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述的是:在一只小白鼠身上成功的做了一個實驗,但最終走向死亡,它的名字叫阿爾吉儂,也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之一,當人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阿爾吉儂每一次都能從迷宮中迅速地找到放在另一端的奶酪,證明這個實驗成功了。同時這個書的主角查理,他也渴望自己能夠提升自己的智商,因為他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智力反應比較有障礙的人,他主動申請成為這樣的一個被實驗對象,或者說他也可能是被動選擇成為一個這樣的對象。<div><br>整本書其實就是查理自己對于實驗結(jié)果的一個記錄報告,僅此而已。</div><div><br>查理是一個32歲在面包店工作的人,就像前面所說,他有一些心智上的認知障礙,也許在我們正常人的評價中,他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但<b>不聰明的人往往是快樂的人</b>,所以蘇東坡才會寫:<b>唯愿吾兒余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b>。而<b>智慧和快樂往往互為天敵</b>,他在面包店做非常基本的工作,他有身邊的朋友,他也有自己在乎的家人,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是感到非常滿足的,他感到開心,但是他也確實想變得更聰明,他覺得聰明了就會有更多的朋友,因此可以擁有更深厚的友誼,他也覺得自己變聰明之后,家人可能會更愛他,因為他知道他媽媽當時幫助他失敗了,媽媽給他生了一個妹妹,所以他覺得變聰明了,就會有很多的朋友,所以他的愿望就是變聰明。</div><div><br>查理有認知障礙,所以他連字都寫不對,書的前半部分有很多人堅持讀不下去的原因是錯別字太多了,他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我只要和其他人一樣<b>便匆名</b>,這樣我就可以有很多<b>洗</b>歡我的朋友”。看到這里的時候,讓人心頭一顫,小時候的我們也經(jīng)常這樣寫錯字,那個時候的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比較初級,比較淺顯,也沒有太多的理解,就像小孩子一樣,<b>他會說正確而美好的話,雖然他在表達和措辭上有瑕疵</b>。</div><div><br>查理主動選擇進行了手術(shù),在短期的時間里,他的智商從幾十變到了180,這個智商是非常驚人的,這是很多天才可能都無法及其的一個高度,查理的學習能力迅速提升,他大量地掌握了知識,擁有了巨大的智慧,所以在這些智慧和知識的加持下,就使得他能夠非常清晰地表達自己。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很多的評估報告全是錯字,后來你突然發(fā)現(xiàn)字全部寫對了,那一刻你會為他感到驚喜,就像發(fā)現(xiàn)家里的孩子,有一天他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學會了正常的表達,學會了說出復雜的情感,這個時候你是能夠跟他共享那份喜悅的。當然查理不僅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能夠使用正確的措辭,他也迅速地看清了原本生活中很多無法看清的問題,他也理解了原本很多無法理解的現(xiàn)象,他也看清了原本生活中很多可能沒有看清的人,<b>但是這個清醒是痛苦的,清醒是有代價的,清醒往往是給人造成傷害的</b>。</div><div><br>以前查理糊涂的時候,他覺得身邊全是朋友,全是跟他一起快樂玩耍的朋友,但他變得聰明之后,變得有不俗的認知之后,他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人根本不是朋友,這些人始終就是玩弄他、嘲笑他、羞辱他的一群人,這些人經(jīng)常讓他干傻事,然后大聲地當面去嘲諷他,他才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家人也不是好的家人,因為他發(fā)現(xiàn)他的家人是最厭棄他的人,他笨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愿意接受他,所以他自己是痛苦的。</div><div><br>查理突然得到這個過高的智商,也讓身邊很多人不適應,那些以前嘲笑他的朋友,甚至那些以前他覺得非常崇拜高高在上的教授們,在他面前也變得跟小學生一樣的傻和愚蠢,那些人感到沮喪,感到有壓力,甚至當時他喜歡的一個女孩也感到一個壓力,因為他智商過人,他對所有的事情都信手拈來,侃侃而談,開始對他害怕恐懼,所以要遠離他,<b>大概,這就是人性</b>。所以面包房的那些伙計們就開始厭惡他,因為他智商比那些人高,那些人再也沒有辦法從他身上獲得優(yōu)越感了。</div><div><br>好多人想到你窮的時候,可以跟你當朋友,有一天你變富的時候,他不能接受你是朋友;以前你混得不如人的時候,他反而能跟你很好地相處,但有一天你要混得出人頭地了,他反而會遠離你,有一天你可能掌握的權(quán)力和聲望之后,他發(fā)現(xiàn)他無法接受你。很多人讀到這里的時候會有共鳴,因為他就是寫的生活,所以說<b>科幻作品最終是討論人性</b>,一開始查理的愿望是變聰明,這樣就會有更多朋友,但后來查理在里頭寫了:<b>智慧離間了我和我的愛人,聰明使得他不得不離開面包房,所以聰明使得他更加孤獨</b>。你會發(fā)現(xiàn),<b>人有時候到底是沒有得到的那種傻快樂更好,還是說清醒之后這種頓悟更好</b>?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人生哲學話題。查理低智的時候,身邊的人嘲笑他,他聰明之后,身邊的人討厭他,哪種更好?這其實是一個選擇性的話題,就像以前的人好像物質(zhì)上并沒有那么豐富,但以前的人好像精神上也沒有這么大的空虛,現(xiàn)在是一個文明的時代,物質(zhì)空間豐富的時代,但是大家都不快樂。<b>如果說,物質(zhì)等于快樂的話,你現(xiàn)在應該比以前的人更快樂,但似乎真的沒有</b>。</div><div><br>隨著研究的深入,查理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手術(shù)背后的邏輯是存在問題的,等他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候,手術(shù)的效果正在逐漸消失,這時候阿爾吉儂逐漸的出現(xiàn)了意外,開始變笨,變笨的過程中最終它死了。你能理解查理那種孤獨感,阿爾吉儂跟他一樣,就像我們在一群外星人的世界里,只有兩個人類,那種感覺一樣。所以讀到這里的時候,會淚崩,內(nèi)心會感到非常的同理,都不是同情,是同理。當然,查理最終也無可避免地變笨了,所以這個手術(shù)和科研是失敗的,他也恢復成了原來普通的樣子。</div><div><br>短暫的8個月,這種經(jīng)歷和變化從另一個角度也在隱喻一個人的一生。兒童時期我們天真爛漫,單純甚至笨拙,但是我們快樂,也因此可愛。不是所有人對待兒童都是最好的善意,你覺得他啥也不懂,覺得他傻,覺得他無知,覺得他愚蠢,所以你很少能跟他去真正平等的精神對等地看待,但那個時候他是不在意的,他也覺得自己擁有了快樂,就像查理一開始一樣。<br>從懵懂天真的孩子逐漸經(jīng)過學習變成一個擁有智慧的人,就好像年富力強,青壯年時期的人一樣,但這個時候他會痛苦地發(fā)現(xiàn),原本小時候擁有的很多,到最后是會破滅的,然后他最終又變得糊涂,老了之后人會變得反應遲鈍,甚至四肢也會變得笨拙一樣,但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我們就擁有了一個完整的人生和完整的自我一樣。</div><div><br>老年的遲鈍和糊涂,就像是查理的智慧最終消失,形成了人生一個循環(huán)的隱喻,所以說不清楚他到底是講的一個科學的實驗,還是一個人的一生?!?lt;b>讀者給了作品第二次生命</b>”,這是莫言老師提到過的一句話,所以你怎么理解它都是對的,只要你一直討論和閱讀這個書,它就活著,這個作品就活著,最后查理在書里頭寫:<b>如果你有機會請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爾吉農(nóng)的墳上</b>。同樣跟他做了手術(shù),最后死亡掉的阿爾吉儂。為什么要紀念阿爾吉儂?也許是因為這代表了人類改造自身的一種勇氣和為之做出的嘗試,像查理一樣他們倆是勇敢地選擇了去嘗試那次實驗,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它是能理解得通的,現(xiàn)在身邊所有的這些偉大的工業(yè)發(fā)明或者化學原料的發(fā)明過程中,都有無數(shù)的犧牲和勇敢的嘗試,也許是出于一種惺惺相惜的認同,也許是因為在懷念自己曾經(jīng)那種聰明智慧的狀態(tài)和對于失去這一切的緬懷,就像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看著曾經(jīng)自己兒時的玩伴一樣,那種感情我們仿佛也能理解,又或者僅僅因為阿爾吉儂是跟自己一樣,真正經(jīng)歷了這一天,此時無聲勝有聲也有可能。</div><div><br>讀完這本書的人,之后你也可能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討論和思考,只要產(chǎn)生討論和思考,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讀者賦予了文學作品第二次生命,任何討論都是合理的,任何思考也是正確的,這本書我們可以引申出幾個觀點,可以在這個基礎(chǔ)上進行二次發(fā)揮和自己的解釋。首先第一個討論是:<b>你永遠可能想不清楚人生的哪種狀態(tài)會更糟,是笨拙、天真、傻乎乎的那種不自知的狀態(tài)下過得簡單快樂,還是說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但孤獨和痛苦</b>。</div><div><br>我們常常在懷念兒時鄉(xiāng)村小鎮(zhèn),小縣城里頭甚至是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或者是放學背著書包在夕陽下跑向家里的那一刻,我們那個時候的樣子,那時候我們當然是天真的,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對于人類叢林里頭的很多法則也毫不知情,我們那時候顯得有一些單薄,有一些天真,甚至有一些愚蠢和木訥,但是我們確實很快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一路披荊斬棘,學會了隱忍,學會了成長,學會了沉默,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忍辱負重,我們握緊拳頭,一言不發(fā),穿過整個城市,我們也變了,我不知道哪種更好。所以這個就會引出一個話題“<b>認知越高,快樂越少</b>”。就像你的孩子一樣,他是豐富的,如果你的孩子比較聰明,學習成績很高,經(jīng)常痛苦地思考,那么你的孩子擁有了人生的智慧,他的精神世界要比很多人更加豐富,這是用金錢無法買來的體驗。但有的孩子他每天傻乎乎的很快樂,吃飽飯就很快樂,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就很快樂,老師表揚他就很快樂,他對任何生活中小的細節(jié)都感到滿意,他對人間情感的變化反應比較遲鈍,他對人生的成功和野心沒有那么大的敏感度,那么你擁有了一個快樂的孩子,這是老天爺給他的財富,這是人剝奪不走的,兩種也有可能都是好的。</div><div><br>但是尷尬的是我們作為一個個體,總是既要又要,所以認知越高,快樂越少,之前有過一個討論:<b>你是想成為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成為一只快樂的豬</b>?痛苦的蘇格拉底就是你是想要成為清醒的哲人,還是成為醉醺醺的詩人,但是經(jīng)過很多討論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痛苦的哲人,也不是快樂的豬,我是痛苦的豬,我既沒有哲人那樣清醒地思考,但我每天確實過得還不快樂,<b>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b>。但這句話后來被演繹,就是你是要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當然他自己的選擇是什么,是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div><div><br>一個央視主持人在陜西咸陽農(nóng)村的院子里采訪當時的那個女性,<b>你是要痛苦的清醒還是麻木的快樂</b>。在北方的秋冬季節(jié),灰禿禿的村莊和肅殺的環(huán)境里,空氣中甚至還帶有一絲霧或者霾的迷朦狀態(tài),女性頓了一下非常清醒,目光炯炯有神地看著主持人說:“我要清醒的痛苦下去,我不要麻木”,她希望自己吃的人生有顏色,所以她在灰禿禿的村莊里,也要穿著鮮艷的衣服。我不知道哪種回答是你的人生,所以我們看文學作品的本質(zhì)其實就在分析自己的人生,因為你這一生何其短暫,但幸運的是你擁有了那么豐富的精神世界。</div><div><br>后來很多人覺得痛苦的哲學家肯定是清醒的,肯定是明智的??鞓返呢i特點是雖然快樂,但肯定愚昧,肯定膚淺。以前我們是這樣子的,我們想<b>有一種掌握了知識和智慧之后的虛榮心,去嘲諷那些單純快樂的人</b>,但長大之后你發(fā)現(xiàn)你不會,人的命運很難為自己所主宰,我們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經(jīng)濟上升的時代里所有人都成功,渴望更好的自己,渴望更大的成功,渴望飛黃騰達,渴望出人頭地,渴望收入翻番,渴望手有余糧,你發(fā)現(xiàn)在社會經(jīng)濟相對困難或者下行的時代里頭,每個人都很痛苦,經(jīng)驗不靈了,方法不對了,智慧不管用了,所以<b>人是時代的產(chǎn)物,人很少有主宰自己命運的</b>,努力就能成功嗎?也不見得不努力就能成功,不努力是肯定不會成功,但努力也不見得就能成功。當生活痛苦的時候能讓自己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很強大的能力,是一種很高級的智慧。</div><div><br>第二個產(chǎn)生的討論:<b>如果沒有情感的一種調(diào)和,過高的教育和過高的智慧毫無價值,甚至是有害的</b>。你會發(fā)現(xiàn)查理一開始的心智如兒童一般,但當他迅速掌握了巨大的智慧,這個時候他無法調(diào)節(jié)與身邊人的關(guān)系,就是他清醒地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可能沒有那么多的好人,他因此對現(xiàn)實世界感到痛苦和失望。你知道一個城市的成年人就知道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那么好,但也不能因此就把自己變得很糟,我知道鮮花捧上來的時候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好,這種認知就是:<b>所有人夸你的時候,記著你沒有那么好,有人罵你的時候,你也記著你沒有那么差</b>,但是這種調(diào)節(jié)的認知能力其實是更重要的。</div><div><br>很多孩子其實是缺乏這種認知的,孩子會把別人的偏愛當成一切,老師表揚他的時候他就非常開心,老師和家長批評他的時候,他甚至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了。如果一個女孩不愛他,如果一次考試是考失敗了,他就會有一種毀滅性的精神打擊在一起,所以如果沒有情感的調(diào)和,教育和智慧就會顯得非常單薄,有時候甚至是荒謬和錯誤?!?lt;b>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愚昧的</b>”,很多愚昧傳統(tǒng)的迷信,沒有科學支撐,沒有理性的這種人文是愚昧的,但沒有人文的科學可能是危險的。</div><div><br>一些掌握了知識的人可能是非常危險的,以后也是危險的,他甚至可能會對別人的生命造成傷害,所以如果沒有情感的調(diào)和,智慧和教育的作用會很單薄,甚至是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就像書里提到思維實驗一樣,把一個智商上有認知障礙的人變成突然掌握了巨大的智商,那他的情感上就會對這個世界增加很多的疑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