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行程:木里~鹽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這個位于四川涼山州西北部的藏族自治縣,是怎樣一種存在,無人知道,也沒人在乎。20世紀(jì)20年代初,美籍奧地利裔學(xué)者約瑟夫 ?洛克博士在中國西南探險考察期間,曾經(jīng)三次深入木里,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這里的山水人文。之后,洛克在《國家地理》上發(fā)布的文章,不僅把木里這片深藏在川滇交界地區(qū)的土地帶入了世界的視野,也深深的吸引了遠(yuǎn)在西方世界的作家詹姆斯 ?希爾頓。希爾頓以洛克的探險經(jīng)歷和故事為題材,同時結(jié)合其他傳教士的見聞,創(chuàng)作出風(fēng)靡全球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書中描繪的理想世界——香格里拉,從此成為人們心中永恒、寧靜、和平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隨著小說的廣泛傳播,香格里拉這個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半個多世紀(jì)以來,無數(shù)人踏上尋找這個虛幻地方的旅程,而幾乎忘了香格里拉只是一部虛構(gòu)小說中的地名。馬來西亞華僑巨商郭鶴年,將他遍及全球的豪華酒店集團(tuán)命名為香格里拉。云南省迪慶州的中甸,將自己的地名也更改為香格里拉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作為香格里拉傳說的發(fā)源地,也被人們視為“最后的香巴拉凈土”。長久以來,因山高谷深,道路崎嶇難行,木里在我心中一直是個遙遠(yuǎn)的夢想。直到去年(2024年7月間),227國道稻城亞丁&木里境內(nèi)的公路全線貫通,曾經(jīng)只有高底盤越野車才能通行的路線,尤其是前往難以抵達(dá)的瑪娜茶金的山路,轎車也能輕松抵達(dá)。于是,在此次自駕四川阿壩、甘孜、涼山州的路線中,木里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們的旅行目的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從稻城出發(fā),穿越山高峽深,冰雪覆蓋的盤山路,歷盡艱險終于到達(dá)了心心念念的瑪娜茶金(也叫貢嘎之眼)。在那里,亞丁三座神山與數(shù)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一字排開,那震憾人心的美景至今仍令我難以忘懷。今天,我們將繼續(xù)前往木里縣城外的康塢山,探訪香格里拉湖和康塢大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在木里入住的全季酒店偶遇了一對南京夫婦,他們告訴我,康塢山頂?shù)木吧鹑缛鹗堪柋八股剑踔粮鼊僖换I,因此這里被譽(yù)為“小瑞士”。雖然我們未曾去過瑞士,但他們的描述讓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期待。夫婦倆曾花費(fèi)了六萬多人民幣前往瑞士旅游。臨別時,他們打趣說道:游覽木里“小瑞士”,不僅欣賞了瑞士風(fēng)光,還節(jié)省下好幾萬塊錢,性價比真的超級高??!如果說香格里拉是人間最后的凈土,木里,則是最后的香格里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從木里縣城出發(fā),一路溯理塘河而上,自227國道轉(zhuǎn)省道,再進(jìn)入鄉(xiāng)道,峽谷、河流、森林、草甸掠車窗而過,短短幾十公里的路程,海拔就提升了上千米。爬上康塢山牧區(qū),地勢陡然寬闊平緩,瓦藍(lán)的碧空下,一片如藍(lán)色明珠般幽靜的水面豁然現(xiàn)于眼前。這面萬山叢中一碧藍(lán)的湖泊,雖沒有八百里洞庭的煙波浩渺,卻有著如少女般純凈婉約和直達(dá)心扉的極致澄澈,這就是香格里拉湖(原名:寸冬長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環(huán)湖而行,茂密的原始森林環(huán)繞山麓,金色的草甸上低頭覓食的牦牛成群,飛翔的鳥兒穿梭其間。近處牧民的木屋散落坡地,遠(yuǎn)處有雪山,更遠(yuǎn)的浩渺高空中,純凈的藍(lán)天襯得白云更為凸顯,給人一種超脫于現(xiàn)實(shí)庸常的純凈夢幻之感。這里有無人打擾的靜謐,山水天地自成一體。想來人間仙境,不勝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的美,不僅僅在于它的自然風(fēng)光,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木里有著“神秘喇嘛王國”的稱呼,這源于它教政合一的世襲制。解放前,木里地區(qū)是鹽源所屬土司區(qū)域之一。木里土司亦即大喇嘛,是境內(nèi)最高的政教首領(lǐng)。木里王(土司)及其隨身輔佐的高級官員組成土司衙門,每年輪流駐扎在三大寺(即木里大寺、康塢大寺和瓦爾寨大寺),總管全境。這三座寺院實(shí)際上也就是三座土司衙門。木里王國由于隱藏深山大川,地處偏安一隅之地而躲避了歷代的戰(zhàn)亂,因此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初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大寺位于我們昨天經(jīng)過的瓦廠鎮(zhèn)桃巴村的山坡上,東臨理塘河(也叫木里河)。它曾經(jīng)是木里王國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始建于1656年,毀于文革時期。重建后的大殿前,仍能看到原木里大寺的遺址。洛克當(dāng)年探險走洛克線時,正是在這里得到木里王的幫助,穿越了土匪猖獗的貢嘎嶺,才到達(dá)的亞丁。洛克三進(jìn)木里,均與木里大寺有不解之緣。他鏡頭里木里大寺鼎盛時期的黑白老照片,記錄了木里曾經(jīng)的輝煌,如今已成為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若非邂逅康塢大寺里整理佛典殘卷的小伙,我們的旅行或許只是走馬觀花,陶醉于自然美景,而不會試圖扣響藏地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大門。離開香格里拉湖,一路盤旋到康塢山頂,穿過靜謐的村莊,恬靜祥和的山谷,來到康塢大寺時,小伙和幾個年輕的喇嘛正在停車場里打籃球。停好車,我們徑直朝寺院的大經(jīng)堂走去。剛進(jìn)門沒走幾步,小伙就在身后叫住我們。當(dāng)時我們并不認(rèn)識,他走過來作了自我介紹:由于需要整理的佛經(jīng)殘卷多達(dá)上千卷,量大又繁瑣,為了便于工作,目前就常駐于康塢大寺內(nèi)。我們彼此熟悉以后,先生便向小伙請教了諸多關(guān)于木里歷史、宗教、文化的問題。小伙雖然年紀(jì)輕輕,卻是一位學(xué)識淵博的通儒達(dá)士。他耐心的解疑釋惑,讓人醍醐灌頂,我們頓覺豁然開朗。比如,他解釋了為什么藏區(qū)僧人可以食葷,因?yàn)椴貐^(qū)海拔高,物資匱乏,若長期食素,會影響身體健康。他還告訴我們,寺院雖歷經(jīng)破壞,但只要信仰不滅,寺院終將重建,繼續(xù)承載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大經(jīng)堂外,看到地上晾曬的麥粒中摻雜了不少綠松石、手串、佛珠等,我們很好奇。小伙解釋道:這些都是信眾們贈送的。再過十來天,康塢大寺要舉行法會。屆時,喇嘛們會將長度幾丈到幾十丈不等的巨大佛像唐卡抬出來,供信徒們瞻仰。法會期間,藏族信眾們會把自己珍視的東西,作為最珍貴的禮物敬獻(xiàn)給佛菩薩。小伙還說,若我們有緣,下次到木里依此時節(jié)來此,可結(jié)識更多的善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與小伙告辭后,我和先生沿著山間的小路走向康塢大寺的遺址。曾經(jīng)的木里王宮殿已成殘垣斷壁,成片枯黃的荒草中,一棵枯藤老樹系著潔白的哈達(dá),在風(fēng)中翻飛,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眼前的場景讓我想到《金剛經(jīng)》中說的一句話: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康塢大寺,我們還認(rèn)識了一位名叫益西旦珠的喇嘛。他的臉龐被高原強(qiáng)烈的陽光曬得黝黑,雙眸卻透出堅毅而不乏仁厚的眼神。他說自己已經(jīng)出家修行了30多年。除了日常念經(jīng)打坐和一日三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用手機(jī)拍照,記錄身邊四季不同的風(fēng)景。我問旦珠:什么時節(jié)的康塢山最美?旦珠笑著說:每年四月中旬至六月初,康塢山、香格里拉湖畔漫山遍野的索瑪花開得最盛,也是最美的季節(jié)。旦珠給我們看過不少他拍的照片,有康塢山的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有金碧輝煌的大寺,每張照片都很美。其實(shí)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蛟S對于修行者來說,益西旦珠喇嘛更加懂得捕捉與欣賞大自然的饋贈之美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這組照片里的風(fēng)景,是益西旦珠喇嘛在不同時節(jié)拍的康塢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康塢大寺,我們踏上了前往鹽源的旅途。一路奔馳在崇山峻嶺之間,時而持續(xù)爬坡,時而駛?cè)腧暄训膷{谷深處。進(jìn)入廣袤的鹽源壩子,地勢變得平坦開闊,筆直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了天邊。到鹽源縣城,正好是晚飯的點(diǎn)。步行到城中一家老字號餐館,點(diǎn)了幾個當(dāng)?shù)氐奶厣?,美美的吃完晚飯,散著步走回酒店。大堂門口,與酒店老板碰個正著。他說鹽源的糖心蘋果到了成熟季,剛從自家果園采摘下來拉到酒店,要贈送給入住的客人,也包括我們在內(nèi)。</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川西自駕旅行的十來天,看過了無數(shù)的風(fēng)景,真正打動我們的,確始終是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