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居然想得出方尖碑這種祭祀性紀(jì)念性建筑形式,簡潔到極致又宏偉到峰巔,以致現(xiàn)代人也只能模仿,無法超越!</p><p class="ql-block"> 埃及中部尼羅河畔的“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位于盧克索至卡納克一帶。這里有不止一個古埃及著名神廟,比較集中地保存了幾座方尖碑。這些方尖碑都由整塊玫瑰色麻花崗巖建造,石材來自埃及南部阿斯旺一帶采石場。</p> <p class="ql-block"> 這是盧克索神廟鳥瞰圖(網(wǎng)絡(luò)圖片)。右上方就是尼羅河。</p><p class="ql-block"> 近處高大的塔門左側(cè)方尖碑由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公元前1213)建造,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執(zhí)政期間不僅政績卓著,且在文學(xué)、建筑等諸多方面都造詣頗深,還特別喜歡給自己造像。</p> <p class="ql-block"> 這座方尖碑高23米,重量約230噸。碑身刻滿象形文字,主要內(nèi)容是贊頌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績。碑頂端曾經(jīng)貼有金箔,映照太陽的光輝,更顯示法老與太陽神相通。</p><p class="ql-block"> 塔門的高墻下還有一排六座法老雕像,應(yīng)該都是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雕像吧。</p><p class="ql-block"> 如此巨大的石碑要從一、兩百公里外的采石場運過來再樹立起來,非同小可。通過尼羅河船運應(yīng)該是唯一的辦法,但上、下船的起重吊裝,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是如何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 方尖碑后面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p> <p class="ql-block"> 1914年一個法國攝影師拍攝的盧克索神廟前的方尖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網(wǎng)絡(luò)圖片)</span></p><p class="ql-block"> 看得出來,三千多年的塵沙堆積在神廟下部至少一、兩米。殘破不堪的高墻下只有兩座雕像。想來現(xiàn)在看到的只有中間兩座坐像是原樣修復(fù)的,其他四座立像來自何方?是從沙堆里清理出來的嗎?</p> <p class="ql-block"> 從側(cè)面近看方尖碑,確實宏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 方尖碑頂部呈金字塔形,下方雕刻的圖像中座像應(yīng)該是創(chuàng)世大神阿蒙-拉,而下跪奉獻(xiàn)祭品的應(yīng)該是拉美西斯二世本人,顯示自己是神的兒子。再下面頭戴王冠、鷹頭鳥身的荷魯斯神是法老的保護神。</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方尖碑都應(yīng)該是成對同時建立。盧克索神廟前另一座方尖碑卻只留下了基礎(chǔ),碑體在法國巴黎協(xié)和廣場上。</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巴黎協(xié)和廣場上來自盧克索神廟前的方尖碑,立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之上。</p><p class="ql-block"> 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攝于2004年。</span></p><p class="ql-block"> 1831年,統(tǒng)治埃及的奧斯曼帝國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將此方尖碑贈送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要把這貴“重”禮品從埃及盧克索運到法國巴黎不是一件小事,整整<span style="font-size:18px;">經(jīng)歷了兩年半的海上航行,直到1836年十月才運抵法國?;?lt;/span>座上那些金箔畫就記述了這個過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方尖碑頂部放大,圖面不大清晰,但與二十年后在盧克索見到的那座完全一樣。</p> <p class="ql-block"> 埃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開羅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中</span>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回贈的大鐘。</p><p class="ql-block"> 距離盧克索神廟不遠(yuǎn)的卡納克神廟內(nèi)還有三座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 卡納克神廟鳥瞰圖。(網(wǎng)絡(luò)圖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納克神廟是目前保存下來的規(guī)模最大的古埃及神廟,不止一代法老先后為祭拜阿蒙神而大興土石。</span> </p><p class="ql-block"> 從左上角第一塔門進(jìn)入神廟后一直往里走,看得見前后有一小一大兩座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 左邊相對矮小的方尖碑是法老圖特摩斯一世(約公元前1540年-公元前1492年)修建的,高約23米。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三位法老,卻是輝煌的十八王朝真正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 右邊相對高大的方尖碑是古埃及唯一女法老哈特舍普蘇特修建的,高約29米,重達(dá)320噸以上。她是圖特摩斯一世的兒子圖特摩斯二世的異母妹妹和王后,是后文中要提到的圖特摩斯三世法老的繼母,從公元前1479年到公元前1458年間,她先攝政再執(zhí)政,長達(dá)21年。</p> <p class="ql-block"> 1869年的老照片(網(wǎng)絡(luò)圖片)。與一百多年后的上一張照片相比較變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 近看上述兩座方尖碑:右邊是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左邊是哈特舍普蘇特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 哈特舍普蘇特方尖碑被四周高大石墻圍擋起來。后面露出尖頂?shù)氖菆D特摩斯一世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 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單獨看如劍指蒼穹。</p> <p class="ql-block"> 站在卡納克神廟最東端的高坡上回頭看到的兩座方尖碑。其中哈特舍普蘇特方尖碑一柱擎天,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卻幾乎隱沒在石墻柱之中。</p> <p class="ql-block"> 神廟中哈特舍普蘇特的另一座方尖碑殘留的上半部,原來是橫放在圣湖邊地上的。</p> <p class="ql-block"> 至少是一百多年前的照片。(網(wǎng)絡(luò)圖片)</p><p class="ql-block"> 近處倒在地上的一截方尖碑是哈特舍普蘇特方尖碑。豎立的那座可能還是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 哈特舍普蘇特女法老還有一座“未完成方尖碑”,因開采過程中石材出現(xiàn)裂紋半途而廢,至今尚留在阿斯旺的采石場內(nèi)。</p> <p class="ql-block"> “未完成方尖碑”碑體長度約42米,重量超過1000噸,比目前尚存的任何一個方尖碑都重四、五倍以上。如果沒有裂紋,古埃及人能把它雕鑿?fù)瓿?,并且運出去豎起來嗎?</p> <p class="ql-block"> 裂紋接近碑體頂端,這是絕不能接受的。</p> <p class="ql-block"> 采石場就是一座玫瑰色麻花崗巖石山。這種石材就是在當(dāng)下也很流行。</p> <p class="ql-block"> 鳥瞰“未完成方尖碑”,巨大無比。(網(wǎng)絡(luò)圖片) </p><p class="ql-block"> 卡納克神廟還有一座方尖碑現(xiàn)在豎立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是古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年-1425年)所建。</p><p class="ql-block"> 圖特摩斯三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圖特摩斯二世之子,是哈特舍普蘇特女法老的繼子。他在女法老掌權(quán)的21年里完全活在這位強勢的繼母的陰影下,甚至被迫去神廟里當(dāng)祭司。他執(zhí)政后成為</span>埃及第十八王朝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主宰古埃及最強盛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伊斯坦布爾蘇丹阿赫邁特廣場(曾經(jīng)的古羅馬競技場)上的古埃及方尖碑——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建于公元前1490年,高18.7米,原立于卡納克神廟。公元390年,古埃及統(tǒng)治者、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其遷移至此。</p><p class="ql-block"> 照片攝于2017年。</p><p class="ql-block"> 原碑要高很多。狄奧多西一世將其切割成三塊運回君士坦丁堡,并加裝大理石底座?,F(xiàn)在所見的碑體只是其頂端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邊還有一座古埃及方尖碑,名字有點怪,叫“克利奧帕特拉之針”方尖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照片攝于201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座方尖碑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由圖特摩斯三世法老建于埃及北部的赫利奧波利斯。約200年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方尖碑上添加了紀(jì)念其軍事勝利的象形文字銘文。在有“埃及艷后”之稱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統(tǒng)治時期(</span>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碑被移至亞歷山港以裝飾她自己構(gòu)想的神廟。</span>大概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利奧帕特拉之針”方尖碑名稱的來歷了。</span></p><p class="ql-block"> 1819年,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將<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利奧帕特拉之針”方尖</span>碑贈送給了英國,<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到1878年這座方尖碑才運抵目的地。對,此人就是在1831年將盧克索神廟那座方尖碑送給法國的那位奧斯曼帝國駐埃及總督。 </span></p><p class="ql-block"> 這位帕夏確實大方,反正這些石碑既不是他的也不是他祖宗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 這個方尖碑的基座非常堅實并且精致。金屬標(biāo)牌記錄了它的來龍去脈吧。</p><p class="ql-block"> 照片攝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從泰晤士河上看“克利奧帕特拉之針”方尖碑。兩側(cè)各有一尊獅身人面像石雕。</p><p class="ql-block"> 照片攝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1870年還在埃及的“克利奧帕特拉之針”方尖碑。(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 這是美國華盛頓紀(jì)念碑。</p><p class="ql-block"> 照片攝于2012年。</p><p class="ql-block"> 美國人要為自己最偉大的人物建造一座什么樣的驚世駭俗的紀(jì)念碑,應(yīng)該是絞盡腦汁了吧。結(jié)果毫無創(chuàng)新地完全照搬了古埃及的方尖碑,只不過加高加大而已。華盛頓紀(jì)念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方形</span>底邊邊長22.4米,高達(dá)169米。體量如此巨大,不可能像古埃及方尖碑那樣用一塊整體石雕,只能用3萬多塊花崗石砌筑,上、下段顏色還有明顯差別,內(nèi)部采用鋼框架支撐。但最終效果仍然讓人震撼,由此可見方尖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無窮魅力和超</span>越時空的美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