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爺爺?shù)呐f算盤,噼里啪啦的聲音仿佛還在耳邊回響。姥姥的舊箱子,像藏滿秘密的百寶箱,裝滿了各種小玩意兒,每次打開都有新的驚喜等著我們。那輛老自行車,可不就是我們童年的最佳玩伴嘛,老唱片里傳出的歌聲,悠揚的旋律一直縈繞在腦海里。老照片就像時光的切片,把過去的瞬間定格了下來??粗切├险掌痪拖裰匦陆?jīng)歷了一遍那些日子嗎?</p><p class="ql-block"> 延安黃土地攝影俱樂部總第一期微影《老物件》,讓大家在一月中找尋久遠的回憶,在回憶中找到溫暖的親情,在親情中找到我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是時間的印章,是歲月的見證,每一剎那的定格,都承載著一段段逝去的回憶。</p><p class="ql-block">作者:崔勤元</p> <p class="ql-block">曾記否,一個窯洞七個人,煤油燈下,你我寒窗苦讀,偷懶挨訓的眼淚!</p><p class="ql-block">曾記否,你我上山砍柴的歡樂,挑豬食你我互相推諉,敵營十八年,索尼電視帶來的歡樂!</p><p class="ql-block">作者:石鴻奎</p> <p class="ql-block">飯后之余,奶奶和孫子拿起那臺泛著歲月光澤的老式相機,就在那一剎那,時光仿佛悄然停滯,悠悠的舊時光從蒙塵的記憶里款款而來。</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永崗</p> <p class="ql-block">簡樸的老物件,如同歲月的信使,傳遞著過往的溫暖。</p><p class="ql-block">作者:高 燕</p> <p class="ql-block">沉淀在歲月長河里的老物件,是歷史的物證,是歷史的細節(jié),奉物在手,我們的指紋與故人隔空相遇,一脈相連。</p><p class="ql-block">作者:劉 江</p> <p class="ql-block">交公糧原本是指農(nóng)民將一部分糧食無償上交國家,作為農(nóng)業(yè)稅的一種形式。直到2005年底,國家正式取消農(nóng)業(yè)稅,這一制度才成為歷史。建國初期由于國家經(jīng)濟落后,農(nóng)民每年需要將收獲的一部分糧食上交給國家,用于供應城市居民的糧食需求。圖為,1982年我用搞攝影來所使用的第一部海鷗DF一1 135相機拍的蘭家坪村民常選增第一個給國家交萬斤糧的照片。目前,這兩副照片已被收入蘭家坪村史館。</p><p class="ql-block">作者:常啟惠</p> <p class="ql-block">外婆留下的一塊地毯。外爺于上世紀50年代購置,產(chǎn)地天津,純毛純手工編織。原本一直鋪在土炕上,承載了幾代人的溫馨回憶! 那一鋪舒適又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毯子,仿佛帶我們穿越時空。 每個夜晚,它都是溫暖的港灣;每晨醒來,都是一份驚喜與期待……</p><p class="ql-block">作者:許 江</p> <p class="ql-block">過完年老父親九十歲,大年初一拿岀來個老物件讓我們看,能保存至今不易啊。</p><p class="ql-block">作者:楊雷庚</p> <p class="ql-block">我自小喜愛畫畫,把當一名畫家當成自己的夢想,上學期間畫黑板報、寫美術字是我的專長,同時最酷愛畫漫畫,買過各種畫畫書籍、美術書籍,有素描,美術字,漫畫等。也訂閱過各種漫畫雜志報刊。這個畫夾是我哥哥支持我畫畫買的,曾傳承給女兒用過。</p><p class="ql-block">作者:郭懷勛</p> <p class="ql-block">墨斗,現(xiàn)在很少能看的的寶貝了。24年9月份和朋友串村,遇到一位老木匠,基本還是傳統(tǒng)手工制作,看的在木工房門口還放著這個墨斗,就拍了一張留記。</p><p class="ql-block">作者:韓生蘭</p> <p class="ql-block">或重或微,每一粒浮灰都記載著一段悠重的歲史;或黑或污,每一片泥垢都滲透著父輩們一晌奔波的汗?jié)n;或木或鐵,每一塊料頭都解析著大自然一顆滋哺的佛心;或圓或方,每一絲弧棱都裹挾著勞動者們一縷造物的慧智。</p><p class="ql-block">青山仍郭外,故人已老離,此物最相思,撩撫凡人心</p><p class="ql-block">作者:張彩琴</p> <p class="ql-block">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p><p class="ql-block">媽媽1986年購買的燕舞牌收錄機,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是奢侈品了,被繡花布包著的收音機,延河牌,這不僅僅是時代的回憶,更多的是情懷。</p><p class="ql-block">作者:郭威彬</p> <p class="ql-block">一生一世的財富,蘊藏在媽媽的嫁妝之中。</p><p class="ql-block">作者;強香梅</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是時光的見證者,它們靜靜地躺在那里,卻讓我感受到了歲月的沉淀。</p><p class="ql-block">作者:南桂英</p> <p class="ql-block">每一個老物件都有著獨特的故事,等待著被人發(fā)現(xiàn)。足以說明,咱以前也是富二代。</p><p class="ql-block">作者:劉志軍</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爸爸一輩子掙得、唯一留下的“物件”,成了我永遠的情懷和不盡的追憶!</p><p class="ql-block">作者:周軍祥</p> <p class="ql-block">當年姥姥的陪嫁不多,但一對樟木箱是少不了的,因年久保存不完好,那斑駁的漆面,宛如歲月的金箔,部分剝落處露出木質的原色,清晰可見,箱上的銅鎖匝,雖然說再不光鮮,但還能看出當年鍛造工匠的高超技術不比現(xiàn)在差。在樟木箱里盛裝過姥姥當年的嫁妝,繡花小腳鞋和梳妝用品,如果能保存到觀在,那可是無價的珍貴。</p><p class="ql-block">作者:尚 紅</p> <p class="ql-block">兒時經(jīng)常坐在這把落了灰塵的椅子上聽奶奶講故事,鹼畔上掛著一個爺爺親手編織的籮筐而今成了媽媽曬咸菜的工具,窯面上掛的笤帚也成了擺設,媽媽的嫁裝綠色圍巾也成了我現(xiàn)在出去拍照玩耍的道具,這一張張舊照片已經(jīng)開始泛黃,這都成為往后回憶的寄托。</p><p class="ql-block">作者:高 慧</p> <p class="ql-block">三件廚房用具,陪伴我們一家走過40多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喬 征</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家用的老物件,現(xiàn)在也只能在博物館看到了</p><p class="ql-block">作者:白隨榮</p> <p class="ql-block">周哥的二八大杠還是那么扛硬。</p><p class="ql-block">作者:文 憑</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在當時應該是非常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歷史悠久的文物了, 它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步…我家的鎮(zhèn)宅之寶!</p><p class="ql-block">作者:白雪飛</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上小學的學校,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已全部進城,村上、鄉(xiāng)鎮(zhèn)的學校都已經(jīng)沒有了學生,這些學校已經(jīng)破碎,但回到學校,當年上學的記憶任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作者:賀春祥</p> <p class="ql-block">鍘刀,給牲口切草的鍘刀。</p><p class="ql-block">作者,許國慶</p>