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新年伊始,我們來到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國家地質(zhì)公園,這里是以喀斯特地貌高峰叢深洼地為主導(dǎo)景觀的地質(zhì)公園,這里石山占地約有251平方公里,綿延著5000多座海拔在800-1000米的峰丘,有1300多個洼地,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叢深洼地發(fā)育最典型的地區(qū),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遺產(chǎn),享有“桂西風(fēng)景新珠”的美譽。</p><p class="ql-block">從大化縣城到七百弄景區(qū)有六十多公里路程,山路盤旋而上,彎彎繞繞,素有“八里九彎”之說。七百弄國家地質(zhì)公園有好幾個觀景點,比較出名的有千山萬弄、天上人間、弄耳山等,我們今天來到的是天上人間觀景臺,在高低起伏的山脊上修建的景觀步道有幾分壯觀,也被戲稱為“廣西小長城”。</p><p class="ql-block">這里景區(qū)雖然不收費,但是到這里的游客卻寥寥無幾,除了一家酒店,也沒有什么商業(yè)開發(fā),連小商販的影子都不見一個,這真是一處“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寶藏旅游地啊。</p> <p class="ql-block">“弄”,是瑤族語言,意為深洼地。勤勞智慧的瑤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這片連綿起伏的大山的凹地,他們傍山建房而居,放養(yǎng)山羊于深山密林,于山石之間掘土耕種,過著自得其樂的生活。因隱藏在深山之中的低洼地帶,他們所處的地方也常常叫作“弄場”。</p><p class="ql-block">我們小時候就深受“弄場”的戕害。但凡哪個孩子有不聽話、不愛吃飯等等壞毛病的,家長總會帶著神秘而又恫嚇的語氣說道:“把你送到弄場去!”雖然我們并不知道弄場在哪里,究竟有什么可怕的,但對那遙遠(yuǎn)又神秘“弄場”的忌諱還是時時縈繞于心。</p><p class="ql-block">當(dāng)我們在當(dāng)?shù)叵驅(qū)У膸ьI(lǐng)下乘坐著越野車行駛在崎嶇不平的山間老路,一路顛簸絕塵而去,穿越一個個山坳,七八里路才見一兩戶人家孤零零地嵌在山間凹地,從家門口引申出一條羊場小道,七拐八彎后隱匿在山腰間。此時才明白當(dāng)年大人們以“弄場”嚇唬小孩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在這片浩瀚無垠的大石山之中,峰叢連綿,山石林立,風(fēng)光旖旎,土地資源卻是極度匱乏,世代居住在這里的瑤族人民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點的開挖、整理,在山凹凹里、山坳坳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避開石頭搶得一捧土地,就地將石頭壘砌成一層層階梯式的旱地,這里的土地被形象地形容為</span>“碗一塊,瓢一塊”,勤勞智慧的瑤族人民以聚沙成塔的信念,從大石山中取得一窩窩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細(xì)心侍弄著這些土地。他們</span>在這本來難以生存的大石山區(qū)中扎根駐足,<span style="font-size:18px;">刀耕火種,</span>繁衍后代。 由于這里缺雨少水,只能種植一些耐旱的作物,最多種植的就數(shù)玉米、紅薯了,再間以黃豆、旱藕、火麻等經(jīng)濟(jì)作物,既是人們的口糧,又是飼養(yǎng)家禽家畜的飼料。</p> <p class="ql-block">我們站在山崖公路眺望,沿著幾座相連的山脊修建的景觀棧道彎曲又陡峭,遠(yuǎn)遠(yuǎn)看去,像是在山脊上犁鏵出一隴細(xì)長的土地一般,又像是在魚脊上開了一條路。下山、上山之間,就是走過一道又一道山梁。這些山峰雖然不高聳入云,但每踏出一步都是力量與決心的考驗。</p><p class="ql-block">這些石山上土壤極少,只有生命力極強(qiáng)的灌木和蕨草才能在這里生長,整座棧道甚至整片山林沒有藉以遮陽的樹木。冬日的陽光依然很強(qiáng)烈,將長長的棧道欄桿的影子斜斜倒映在石階路上,光影的柔美與山林的壯美交織在一起,是多么的和諧美好啊。走在其間,呼吸著深山密林新鮮的空氣,腳步也似乎輕盈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棧道多是以樹樁形的樣式呈現(xiàn),與這山峰丘叢搭配相得益彰,其中又根據(jù)地勢和山形就地取材,間以山石石林做成護(hù)欄,既天然古樸,又顯得渾然天成。那一塊塊石頭<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是一尊尊神獸金剛一般</span>排列棧道兩側(cè),陽光照耀下,深灰與淺灰的石頭散發(fā)著古樸的光芒,石頭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像是這世間的奇珍異獸匯聚一堂,共同守護(hù)著這些山峰;所過之處,又像是列陣以待的隊伍,接受人們的檢閱。</p><p class="ql-block">在這層巒疊嶂的山林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石頭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山弄里的人們都是玩石頭的行家里手。他們深諳石頭的品性,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他們用自己的獨特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大山神奇壯麗的景致。他們可謂匠人,盡管沒有證書,也沒有等級認(rèn)證,但他們確實配得上這個令人矚目的稱謂。</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將近一個小時的步行,我們終于登上了七百弄天上人間觀景臺。山頂上佇立著一座完全鏤空的涼亭,頂面由十幾根仿木結(jié)構(gòu)的條柱呈斜落式弧線排列,顯得優(yōu)美又靈動,涼亭沒有命名,也不知道設(shè)計來源如何,但我猜想應(yīng)是瑤族婦女盤在發(fā)髻上的簪子吧。</p><p class="ql-block">前方再走下一道山梁又爬上一道山脊,來到一個開闊的方形的觀景平臺即是終點站了。我們在這平臺上可縱覽四周美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前峰巒疊嶂,山川清秀,峰丘千山萬弄,石林千溝萬壑。這些籍籍無名的山峰,</span>每一座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一座山有自己的高度,每一座山有自己的形態(tài),山山不同又山山相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這里,可遠(yuǎn)眺,可鳥瞰,可親臨其境,亦可放飛自我。</span>盡管我們也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但是置身于這群山萬壑之中,還是被這氣勢恢宏的千山百弄震撼了,心中充滿了感慨:感喟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方遼闊無垠的秀美山川,感嘆老天卻又吝嗇得很,讓這里如此貧瘠,同時又感喟于勤勞智慧的瑤族人民,他們以永不服輸?shù)木耦B強(qiáng)地生活在這些山弄中,不離不棄,<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不斷創(chuàng)造著奇跡。</span></p> <p class="ql-block">眺望群山,盤山公路在山腰間纏繞,像是給這些山峰佩戴上華美的項鏈一般。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政策的落實,農(nóng)村基礎(chǔ)設(shè)施工程建設(shè),將七百弄與外界的聯(lián)系變得容易和緊密,給山里人打開了致富路,改善和提高了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也讓更多的游客可以走進(jìn)這千山萬弄,欣賞七百弄的自然風(fēng)光。大瑤山不再遙遠(yuǎn),“弄場”也不再是貧窮和落后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這細(xì)細(xì)的山脊路上,藉以達(dá)到峰叢的最高點,應(yīng)是體會大山的最佳方式。站在高山頂峰上,瞬間感覺輕盈無比,如同踩在軟綿綿的云朵上一般;周圍群山環(huán)伺,氣勢磅礴,無限悠遠(yuǎn),是直抒胸臆的暢快。哦哦,原來觀景臺被命名為“天上人間”確是頗有緣由的。</p><p class="ql-block">回望來時路,依然是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山脊路。返程還得歷經(jīng)同樣的艱辛,一步一步丈量這山脊與山弄的肩梁,就算是體力的消耗也沒有減少我們的熱情。因為山上的風(fēng)景總要自己親自去看,才能領(lǐng)略它們直抵心里的美。</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看過了名山大川的壯闊景象,領(lǐng)略過它們的奇險雄偉和不凡名氣,那么請你在有空的時候也來到我的家鄉(xiāng)廣西,看一看這如海洋般遼無邊際的巍巍群山,緩緩走入這如詩如畫般寧靜秀麗的天然畫卷,在這千山萬弄中體會不一樣的山海奇觀。</p> <p class="ql-block">文字:晏如</p><p class="ql-block">圖片:晏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