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月,天山腹地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已有了濃濃的秋意,空氣清冽,牧草由綠開始轉黃,牛羊陸續(xù)踏上了轉場的牧道。天鵝、灰鶴、赤麻鴨、斑頭雁等候鳥已啟動了飛向南方迢迢征程的前期準備與預演一一它們養(yǎng)精蓄銳,攜羽毛已豐的子女演練振翅飛翔。早晚掠過山巒、草地、河流的風,帶著絲絲縷縷的寒意。明亮的陽光下,遠處,以湛藍色的天空為背景的皚皚雪山,雪線開始逐漸下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1日午后,蒙曼教授領銜的“行走大美邊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活動的一行多人車隊,駛離了沿途風景奇絕而又壯美的獨庫公路,風塵仆仆地抵達了巴音布魯克草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宛若熱情好客的土爾扈特蒙古牧人,遼闊的草原以海納百川的雄闊胸襟,迎接了遠道而來的遠方客人一一蒙曼一行。蒼天知人意,大地明人心,早晨還是陰云密布、冷風嗖嗖的天氣,中午前突然放晴,陽光燦爛了起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巴音郭楞鄉(xiāng)“巴音布魯克5A級風景區(qū)歡迎您”的大型天鵝塑像前,巴州文聯(lián)康紅書記向走下車的蒙曼敬獻了藍色的哈達,表示歡迎和誠摯的敬意。這也是土爾扈特蒙古人迎接尊貴客人的最高禮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蒙曼,滿族,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才華橫溢。凡是常看電視的人,從央視的《百家講壇》到《中國成語大會》,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典籍里的中國》等熱點文化類節(jié)目中,都曾目睹聆聽過她關于中國源遠流長的詩詞與燦爛悠久歷史文化的闡釋與解讀,欽佩贊嘆過她的知性、才情和淵博知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5月11日,蒙曼團隊就啟動了南起廣西東興北部灣,北至新疆阿勒泰喀納斯的219國道之行。從北海之濱到彩云之南,從雪域高原到天山腳下,從大西南到大西北,從亞熱帶到亞寒帶,八千里路云和月,蒙曼一行跋山涉水,從春走到了秋。一路走來,團隊以文字、圖片、新媒體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弘揚著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登山臨水,穿谷越峽,眼眸里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不論是一山一水,一橋一亭,還是一關一隘,一驛一碑……都如春風化雨,化作了蒙曼的連珠妙語,盈滿了中華兒女的赤子之心,家國情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天下午,蒙曼一行沒有休憩,忘卻了車馬勞頓,馬不停蹄地走進了人頭攢動、游人如織的巴音布魯克景區(qū),欣然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進行了短暫的互動,合影留念。在九曲十八彎觀景臺,在當地蒙古族群眾歡迎蒙曼一行的歌舞聲中,蒙曼站在松木護欄前,以飽滿的激情和飛揚的文采,錄制了多個精彩紛呈的視頻。在其中的兩個視頻中,她是這樣說的一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現(xiàn)在我所在的位置,這片遼闊美麗的草原,叫巴音布魯克大草原,是何等的美麗壯觀,天地遼闊。在這蜿蜒流淌,像一條綢帶,像一條巨龍的是什么?是這片土地的母親河,她叫作開都河。開都河的水從哪兒來?看那邊,雄偉的天山山脈,天山的雪山融水形成地表的河流,形成開都河?!?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秋天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草場已經泛黃。我喜歡這黃色的草原,如同黃土地的延伸。你們看,巴音布魯克的羊是黑頭羊。牧羊人騎在馬上,他們是騎馬的牧羊人?!?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2日上午,在即將踏上前往伊犁那拉提的行程之前,在遼闊的草原上,如同一條飄帶的公路邊,以不遠處綿延起伏的山影雪峰為背景,隨行工作人員錄制了蒙曼在巴音布魯克的最后一段視頻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眼前這條公路,就是大名鼎鼎的獨庫公路。在這里曾經有一位了不起的歷史人物走過。大家看那個山囗一一那拉提山囗,翻過那個山口,翻過那條雪山,是美麗的那拉提草原。當年萬里來歸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就是帶著他的一萬多部眾,從那個山口翻過來,從那拉提草原進入了美麗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當時是伊犁將軍護送著他,把他交給了這邊的焉耆辦事大臣。渥巴錫萬里來歸,這邊熱情迎接。然后渥巴錫的部眾就留在了美麗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上,渥巴錫自己入朝覲見了乾隆皇帝。就在我的老家避暑山莊,他留下了兩塊石碑,一塊是土爾扈特部萬里來歸的石碑,一塊是優(yōu)恤碑。這就是中國民族團結,祖國統(tǒng)一的一段佳話一一永遠留在了這片美麗的天地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巴音布魯克,又被稱作“夢中草原,駿馬天堂,天鵝故鄉(xiāng),東歸故里?!弊詮?771年1月,土爾扈特部從遙遠的伏爾加河流域萬里來歸,趕著畜群,高喊著“我要回到太陽升起的東方”,沖破千險萬阻,歷經重重磨難,歷時半年,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懷抱。后來幾經顛沛輾轉,渥巴錫汗的部分部眾開始在這片草原上駐牧,落地生根,生養(yǎng)生息。250多年來,他們一代又一代,在這里逐水草而牧,搭起白色的蒙古包,升起炊煙,唱著牧歌,迎送著日月晨昏。這里也是我國最大的天鵝保護區(qū),最大的亞高山高寒草甸草原。其地質構造屬于山間斷陷,經歷了三疊紀的沉降,白堊紀的隆起剝蝕,晚第三紀的陷落,第四紀的冰川侵蝕,在漫長的歲月里,才逐漸演變形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巴音布魯克草原平場海拔2500米,是一個集雪山、峽谷、盆地、草原、河流、濕地等生態(tài)景觀于一體的旅游風景區(qū)。年年盛夏,公路上車流如注,前來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蒙曼一行,肩負使命,任重而道遠,在時間上,團隊做了周詳而慎密的安排。因而在巴音布魯克也是步履匆匆,工作、用餐、睡眠的時間加起來沒有二十四小時。時間雖短,但蒙曼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視頻,經現(xiàn)代網絡媒體的加持與傳播,還是讓千千萬萬華夏兒女知曉了新疆美麗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領略了這片土地上的蒙古族游牧文化,銘記住了土爾扈特部萬里來歸的東歸精神一一那是人類歷史上距今最近,聲勢最為浩大的一場民族大遷徙,一部彪炳千秋的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