造的。</p> 黃道門 <p class="ql-block">黃道門在明朝地圖中叫"正南門",也稱南門口,位于長沙南城墻的正中位置,是長沙南邊的唯一城門。它進城即為黃道街,即現(xiàn)在黃興南路商業(yè)步行街。當時,此地為長沙古戰(zhàn)場,明朝時期,湖南農(nóng)民軍進攻長沙,在此攻城;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國西王簫朝貴率太平軍攻打長沙,也是在這里發(fā)動猛攻,屢次轟塌城墻。當時城門兩側(cè)建有矮房,是守護城門士兵的營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道門雖然城門沒了,但"南門口"這一地名卻保留下來,而且名氣非常大。在1918 一 1920年的長沙地圖還清晰可見,但往后的地圖就寫成"南門",延續(xù)到今天叫"南門口"。1922年長沙城墻拆除修建馬路,黃道門作為長沙老城門之一,也隨之拆除。黃道門作為古城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城南的唯一城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雖然作為實體已經(jīng)消失,但它在長沙人民心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并通過現(xiàn)代發(fā)展和文化傳承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恭迎您讀拙作,在此敬茶問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