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枚像章和一個小卜少的下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關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曾經(jīng)有一枚領袖像章,很大很漂亮,可以掛在脖子上顯擺“招搖”,也可以放在桌子上,當作“時髦”的裝飾。</p><p class="ql-block"> 后來它被人“強行”拿走了,而且連同那個人一起,從此去向不明,渺無音訊,無影無蹤。</p><p class="ql-block"> 據(jù)當時曉得的初步情況來看,她(它)們極有可能是“流落”到了異邦,就是我們知青時僅一條瑞麗江相隔的對面,緬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jīng)歷過的人都曉得,半個世紀前的那個特殊年代,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一種現(xiàn)象全社會普及,且?guī)缀醯搅藷o以復加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那就是佩帶毛主席像章。</p><p class="ql-block"> 其時全國上下,城市,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工廠,機關,學校,部隊……,</p><p class="ql-block"> 工農(nóng)兵學商,各行各業(yè),一干眾人,個個的胸口上,都以別一枚主席像章為榮,并且成為“革命”的外在標志。</p><p class="ql-block"> 像章初很小,只是為了別在胸口,后越做越大,吊在脖子上,擺在桌子上,掛在墻上。</p><p class="ql-block"> 做像章的質(zhì)材眾多,五花八門,普遍釆用金屬。金,銀,鋁,鋼,鐵皮,銅片,鉛合金,以及貝殼,膠木,陶瓷,塑料,有機玻璃等等??酒岬?,涂釉的,金箔銀粉,極盡其能。</p><p class="ql-block"> 各省市,地區(qū),單位,有條件的做,沒有條件的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做,比精致,比大小,比華麗,把一種對領袖的敬仰,烘托成了對神一樣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枚像章,很大,直徑約五寸,面罩為弧形有機玻璃,晶瑩剔透,背為紅色塑料,可掛亦可支撐,中間鏤空嵌一毛主席正面像,一輪黃色金屬壓制的圓形薄片,軸在像的后面,輕輕搖晃便轉動,如光芒四射。</p><p class="ql-block"> 71年知青的時候,這枚像章隨同我一起到了云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千里迢迢到云南滇西的國境線邊上當知青,囊中羞澀,行李簡易,如同“花子”。</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國家對每一個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都發(fā)放了一筆資金補助,但我們只領到手一頂蚊帳和一個口缸。加上自備的一床薄被,兩件背心,一雙膠鞋,兩身外衣,塞在一口黃色的凡布箱子里,就是全部的家當。</p><p class="ql-block"> 可謂“輕裝薄履”。</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我輩非?!坝赂摇保瑢h行的陌生邊地,因為“無知”,所以“無畏”,幾乎沒有啥子“準備”,就踏上了漫漫“征途”。</p><p class="ql-block"> 那枚像章,算是一件隨身的珍貴東西了。</p><p class="ql-block"> 精神的也是物質(zhì)的。</p><p class="ql-block"> 當然,這是相對于知青時從四川成都到云南瑞麗時包包里揣的五元錢而言。</p><p class="ql-block"> 臨行前兩天,一同學家里的收音機突然壞了,曉得吾有此薄技,便央告幫修一下。</p><p class="ql-block"> 不料想匆忙中岀錯,不慎燒了一支功放三極管和幾個小零件,賠了“耍黨”。</p><p class="ql-block"> 家里面給的十元錢盤纏,還沒啟程上路,就“喔豁”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無奈只好懷揣50大毛,毅然決然的出門江湖,去闖蕩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德宏瑞麗這個傣族景頗崩龍(現(xiàn)在更名為德昂族)聚居的邊陲之地,第二年我被任命為連隊的文書。</p><p class="ql-block"> 此“官職”亦是農(nóng)場改編為兵團后從部隊套用來的名稱,兼了會計和保管的職能。</p><p class="ql-block"> 從單純的知青“升”為文書,好處多多。</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勞動隨意,平時可以借口算帳啊,清理物資之類的理由“偷奸躲懶”。即便是春耕栽秧子,開荒山挖橡膠坑搞大戰(zhàn)活動的時候,文書也不計指標,參加勞動算是做好事,幫人減輕負擔,走哪到哪,個個都歡迎。</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因為工作需要,從竹芭棚里搬出來,住了土基房,而且是單獨的一大間。</p><p class="ql-block"> 當然,這屋子除了安張床,還當臨時倉庫,從營部領回來的鋤頭涮刀,斗笠雨披等等東西,都先堆在這里,再一一發(fā)放。</p><p class="ql-block"> 再一個好處就是有一張正規(guī)的桌子,抽屜可以鎖放工資冊,帳本,少量現(xiàn)金等。桌面可以看書,寫字。</p><p class="ql-block"> 那枚像章,就安放在桌子上,和一架算盤為鄰,十分醒目,而且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層連隊的文書,工作非常單純,而且比不久后任職的排長,輕松了萬分。</p><p class="ql-block"> 文書日常的事情,主要是三大類。</p><p class="ql-block"> 一是每個月到營部按人頭領回工資,把事務長統(tǒng)計的每個人的月伙食費扣出來交給他,剩下的發(fā)放到人,簽字蓋章領錢,完事。</p><p class="ql-block"> 連隊老工人加知青百多號人,工資經(jīng)額不多,每人每月26塊錢加兩塊邊疆補貼,全連也就三幾千。</p><p class="ql-block"> 發(fā)工資要求十分細致,容不得半點差錯。</p><p class="ql-block"> 知青還好說,老工人就靠這幾文錢兒養(yǎng)家糊口,不要說元,角,分,就是錯了一毫一厘,他都要計較,扯起皮來沒完沒了。</p><p class="ql-block"> 工資扯皮的主要原因和責任,基本上都在事務長。</p><p class="ql-block"> 我們連隊伙房打飯,大師傅按人按頓劃勾,每天早中晚,一月一結算。</p><p class="ql-block"> 每頓多少錢,每月多少頓,加減乘除,本來很簡單。</p><p class="ql-block"> 但是大師傅劃勾,難免差錯,多了少了,經(jīng)常扯皮。</p><p class="ql-block"> 所以事務長經(jīng)常扯煩了,恨恨的退岀幾角塊把錢,恨恨的罵娘。</p><p class="ql-block"> 二是生產(chǎn)資料,勞保用品的領取發(fā)放,這也簡單輕松。</p><p class="ql-block"> 生產(chǎn)資料就是些鋤頭涮刀,膠刀膠碗之類的,偶爾有些橡膠樹需要的化肥。勞保用品更是說得好聽,雨季時的竹斗笠塑料布,一人一頂一節(jié),一年發(fā)一次。</p><p class="ql-block"> 三就是購買一點領取不著的集體生產(chǎn)生活用品,比如說草排之類的東西。</p><p class="ql-block"> 說到草排,這就進入到了本文事情的主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草排是邊疆地區(qū)搭棚蓋屋所用的一種“瓦片”,十分常見。</p><p class="ql-block"> 那時客觀條件不發(fā)達,除縣城和營部的辦公是些磚瓦的樓房平房,其它多為竹樓或竹棚,都用草排鋪頂。</p><p class="ql-block"> 我們連隊如一個大的長方型四合院,有三排土基住房,加幾格糧食倉庫。</p><p class="ql-block"> 一些老工人和知青住的竹笆棚,小學教室,開會的棚子以及牛圈,都離不開草排。</p><p class="ql-block"> 連隊附近周圍的寨子亦是如此,除了學大寨全國先進單位廣雙生產(chǎn)隊有一幢磚瓦結構的辦公樓房,各寨子的裝房(寺廟)釆用金屬屋頂,其余的竹樓均是用草排搭蓋屋頂。</p><p class="ql-block"> 草排,用野生茅草對折,交叉編扎在約兩米長的竹條上而成。</p><p class="ql-block"> 此種茅草生長在貧瘠的山地,草片長,寬且厚,約帶革質(zhì),耐腐蝕性強,使用壽命可數(shù)年。</p><p class="ql-block"> 每年雨季結束之后,是茅草收割的最佳時節(jié),攤開暴曬幾日,干燥度達8成以上,便可梱扎草排。</p><p class="ql-block"> 草排屬于大自然的一種慷慨饋贈,鋪作屋頂雖簡易但非常實用,且適宜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氣候特點。</p><p class="ql-block"> 天氣炎熱的時候,它輕卷微縮,通風透氣,晚上甚至可以洞穿屋頂?shù)目p隙數(shù)星星看月亮。下雨的時候,它迅速舒張鋪蓋,層層疊疊,嚴嚴實實,不滲漏一粒水珠兒。</p><p class="ql-block"> 茅草的種類眾多,其研發(fā)使用也日益廣泛。德宏版納以及一些民族地方,有一種著名的燒烤,名曰“包燒”,包雞包魚包肉包菜包蟲子,用香茅草(學名檸檬草)包裹起來烤熟,有一種特殊的清香之味,別具一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草排是一種日常用品,在邊疆生活,都要接觸到它。</p><p class="ql-block"> 我們連隊竹笆房多,前后不一,新舊交替,每年都需要一些更換的草排。</p><p class="ql-block"> 割茅草,扎草排,是當?shù)乩习傩找豁椯嶅X的家庭副業(yè)。前來賣草排的多是連隊周圍寨子的傣族,順哈,允井,南木段的都有,偶爾還有戶育山上景頗寨子的人。</p><p class="ql-block"> 交易者多為年輕女性,卜少(未婚)或者別浪(已婚)。</p><p class="ql-block"> 那個小卜少,就是南木段寨子的傣族。</p><p class="ql-block"> 南木段和我們連隊一樣,在戶育山下團結大溝一側的坡上,山地多于水田,和壩子里附近的順哈,允井,廣雙等大寨子比,屬于又小又比較窮的那一種。</p><p class="ql-block"> 她是那天下午時分來賣草排的,挑了沉甸甸的兩大扎,滿頭大汗。</p><p class="ql-block"> 當時并沒有覺得有啥子不對勁的癥候,檢驗,清點,算賬,付錢,一如以往,錢貨兩訖,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們需要些草排,這個小卜少來賣過幾次,都是三五個結伴,嘻嘻哈哈的來,嘻嘻哈哈的去。</p><p class="ql-block"> 那天她沒有“嘻嘻哈哈”,話也不多(傣家的年輕人,漢話大多很流利,交談方便),顯得有心事,而且是獨一個來。</p><p class="ql-block"> 算清賬付完錢,她沒有立即離開,默默的坐在門口邊的椅子上,隨即伸手從桌子上拿起那枚像章把玩。</p><p class="ql-block"> 以為她累了,稍事休息。</p><p class="ql-block"> 我徑直埋頭歸賬。</p><p class="ql-block"> “比宰!”</p><p class="ql-block"> (傣家小卜少大多性格爽朗,熱情大方,愛打招呼。經(jīng)常在路上,水邊,經(jīng)過寨子,遇上了都要問一聲,“比宰,he哪點?”,“者弄,京好木巴京?”,或者“京幺好?”前一句是問你去哪里,后兩句是問你吃飯沒有。比宰,者弄,都是哥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聽叫了一聲,我以為有什么事,抬頭望著她。</p><p class="ql-block"> 她??沒有說話,笑了笑又撫摸手中的像章。</p><p class="ql-block"> 我仍舊埋頭,撥撥算盤,記記流水。</p><p class="ql-block"> 忽然,她又嘰里咕嚕說了些什么,漢話傣語混雜。</p><p class="ql-block"> 我聽不懂復雜的傣語,也一下子沒搞明白她漢話說的啥子,有些呆呆的看著她。</p><p class="ql-block"> 她又沒有了下文。</p><p class="ql-block"> 我不曉得該不該接她的話,更不曉得接啥子話。</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是咋個一回事的時候,她站起來拿起靠在門上的扁擔,另一只手朝我揮了揮,轉身快步而去。</p><p class="ql-block"> 我只覺得她手上有什么東西晃閃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是那枚像章。</p><p class="ql-block"> 媽喲!</p><p class="ql-block"> 雖然我沒有聽懂她那番話究竟說了些啥子,但是起碼我沒有答應給她或者是送她嘛!</p><p class="ql-block"> 咋個拿起就走了呢?</p><p class="ql-block"> 我猛的醒悟過來,起身欲追。</p><p class="ql-block"> 慌慌忙忙之中,只聽得乒乒乓乓一陣亂,椅子碰倒了,算盤掀翻了,賬本掉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等我手忙腳亂追岀去的時候,她已經(jīng)走了老遠,出連隊的小路上,她的背影一顫一顫的,顯得纖小。</p><p class="ql-block"> 喊,絕對是喊不應。</p><p class="ql-block"> 追,可能也追不上。</p><p class="ql-block"> 況且,光天化日之下,驚風豁扯的追一個小卜少,容易產(chǎn)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認得她是南木段寨子的,心想明天定要“打”上門去,討個說法。</p><p class="ql-block"> 哪個曉得還沒有等到明天,當天晚上,那個小卜少的家人,竟然找上我的門來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好長的一段時間,無所事事的夜晚顯得緩慢而悠長。</p><p class="ql-block"> 就在打了一連串的“喝害”(哈欠),準備去拜見“周公”的時候,靜悄悄的連隊里,忽然傳來些嘈雜的喧囂。</p><p class="ql-block"> 而且,仿佛越來越近。</p><p class="ql-block"> 還沒等翻身起來看鬧熱,就聽見有人呯呯的敲門,接著指導員老趙在屋外大叫“開門”,在嘈雜的聲音中,他明顯的提高了嗓門。</p><p class="ql-block"> 我趕忙跟斗兒撲爬的開了門,指導員以及他身后的幾個人急沖沖的“蜂涌而入”。</p><p class="ql-block"> 突如其來的情況,把我一下子整得蒙了,呆在桌子邊上,無所措手腳。</p><p class="ql-block"> 進來的人傣族衣著,看年紀有吳弄咪巴(大爹大媽),還有者弄別浪(大哥大嫂)。</p><p class="ql-block"> 他(她)們把屋子里的“卡卡各各”都“檢查”了一遍,然后嘰里咕嚕的邊說著什么邊走過來把我圍在中間。</p><p class="ql-block"> 屋子里的電燈光亮有些昏黃暗淡,把一伙人晃動得影影綽綽。</p><p class="ql-block"> 又摸進來幾個看熱鬧的人,屋子里顯得擁擠,進不來的嗡在門口,有人踮腳伸脖子朝里面張望。</p><p class="ql-block"> 我摸不著“底牌”,心里面空撈撈的有些“虛火”,無助的看著指導員,期盼“支持”。</p><p class="ql-block"> 老吳弄擠到我的面前,又嘰里咕嚕的說了起來,他旁邊的咪巴時不時的插上幾句話,顯得有些激動,說著說著還抺起了眼淚。</p><p class="ql-block"> 他(她)們說了些啥子,我一句都聽不懂,只聽出了其中有卜少這個單詞。</p><p class="ql-block"> 我更是懵得摸不著腦殼,傻呆呆的望著他(她)們,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指導員拍了拍老吳弄的肩膀,讓他住了口,轉身問我,</p><p class="ql-block"> “今天阿是有一個小卜少來賣草排?南木段寨子的?!?lt;/p><p class="ql-block"> 簡單的一句問話,我一下子就搞明白了事情的原由。</p><p class="ql-block"> 哦!是那個小卜少。</p><p class="ql-block"> 龜兒子尼,犯啥子“事”了。</p><p class="ql-block"> 曉得了這些老傣族夤夜上門究竟是為了哪樣事情,而且自信這事與我沒有什么特別的關系,頓時感覺輕松,頭腦也清醒得象一汪泉水。</p><p class="ql-block"> 我點了點頭,把那個小卜少下午來的過程說了一遍,又把堆在屋角的草排指給他(她)們看,還拿出了賬本。</p><p class="ql-block"> 數(shù)量,金額,摁的手印,手續(xù)齊全,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指導員一邊給他(她)們翻譯,一邊抽空給我簡單的說了事情的原委。</p><p class="ql-block"> 原來是那個小卜少“失蹤”了。</p><p class="ql-block"> 她下午岀門賣草排,而后就沒有回家,父母哥嫂急了,親戚朋友到處找不見,來賣草排的地方查探線索,尋找下落。</p><p class="ql-block"> 難怪不得他(她)們一進門就四處“檢查”,恐怕以為那個小卜少被我“藏”起來了呢!</p><p class="ql-block"> 幸好下午沒有“追”她,否則被人看見,褲襠里面的黃泥巴,不是屎都是屎了。</p><p class="ql-block"> 我暗自慶幸。</p><p class="ql-block"> 說到下午的事情,我想起了我的像章。</p><p class="ql-block"> 立馬把這件事情也說了。</p><p class="ql-block"> 指導員邊聽邊翻譯。</p><p class="ql-block"> 咪巴聽了對指導員嘰里咕嚕一陣,我只聽懂了她的話里有毛主席三個字。</p><p class="ql-block"> 指導員沉吟了一下對我說,像章的事就算了吧!讓毛主席保佑她。</p><p class="ql-block"> 這話不曉得是咪巴的意思,還是指導員他自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反正我一聽就曉得徹底莫戲了,心里一陣冰涼。</p><p class="ql-block"> 那枚像章,原本我是打算找上門去索要回來的。</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事主下落不明,找無人找要無處要,無可奈何,只能作罷。</p><p class="ql-block"> 再轉念一想指導員說的話,是咪巴的意思也好,是他的意思也罷,也是的,那個小卜少她走哪去哪,兇吉禍福,讓毛主席保佑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了幾天,連隊里的昆明知青聽南木段的昆明知青說,那個小卜少與人“私奔”,跑了緬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個時候的緬甸不象現(xiàn)在“毫無章法”,西方勢力侵擾,民地武裝割據(jù),毒品,賭博,電詐,攪得上下緬甸一派紛紛亂亂。</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緬甸國內(nèi)雖然還在進行革命戰(zhàn)爭(緬共和政府軍),但似乎一切都還尚好,社會也不太亂,該勞動的勞動,該生意的生意,表面上有序。</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境外的芒秀寨子,與我們連隊附近的允井寨子毗鄰,在那時政治邊防的嚴格管控之下,兩國的邊民仍然暗中往來,生意不斷,胞波關系藕斷絲連。</p><p class="ql-block"> 允井寨子旁邊的71號界碑處,一條小路跨境,界碑兩邊擺攤設點的卜少別少別浪咪巴,有中國人也有緬甸人,都是老傣族,一樣的衣著一樣的語言,你過來我過去,來來去去,無法厘清。</p><p class="ql-block"> 有個別膽子大的緬甸小卜少,還把生意做到我們連隊。每個月發(fā)工資的時候,伙同允井,順哈寨子的姐們兒妹們兒,挑起擔子來賣米線豪甩旺粉,花生瓜子水果,私下帶些外國貨,很受歡迎。</p><p class="ql-block"> 那個時候國內(nèi)各種物資稀缺,隨便啥子東西都要憑票證限量供應。</p><p class="ql-block"> 而緬甸那邊芒秀寨子的外國商品豐富又充足,琳瑯滿目。手表香煙味素煉乳咖啡沙巾蚊帳快巴香水化妝品,吃的穿的用的抺的擦的,英美日印各國都有,誘惑力非常大。</p><p class="ql-block"> 因此當時我們感覺,緬甸的物資比我們豐富,生活也比我們優(yōu)越。</p><p class="ql-block"> 因此,那個時候邊疆地區(qū)男的女的因為各種原因跑緬甸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目睹耳聞。</p><p class="ql-block"> 人的行動趨向,原因眾多,有大有小。</p><p class="ql-block"> 大的諸如政治,歷史,社會等等問題,在那個年代牽涉到個人,事情就很嚴重,如果再跨國越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叛逃”的大帽子重千斤,</span>這兩個字會嚇得人心驚膽戰(zhàn),</p><p class="ql-block"> 那個小卜少跑了緬甸,小小一介百姓,不會有啥子政治歷史社會問題,原因恐屬于小的。</p><p class="ql-block"> 小的原因大都體現(xiàn)在身邊的瑣事上,情感恩怨,喜怒哀樂……,與生活習習相關,緊緊相連。</p><p class="ql-block"> 那個小卜少與人私奔,因情感所致?因生活所迫?抑或其它?</p><p class="ql-block"> 究竟為了啥子?</p><p class="ql-block"> 外人不曉得。</p><p class="ql-block"> 也不可能曉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之后,南木段寨子那個傣族小卜少的下落,無從知曉,當然也就不會曉得那枚毛主席像章的下落。</p><p class="ql-block"> 但是可以知道,它曾經(jīng)被一個知青所珍惜,又曾被一個不知道名字的小卜少所“鐘愛”。</p><p class="ql-block"> 像章許會伴她度過一些日子,不知長短,也不知道那些日子是苦是甜,是憂是喜。</p><p class="ql-block"> 有“老人家”的保佑,但愿她平平安安吧,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這就是“?!?,足亦。</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p><p class="ql-block"> 擦肩而過,照面須臾,稍有留意,印象些許。</p><p class="ql-block"> 能夠邂逅,就是緣分。</p><p class="ql-block"> 況且,還有一枚像章隱隱于心呢。</p><p class="ql-block"> 于是那個萍水相逢的傣家小卜少,也就連同一枚像章,一并留存在了記憶之中。</p> <p class="ql-block">德宏版納地區(qū)特有的“獨樹成林”,此林為榕樹,當?shù)厮追Q大青樹。</p> <p class="ql-block">我們連隊毗鄰的銀井寨子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銀井,以前名叫允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